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外科手術治療食管胃結合部早期癌孰優孰劣?

2021-01-08 騰訊網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據世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食管胃結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腺癌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中國、日本及韓國等亞洲國家也報導了類似結果。該類腫瘤因發生於近端胃與遠端食管結合部(解剖賁門)附近且預後較差,而被國際抗癌聯盟從胃癌和食管癌分離出來列為獨特的腫瘤類別。西方學者Siewert等將癌中心位於解剖賁門EGJ上下5 cm區域內的腺癌定義為EGJ癌,並將其分為3個亞型;而日本學者則將癌中心位於EGJ上下2 cm區域、直徑≤4 cm的腫瘤(不論組織學類型)定義為EGJ癌,並將其分為5個亞型。這兩種東西方分類系統在EGJ區域範圍、腫瘤組織學類型及瘤體大小標準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外科與內鏡治療策略的選擇上存在頗多爭議。目前,國際上內鏡下治療早期胃癌已成為金標準,有少數小樣本的研究也報導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療EGJ早期癌的短期療效和安全性,但對於長期結果尚缺乏臨床研究證據。因此,日本胃癌指南將EGJ癌不論分期均推薦外科切除和不同程度的淋巴清掃作為現行治療的標準模式。但外科實施胃切除必然增加EGJ早期癌患者的手術死亡和併發症風險,為此本研究對EGJ早期腺癌ESD與外科治療的遠期結果進行了比較,旨在明確ESD是否可以作為外科切除的替代方式。

EGJ的定義及標準

EGJ區域的識別以內鏡結果和切除標本結果為準,以食管下端柵狀血管末梢或胃皺襞的近端為標誌(圖1)。本研究中EGJ癌定義為癌中心位於EGJ上下2 cm區域(圖2)。Siewert腺癌組織學分型:Ⅰ型為遠端食管腺癌,癌中心位於EGJ上1~5 cm;Ⅱ型為賁門腺癌,癌中心位於EGJ上1 cm至EGJ下2 cm;Ⅲ型為賁門下胃癌,癌中心位於EGJ下2~5 cm。Nishi解剖分型:E型、EG型、E=G型、GE型、G型。

圖1食管胃結合部的區域識別 1A:食管下段柵狀血管末端與胃皺襞近端的結合部(解剖賁門),與鱗柱交界線相一致;1B:因鱗柱交界線上移,食管下段柵狀血管末端與胃皺襞近端的結合部(解剖賁門)位於鱗柱交界線肛側約1 cm

圖2食管胃結合部(EGJ)癌 2A:腫瘤位於EGJ下2 cm範圍;2B:腫瘤位於EGJ上2 cm範圍

研究如何進行?

研究對象為2004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胃腸胰外科和消化內鏡中心連續收治的EGJ早期腺癌患者,採用Siewert腺癌組織學類型和Nishi解剖分型對醫療記錄進行回顧,包括臨床基線特徵和治療結果等。

對於術前評估符合日本內鏡治療指南和現行日本胃癌指南中早期胃癌內鏡治療絕對標準和擴大標準的患者納入我們的研究。(1)早期胃癌內鏡治療絕對標準:潰瘍(UL)(-),直徑

對於術後病理評估不符合治癒性切除絕對標準和擴大標準、有胃切除手術史、腫瘤直徑>4 cm、隨訪時間小於6個月的患者予以排除。(1)治癒性切除的絕對標準:UL(-),直徑

最終166例患者資料納入數據分析,按照治療方法分成ESD組(n=77)和外科治療組(n=89)。外科治療組,根據術前評估cTNM分期及腫瘤Nishi分型,嚴格按照日本胃癌指南現行試用標準,實施腹腔鏡或開腹近端或全胃切除並淋巴清掃。ESD組,則嚴格按照日本內鏡治療指南的絕對標準和擴大標準,由有經驗的內鏡醫師實施內鏡下切除治療。術後標本處理嚴格按照日本胃癌分類標準進行。術後每年6~12個月門診隨訪,行內鏡檢查及腹部CT掃描。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體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故用M(P25,P75)表示,2組間比較行Mann-Whitney U檢驗。分類資料2組間比較行卡方檢驗;對於總體生存率採用Kaplan-Meier法分析,2組生存比較採用Log-rank檢驗。P

研究獲得哪些結果?

