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那些正在消逝的古老工藝,看哭了……

2021-01-09 騰訊網

曾經在那個年代輝煌一時,

現如今看來充滿鄉土氣息的草根手藝,

伴隨著我們的生活一路走來,

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之後,

正在逐步地淡出我們的視線,

那些漸行漸遠的往日歲月,

只留下了一張張的照片,

成為記憶當中最深處的懷念......

土家繡花鞋墊——土家族民間工藝一絕

繡花鞋墊是土家族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把破舊的衣被等洗淨曬乾,拆成布塊,在平整乾淨的木板上,用磨成漿的魔芋或澱粉做成糨糊,將布塊一層層均勻地糊在上面(一般要糊5層左右),曬乾即成布殼。將布殼剪成鞋樣,貼上白色新布製成鞋墊,待乾燥後,便在上面繡上花,然後用條形布將邊縫紮緊,謂之「絞邊」,再圍繞內邊加上一道十字繡,謂之「鎖邊」,最後將鞋墊沒繡圖案的空白處用針線細細地依序扎滿,謂之「打底」,一雙繡花鞋墊就做成了。

老木匠——巧妙匠心的注入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古老的手藝,然而在今天,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面對大工業時代,無懼冰冷機械,靜默地將巧妙匠心注入每一件獨一無二的手工作品之中。因為手工的溫度出自於心,它承載著手藝人的滿滿誠意。這份幾乎快被遺忘的傳統工藝其實不如說是一種執著的匠心。

土法榨油——傳統原生態工藝

「老油坊,黑咚咚。人進油坊,馬入校場……」一曲歌謠,道出了榨油作坊環境的艱苦和油工的辛勞。在沒有電動設備之前,山裡人幾百年來祖祖輩輩榨茶油都是用木頭擠壓的土辦法來打油的。每年深秋小雪季節,將山上採摘的茶子經曬乾、碾粹、蒸熟、制餅、擠壓等程序,最終生產出原生態的金黃色的茶子油。據說土法榨的油質量好,特別香,可做藥用,還有降膽固醇、降血脂等功效。

熬苕糖——難忘一絲香甜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當地村民將地裡種植的紅苕(即紅薯)熬成苕糖出售,換回大米、布匹等必須的生活物資。熬苕糖因此成為當地農民的基本生活技能之一。熬苕糖是一個「睡三更起五更」的苦活兒。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熬苕糖作為曾經改變著當地人們生活的一種技能、一種傳統的生產技藝,已淡出人們的視線。

彈棉花——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打鐵——傳承千年的原始鍛造工藝

俗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打鐵,是一種傳承千年的原始鍛造工藝,當人類進入刀耕火種的時代,便有了鐵匠。幾十年前,中國農村隨處可以看到鐵匠鋪,鐵匠掄圓了鐵錘敲打鐵砧的「叮噹叮噹」的聲音不絕於耳。鐵匠鋪以及鐵匠曾是農村農具直接的來源,但是隨著農業機械的推廣,即使是偏遠山區也都能用上了小型機械,農村勞動力已得到極大解放,大多農民進城當了工人,打制的農具漸漸沒有了市場,鐵匠的身影漸行漸遠。

編籮筐——竹子在手中「翻出了花兒」

篾匠,對現在的許多年輕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詞。如今,隨著時代發展,竹製品也就是篾製品逐漸被冷落,記憶中,奶奶摘菜時用的竹籃子,篩糧食的竹篩子,都早已沒了蹤影。

編鬥笠——草的交響樂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編鬥笠,在南方的鄉下人家,似乎算不得技術活。這樣的手藝,許多人都會。秋收冬種的間隙,農人在自家後山砍幾根竹子,摘幾把棕葉,操刀剖篾,邊聊邊編,幾袋紙菸的工夫,一頂鬥笠就成。

剃頭匠——溫柔的一刀

在年輕人都在追求時髦髮型時,還有一些人,他們理髮「咋利索咋來」一把剃刀在頭頂上下幾個來回,一個鋥亮的「和尚頭」便新鮮出爐了。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補。老師傅的手藝不是蓋的。那個年代,父輩們從理髮店出來,總有一種整個人都煥然一新的感覺。

造老秤——憑心而論,公正嚴謹

在電子秤無縫不入的年代,老式的秤桿似乎只能在街頭小販那裡才能偶爾看到。造秤的老人卻不管這些,帶著花鏡做的入迷,時間在她那裡似乎已經靜止。

磨剪子磨刀——砂輪的一圈圈轉動

寂靜的午後,手藝人「磨剪子磨刀…」的長吆喝似乎總出現在午睡的夢裡。老人的砂輪一圈圈轉動,越來越鋒利的菜刀,不知會在誰家案頭,切磋出一頓頓美味佳餚。

爆米花小販——小時候的回憶

爆米花,無數人的童年。那時候最開心的就是爆米花小販來,大家都捧著一笸籮玉米粒或是大米去排隊,爆米花機轉啊轉啊,砰的一聲,爆米花的香氣就瀰漫了開來,小夥伴們都開心地跑上前去品嘗新鮮出爐的美味。如今只有很少的一些人會使用它,現代青年熟悉並會使用的已廖廖無幾,童年的記憶,也只能變成了回憶。

修鞋——修修補補的記憶

嘴裡噙一兩枚小鞋釘,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的響,時不時還跟身邊的人開個小玩笑,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狀態。只是,在這個人人追求新潮的時代,修鞋,是不是正在變成一個日漸陌生的動詞?

