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視頻,看上海灘「最後的裁縫」↓↓↓
作家張愛玲曾說:「就是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在老上海斑駁的光影中,穿旗袍的女人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你說不清,是女人的柔美詮釋了旗袍的韻致,還是旗袍的韻致成全了女人的風情。
97歲的褚宏生老先生,16歲入行,做了80幾年旗袍。有人說,他這個人,就是旗袍的百年傳奇。
褚宏生老先生
褚老先生從師學藝的三十年代,老上海旗袍店林立,他學藝的「朱福興成衣鋪」最興隆的時候光裁縫師傅就有四五十位,徒弟、夥計無計其數。
作為一個時代女子的正裝,那時的旗袍,可以很質樸,也可以極考究。僅一個小小的盤扣,春節配「如意扣」,老人家生日配「壽字扣」,姑娘們穿的多半是柔美的「蘭花扣」。講究的客人,盤扣的花型一年可以12變。在一件大紅、繡著牡丹花的旗袍前,褚老先生和上海海派旗袍促進會副會長周朱光一起,講起了「直角扣」。
禇宏生跟著師傅縫紉、繡工、盤扣、量體,一樣一樣學下來。他說這幾十年,用的都是學徒攢下的本錢。
胡蝶引領了一代旗袍風潮
只想當個旗袍裁縫的禇宏生因為手藝好,人緣兒好,有一大批老顧客,影星胡蝶、白楊、歌后韓菁清都曾是他的主顧。
褚宏生:吳家,一個客人,結婚要做105件旗袍,寧波人有這個風氣,陪嫁的箱子要越重越好。
記者:105件都找您做嗎?
「量體裁衣」是裁縫的本分,特別突出女性線條優美的旗袍,「量身」自然更緊要。褚宏生在行兒裡公認最「絕」的手藝就是「量尺寸」。周朱光說,褚老的眼睛就是標準,無論顧客高矮胖瘦,一看身形便知尺寸,那是用一生練就的。
在褚宏生看來,旗袍的精髓,在對人體準確的尺寸把握上,在手工細密的針腳裡,機器縫製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但是快節奏的都市生活,還有多少人願意耐下心來,用手工去縫綴柔美呢?
為了留住針線裡的溫度,禇宏生老先生以80歲高齡再出山,到一家手工旗袍高級定製公司。他不但想帶幾個徒弟,還想讓旗袍隨著時代變化下去。
近一個世紀的時光流轉,旗袍總在隨著潮流而變遷。中國式風情興興衰衰,但一針一線織就這份風韻的裁縫們呢?褚老先生發愁的是,老一輩的固守和執著,還能傳承下去麼?
旗袍裁剪注意事項
呂靜:敲一件旗袍,有的敲一天都敲不好,剛開始學,你說你苦惱吧。這個敲邊真正吃的準的話,也要一年、兩年。
記者:有沒有想要放棄過呢?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寂寥的油紙傘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老去的鐵匠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手暖良材木,心斫千古琴
記者:李欣,楊靜
視頻剪輯:魏仕傑
本期編輯:石玲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