一、基線資料

ESD組年齡57~67歲,腫瘤長徑12~19 mm,隨訪時間72.5~105.7個月;外科治療組患者年齡54~66歲,腫瘤長徑13~22 mm,隨訪時間69.6~101.0個月。2組在患者年齡、性別、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體力狀況評分(ECOG-PS評分)方面,以及腫瘤長徑、Nishi分型、分化程度、巴黎分型、浸潤深度、淋巴管血管浸潤、隨訪時間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在ESD標準的構成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1),外科切除組中ESD擴大標準患者佔比更高。詳見表1。

表1166例食管胃結合部早期腺癌患者的基本資料

二、近期結果

1.ESD組:

76例(98.7%)為整塊切除,73例(94.8%)為完全切除,72例(93.5%)為治癒性切除。5例非治癒性切除者中,2例隨後進行了外科切除,病理學檢查未發現淋巴結轉移;2例高齡和1例累及水平切緣的患者均要求選擇隨訪複查。3例(3.9%)術中出血,創面止血成功;1例(1.3%)術後早期出血,止血藥物治療成功。2例(2.6%)術中穿孔,予鈦夾夾閉。無術後1個月內死亡病例,無局部復發病例。

2.外科切除組:

89例(100.0%)均為治癒性切除,治癒性切除率略高於ESD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例(1.1%)術中出血需輸血及止血治療,4例(4.5%)術後出血需輸血及止血治療。2例(2.2%)術後吻合口微漏。無術後1個月內死亡病例,無局部復發病例。

三、遠期結果

ESD組與外科切除組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94.8%(73/77)和96.6%(86/89),2組累積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48),見圖3。亞組分析顯示:符合ESD絕對標準者,ESD治療與外科切除治療的累積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49),見圖4A;符合ESD擴大標準者,ESD治療與外科切除治療的累積生存率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505),見圖4B。2組隨訪期間均無腫瘤相關死亡病例和復發。

圖3食管胃結合部早期腺癌患者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外科切除的累積生存曲線

圖4食管胃結合部早期腺癌患者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外科切除累積生存率的亞組分析 4A:符合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絕對標準患者的累積生存曲線;4B:符合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擴大標準患者的累積生存曲線

研究結果給了我們哪些提示?

EGJ腺癌腫瘤學特徵及生物學行為不同於遠端胃癌,其預後也較遠端胃癌差。對於EGJ腺癌pT1患者外科切除治療後5年生存率在90%以上。目前,現行日本胃癌治療指南對於EGJ早期腺癌均推薦實施外科切除並淋巴清掃(至少第一站),但外科手術無疑增加了手術死亡和併發症風險,尤其對於一般情況較差或者高齡有合併症的患者。儘管有研究證實了ESD治療EGJ早期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但對於ESD適應證及其遠期腫瘤學結果尚缺乏明確證據。為此,我們比較了ESD與外科切除治療EGJ早期腺癌的遠期腫瘤學結果,以明確ESD治療的長期腫瘤學結果是否可靠。本研究結果隨訪時間相對較長,樣本量適中,結果顯示ESD治療後5年腫瘤相關生存率與外科切除相近,並且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程度輕微。

外科治療因其可完整切除腫瘤原發灶和徹底清掃淋巴,而被公認為胃癌和EGJ癌的主要治療方式。而對於黏膜內及淺表黏膜下浸潤癌,且無淋巴轉移或者淋巴轉移低風險的患者,ESD則被認為是外科治療的有效替代方式。ESD治療早期胃癌具有恢復快、併發症輕或少等優勢,長期腫瘤學結果可能與外科治療相當。本研究中,我們比較了ESD與外科切除治療EGJ早期腺癌符合絕對標準和擴大標準患者的長期生存情況,結果顯示2組5年生存率分別為94.8%和96.6%,隨訪期內均無腫瘤相關性死亡,提示二者在長期腫瘤學結果方面並無顯著差別,即使是符合ESD擴大標準的EGJ早期腺癌,ESD治療的長期結果與外科切除也具有可比性;同時,該結果也提示,對於EGJ腺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後患者可以獲得長期生存。