後記

面對大自然的贈予,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們。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緩慢、少量、勞作。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

⊙特別鳴謝原攝影家:宋文、趙恩秋、熊宜超、田宗利、吳明清,部分來源宣恩縣旅遊局,部分來源網絡,名字排序未分先後!如有未註明的攝影家,請後臺留言!

[本文內容來源於浪漫宣恩公眾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淺談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它是土家族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種與歌結合的舞蹈,現還遺存在湘、黔、渝編曲土家族聚集地,主要分布在湘西永順、龍山等縣。它是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劇舞蹈。無論輩份高低,他們都身披稻草紮成的草衣,赤著雙腳,面部用稻草紮成的帽子遮住,頭上用稻草和棕樹葉擰成沖天而豎的單數草辮,其中四個單辮的是牛的扮演者。
  • 織就美麗——土家族服飾
    土家山歌道:「白布帕子四隻角,四隻角上繡雁鵝;帕子爛了雁鵝在,不看人才看手腳」。土家人是把織繡視為了智慧的象徵。女子出嫁,得自己織繡嫁妝;新娘的父母也以精美的織繡,特別是土花鋪蓋為榮耀。當一種習俗日華月暈、霧罩雲遮時,當一種念頭進入心靈潛滋暗長、盤根錯節時,土家的女子便理所當然地視織繡為事業而傾注心力了。
  • 在中國土家族第一村,徹底搞清楚土家族認定的來龍去脈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800多萬人口的土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但建國後,土家族卻未被列為單一的民族。直到1957年1月3日才被正式批准為單一的民族。土家族認定的過程,甚至於好多土家族朋友都鮮有了解。那麼,土家族是怎麼認定的?最早提出土家為單一民族的人是誰?秋高氣爽,正是出遊好時節。
  • 土家族毛古斯香港演出記
    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選送的《毛古斯·狩獵》榮獲優秀節目獎,魏明富等24名演員和領隊分別獲得優秀獎。 永順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樊未受邀為獲獎者頒獎。 4月12下午,來自湖南、北京、香港等10餘個省和特別行政區的19支隊伍,在香港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同臺競技。
  • 土家族毛古斯舞,中國舞蹈的活化石
    土家族毛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作為土家文化活化石保存至今。,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毛古斯是土家族流傳至今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茅古斯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技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性舞蹈。每逢正月,土家人就用稻草為衣服,扮演原始初民漁獵農耕的故事,用以祭祀祖先創業功德,起球保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在建國後5年代的民族識別中,民族學泰鬥潘光旦、語言學家羅常培等數十位專家學者曾在這裡進行專訪,將雙鳳村作為樣本村,搜集整理了大量土家族作為單一民族特質的資料,並以此為據於1956年正式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因「土家文化傳承千年不斷,民族圖騰象徵功不可沒」的典型特質。被眾多民族學、民俗學專家公認為「中國土家第一村」。據村中古石碑記載,在唐代就已建村,歷二百餘代,兩千多年。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時光縫出的優雅
    11月30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土家族的「籃球」——棉花球
    棉花球是以投籃和扣籃為主要技術的民族特色體育運動,曾在我國武陵地區,特別是在湖北省土家族、苗族、侗聚居地區廣為流傳,已有近百年歷史。   湖北鄂西一帶稱之為棉花球、棉花線球,貴州、雲南、湖南某些地區稱作包包球、坨坨球。
  • 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申遺正進行(圖)
    清代詩人彭施鐸在《溪洲竹枝詞》一詩中描寫了當時土家族擺手舞歡騰起舞的盛況。  民間自古就有「北跳喪,南擺手」之說。擺手舞是土家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顯著文化標誌之一,流傳在重慶、湖北、湖南、貴州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尤以酉陽為甚。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風土人情捏出的瓦貓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都市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香港之聲、文藝之聲、老年之聲、中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中國鄉村之聲聯合推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以人文視角呈現文化流變,以「廣播紀錄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記。  上一季,我們重操了「方言」;這一季,我們致敬「工匠」。從前,工匠們不吝惜歲月,雕琢著時光。
