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土家族第一村,徹底搞清楚土家族認定的來龍去脈

2021-01-09 走遍56民族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800多萬人口的土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但建國後,土家族卻未被列為單一的民族。直到1957年1月3日才被正式批准為單一的民族。土家族認定的過程,甚至於好多土家族朋友都鮮有了解。那麼,土家族是怎麼認定的?最早提出土家為單一民族的人是誰?

秋高氣爽,正是出遊好時節。從國家民委確立的中國土家族基因採樣縣湖南省永順縣城驅車往西南方向,沿著彎彎曲曲的鄉村水泥小路一直往上,在小路的最高處,迎來滿眼蔥翠,村北、村西兩座山峰好似鳳頭,蹁躚起舞。我們走進了有「中國土家第一村」之稱的雙鳳村。雙鳳村是1953年潘光旦先生研究中國土家族的重點調查點,該村保存完整的土家語言,土家風習和土家族文化原生態遺存,為土家族成為單一的少數民族提供了翔實的實證。而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遺址再一次證實了永順是近世湘鄂渝黔邊土司根祖和統治核心地的史實。這些古老而又燦爛的土家族民間藝術遺產是中國土家族的「博物館」和「基因庫」。而最令雙鳳人驕傲的是,60多年前,雙鳳村姑娘田心桃改寫了中國少數民族的類別歷史。

時間拉回到1950年的國慶,花團錦簇的北京城迎來了389名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周恩來總理邀請進京參觀的各地少數民族代表。衣著各異的各民族代表中,有一位年僅21歲的女青年,名叫田心桃,她的身份是中南區少數民族國慶觀禮團苗族代表。當時的中南區少數民族國慶觀禮團團長潘琪在向毛主席和周總理介紹田心桃時說:「田心桃代表,外祖母是苗族,祖父母是土家人,她講的土家語與其他民族都不一樣」。這大概是新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耳邊第一次聽到「土家人」和「土家語」一詞。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林伯渠與田心桃談論了很多關於土家族語言、風俗的話題。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極大地鼓舞了田心桃,她大膽向黨中央提出:「自己不是苗族而是土家族,並且希望確認土家族是單一的少數民族」的建議。這件事使民族識別——也就是對一個族體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稱進行辨別的問題第一次浮出水面。

田心桃作為從中華民國走到共和國的一個土家姑娘,在湘西尚未解放的時候,她生活在湘西永順和平鄉的一個土家山寨裡,因她的婆婆爺爺「帕鋪、阿巴」是說不了漢語的純土家人,田心桃便得益於從小就受十分純正原始古樸土家文化的薰陶,她的母親教她從小織「西蘭卡普」即「土家織錦」,堂祖父有時帶她上山狩獵,這些都是土家族的民族記憶特徵。而她的父親在會土家語的同時又識漢文,這樣可教她習漢文化。

1949年10月,解放軍進軍湘西,田心桃的家鄉獲得了解放。是年,田心桃21歲,她從民國大學肄業後,在永順縣聯立中學謀到了一份教書的差事。這時,她正在永順都聯立中學教書。在迎接人民解故軍的活動中,她結識了141師政治部主任李慷。李主任經常給田心桃講黨的有關政策,田心桃向李主任介紹了她的家世和土家情況,李主任很關心土家問題。經李主任介紹,1950年8月,田心桃向湘西行署領導匯報了土家的語言,風俗習慣和聚居生活等情況。9月初,湘西行署領導又介紹她到湖南省民政廳,民政廳有關領導了解了土家語言、風俗習慣,又推薦她到中南民政部。9月15日,有關人員發給她一個苗族代表證,讓她列席中南軍政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因為當時剛解放不久,土家尚未被確認為單一的民族,而田心桃的外祖母是苗族,所以就讓她以苗族代表的身份列常會議。

在北京觀禮期間,田心桃還同代表團一道聆聽了周恩來、李維漢、烏蘭夫等領導人有關民族政策的報告,進一步加深了對民族政策的認識。在相關單位的推薦下,她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對相關文稿用土家語進行了錄音。語言研究所所長羅長培教授當場表態:「田代表的發音準確、清晰,土家語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隨後,在中央民委派研究人員同各民族代表座談時,她又向中央研究室的楊成志等教授詳盡介紹了土家人的分布地區、語言和風俗習慣等情況,呈送了記載有土家語言的《永順縣誌》和土家服飾、土花被面(即土家織錦)、挑花腰帶、手帕等土家工藝品。田心桃的這些言行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也為後來研究、識別土家的民族成分提供了首批材料。