儘管ESD治療EGJ早期腺癌是安全的,但治癒性切除率較遠端胃癌相對較低,且併發症發生率略高。這可能主要是由於該類腫瘤浸潤深度評估較遠端胃困難,也可能是解剖部位較為特殊,賁門處空間狹小且操作曲度較大導致技術操作層面難度增加所致。我們的研究中,ESD組符合ESD治療絕對標準和擴大標準者分別佔84.4%和15.6%,治癒性切除率達93.5%,結果高於以往研究所報導的比例,這可能是由於我們的研究中符合絕對標準患者比例較高所致,同時也可能與本研究未能包含早期低分化腺癌有關。為了進一步明確ESD治療EGJ早期腺癌腫瘤學長期結果的安全性,行亞組分析比較了兩種治療方式長期生存結果,目前的數據分析證實對於ESD絕對標準和擴大標準患者,兩種治療方式的5年生存結果類似,這一定程度上支持了ESD治療與外科切除治療效果相當的結論。陽性側切緣是ESD非治癒性切除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在隨訪期內未發現局部復發者,這揭示了ESD治療的可靠性。

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是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和住院時間延長的關鍵因素。雖然有研究表明ESD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於外科治療,但是也有研究報導顯示二者相關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是類似的。本研究中,由於相關併發症發生率較低,未比較兩種治療方式之間的差異。但是,我們所觀察到的ESD相關併發症是相對較低的,即使是輕微的併發症也被計入其中,這些併發症可能僅僅導致患者輕微不適,但實際上我們將只要術中或術後採取了相應的臨床治療處理者全部列入其中,這些併發症均經過臨床保守處理後完全緩解或治癒,並未接受外科處理。而對於外科切除治療組相關的併發症則主要是術中、術後出血需要進行止血及輸血治療,個別患者發生了術後微漏,儘管經過腹腔引流及營養支持痊癒,但併發症較ESD更為嚴重。基於此類研究細節,我們能夠推斷認為ESD治療EGJ早期腺癌是外科切除治療的有效替代方式。

儘管我們的研究證實了ESD治療EGJ早期腺癌長期腫瘤學結果的可靠性,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目前的研究是單中心、非隨機的回顧性分析,可能存在選擇偏倚和轉診偏倚;其次,每組樣本量似乎仍不夠大,外科切除組雖然病理學檢查沒有發現淋巴轉移者,但由於外科近端胃或全胃切除的淋巴清掃範圍不同,部分患者淋巴轉移可能仍不能完全排除;再者,EGJ早期腺癌患者生存時間較長,不論外科還是內鏡切除術後較長時間內生存率均高,更長時間的隨訪是必要的;最後,本研究中擴大標準患者僅局限於ESD擴大標準中的一部分,對於那些腫瘤更大、浸潤更深,甚至低分化者並未調查其結果。儘管存在以上限制,本研究基於較長時間隨訪,通過比較二者治療的長期結果,支持了ESD治療EGJ早期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對於符合ESD治療絕對標準和擴大標準的EGJ早期腺癌,ESD治療的遠期腫瘤學結果與外科切除類似,可作為外科切除治療的有效替代方式。另外,本研究結果也揭示了EGJ早期腺癌應根據腫瘤特徵評估其治癒性而避免盲目行胃切除手術的可能性,這具有較為重要的臨床價值。

