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老子言:「萬物作焉而弗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凡是變化必有前名與後名,或者說必有根與果。自然變化之中,地生草,草生羊,羊生狼,狼生虎,萬物變化環環相扣,就如同由無數個根果組成的鏈條。正常來講由果可尋其根,由根可尋根下之根,你在鏈條上不停的向下探索,總能找到一切變化最開始那個根,那就是一切變化的起點。但是自然變化中,虎之根是狼,狼之根是羊,羊之根是草,草之根是地,地之根卻是虎死後變化而生,故而虎為地之根。找來找去,最初的起始點沒找到,反而回到原點了,這不就如同一個圓一樣了麼。所以自然變化的鏈條它沒有起點,故言「弗始」。
草木吸納大地的養分,伸展枝葉;小動物們採食草木果實以生存;食肉動物追逐獵食小動物,萬物四處攫取食物養分以求生存下去的各種行為,叫做「萬物作焉」。萬物作焉,構成了自然界的萬千變化,因而才有「地生草」、「草生羊」、「羊生狼」等等一物生一物的變化。
所以老子言「萬物作焉而弗始」。
老子為什麼說完「萬物作焉而弗始」之後緊接著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者之間有什麼聯繫?萬物變化如環與「生而不有」有什麼關係?
這要從變化的損益說起。凡是變化必然前名損而後名益,前名失而後名得。所以在冰化為水的變化過程中,冰不斷減少,水不斷增多,冰損而水益,冰失而水得。正是因為隨著變化的進行,前名在不停的損耗,所以當前名損耗光時,變化就會中止。所以變化本身具有自我中止的趨勢。
狼生虎,則狼損,但自然變化之中,虎能生生不息,狼卻也沒有被損耗光,為什麼?就是因為羊生狼,羊能補狼之損,如此狼有損有補,故而狼生虎的變化可以持續。但狼雖不損了,羊生狼卻同樣是變化,故而反而是羊損。所以你會發現隨著變化的進行「損」會沿著變化的鏈條向下傳遞,如果變化鏈條有起點的話,那麼一切變化的損耗最終都將傳遞到這裡,而當作為鏈條起點的根損耗光時,那麼整個鏈條上的全部變化都將中止。然而自然變化如環,沒有起點,所以環中諸名都處在有損有補的狀態。所以閉環內諸名都能長存、變化能無休無止、諸名能生生不息。這就是變化構成閉環結構後所表現出來的三大特性。
所以人若想要果實生生不息,就要補根之損,所以人予於根,但人予根則人損,所以人要取果之利,而後復予於根,如此人、根、果就構成了閉環,所以得果而不積果之利,而是復予於根,就是人為構造閉環的法門,這就是恆常之法,這就是人能得源源不絕之果的法門。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說的就是「得而不積」——再詳細說就是「取果之利而不積果之利,而是復予於根」
人的恆常之法,取法於天地變化之閉環。所以老子先說「萬物作焉而弗始」再說「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這也就是為什麼第十章老子會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為「是謂玄德」!
得而不積,人為的閉環之法,這是人能得源源不絕之果的法門啊!玄曰深遠;德曰生利之法。玄德者能生長遠不絕之利的法門啊!
所以老子從自然變化中總結出變化的規律,然後將規律映照入人事,其中邏輯過程嚴絲合縫,緊扣客觀現實。所以老子的學問是實事求是的學問,不是玄虛縹緲無所依憑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