田心桃的呼聲和建議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也獲得了中央相關部門的關注。中央先後派出多名專家學者到湖南土家族的聚居地進行實地考察,走訪的第一個村寨便是雙鳳。在土家族識別的歷次活動中,都有田心桃忙碌的身影。經過歷時6年對湘西土家人聚居區的歷史、語言、民俗和文化進行田野調查,l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統戰部作出批覆,正式確定土家為單一的民族。同年3月15日,土家族作為單一民族在《光明日報》上公布。從此,土家族真正成為中華民族56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中央統戰部所發的確認土家族為單一民族的文件中,對田心桃為識別土家族為單一民族所作貢獻作了客觀敘述:「土家族成分問題是1950年提出的。當年國慶節,來京觀禮的少數民族代表田心桃,提出她是土家族,不是苗族,並且要求承認土家是一個少數民族。」田心桃也因此被譽為土家族的「女普羅米修斯」。

雙鳳村民風淳樸,土語侏俚,民族風情濃鬱,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落之一。這裡是被民族學家潘光旦先生譽為「中國土家第一村」的地方;這裡是被稱為「土家第一人」田心桃老師的故鄉;這裡是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擺手舞和毛古斯舞傳承人田仁信和彭英威的家鄉;這裡是被中科院確定為研究土家族唯一固定的調查點……村中建築有擺手堂、八字門、九蓉庵、官廳、土家祠堂、五穀祠、接龍橋、轉角樓群等傳統土家特色建築。有茅古斯、擺手舞、土家年等8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據村中古石碑記載,雙鳳村在唐代就已建村。現在,雙鳳村僅有96戶325人,全部為土家族人,以田、彭兩姓為主。只有土家人聚居的村寨,才會建有擺手堂。擺手堂是雙鳳村的標誌性建築。擺手堂為二層木質塔樓,堂內大廳地面的中央置有道教「太極」圖案,這裡是土家族用於祭祀祖先和跳擺手舞的「廊場」。

每年的正月初三,雙鳳全村土家族男女老幼均自發聚集在擺手堂前,共同歡慶幸福和諧的太平盛世。「擺手舞」是土家族祭祀時跳的舞,模仿的是土家族人的生活生產動作。例如,有表現狩獵行為的「趕野豬」「拖野雞尾巴」等動作,有表現生產行為的「挖土」、「撒種」、「種苞谷」等動作。跳起來後,用時很長,往往從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時甚至一連跳幾個通宵。「茅古斯」也是一種舞蹈的名字,和擺手舞一樣,是祭祀後跳的舞,舞蹈動作也與擺手舞差不多。不同的是,跳「茅古斯」舞的人只能是男性,而且必須模仿原始人類穿樹皮衣、披獸皮的動作。跳「茅古斯」的人,要用小碎步進退,左右搖擺,搖晃頭,鬥聳肩膀,使身體上所有的穿戴發出「嘶嘶」的聲響。雙鳳村的茅古斯舞富有原始的魅力,曾作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表演節目之一而被世人所知。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家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