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2020,37(02) 梁榮, 趙保玉, 侯波, 等

來源:消化科空間

相關焦點

  • 內鏡下不同方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特點
    EndoCinch將縫合器安裝在胃鏡前端,於直視下在胃食管連接部縫合胃壁組織形成皺褶,增加賁門附近緊張度,延長腹腔內食管的長度,有效緊縮胃食管連接部、增強反流屏障,發揮治療作用。ELG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亞洲人群的研究報導比較有限。
  • 基於膜解剖的胃食管結合部癌根治術——王國俊教授
    什麼是胃食管結合部癌(賁門癌)胃食管結合部就是管狀食管與囊狀胃結合處的一條解剖交界線;該區域的定義目前國際上仍存在不少爭議,一般把發生於該交界線上下5cm區域以內的癌,稱之為胃食管結合部癌(賁門癌);根據腫瘤的具體位置,人為地將其細分為不同類型,其中被普遍接受並採用的分型為義大利醫生1998年提出的分型,他將胃食管結合部癌分為SiewertⅠ/Ⅱ/Ⅲ三個亞型,也就是食管遠端癌
  • 章丘區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胃竇早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
    近日,章丘區人民醫院內鏡室成功開展首例胃竇早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術),目前患者狀態良好,無手術併發症。此技術的開展,填補了醫院在內鏡腫瘤切除方面的空白,鞏固了醫院消化內鏡治療技術在全區的優勢地位。  患者,67歲男性,因「查體時發現胃竇早癌」入院。
  • 拉薩市人民醫院成功開展胃竇早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
    記者 凃瓊 攝  近日,拉薩市首例胃竇早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在拉薩市人民醫院成功開展,目前患者狀態良好,無手術併發症,這也是西藏第一例由本土醫師完成的消化道早癌ESD術(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標誌著市人民醫院內鏡診療技術邁上新臺階。  日前,拉薩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收治了一名來自那曲市巴青縣的男性患者多吉(化名)。
  • 專家說這種癌症早期是可以治癒的
    入院後完善精查胃鏡(放大胃鏡結合電子染色、化學染色對可疑病變進一步檢查,初步判斷病變為癌還是非癌,及其分化程度)、超聲內鏡(內鏡結合超聲微探頭判斷腫瘤的浸潤深度)以及腹部CT等檢查,主管醫師消化內科黃金副主任醫師綜合分析後考慮黎先生的胃竇病變為早期胃癌,可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內鏡下將腫瘤完整切除,保留了胃的正常結構,術後恢復快,併發症少)。
  • 快速讀懂早期胃癌內鏡下規範化切除專家共識
    早期胃癌內鏡下切除主要包括: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並已在我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如何開展高質量的內鏡下規範化切除,以保證早期胃癌患者的良好預後,越來越受到了消化內、外科醫生及病理科醫生的關注。
  • 食管癌微創外科手術的現狀與思考
    隨著技術進步,在解決了胸腔鏡下胃食管胸內吻合的技術問題後,對於中下段食管癌、胃食管交界部癌患者,基於上腹右胸(Ivor-Lewis)的微創手術方式,已逐漸成為標準術式。其主要的胸腔鏡下胃食管吻合技術包括:全手工吻合、環形吻合器、側側吻合、三角吻合等。
  • 國內第二例、江蘇省首例內鏡下胃腸吻合術在鼓樓醫院成功完成
    至浙江當地醫院住院治療,磁共振檢查顯示胰腺鉤突部佔位。診斷考慮為胰頭癌伴十二指腸梗阻。該患者4年前接受過直腸癌術,8年前因膽囊結石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當地醫院予禁食、胃腸減壓、護胃、促進胃腸動力、營養液鼻飼營養支持等處理,患者症狀無改善,外科表示無法手術治療。患者先後輾轉多家醫院,均表示無有效治療手段。患者遂來到南京鼓樓醫院消化內科就診。
  • 內鏡下超微創手術解除阿婆30年吞咽困難
    在當時的技術水平條件下,30年間先後做了經腹食管括約肌縱行切開術,2次內鏡下球囊擴張術。情況雖有好轉,但未能根治,近一年甚至有所加重。劉阿婆偶然得知梅州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可開展該疾病目前最先進的治療——經口內鏡下食管括約肌切開術(簡稱POEM手術)。於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前來就醫。
  • 棗莊市臺兒莊區中醫院內鏡中心成功開展ESD手術
