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之後的鳥類禁養名單,讓很多優秀的傳統籠鳥都告別了歷史的舞臺,但養鳥群體依舊是寵物市場的一個熱門領域,於是人們開始發掘玄鳳鸚鵡、虎皮鸚鵡和牡丹鸚鵡這些不受法規約束,又能上手把玩的鳥類。今天小編就幫大家梳理為什麼手養鳥現在佔了主流?手養鳥和籠養鳥有什麼區別?飼養時候有什麼不同注意事項呢?
社會環境改變,籠養鳥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手養鳥後來居上
我國的養鳥史從唐朝初步成型,到清朝達到巔峰,一直都是以推崇籠養鳥為主,所以我們養鳥屆中所謂的「四大鳴鳥」又被稱為「四大籠鳥」,以畫眉、百靈、繡眼、靛頦、紅子、貝子、八哥鷯哥等為主,虎皮鸚鵡的興起還是不到200年前的事呢。
但現在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都改變了,註定有些文化會逐漸流失,另一些文化會逐漸興起,這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
為什麼現在流行手養鳥勝過籠養鳥了呢?其實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原因:
硬性外界限制:法律規定。我們國家從80年代新修了動物保護法,又從2000年新出臺了動物保護名錄和三有動物名錄,傳統籠養鳥的90%種類都被列入禁捕禁養禁售賣行列。隨著人們法治思想的普及和綜合素質提高,籠養鳥就顯得有些殘忍了,漸漸這些傳統的籠鳥就回歸到了自然環境下,告別了家庭和寵物市場。人文環境的變化:娛樂方式。老年間養鳥,說是修身養性,的確不假。但實際上反映出的就是娛樂條件不足的社會現狀。「扳指核桃隆重鳥」是貝勒爺的三件寶,這每一件都需要消耗人們大量的時間。反觀現在,網絡、休閒場所、方便的交通等等,讓我們的生活五彩斑斕,籠養一隻鳥,已經達不到娛樂的目的了。畢竟:曾經的籠養鳥作用是欣賞鳴叫,而現在有太多音樂可以作為替代品了。家庭環境的變化:養寵目的。現代人大多是家庭獨生子女,從小就缺少一定的陪伴,人們現在養狗養貓,其實也是在彌補心靈的空缺。所以現在能作為陪伴互動的寵物是最流行的也是最被需要的,這也導致了手養鳥成為了後來居上的熱門寵物。
除了鸚鵡,還有哪些鳥類可以作為手養鳥?手養鳥和籠鳥有什麼區別?
大家以為手養是新時代下的產物嗎?其實在以前就有一些鳥作為手養鳥出現了,例如清朝的黃雀、明朝的畫眉也有手養情況。而且現在,很多人也會飼養白頸烏鴉作為手養鳥。
除了鸚鵡、烏鴉、黃雀、文鳥也常常被用來手養。理論上,任何一種鳥只要從麻鳥狀態養起,都可以適應手養。但是像伯勞畫眉烏鴉這種天生兇悍的鳥,小編其實不是很推薦手上,架養代替手養更合適一些。
手養鳥和籠養鳥最大的區別,是樂趣不同,適合不同人群。
籠鳥樂趣在於賞鳴叫為主,互動為輔;手養鳥樂趣在於互動為主,觀賞為輔。籠養鳥和手養鳥飼養時候有以下幾個區別:
籠養鳥對年齡要求不高,手養鳥一定要從幼鳥飼養;籠養鳥飼養更為講究,因為籠養鳥大多食性複雜,手養鳥(鸚鵡為主)飼養簡單,食性單一,免疫力高適應性高;手養鳥靠人工餵食成長,籠養鳥靠人工添食自行啄食;大多數的手養鳥都不善飛,智商較高。從以上幾個區別來看,手養鳥的飼養注意事項大家就會有初步的認識:首先選擇鸚鵡類為主;第二選擇從幼鳥飼養。手養鳥適合時間充裕的飼養人群,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時間陪伴。
