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 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在京成立
中國網2月15日訊 2月12日下午,「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大會」在北京外國專家大廈成功召開。北京師範大學、科大京都、中科啟信、中智信達等會員單位代表,民政部門代表和特邀領導、嘉賓等56人參會。按照法定程序,大會選舉了第一屆理事會、監事會。
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是由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科大京都高新技術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啟信軟體技術有限公司、北京中智信達國際科技有限公司、華唐中科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大正財富投資有限公司、北京智峰國際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等7家單位聯合發起成立,會員單位涉及高校、科研、醫療、獵頭、大數據、留學、投資、律師等行業單位33個。
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是在我國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大背景下,歷經半年籌備而成立的。
2014年5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在外國專家座談會上強調:「文明交流互鑑,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鑑。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有利於我們積極借鑑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也有助於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重要的是,這種交流有利於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動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理解。」並明確指出:「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依靠投資驅動、規模擴張、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空間已越來越小,必須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這一切,都需要人才、呼喚人才,需要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第一資源,在經濟和科技全球化的今天,積極做好人才培養、引進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加強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既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緊迫任務,也是借鑑各國優秀文明成果、提升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舉措。
目前,很多單位尤其是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中急需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急需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運營經驗的高層次人才,很多企業老總求賢若渴,願意花大價錢、下大力氣引進企業發展的「千裡馬」。這些,都對促進會的成立提出了要求,同時也為促進會發展提供了機遇。
據介紹,促進會成立後,將秉承國際化、高端化、專業化、精品化、務實化、市場化的思想,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和廣大企業,積極營造尊重、關心、支持國際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通過「請進來,派出去」的方式,與各國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培訓與交流,並紮實推進務實合作,為國際化人才和用人單位進行服務性對接,為引進歸國創業人才、培養國際化複合型人才,為人才在各自專業領域更好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中關村自主創新的輻射力作出積極貢獻,為更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按照民政部門核准章程,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的業務範圍為:
國際型人才研究:重點做好人才生態環境研究,人才認證體系研究;
人才引進與培養:建立人才引進渠道,培養經濟、科技、產業、法律、教育、技能型人才;
人才信息庫建設:建立人才信息平臺,組織異地交流,提供技術與學術服務;
人才基地建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創建國際型人才基地,提供人才面對面交流、合作場所,組織技術移植嫁接,建立創新、創業生態園,建立外國專家人才庫;
專業諮詢培訓與會展:組織專業諮詢、學術交流、展示展覽;
政府委託項目:承接政府、其他機構委託的專業項目並組織實施;
國際交流與合作: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人才、技術與項目;
編輯出版刊物:編輯出版人才類專業刊物。
據了解,促進會享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特殊政策,活動領域批准為「全國」,將立足首都北京人才智力資源集聚優勢,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業務;同時廣泛對接海外高層次人才智力組織機構,針對國內企業和高校等用人單位對人才技術的需求,提供務實高效、接地氣的服務。
根據發展需要,促進會將設立若干分會、專業委員會,在國內和國外建立若干代表處或合作機構。最終發展成為促進國內外人才、技術、項目交流合作的平臺,研究國際化人才培育、引進和發展規律的智庫,推動企業和有關單位創新發展的助力器。
促進會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運作模式,經費來源主要是開展服務性業務收入、承擔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委託項目的收入、接受社會贊助、會費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