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幹部與村民一起勞動。本文供圖/王姣 李舉平
紅網時刻新聞1月6日訊(特約記者 王姣 通訊員 李舉平)寒潮漸濃的冬日,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的角角落落絲毫不見蕭條。大峽谷玻璃橋上,讓人尖叫的高空蹦極正式開跳;羅潭村裡,前來打卡的遊客被新制臘肉的香氣吸引;路上汽車酒店,又迎來了一批自駕愛好者……
2020年11月20日,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捧回「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的榮譽牌匾,生機勃勃的三官寺土家山寨又增添了新的魅力。
讓我們把時針回撥到2017年2月,三官寺土家族鄉被授予「張家界市二〇一六屆文明村鎮」稱號。2018年12月,三官寺土家族鄉被授予「湖南省二〇一八屆文明鄉鎮」稱號;從一個落後鄉鎮到如今的旅遊名鄉、全國文明村鎮,背後是三官寺土家族鄉上下無畏艱難的勇氣和艱苦奮鬥的拼勁。
村民們參加學習,自覺抵制不良風氣。
「創建+」 文明新風結碩果
「歡迎光臨,謝絕禮金!敬請理解,謝謝合作!」這是三官寺村村民康老十嫁女當天自製的「告示」,他將告示貼在大門上,還拜託熟人在朋友圈廣而告之。關於這張告示的緣起,康老十說:「就是想借女兒婚事來一次徹底的移風易俗。」
這場沒有成堆拱門,沒有敲鑼打鼓,沒有煙花爆竹,也沒有擺人情簿桌子的婚禮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但仍是讓三官寺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多年來,「賑酒風」在三官寺土家族鄉盛行,村民們每年花在人情禮金的開支佔家中收入的大頭,有些貧困家庭因此不堪負。康老十的這次「另類」之舉,成為三官寺土家族鄉精神文明建設的助推器。
近年來,三官寺土家族鄉以爭創「全國文明鄉鎮」為目標,,不斷豐富創建內容和創建手段,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深種文明的種子。
2019年4月27日,三官寺土家族鄉雲山村應急救援隊成立,成為第一支村級應急救援隊。12名黨員幹部和青年組成的隊伍,忙時幹農活、閒時抓訓練,成為三官寺重要的志願服務生力軍。
「農村志願服務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三官寺土家族鄉黨委書記吳清華介紹說,三官寺大力推進農村志願服務,先後成立了政府義務巡邏隊、應急救援隊等,先後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50多次,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群送溫暖,開展義務植樹、衛生大掃除,為網絡文明傳播志願者搭建「講文明樹新風」平臺等。
2020年7月,三官寺土家族鄉雙胞胎趙稞、趙棣分別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一時間,兩個山裡走出的農家「學霸」成為全網點讚羨慕的對象,他們勵志求學的故事、家風家教等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參觀,三官寺土家族鄉長期以來的「崇武不崇文」悄然變成了「崇文也崇武」。
農村志願服務是重要力量,家庭文明建設更不可忽視。三官寺土家族鄉將家庭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每年組織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優秀志願者、「好媳婦」等先進典型的評選活動,並邀請專家授課、道德模範介紹事跡,以身邊事感染身邊人,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我承諾,嚴禁欺詐消費者,嚴禁強買強賣……」在三官寺土家族鄉,每一個企業和經營者都籤訂了這樣一份「誠信書」,這是他們經營的準則和底線。「村民素質提升了,企業自然也要提升,只有全鄉都行動起來,精神文明才不是一句空話。」吳清華說,三官寺土家族鄉結合自身實際,特別推進了企業誠信建設,不僅規範了市場秩序,也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近年來,三官寺土家族鄉以活動為載體,2019年先後開展6次主題活動,組織歌詠、書法、舞蹈、體育、特色文化活動賽事等,開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行動,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宣傳」活動,開展「為民、務實、清廉」活動,服務群眾2萬多人,文明之花強勢盛開。
青年志願者成為土家山寨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旅遊+」窮鄉蛻變成「網紅」
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物質文明也要跟上去。三官寺土家族鄉的發展思路非常清晰,便是圍繞「旅遊名鄉」,依託資源優勢,實現強村富民。
「說到三官寺土家族鄉,都會想到大峽谷玻璃橋,這是三官寺的最大的資源優勢。」吳清華說,要做好大峽谷玻璃橋的「文章」,充分發揮這個最大的資源優勢,打造張家界東線旅遊最亮的「明珠」。
但是,三官寺的發展絕對不止這篇「文章」,三官寺土家族鄉將更大的注意力放在了「旅遊+」。
「旅遊+」,到底要+什麼?怎樣+才能促進發展?