相關焦點

  • 藏在湘西大山的古村,土家族文化的「孤島」,唐代傳承千年不斷
    在建國後5年代的民族識別中,民族學泰鬥潘光旦、語言學家羅常培等數十位專家學者曾在這裡進行專訪,將雙鳳村作為樣本村,搜集整理了大量土家族作為單一民族特質的資料,並以此為據於1956年正式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因「土家文化傳承千年不斷,民族圖騰象徵功不可沒」的典型特質。被眾多民族學、民俗學專家公認為「中國土家第一村」。據村中古石碑記載,在唐代就已建村,歷二百餘代,兩千多年。
  • 土家族毛古斯香港演出記
    新湖南客戶端4月16日訊(通訊員 孟春絨 劉文化 翁世國)昨晚,由香港亞太衛視主辦、亞太衛視2018年中國少數民族歌舞大聯歡組委會承辦的「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交流巡迴展演——中國少數民族歌舞大聯歡活動在珠海落下帷幕。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選送的《毛古斯·狩獵》榮獲優秀節目獎,魏明富等24名演員和領隊分別獲得優秀獎。
  • 土家族作家引關注/三合鎮上全國榜/賣假硃砂,關!/二維碼「護」林...
    最新資訊「張家界土家族作家作品」被《民族文學》刊發「劉曉平的詩歌被稱為『城市與鄉村的寓言』;魯絮的『新土家風』系列詩歌以傳統土家族民歌形態語言融入新詩創作體式;覃兒健文學作品多以湘西土家族題材創作,地域與民族元素構成他寫作的主基調;還有陳頡、向延波、龔愛民等創作的作品特色鮮明……所以我把這些『張家界土家族作家作品』也寫入《新中國語境下土家族文學的崛起與繁榮
  • 土家族毛古斯舞,中國舞蹈的活化石
    土家族毛古斯,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作為土家文化活化石保存至今。,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毛古斯是土家族流傳至今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茅古斯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技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性舞蹈。每逢正月,土家人就用稻草為衣服,扮演原始初民漁獵農耕的故事,用以祭祀祖先創業功德,起球保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 織就美麗——土家族服飾
    靈巧的雙手,絲經棉緯,將日月山川、花鳥魚蟲、水車磨盤……或扎或挑,夢魅般地幻化為詩畫:翠鳥兒站在枝頭啁啾,海棠花兒凝露吐蕊,柳條兒擺弄窈窕柔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玉翠輔導姑娘織錦(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未婚的女子,盡情地打扮自己。她們大紅大綠,花枝招展。頭裹刺花巾帕,衣為大襟,盡繡花邊。逢那節慶和趕集,土家的女兒盛裝前行。「舉步動裙搖鈴響,多姿女兒有金聲。
  • 土家山寨吹文明新風 慈利三官寺土家族鄉舊貌換新顏
    這是三官寺村村民康老十嫁女當天自製的「告示」,他將告示貼在大門上,還拜託熟人在朋友圈廣而告之。關於這張告示的緣起,康老十說:「就是想借女兒婚事來一次徹底的移風易俗。」這場沒有成堆拱門,沒有敲鑼打鼓,沒有煙花爆竹,也沒有擺人情簿桌子的婚禮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但仍是讓三官寺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
  • 淺談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原始舞蹈-毛古斯舞被稱為「中國民族舞蹈的最遠源頭」的毛古斯舞是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是土家族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種與歌結合的舞蹈,現還遺存在湘、黔、渝編曲土家族聚集地,主要分布在湘西永順、龍山等縣。
  • 酉陽土家族擺手舞申遺正進行(圖)
    酉陽擺手舞以其原生性、祭祀性、民族性和群眾性以及質樸、粗獷、自然、厚重之美贏得了「東方迪斯科」的美譽,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2002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擺手舞之鄉」。同時,《擺手祭》的創作者還推出了酉陽第一套廣場擺手舞。酉陽廣場擺手舞融入了「木葉情歌」等酉陽民歌的元素,完整保留了單擺、雙擺、迴旋擺、抖跳蚤、巖鷹閃翅等舞蹈動作。酉陽廣場擺手舞易懂易學,老少皆宜,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這為酉陽擺手舞的全民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 土家族的「籃球」——棉花球
    棉花球是以投籃和扣籃為主要技術的民族特色體育運動,曾在我國武陵地區,特別是在湖北省土家族、苗族、侗聚居地區廣為流傳,已有近百年歷史。   湖北鄂西一帶稱之為棉花球、棉花線球,貴州、雲南、湖南某些地區稱作包包球、坨坨球。
  • 長沙臺協、臺辦深入土家族貧困村座談產業扶貧