  • 伊犁鼠兔:日漸消逝的深山萌寵
    沒多久,這個小傢伙從巖石縫裡溜出來了,看著像灰兔,再看又像大老鼠。長不過20公分,耳朵比兔子短比老鼠長。又可愛,又奇怪,它的出現立刻引起了李維東的興趣。就採集了一號標本回去。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這個小傢伙成功搶佔了李維東的腦海領地。
  • 麼麼御守香包 演繹古老工藝,傳承端午節文化
    麼麼御守香包 平安靈運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據記載是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漢樂府長詩《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覆鬥帳,四角垂香囊」 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祥地,因此可以說,漢代時徐州香包工藝已經出現了。當時的香包都用高級錦繡製成,內儲茅香根莖或摻拌辛夷等香料。歷經唐宋,到了明清時期,特別是清初,香包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而且香包作為佩飾盛行一時。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藝。
  • 《消逝世界漫遊指南》:一場瀕危生物的尋訪之旅
    呆萌的考拉如果真的列入名單,這世上又多了一種瀕危生物,這對於那些四處奔走,為保護瀕危生物而努力的人來說,是一件多麼讓人心痛的事情。英國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是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是幽默諷刺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第一次把喜劇和科幻成功結合的作家,他代表作《銀河系漫遊指南》非常出名,但我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他的銀河系,而是他為尋訪瀕危物種做出的貢獻。
  • 國家寶藏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家族地花燈與三棒鼓
    我們還收穫了土家族人民的熱情。當我們重新返回中嶺人家去觀看表演之際,由於天色已晚,天氣不佳,演員們正準備下班,但他們竟認出了我們是之前來過一次的賓客,並決定單獨為我們一家子四人一狗重新表演。此刻千言萬語不如一聲誠摯的「感謝」,正是因為你們對待工作的認真態度,我們才得以記錄下土家文化的精彩。下面是這群可愛的演員在準備演出的花絮。
  • 土家山寨吹文明新風 慈利三官寺土家族鄉舊貌換新顏
    多年來,「賑酒風」在三官寺土家族鄉盛行,村民們每年花在人情禮金的開支佔家中收入的大頭,有些貧困家庭因此不堪負。康老十的這次「另類」之舉,成為三官寺土家族鄉精神文明建設的助推器。近年來,三官寺土家族鄉以爭創「全國文明鄉鎮」為目標,,不斷豐富創建內容和創建手段,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深種文明的種子。
  • 探秘:高加索山防空洞的千年酒窖,感受世界最古老葡萄酒釀造工藝
    看完,我會心地笑了,因為我去了那裡,去了古老的葡萄酒莊,也喜歡上了喝這種偏甜的葡萄酒。喬治亞有一個最為著名是哈列巴酒莊,它已經成為一處遊客們必到的地方,不僅可以參觀,還可以品味地道的喬治亞葡萄酒。喬治亞被稱為葡萄酒的故鄉和發源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酒生產國,擁有適宜葡萄生長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葡萄栽培與釀酒在喬治亞已經有8000年之久的歷史,超過500個葡萄品種,讓這裡成為了紅酒的天堂。
  • 我們的童年,是什麼時候消逝的?
    我們的童年,是什麼時候消逝的?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楊摩的書房,作者楊摩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文|楊摩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
  • 漫遊消逝世界:人與動物的「愛恨情仇」,專家:愛它才是愛自己
    l 那個正在或者已經消逝的世界,我們還有機會深入了解和觸碰嗎?》一書中,我們還可以和他一起,去漫遊這個「消逝世界」。瀕危與消逝,愧疚和反思這本《消逝世界漫遊指南》從最初對艾艾狐猴的尋找開始,就一直追尋那些正在消失邊緣的動物們的世界。本書的尋找,從艾艾猴開始。「艾艾猴是一種夜行動物。
  • 終於等到了,李子柒再現傳統工藝彈棉花,網友:這床被子真暖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子柒的火也理所當然,尤其是那些古老的傳統工藝和美食,更是吸引了一大批人們追捧和關注,語言分地方,文化無國界,李子柒和她的作品更是受到了國外網民的讚美和嚮往。最近,終於等到了李子柒用古老傳統的手工藝製作棉花被子。那個人們熟悉卻越來越少見的彈棉花,而現在在人們生活周邊更是很少見到了。
  • 號稱傳承了古老工藝,古法黃金系列真有那麼高的價值嗎?
    自從周大福的傳承金系列爆火後,很多珠寶品牌也相繼推出了自家的古法金系列,號稱傳承了古老工藝,由宮廷匠人的傳承人純手工打造,售價也是非常的高。不得不說,市場上這些古法金產品確實非常厚重,設計上也都使用了很多傳統的仿古元素。但是這些古法金真的像他們宣傳的這樣,有匠人純手工打造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其實這種古法金跟前幾年的3D硬金,喜福金一樣,只是一種新的工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