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萬物作焉而弗始」

2020-12-03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

第二章老子言:「萬物作焉而弗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凡是變化必有前名與後名,或者說必有根與果。自然變化之中,地生草,草生羊,羊生狼,狼生虎,萬物變化環環相扣,就如同由無數個根果組成的鏈條。正常來講由果可尋其根,由根可尋根下之根,你在鏈條上不停的向下探索,總能找到一切變化最開始那個根,那就是一切變化的起點。但是自然變化中,虎之根是狼,狼之根是羊,羊之根是草,草之根是地,地之根卻是虎死後變化而生,故而虎為地之根。找來找去,最初的起始點沒找到,反而回到原點了,這不就如同一個圓一樣了麼。所以自然變化的鏈條它沒有起點,故言「弗始」。

草木吸納大地的養分,伸展枝葉;小動物們採食草木果實以生存;食肉動物追逐獵食小動物,萬物四處攫取食物養分以求生存下去的各種行為,叫做「萬物作焉」。萬物作焉,構成了自然界的萬千變化,因而才有「地生草」、「草生羊」、「羊生狼」等等一物生一物的變化。

所以老子言「萬物作焉而弗始」。

老子為什麼說完「萬物作焉而弗始」之後緊接著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者之間有什麼聯繫?萬物變化如環與「生而不有」有什麼關係?

這要從變化的損益說起。凡是變化必然前名損而後名益,前名失而後名得。所以在冰化為水的變化過程中,冰不斷減少,水不斷增多,冰損而水益,冰失而水得。正是因為隨著變化的進行,前名在不停的損耗,所以當前名損耗光時,變化就會中止。所以變化本身具有自我中止的趨勢。

狼生虎,則狼損,但自然變化之中,虎能生生不息,狼卻也沒有被損耗光,為什麼?就是因為羊生狼,羊能補狼之損,如此狼有損有補,故而狼生虎的變化可以持續。但狼雖不損了,羊生狼卻同樣是變化,故而反而是羊損。所以你會發現隨著變化的進行「損」會沿著變化的鏈條向下傳遞,如果變化鏈條有起點的話,那麼一切變化的損耗最終都將傳遞到這裡,而當作為鏈條起點的根損耗光時,那麼整個鏈條上的全部變化都將中止。然而自然變化如環,沒有起點,所以環中諸名都處在有損有補的狀態。所以閉環內諸名都能長存、變化能無休無止、諸名能生生不息。這就是變化構成閉環結構後所表現出來的三大特性。

所以人若想要果實生生不息,就要補根之損,所以人予於根,但人予根則人損,所以人要取果之利,而後復予於根,如此人、根、果就構成了閉環,所以得果而不積果之利,而是復予於根,就是人為構造閉環的法門,這就是恆常之法,這就是人能得源源不絕之果的法門。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說的就是「得而不積」——再詳細說就是「取果之利而不積果之利,而是復予於根」

人的恆常之法,取法於天地變化之閉環。所以老子先說「萬物作焉而弗始」再說「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這也就是為什麼第十章老子會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為「是謂玄德」!

得而不積,人為的閉環之法,這是人能得源源不絕之果的法門啊!玄曰深遠;德曰生利之法。玄德者能生長遠不絕之利的法門啊!

所以老子從自然變化中總結出變化的規律,然後將規律映照入人事,其中邏輯過程嚴絲合縫,緊扣客觀現實。所以老子的學問是實事求是的學問,不是玄虛縹緲無所依憑的學問。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說「餘食贅行」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老子說「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贅行」非同「贅形」,「餘食贅行」也不是剩飯贅肉的意思。「餘食贅行」說的是欲遠行卻以餘食為贅,因為帶餘食上路,會拖累行進速度,所以有人把餘食當成遠行的累贅。此句與第二十六章「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相互呼應。
  • 劉憲章先生小楷 《道德經》欣賞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中的名言,道盡人生之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道德經的經典名句。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今天又到了我們每周一篇《道德經》時間,「王庶文講壇」用兩篇文章講完了《道德經》第一章,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章,這一章的內容大概會有3篇內容,歡迎關注。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八十一章,其中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道德經》總字數五千二百八十四個字,從文章開頭看到結尾,如入無人之境,一個人都沒有,有一種寂兮寥兮、空曠寂靜的感覺。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在於: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 《道德經》釋義
    第一章:天地之始【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jiǎo 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解析】道是虛無而又實有,是超越空氣的另一種氣體狀態。
  • 《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創作的哲學作品,以無為、無我、自然之觀點,闡述了精深哲學的道家思想。《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委曲就會能夠保全自己,彎曲就能夠伸直,低洼的地方就會變得充滿,破舊的東西反而會生出新的東西,少反而會變得多,多反而會生出迷惑。六、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出自《道德經·第九章》。咎:災禍。
  • 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分別指的是什麼
    老子的《道德經》就不用多介紹了吧,敢說中國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的。《道德經》受全球人民的推崇有多高呢?全世界總印刷量僅次於聖經,據說在德國,每四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有道德經。道生一這句話意思即為:大道化生出宇宙萬物的本源。道首先是一種實質性的存在,而非僅僅是一個哲學概念,那麼這個實質性的存在,其本體就是道體,其呈現的狀態,發揮的作用,遵循的規律法則,就是道用。
  • 《道德經》中最短的一章,僅有21個字,卻道盡了世間萬物的奧秘!
    國學是中國古代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其中包含了各個領域,例如:歷史、哲學、政治、經濟甚至還有琴、棋、書、畫、相術、古醫學都算在其中。狹義的國學還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中代表思想和學說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mp310:07來自大唐亮劍《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的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道教的重要經典。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清水,霧,遠山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仿佛能夠摘星探月5.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 「萬物一體,超越生死」,重新發現列子哲學思想價值
    列子的「宇宙論」,被現代天文學證實的「宣夜說」日本哲學家鈴木大拙說:「列子的思想也許可以說比老子深邃。」在這裡,鈴木大拙所說的深邃,可以理解為列子將老子的學說用更具有科學因素的方式闡述出來。簡單說,列子的哲學思想是用一種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推論道家學說的合理性。「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 中國思想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學三問的?
    西方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西方人說,中國沒有哲學,但是有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並沒有類似西方的哲學概念,因為中國文化一直是在關注自己,研究自己的,因此誕生燦爛的百家爭鳴。古代先賢對人生的態度儒家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 第2章老子哲學是自然辯證法之道
    《道德經》25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仿地的法則,地要效仿天的法則,天要效仿道的法則,道的法則就是「道法自然。」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思想是自然辯證法的核心,是宇宙生成的法則,是天下萬物的根本法則,童蒙說:「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
  •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我正處於動亂之中,他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養性的方法。這些方法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隨著《道德經》的傳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出自《道德經·第九章》。咎:災禍。遂:成功。金玉財寶堆滿堂室,沒有誰能守藏得住;富貴了就驕橫,是給自己留下了禍根;功成身退,才是順應天道。這些話指出事物發展達到頂點、極端後,就會轉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適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七、功成而弗居。
  • 文化之母《道德經》,這50個常用成語全部出自它!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說五色紛呈,使人眼花繚亂。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 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