    魯網訊月27日訊(記者 張程) 4月24日,臺兒莊區中醫院內鏡中心成功開展首例ESD手術,完整切除了手術病灶,達到了滿意的預期效果,受到病人及其家屬的一致好評。ESD術是指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即在內鏡下使用高頻電刀與專用器械,將胃腸道病灶與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層逐步剝離,以達到將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ESD現已逐漸成為胃腸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標準微創治療手段。該手術相對於傳統外科開腹手術,具有侵襲小、安全性高、術後併發症少、經濟等特點。
  • 從胃癌分型、臨床診斷及治療出發,看胃癌綜合診治的重要性
    胃鏡檢查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近年來,內鏡技術不斷發展,各種新型消化內鏡逐步應用於臨床,實現了胃癌的早期診斷和內鏡下治療。 3 胃癌的治療 目前,胃癌的治療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輔以化療、靶向治療、支持治療的綜合治療,部分早期胃癌可內鏡下切除,得益於內鏡技術不斷創新和發展,進展期胃癌採用開腹或腹腔鏡下胃切除及淋巴結清掃術。
  • 胃部手術後,當心胃食管反流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林輝通訊員趙衛衛    南陽人王先生今年61歲,4年前做了胃全切手術,本以為沒事了,結果術後胃脘部疼痛、燒心、泛酸持續發作,在當地醫院診斷為胃食管反流病,藥吃了不少,症狀卻沒好轉,還嚴重影響生活。
  • 「明鏡汀」第七期精彩繼續,並回看早期胃癌HER2活檢的現狀與挑戰
    根據2009年日本消化系統腫瘤分類,早期胃癌/淺表性胃癌只考慮病變深度(黏膜層和黏膜下層),而不考慮範圍(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目前早期胃癌治療應用較多的是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ESD標本的規範化病理學診斷包括規範化標本處理和規範化病理報告兩方面。
  • 一次手術剝離3處早癌病變 煙臺山醫院專家:胃癌的早診早治很重要
    前段時間,煙臺山醫院消化內科通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為一位患者一次性剝離了3處胃部早癌病變,其中,胃角處手術難度較大。據悉,該手術達到了治癒性切除的目的,避免了早癌病變發展為進展期胃癌。當時,這位老年患者因「上腹不適」到煙臺山醫院消化內科就診。
  • 食管胃腸內科聯合內鏡中心成功完成泰安市首例Heller術後再發賁門...
    3年前患者再次出現進食阻擋感,1年來症狀加重,伴胸骨後疼痛,進食後出現噁心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發病後就診於當地醫院行胃鏡檢查:食管炎,食管擴張,賁門失弛緩術後表現;上消化道造影檢查:符合賁門失馳緩症表現。後經多地檢查諮詢後來到我院食管胃腸科治療,在王常會主任和胡月華主任帶領下,手術團隊慎重討論並積極與患者以及家屬溝通後決定給予患者行POEM手術治療。
  • 大咪咪vs小咪咪,孰優孰劣?
    要不然整形科的隆乳手術就沒人做了,木瓜牛奶在飲料界也沒地位了(這個地位到底該不該有,我們以後再聊)。    但是但是,咪咪也不是越大越好,這個我們也是可以達成一致意見的,對吧!!    但是等等,如果就這樣簡簡單單把結論下了,依舊還是不夠嚴謹。我們看到Brown教授選取的研究都是回顧性研究,在乳房大小的測量上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很多都是基於被研究者的自我描述,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證據的級別,也就是降低了研究結果的可信性。
  • 循序見「鏡」,「抑」招止血,內鏡下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結合患者既往病史,腦梗死8年,正處於腦梗死後遺症期,需長期服用抗血栓藥物,據了解患者近期曾不規律服用抗凝藥物,口服抗凝血藥可通過影響凝血過程的不同環節,阻止血液凝固,預防腦卒中或其他血栓性疾病,但也可誘發原有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還可直接導致胃腸黏膜出血,此次出現嘔血症狀大概率是由此引起。
  • IPS與VA孰優孰劣?哪種面板更適合你?
    在純黑背景下,IPS的劣勢就展現出來了。二者對比發現,HKC IG27的漏光泛白現象比較明顯,VA面板所顯示的黑色更加純粹深邃。本文屬於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註明來源:IPS與VA孰優孰劣?哪種面板更適合你?
  • 胃食管反流易誤診,內鏡下手術無創可解決
    醫生說這是胃食管反流導致的。10多年間,她跑了幾十家醫院,都說沒有辦法根治,只能暫時控制症狀。 最近,王女士泛酸、燒心得厲害,就想吃點藥讓自己好受點。河南省中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張勤生教授檢查後提出,得做胃鏡查查泛酸、燒心的原因。王女士同意了。 在胃鏡下,張勤生注意到一個奇怪的事情:王女士的賁門口特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