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時光縫出的優雅

2021-01-15 央廣網



11月30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上一季,我們重操了「方言」,這一季,我們致敬「工匠」。即日起,我們將推出工匠季,記錄工匠精神的淵源和困頓,探尋工匠記憶的出路和傳承。旗袍是中國的風韻,它有著別樣的風情與魅力,今天我們推出《時光縫出的優雅》,帶您一起品味這份獨有的東方之美。


戳視頻,看上海灘「最後的裁縫」↓↓↓






作家張愛玲曾說:「就是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在老上海斑駁的光影中,穿旗袍的女人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你說不清,是女人的柔美詮釋了旗袍的韻致,還是旗袍的韻致成全了女人的風情。


97歲的褚宏生老先生,16歲入行,做了80幾年旗袍。有人說,他這個人,就是旗袍的百年傳奇。



褚宏生老先生



褚老先生從師學藝的三十年代,老上海旗袍店林立,他學藝的「朱福興成衣鋪」最興隆的時候光裁縫師傅就有四五十位,徒弟、夥計無計其數。


褚宏生:十六歲開始學徒,要學六年……腦子一直記得住……




作為一個時代女子的正裝,那時的旗袍,可以很質樸,也可以極考究。僅一個小小的盤扣,春節配「如意扣」,老人家生日配「壽字扣」,姑娘們穿的多半是柔美的「蘭花扣」。講究的客人,盤扣的花型一年可以12變。在一件大紅、繡著牡丹花的旗袍前,褚老先生和上海海派旗袍促進會副會長周朱光一起,講起了「直角扣」。


褚宏生:基本功就是直角扣,也不簡單,簡單當中也不簡單,因為它是有一邊鑲嵌在裡面,做扣子你最少學半年吧,這個不是一兩個月的功夫。


禇宏生跟著師傅縫紉、繡工、盤扣、量體,一樣一樣學下來。他說這幾十年,用的都是學徒攢下的本錢。


褚宏生:學的東西比較多,別人說我可以做老闆,我不做老闆。


胡蝶引領了一代旗袍風潮


只想當個旗袍裁縫的禇宏生因為手藝好,人緣兒好,有一大批老顧客,影星胡蝶、白楊、歌后韓菁清都曾是他的主顧。


褚宏生:吳家,一個客人,結婚要做105件旗袍,寧波人有這個風氣,陪嫁的箱子要越重越好。


記者:105件都找您做嗎?


褚宏生:是啊,那時候別人沒生意,我這生意好得不得了。



「量體裁衣」是裁縫的本分,特別突出女性線條優美的旗袍,「量身」自然更緊要。褚宏生在行兒裡公認最「絕」的手藝就是「量尺寸」。周朱光說,褚老的眼睛就是標準,無論顧客高矮胖瘦,一看身形便知尺寸,那是用一生練就的。


周朱光:一般的客人三圍,他實際上不用拿尺寸就能夠看得出來,看的人無數,基本上一個客人走進來,都能夠把客人的三圍都能看出來。




在褚宏生看來,旗袍的精髓,在對人體準確的尺寸把握上,在手工細密的針腳裡,機器縫製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但是快節奏的都市生活,還有多少人願意耐下心來,用手工去縫綴柔美呢?



周朱光:做衣服實際上拿一根針很輕,但是他要全神貫注的……因為你一個裁縫做8小時,這個職業很辛苦的。



為了留住針線裡的溫度,禇宏生老先生以80歲高齡再出山,到一家手工旗袍高級定製公司。他不但想帶幾個徒弟,還想讓旗袍隨著時代變化下去。


褚宏生:我覺得旗袍原來太老式了,舊社會的都太老式,現在的旗袍比過去穿得合身。




近一個世紀的時光流轉,旗袍總在隨著潮流而變遷。中國式風情興興衰衰,但一針一線織就這份風韻的裁縫們呢?褚老先生發愁的是,老一輩的固守和執著,還能傳承下去麼?


我是記者李欣,帶著傳奇老人的憂慮,我走進了上海龍鳳中式服裝有限公司傳習所。2011年,國營品牌老店、上海龍鳳旗袍的七大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代傳承人徐永良今年50歲,他對於手工旗袍從鼎盛到落寞,一點兒都沒掩飾有些低落的情緒。


徐永良:「那個時候我們有好幾十個門店,南京路上面有四個,後來規模越做越小,因為這個行業,做到後面沒有人了。做到後來基本上沒人進來,從我最小的一個進這個單位,後來沒進過人。」


旗袍裁剪注意事項


專做龍鳳旗袍的師傅原來有130多個,現在就剩下6個。徐永良說,手工做旗袍,要耐得住寂寞。一件沒有繡花的普通旗袍,從量身到製作也需要七天,從打樣到縫製是一個裁縫完成,師傅必須是「全才」。可是現在這樣的「全才」越來越不好培養。


徐永良:有的時候想想蠻急的!因為到我們這一代人,你再不好好培養人,那這斷層了。


32歲的呂靜,是徐永良最年輕的徒弟,因為她的加入,讓這6個人的製作團隊平均年齡回到了50歲。


徐永良:她要是不進來的話,平均年齡嚇死人了,55歲以上了。


呂靜:敲一件旗袍,有的敲一天都敲不好,剛開始學,你說你苦惱吧。這個敲邊真正吃的準的話,也要一年、兩年。


記者:有沒有想要放棄過呢?