2018年9月13日,全國鄉村旅遊與旅遊扶貧工作推進大會暨「錦繡瀟湘」推介會在三官寺土家族鄉羅潭村召開,旅遊扶貧「羅潭模式」亮相全國並被廣泛推介,這是「旅遊+」的第一份答卷。
談起村裡的變化,羅潭村村民胡九明洋溢著喜悅,他說:「村裡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以前水電不通,村民們煮飯都煮不熟,現在泥土路換成了柏油路,人人都在家門口賺錢了。」
羅潭村屬「省級重點貧困村」,到2014年底全村有貧困戶67戶253人,人均純收入僅為2140元。2015年開始,在市政府、鄉黨委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羅潭村開展了旅遊精準扶貧,逐漸打造成出 「四園一谷兩廳」的旅遊品牌,探索出的「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扶貧投入機制,形成了鏈條完整的「景區+配套產業(旅遊村)+農戶」的「羅潭模式」,僅2年時間便成功實現脫貧摘帽,被評為「湖南省脫貧攻堅示範村」。
在三官寺土家族鄉,「旅遊+」可不止「羅潭模式」。該鄉圍繞AAAA景區張家界大峽谷,積極探索精準扶貧路徑。
張家界大峽谷景區按照「依託核心景區,開發特色產品,打造精品線路,建設美麗鄉村,實現脫貧致富」的思路,將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解決農民就地就業1216人,吸引農民返鄉創業2100人。促進結對幫扶對象44戶、145人人均增收1750元。
張家界禾田居度假酒店通過「分貸統還付息制度」、「兩園經管」、土地流轉、免費為村民組織農副產品推銷推介會等完成鄉村旅遊資源到村民財富的轉化,「公司+基地+鄉村旅遊開發+村民轉化」模式為周邊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
同時,該鄉還圍繞旅遊產業鏈延伸,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與集鎮商貿、搬遷地商鋪、開發項目拉動有機結合的「集鎮+商鋪+項目」模式解決了147戶、548名搬遷群眾的衣、食、住、行和就業問題。
以優勢旅遊資源為依託,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引進大項目、優質項目入駐,是三官寺土家族鄉「旅遊+」的另一大亮點。
「建成的有禾田居酒店、禾田居山谷、路上汽車酒店,還有在建的臺灣風情街、越野車露營基地……」說起全鄉的項目,吳清華如數家珍。他介紹,三官寺土家族鄉堅持領導聯繫項目制度,一個鄉領導聯繫一個項目,及時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各種問題,著力打造高效的營商環境。
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入駐三官寺土家族鄉的企業項目也遭遇了發展困難,該鄉積極向上爭取稅收優惠政策,僅張家界大峽谷景區便減免增值稅230萬元、社保98萬元,解決防疫補貼款20萬元 。抓住項目,便抓住了發展的關鍵。大批項目的建成和運營,為三官寺土家族鄉的經濟發展注入一股股新的活力。
如今的鄉村,已經成為一個迷人的小鎮。
「治理+」美麗家園增幸福
紅葉石楠與桂花繪就綠帶,紅燈籠飾(品)路燈照亮行人,土家文化飾樓交相輝映,規範別致的商鋪招牌……走進三官寺土家族鄉,迎面而來的是一座獨具風格的特色旅遊風情鎮,遊人們在各式各樣的商鋪間穿梭,樂此不疲、風味無限。
「以前哪有這麼漂亮哦,房子破破爛爛,路面又窄又爛。」說起集鎮的變化,大峽谷村村民彭妹子感慨頗深。近年來,該鄉把「治理」作為重中之重,集鎮建設便是治理內容的一項。
該鄉搶抓三官寺土家族鄉特色旅遊風情鎮建設機遇,對集鎮區新老街道近300幢村(居)民房屋實施風貌改造、1000米街道路面「白改黑」、綠化與亮化升級,在集鎮區劃定摩託車車位700個,安裝調試集鎮區監控設備5處,徹底告別「髒亂差」,一個具有濃鬱土家特色的風情鎮讓全鄉群眾和廣大遊客連連稱讚。
「商鋪店面不統一、追客趕客的人扎堆、道路被流動攤販佔、停車亂七八糟,根本看不出這是個4A級景區的入口。」說起一年多前的大峽谷景區入口,吳清華連連搖頭。如今,違章的建築物拆除了,自駕前來的車輛擺放有序,道路的升級改造已經完成,他再站在景區的入口,長舒了一口氣。
作為三官寺土家族鄉的最大優勢,大峽谷景區周邊髒亂差的環境嚴重與景區的美景不匹配。2019年5月,三官寺土家族鄉正式啟動大峽谷景區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暨提質升級行動,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讓人詬病的周邊環境得到改善。
基層治理是三官寺土家族鄉「治理+」的重要內容。
「現在,我出來都很注意,說話要客氣點,辦事要穩重點。」這是一名曾經的街頭青年對三官寺土家族鄉幹部羅元滿表達的肺腑之言,青年說,現在全鄉的風氣都變好了,他自己也受了影響跟著變化了。羅元滿說,這都歸功於基層治理中村規民約的完善。
近年來,該鄉17個村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在法律規定範圍規範辦事程序,約束村民行為,達到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大峽谷村開展塑民風活動,提倡說普通話、寫規範字,全村禁塑,倡導未成年人禁止使用智慧型手機;株木崗村將林木(含風景林)保護寫進村規民約;龍崗村不賑無事酒;界河村獎學助學成風尚。
同時,該鄉還注重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紮實開展「七五」普法,800多名黨員幹部帶頭學法、自覺守法、嚴格依法;組織送法下村、開設流動法庭,引導和影響人民群眾遵紀守法、凡事依法,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廣泛開展依法治鄉、依法治村、依法治校、依法治企活動,成功處理張家界大峽谷景區周邊環境整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圓滿解決張家界大峽谷景區上下停車場商鋪經營權拍賣持續發展凸顯的矛盾和問題。
一個個村規民約,不僅約束了村民的行為,也提升了群眾的素質;一次次正能量的宣傳,不僅累積了發展的正能量,也提高了群眾的道德水平。
渠水長流,追夢不休。榮膺「全國文明村鎮」是三官寺土家族鄉的高光時刻,同時也讓三官寺土家族鄉站在了新的更高起點,踏上了更大更遠的追夢之路。冬日裡寒風肆虐,三官寺人鏗鏘往前的步伐堅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