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毛古斯舞,中國舞蹈的活化石

2021-01-13 喲恩施

土家族毛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作為土家文化活化石保存至今。,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

毛古斯是土家族流傳至今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茅古斯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技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性舞蹈。

每逢正月,土家人就用稻草為衣服,扮演原始初民漁獵農耕的故事,用以祭祀祖先創業功德,起球保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毛古斯主要是表現遠古先民勞動和生活的故事情節,主要以土家族的歷史、漁獵、婚姻、生活等內容,保留至今的劇目有《做陽春》、《趕肉》(即狩獵)、《捕魚》。

表演毛古斯的人,需全身裹扎稻草或者是毛草,以「茅人」的形象象徵遠古的先民,其中,一人扮演「撥鋪卡」的代表祖先,其餘扮演小茅人的則代表後代子孫。演出自始至終講著土話,唱土歌,語焉不明;表演動作以碎步進退,屈膝抖身,搖頭聳肩,左右晃動等動作,顯出粗野、詼諧的民族氣息,渾身顫動,搖頭聳肩,茅草刷刷作響,模仿古人的粗獷的儀態。

茅古斯舞動作特點別具一格,表演時曲膝抖身,渾身抖動,全身茅草唰唰的響,頭上五條大辮子左右不停擺動;碎步進退,左右跳擺,搖頭抖肩。根據表演的動作內容,可一目了然,舞蹈最突出的特色是服飾原始,身穿草衣樹皮,古老大方,頗有原始人的形象;表演者的動作古僕健康,對話時要求變腔怪調,使觀者辨認和監聽不出表演者是誰,這是舞蹈者最大的成功。