呂靜:想過,太苦惱了,一直敲敲敲……好累,邊沒敲好,你想睡覺嘛。


呂靜有著江南女子的靈秀,但手上卻經常有針刺的瘢痕。徐永良師傅說,他手上的是老繭,厚厚的,已經發黃。而對於年過9旬的褚宏生來說,繭和手,似乎已經融為一體。他們對於「用時光縫製優雅」的堅持,來自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痴迷,來自對「傳統無法被替代」的深信不疑。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寂寥的油紙傘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老去的鐵匠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手暖良材木,心斫千古琴


記者:李欣,楊靜

視頻剪輯:魏仕傑

本期編輯:石玲雯

相關焦點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風土人情捏出的瓦貓
    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一些作為歷史見證的文化印記卻悄然消失在人們的記憶裡,而那當中有我們民族的血脈,有我們每個人的根。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都市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香港之聲、文藝之聲、老年之聲、中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中國鄉村之聲聯合推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以人文視角呈現文化流變,以「廣播紀錄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記。
  • 拉薩八廓街見聞:鐫刻在時光裡的文化印象
    圖為拉薩市八廓古街天堂時光旅行書店一角,往來的遊客在認真挑選書籍、瀏覽旅遊紀念品。 記者 史金茹 攝  時光綿長,歲月悠遠。行走在拉薩八廓街頭,感悟著千年古街的文化氣息,生命仿佛都變得厚重起來。  書香拉薩潤光陰歲月  一杯茶、一本書、一段美好時光。在午後的八廓街,繁華鬧市之中,新華書店、古修哪書坊、天堂時光旅行書店傳來的陣陣書香,帶給人們心靈上最深的觸動。  其中,古修哪書坊是一家以藏文化為主題的書店,創建於2003年。
  • 我們的童年,是什麼時候消逝的?
    我們的童年,是什麼時候消逝的?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楊摩的書房,作者楊摩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文|楊摩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
  • 80後的記憶:正在消逝的竹編椅
    文/鄉土365(原創文章,謝絕轉載,侵權必究)對於不少80後而言,小時候一定見過這種竹編椅子,古樸的造型、精湛的手藝,稱為一個時代特有的印記。圖為竹編匠人正在細心的做竹椅。圖為竹編匠人正在細心的做竹椅。
  • 瀋陽的紅色文化印記
    原標題:瀋陽的紅色文化印記 瀋陽,別稱盛京、奉天。7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陽鳥圖騰文化)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公元前300年,燕國將領秦開率軍驅逐東胡,在此築候城(瞭望之城),此為瀋陽建城史之初,距今2300餘年。
  • 想要既帥氣又優雅的搭配,看李宇春和古馳GUCCI,肯定就沒錯了!
    這場關於新與舊的獨特旅程,將揭開這些勝地背後有趣而出乎意料的古老故事,搜集時間印記,完整時光拼圖。哇!品牌代言人李宇春身2019秋冬系列夾克現身《樂隊的夏天》,以 GG Marmont 系列及 G Cube 系列戒指裝點造型細節。找到風格,成為自己,這樣的造型太酷了,真心喜歡。如果世界是一本書,我們都是其中神奇的章節字句。
  • 打卡「浙江文化印記」①丨浙江工商大學學子:近越劇之鄉 習傳承之道
    這個暑假,浙江新聞客戶端向關心浙江歷史文化的朋友們發出了邀約,歡迎大家一起打卡浙江文化印記。打卡「浙江文化印記」,浙報錢塘江邀你上頭條! 今天,我們收到了來自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近」浙溫「習」實踐團紹興分隊的投稿——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發源於紹興嵊州。
  • 浙江文化印記⑩丨東南闕裡 南孔聖地
    在這片神奇的沃土上,文物遺蹟數不勝數,文化精品琳琅滿目,文化樣式異彩紛呈。去年以來,浙江省委宣傳部與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聯合開展了「浙江文化印記」徵集評選活動。通過廣泛徵集、專家評審和社會投票,前不久,包括良渚古城遺址、杭州西湖、錢塘潮、西泠印社、越劇等在內的首批20項「浙江文化印記」出爐。 這些「文化印記」是浙江文化積澱的翹楚,是浙江的文化瑰寶。
  • 年華是一指流沙,在時光的沙漏中,消逝殆盡
    年華是一指流沙,在時光的沙漏中,消逝殆盡,生命是一張潔紙,在追尋和奮鬥裡,填寫空白。似水年華;匆匆流逝,生命之旅;疏離蹉跎,時間裡的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去羨慕和仰望,消沉和頹廢,是一種懦弱的體現。早安!真正的努力,從來都不動聲色!