    龍山縣苗兒灘鎮及黎明村幹部認真傾聽長沙臺協會和長沙縣臺辦關於扶貧工作的發言  3月26日,長沙市臺商協會星沙分會和長沙縣臺辦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黎明村扶貧並參加該村的扶貧座談會據村支部書記梁華介紹,黎明村現有人口約1310人,208戶,98%的村民為土家族,全村山地多耕地少,山林面積佔86%,農作物主要以種植水稻和油菜為主,村經濟來源主要靠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數佔全村人口的60%。該村經濟於2015年實現了脫貧目標,但現在仍有貧困戶70餘戶,扶貧工作任務艱巨。
  • 湖北土家族美女唱新歌:《茶山小么妹》,聽歌如品茗,讓人上癮
    怪奇公社(劉洪進)湖北宜昌消息:2020年12月25日,土家族美女陳涓演唱的新歌——《茶山小么妹》出爐。這首土家族愛情歌曲呈現,為即將來臨的元旦、春節帶來了一份聽覺美禮。《茶山小么妹》,以湖北宜昌土家族「五句子」山歌為創作元素,歌聲或詞曲都具有濃濃的土家族民俗特色。
  • 土家族廚師創作出一道新菜,成為湘菜新貴
    湖南的石門縣是個土家族聚居區,全縣有約一半的人口是土家族。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湖南石門電廠開建,特產柑橘開始走俏,石門這個小山城突然多了許多外地人,尤其是來了很多北方人。北方人喜歡一道菜叫溜肥腸,聰明的石門本地廚師經過改進後,先把豬肥腸幹炒,佐以花椒, 桂皮,辣椒, 豆瓣醬,用土家族傳統的方法幹燉著吃,石門肥腸缽從此誕生。目前石門肥腸在整個湖南省內乃至全國都有了一定名氣,成了一道極具特色的湘菜。石門肥腸與津市牛肉粉以及醬板鴨一起成了常德市的美食旅遊名片。學做肥腸的廚師越來越多,賣肥腸的餐館也越來也多,逐漸在石門就形成了一條肥腸餐館街。
  • 貴州德江:土家族群「龍」迎元宵
    「特別是小孩子很喜歡舞龍,可以說舞龍是我們土家族人的符號象徵了。」史其衝說。身穿黑絲襪,頭戴假髮、滿臉「麻子」的遊柒飛是「龍尾」,男扮女裝,為演出增添了詼諧的氣氛。遊柒飛說:「這些年家鄉變化大,街道變寬了,變長了, 祥龍 更能舒展筋骨,舞龍花樣層出不窮。」
  • 看起來嚇人吃起來鮮美 湖南湘西土家族特有的「牛頭宴」你敢吃嗎?
    湖南湘西,一塊神奇的土地,保存著苗族、侗族、土家族的千年奇風異俗,孕育出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歷史文化和飲食習慣。不久前,我在湘西永順縣,有幸品嘗了當地特有的土家族「牛頭宴」,刷新了我對少數民族飲食的想像。
  • 在湘西,土家族人過趕年,背後是將士遠徵保家衛國的英雄的故事
    但土家族最早過年時間是和漢族一樣的,那為什麼會形成這個習俗呢?意思是:每每遇到國家有征戰,永保地區土家族人民總是衝鋒在前。永即指今湖南永順縣,保指今湖南保靖縣。土家族人想留子弟兵過了年再去,可是軍情緊急,軍令如山,誤了軍機有違聖令,其罪不輕。但過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尤其是此去沿海抗倭,族人能不能回來還不知道,於是土司王就乾脆前一天過年(即過趕年),既讓土家子弟過了年再去打仗不留遺憾,既不違聖令,也算為他們是踐行。
  • 恩施首個文旅IP卡通「王老虎」亮相,以土家族圖騰白虎為原型
    以土家族圖騰白虎為原型,「恩施王老虎」形象為大家展示了來恩施州的N個理由,從「山、水、洞、城、情」各個維度,將恩施州的文旅玩法呈現得淋漓盡致,在網上迅速引發網友關注。4日晚,恩施州2019百媒千紅文旅戶外視頻直播秀活動在女兒城盛大啟幕。
  • 土家族那些正在消逝的古老工藝,看哭了……
    土家繡花鞋墊——土家族民間工藝一絕 繡花鞋墊是土家族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幾十年前,中國農村隨處可以看到鐵匠鋪,鐵匠掄圓了鐵錘敲打鐵砧的「叮噹叮噹」的聲音不絕於耳。鐵匠鋪以及鐵匠曾是農村農具直接的來源,但是隨著農業機械的推廣,即使是偏遠山區也都能用上了小型機械,農村勞動力已得到極大解放,大多農民進城當了工人,打制的農具漸漸沒有了市場,鐵匠的身影漸行漸遠。
  • 國家寶藏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家族地花燈與三棒鼓
    我們還收穫了土家族人民的熱情。當我們重新返回中嶺人家去觀看表演之際,由於天色已晚,天氣不佳,演員們正準備下班,但他們竟認出了我們是之前來過一次的賓客,並決定單獨為我們一家子四人一狗重新表演。此刻千言萬語不如一聲誠摯的「感謝」,正是因為你們對待工作的認真態度,我們才得以記錄下土家文化的精彩。下面是這群可愛的演員在準備演出的花絮。
  • 墨戎苗寨|古丈縣默戎鎮龍鼻嘴村入選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8月28日,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了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其中湖南有10個村入選,古丈縣默戎鎮龍鼻嘴村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唯一入選村落。湖南入選的10個村龍鼻嘴村又叫墨戎苗寨,國家AAA級景區,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境內,是一個典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處於張家界至鳳凰古城旅遊線路的黃金節點上,國道352、焦柳鐵路穿寨而過,距離高速路口僅15分鐘車程,交通極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