相關焦點

  • 淺談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原始舞蹈-毛古斯舞被稱為「中國民族舞蹈的最遠源頭」的毛古斯舞是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是土家族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種與歌結合的舞蹈,現還遺存在湘、黔、渝編曲土家族聚集地,主要分布在湘西永順、龍山等縣。
  • 土家族毛古斯香港演出記
    新湖南客戶端4月16日訊(通訊員 孟春絨 劉文化 翁世國)昨晚,由香港亞太衛視主辦、亞太衛視2018年中國少數民族歌舞大聯歡組委會承辦的「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交流巡迴展演——中國少數民族歌舞大聯歡活動在珠海落下帷幕。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選送的《毛古斯·狩獵》榮獲優秀節目獎,魏明富等24名演員和領隊分別獲得優秀獎。
  • 在中國土家族第一村,徹底搞清楚土家族認定的來龍去脈
    從國家民委確立的中國土家族基因採樣縣湖南省永順縣城驅車往西南方向,沿著彎彎曲曲的鄉村水泥小路一直往上,在小路的最高處,迎來滿眼蔥翠,村北、村西兩座山峰好似鳳頭,蹁躚起舞。我們走進了有「中國土家第一村」之稱的雙鳳村。雙鳳村是1953年潘光旦先生研究中國土家族的重點調查點,該村保存完整的土家語言,土家風習和土家族文化原生態遺存,為土家族成為單一的少數民族提供了翔實的實證。
  •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在建國後5年代的民族識別中,民族學泰鬥潘光旦、語言學家羅常培等數十位專家學者曾在這裡進行專訪,將雙鳳村作為樣本村,搜集整理了大量土家族作為單一民族特質的資料,並以此為據於1956年正式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因「土家文化傳承千年不斷,民族圖騰象徵功不可沒」的典型特質。被眾多民族學、民俗學專家公認為「中國土家第一村」。據村中古石碑記載,在唐代就已建村,歷二百餘代,兩千多年。
  • 苗族鼓龍鼓虎長衫龍,黎族跳竹竿打柴舞,漢族舞蹈的活化石禾樓舞
    在中國各地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文化習俗,特別是關於舞蹈歌舞類傳統民俗,隨著歷史發展而傳承下來。一、苗族鼓龍鼓虎長衫龍苗族蘆笙舞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據記載,人們以鼓龍鼓虎長衫龍的舞蹈紀念這位苗族英雄,並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鼓龍鼓虎長衫龍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據傳其源於花苗自古崇拜龍的風俗。
  • 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申遺正進行(圖)
    酉陽擺手舞以其原生性、祭祀性、民族性和群眾性以及質樸、粗獷、自然、厚重之美贏得了「東方迪斯科」的美譽,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2002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擺手舞之鄉」。酉陽廣場擺手舞融入了「木葉情歌」等酉陽民歌的元素,完整保留了單擺、雙擺、迴旋擺、抖跳蚤、巖鷹閃翅等舞蹈動作。酉陽廣場擺手舞易懂易學,老少皆宜,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這為酉陽擺手舞的全民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 織就美麗——土家族服飾
    靈巧的雙手,絲經棉緯,將日月山川、花鳥魚蟲、水車磨盤……或扎或挑,夢魅般地幻化為詩畫:翠鳥兒站在枝頭啁啾,海棠花兒凝露吐蕊,柳條兒擺弄窈窕柔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玉翠輔導姑娘織錦(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未婚的女子,盡情地打扮自己。她們大紅大綠,花枝招展。頭裹刺花巾帕,衣為大襟,盡繡花邊。逢那節慶和趕集,土家的女兒盛裝前行。「舉步動裙搖鈴響,多姿女兒有金聲。
  • 銅梁龍舞、石柱玩牛……跟著這些傳統舞蹈,體味重慶的悠久文化
    巴渝地區多山多水,自然環境較為險惡,人們對神靈圖騰的依賴逐漸延伸出了龍文化,銅梁人民用龍燈龍頭舞出中國,舞向世界,成為重慶的一張耀眼的名片;巴人驍勇善戰,將武術與舞蹈結合的獅舞,寄託著人民消災除害、吉祥如意的願望;農耕文明時代,耕牛是人們最好的夥伴,石柱人民將自己對耕牛的感情轉化為舞蹈形式,表現熱火朝天的農事和喜氣洋洋的節慶。在巴山渝水的大地上,重慶人民載歌載舞,用舞蹈為重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 土家族的「籃球」——棉花球
    棉花球是以投籃和扣籃為主要技術的民族特色體育運動,曾在我國武陵地區,特別是在湖北省土家族、苗族、侗聚居地區廣為流傳,已有近百年歷史。   湖北鄂西一帶稱之為棉花球、棉花線球,貴州、雲南、湖南某些地區稱作包包球、坨坨球。
  • 我們中國舞蹈源於求偶?來看看我們的中國舞蹈
    在今天來說,舞蹈那是十分的盛行。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在今天娛樂大眾的市場也算是一種娛樂,十分的普及。但是雖然是如此,很多人還是不懂我們中國的舞蹈是如何的,更多人是為了舞蹈而舞。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我們中國的舞蹈,到底是如何的。
  • 高考舞蹈:中國民族舞蹈分類及介紹
    【民間舞蹈】各族人民群眾在長期社會實踐中自己創造並廣泛流傳的舞蹈形式。一般表現為自娛性與表演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統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專業表演舞蹈創作的重要依據。其主要形式如下:【踏歌】中國古代的群眾歌舞形式。多於節日集會時眾人手拉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有的地方,一直流傳至今。【秧歌】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
  • 6000萬年「活化石」,如今選擇來中國
    6000萬年「活化石」為何對這裡情有獨鍾?白鶴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萬年的「活化石」每年寒意漸濃它們就從西伯利亞出發南飛數千公裡尋一片食物充足的溫暖家園度過漫漫冬日原本它們還有其他遷徙路線令人驚訝的是如今全球98%的白鶴都選擇來到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
  • 土家山寨吹文明新風 慈利三官寺土家族鄉舊貌換新顏
    多年來,「賑酒風」在三官寺土家族鄉盛行,村民們每年花在人情禮金的開支佔家中收入的大頭,有些貧困家庭因此不堪負。康老十的這次「另類」之舉,成為三官寺土家族鄉精神文明建設的助推器。近年來,三官寺土家族鄉以爭創「全國文明鄉鎮」為目標,,不斷豐富創建內容和創建手段,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深種文明的種子。
  • 宣城聯通邀您雲上遊宣城,看中國的「活化石」
    雲上遊宣城,看中國的「活化石」 揚子鱷的故鄉在中國的長江流域。 宣城鱷魚湖14000條鱷魚結束冬眠轉場視頻 直播提醒 今天(3月29日)下午14:30 中國聯通
  • 「原始舞蹈活化石」苗族水鼓舞[組圖]
    是一種以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結合的民族民間舞蹈。他們在水中狂歡、跳躍、嬉戲、打鬧,活潑生動,情趣盎然,充分展現了苗族同胞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與渴望,極具生命張力。
  • 德昂族與苗族中流傳的群眾舞蹈-「水鼓舞」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範圍非常廣,中國一側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保山、臨滄等3個地州9個縣市,緬甸一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德昂族總人口數為20556人。
  • 當代中國舞蹈的民族性和多樣化
    因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至60年代,由傳統舞蹈提煉發展出來的舞臺藝術民間舞和從戲曲脫胎的中國古典舞,成為張揚社會主義新中國文藝「現代化」「民族化」「群眾化」的有力旗幟。  從中國藝術傳統的現代性轉換角度看,對中國傳統文化重新「闡釋」和「發掘」具有一種普遍的當下意義。
  • 蒼溪獨角獸舞——萌寵神獸成「川北燈舞活化石」
    中國上下五千年,誕生了眾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受到了比較大的衝擊,保護「非遺」,勢在必行!今天,繼續推出「傳承千年文化,守護蒼溪非遺」系列,為大家分享蒼溪獨角獸舞——萌寵神獸成「川北燈舞活化石」。
  • 土家族作家引關注/三合鎮上全國榜/賣假硃砂,關!/二維碼「護」林...
    最新資訊「張家界土家族作家作品」被《民族文學》刊發「劉曉平的詩歌被稱為『城市與鄉村的寓言』;魯絮的『新土家風』系列詩歌以傳統土家族民歌形態語言融入新詩創作體式;覃兒健文學作品多以湘西土家族題材創作,地域與民族元素構成他寫作的主基調;還有陳頡、向延波、龔愛民等創作的作品特色鮮明……所以我把這些『張家界土家族作家作品』也寫入《新中國語境下土家族文學的崛起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