  • 那些寄居在時光縫隙裡的小物件組成了我們的童年
    那一件件的舊物組成了我們的童年,看到它們就勾起了回憶。 那些被時光撫摸過的小物件們,仿佛擁有魔力一般,只要和它對上眼,保準能給你帶來點意想不到的驚喜。翻開 《一器一物:遇見舊時光》 ,好像掉進回憶的漩渦,看作者為你解讀每一樣器物背後專屬於它的故事。
  • 《消逝世界漫遊指南》:一場瀕危生物的尋訪之旅
    道格拉斯在書中提道,有很多生物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正在慢慢消亡,而且都是相當重要的動物。北部白犀牛僅存不到二十頭;山地大猩猩在人類的捕獵下幾乎滅絕;生活在紐西蘭,世界上最大、最胖、最不會飛的鸚鵡,鴞鸚鵡只有四十隻並且還在不斷減少……或許你會問,這些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 我們的城市·2020鄭州印記
    我們的城市·2020鄭州印記 2021-01-12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不可消逝的「放學路上」
    不可消逝的「放學路上」
  • 虐戀大神匪我思存首擔出品人,《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竟然還是高糖劇
    4月10日,《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的姊妹篇《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如約而至,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不同的是,《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回到了男追女的套路中,讓觀眾在明媚的春天裡看到了甜甜的愛情。  從《小美好》到《小時光》  套路多但勝在浪漫治癒  2017年,《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中,腹黑傲嬌的江辰和蠢萌逗比的陳小希用懵懂又青澀的愛情讓我們重溫了青春時代的美好和悸動,也帶火了其姊妹作品《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
  • 做一個優雅的女人
    董卿優雅取自成語「溫文爾雅」,多指人的言談舉止高雅。「爾」在文言文中,有「你」的意思,「爾雅」可以理解為你的行為舉止。優雅是藝術的產物,優雅從文化的陶冶中產後,也在文化的陶冶中發展。優雅是一種心態。一路留下歡歌笑語,每處攝下我們優雅的身影,都是一種優雅的活動。我們女人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不經意時展現著優雅的風度。年輕意味著朝氣與激情,也有漂亮的資本,但是年輕的時光很短暫,當青春不再,激情消失,漂亮被歲月磨蝕之後,什麼才是一個女人最經久不衰的美麗?優雅,優雅不在乎年齡,尤其久經磨礪的女性,綻放的從容、淡定、寬容、善良、賢惠的姿態,都是女性優雅的基本元素。
  • 土家族那些正在消逝的古老工藝,看哭了……
    , 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之後, 正在逐步地淡出我們的視線, 那些漸行漸遠的往日歲月, 只留下了一張張的照片,將布殼剪成鞋樣,貼上白色新布製成鞋墊,待乾燥後,便在上面繡上花,然後用條形布將邊縫紮緊,謂之「絞邊」,再圍繞內邊加上一道十字繡,謂之「鎖邊」,最後將鞋墊沒繡圖案的空白處用針線細細地依序扎滿,謂之「打底」,一雙繡花鞋墊就做成了。
  • 《刺蝟的優雅》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刺蝟,只是多半不怎麼優雅
    這便是我們生活中的人群,每一個人都那麼的不同,又那麼相似。人們像帕洛瑪一樣大的時候,是否也做過追逐繁星的夢呢?然而,當時光的陰影漸漸地埋沒掉初初的理想裡那點點滴滴的光彩,淺顯的智慧變成繁複的生活規則,人們是否終究會變成一條條美麗而相似的金魚?自由落入那隻透明卻無法穿透的狹窄魚缸。如果想抗爭,便註定孤獨。
  • 《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收官 再造2019青春劇口碑佳作
    由企鵝影視、雙羯影業聯合出品,琪鑠影業聯合攝製,由祝東寧執導,邢菲、林一、唐曉天、鄭英辰、周峻緯主演,改編自趙乾乾同名小說的青春甜餅劇《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甜蜜收官。
  • 伊犁鼠兔:日漸消逝的深山萌寵
    在尼勒克縣吉裡馬拉勒山山谷駐守時,李維東意外在峭壁間,遇見了一隻可愛的小動物,它先是小心翼翼從巖石縫隙中探出灰色的小腦袋,又迅速縮回去,過一會兒又探出來,又縮回去,李維東把自己掛在崖壁上不敢動,等待它徹底冒出來。沒多久,這個小傢伙從巖石縫裡溜出來了,看著像灰兔,再看又像大老鼠。長不過20公分,耳朵比兔子短比老鼠長。又可愛,又奇怪,它的出現立刻引起了李維東的興趣。就採集了一號標本回去。
  • 「唐老鴨」出車禍 臉上縫了50針(圖)
    「唐老鴨」唐柯 記者 李化 攝  本報訊 準備12月開播的重慶電視臺年度賀歲大劇《蓮花鬧海棠》,正在北碚水土鎮火熱拍攝。前段時間,劇組女一號秦丹拍戲時右臉劃破,耽擱了一周才繼續拍戲。11月1日凌晨,該劇男主角、重慶觀眾熟悉的麻辣明星「唐老鴨」唐柯,又因車禍受傷入院,臉部縫了50餘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