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800多萬人口的土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但建國後,土家族卻未被列為單一的民族。直到1957年1月3日才被正式批准為單一的民族。土家族認定的過程,甚至於好多土家族朋友都鮮有了解。那麼,土家族是怎麼認定的?最早提出土家為單一民族的人是誰?
秋高氣爽,正是出遊好時節。從國家民委確立的中國土家族基因採樣縣湖南省永順縣城驅車往西南方向,沿著彎彎曲曲的鄉村水泥小路一直往上,在小路的最高處,迎來滿眼蔥翠,村北、村西兩座山峰好似鳳頭,蹁躚起舞。我們走進了有「中國土家第一村」之稱的雙鳳村。雙鳳村是1953年潘光旦先生研究中國土家族的重點調查點,該村保存完整的土家語言,土家風習和土家族文化原生態遺存,為土家族成為單一的少數民族提供了翔實的實證。而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遺址再一次證實了永順是近世湘鄂渝黔邊土司根祖和統治核心地的史實。這些古老而又燦爛的土家族民間藝術遺產是中國土家族的「博物館」和「基因庫」。而最令雙鳳人驕傲的是,60多年前,雙鳳村姑娘田心桃改寫了中國少數民族的類別歷史。
時間拉回到1950年的國慶,花團錦簇的北京城迎來了389名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周恩來總理邀請進京參觀的各地少數民族代表。衣著各異的各民族代表中,有一位年僅21歲的女青年,名叫田心桃,她的身份是中南區少數民族國慶觀禮團苗族代表。當時的中南區少數民族國慶觀禮團團長潘琪在向毛主席和周總理介紹田心桃時說:「田心桃代表,外祖母是苗族,祖父母是土家人,她講的土家語與其他民族都不一樣」。這大概是新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耳邊第一次聽到「土家人」和「土家語」一詞。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林伯渠與田心桃談論了很多關於土家族語言、風俗的話題。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極大地鼓舞了田心桃,她大膽向黨中央提出:「自己不是苗族而是土家族,並且希望確認土家族是單一的少數民族」的建議。這件事使民族識別——也就是對一個族體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稱進行辨別的問題第一次浮出水面。
田心桃作為從中華民國走到共和國的一個土家姑娘,在湘西尚未解放的時候,她生活在湘西永順和平鄉的一個土家山寨裡,因她的婆婆爺爺「帕鋪、阿巴」是說不了漢語的純土家人,田心桃便得益於從小就受十分純正原始古樸土家文化的薰陶,她的母親教她從小織「西蘭卡普」即「土家織錦」,堂祖父有時帶她上山狩獵,這些都是土家族的民族記憶特徵。而她的父親在會土家語的同時又識漢文,這樣可教她習漢文化。
1949年10月,解放軍進軍湘西,田心桃的家鄉獲得了解放。是年,田心桃21歲,她從民國大學肄業後,在永順縣聯立中學謀到了一份教書的差事。這時,她正在永順都聯立中學教書。在迎接人民解故軍的活動中,她結識了141師政治部主任李慷。李主任經常給田心桃講黨的有關政策,田心桃向李主任介紹了她的家世和土家情況,李主任很關心土家問題。經李主任介紹,1950年8月,田心桃向湘西行署領導匯報了土家的語言,風俗習慣和聚居生活等情況。9月初,湘西行署領導又介紹她到湖南省民政廳,民政廳有關領導了解了土家語言、風俗習慣,又推薦她到中南民政部。9月15日,有關人員發給她一個苗族代表證,讓她列席中南軍政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因為當時剛解放不久,土家尚未被確認為單一的民族,而田心桃的外祖母是苗族,所以就讓她以苗族代表的身份列常會議。
在北京觀禮期間,田心桃還同代表團一道聆聽了周恩來、李維漢、烏蘭夫等領導人有關民族政策的報告,進一步加深了對民族政策的認識。在相關單位的推薦下,她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對相關文稿用土家語進行了錄音。語言研究所所長羅長培教授當場表態:「田代表的發音準確、清晰,土家語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隨後,在中央民委派研究人員同各民族代表座談時,她又向中央研究室的楊成志等教授詳盡介紹了土家人的分布地區、語言和風俗習慣等情況,呈送了記載有土家語言的《永順縣誌》和土家服飾、土花被面(即土家織錦)、挑花腰帶、手帕等土家工藝品。田心桃的這些言行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也為後來研究、識別土家的民族成分提供了首批材料。
田心桃的呼聲和建議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也獲得了中央相關部門的關注。中央先後派出多名專家學者到湖南土家族的聚居地進行實地考察,走訪的第一個村寨便是雙鳳。在土家族識別的歷次活動中,都有田心桃忙碌的身影。經過歷時6年對湘西土家人聚居區的歷史、語言、民俗和文化進行田野調查,l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統戰部作出批覆,正式確定土家為單一的民族。同年3月15日,土家族作為單一民族在《光明日報》上公布。從此,土家族真正成為中華民族56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中央統戰部所發的確認土家族為單一民族的文件中,對田心桃為識別土家族為單一民族所作貢獻作了客觀敘述:「土家族成分問題是1950年提出的。當年國慶節,來京觀禮的少數民族代表田心桃,提出她是土家族,不是苗族,並且要求承認土家是一個少數民族。」田心桃也因此被譽為土家族的「女普羅米修斯」。
雙鳳村民風淳樸,土語侏俚,民族風情濃鬱,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落之一。這裡是被民族學家潘光旦先生譽為「中國土家第一村」的地方;這裡是被稱為「土家第一人」田心桃老師的故鄉;這裡是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擺手舞和毛古斯舞傳承人田仁信和彭英威的家鄉;這裡是被中科院確定為研究土家族唯一固定的調查點……村中建築有擺手堂、八字門、九蓉庵、官廳、土家祠堂、五穀祠、接龍橋、轉角樓群等傳統土家特色建築。有茅古斯、擺手舞、土家年等8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據村中古石碑記載,雙鳳村在唐代就已建村。現在,雙鳳村僅有96戶325人,全部為土家族人,以田、彭兩姓為主。只有土家人聚居的村寨,才會建有擺手堂。擺手堂是雙鳳村的標誌性建築。擺手堂為二層木質塔樓,堂內大廳地面的中央置有道教「太極」圖案,這裡是土家族用於祭祀祖先和跳擺手舞的「廊場」。
每年的正月初三,雙鳳全村土家族男女老幼均自發聚集在擺手堂前,共同歡慶幸福和諧的太平盛世。「擺手舞」是土家族祭祀時跳的舞,模仿的是土家族人的生活生產動作。例如,有表現狩獵行為的「趕野豬」「拖野雞尾巴」等動作,有表現生產行為的「挖土」、「撒種」、「種苞谷」等動作。跳起來後,用時很長,往往從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時甚至一連跳幾個通宵。「茅古斯」也是一種舞蹈的名字,和擺手舞一樣,是祭祀後跳的舞,舞蹈動作也與擺手舞差不多。不同的是,跳「茅古斯」舞的人只能是男性,而且必須模仿原始人類穿樹皮衣、披獸皮的動作。跳「茅古斯」的人,要用小碎步進退,左右搖擺,搖晃頭,鬥聳肩膀,使身體上所有的穿戴發出「嘶嘶」的聲響。雙鳳村的茅古斯舞富有原始的魅力,曾作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表演節目之一而被世人所知。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家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