用鸚鵡舉例:飼養一隻籠養鳥注意這些事情,才會獲得樂趣
既然大多數的手養鳥都是鸚鵡,那我們就用鸚鵡的選擇和手養流程來說一下手養鳥的注意事項。其他品種的鳥類手養,可以參考。
鳥兒選擇手養鸚鵡選擇的鳥,一般是出殼10天左右最佳。這樣能省去很多後期的訓練熟悉過程,也有人可以讓成年的虎皮鸚鵡和牡丹鸚鵡在1個星期內適應手養,但不得不提,這是一個有些風險的事情。因為鳥兒成熟後,性格也會成型,習慣了籠中生活的怕人的鸚鵡,很難適應手養。如果選擇成年鸚鵡轉變成手養,那麼牽引鏈和挨餓幾頓是免不了的。
餵食方面剛出殼10天的鸚鵡,由主人拿離親鳥的繁殖箱,用專用鸚鵡奶粉飼喂。所以手養鳥的成本會比籠養稍微貴一些,畢竟是吃奶粉長大的孩子。手養鸚鵡在破殼前期每隔3個小時左右,就應該由人工餵食一次,一方面保證充足的營養,一方面更能培養鸚鵡對主人的依賴感和信任感。
如果不怕麻煩,用鸚鵡奶粉+小米粉+玉米粉+墨魚骨粉+益生菌混合後餵養最佳,單次餵食餵到7-8分飽就可以。鸚鵡出殼後到45天左右,羽毛就漸漸豐滿,這時候,就可以用普通鸚鵡糧來完全代替奶粉了。
訓練方面基本上90%以上的鸚鵡只要通過了前期人工餵養的階段,都會對人建立信任和依賴。這個過程中,少不了主人要有耐心、有愛心、有恆心,切不可以虎頭蛇尾,因為幼年鸚鵡是非常容易夭折的,是一件細心事。
在鸚鵡羽毛豐滿後,它們會開始試著飛翔,這時候就可以進行剪羽工作了,剪羽完成後可以帶出門遊玩,讓鸚鵡漸漸適應外界環境,如果心裡沒譜,最好準備一個牽引鏈。
手養鳥最大的訓練難題是定點排便。訓練手養鸚鵡定點排便的技巧是從小,每次餵食完鸚鵡後每15分鐘就把鸚鵡拿到固定排便的地方,用口令說「排便」「拉拉」等簡單的指示,大概一個月左右,鸚鵡就可以學會定點排便。
後期照料方面鸚鵡容易患上抑鬱症,有自虐的表現,會瘋狂拔自己的毛,把自己拔禿。在後期的手養鸚鵡過程裡,主人的為伴尤為重要。每天2個小時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用手摸摸鸚鵡的頭,用手給鸚鵡一些喜歡的零食(例如瓜子核桃)都是主人的日常工作。
作為頑皮鳥的代表,鸚鵡對娛樂活動需求非常大。即使是純收養的鸚鵡,也最好給鸚鵡配置一套專門的遊樂木架,讓小鳥即使在沒有主人的時候,也可以自娛自樂。鳥兒心情越好,長得也就越健康。最忌諱的情況就是:主人離開家上班,把鸚鵡一個鳥孤零零扔在家裡,什麼玩具也沒有。它們的心裡會惴惴不安,而導致抑鬱絕食等。
適合鸚鵡的玩具例如:鞦韆、滑板、沐浴盆、磨牙石、鈴鐺、架構複雜的爬架等等。當然,如果條件允許,兩隻鸚鵡一起手養是最合適的。
手養鸚鵡娛樂性強,但是相對的,主人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陪伴和關愛,尤其要防止自由活動的鸚鵡出現食物中毒。
如果時間有限,是不推薦手養鸚鵡的,因為那樣不僅不會給你帶來樂趣,還會給你平添很多麻煩,如果養了一隻鸚鵡,就一定要負責到底喲。
更多鳥類知識,記得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