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端午節"口味"豐富,傳統味道越來越淡
市面上出售的五彩繩款式和顏色都很時尚。
端午節到了,粽子、雞蛋熱銷,吆喝艾蒿、叫賣五彩繩的隨處可見……但記者隨著社會學家再一細看,端午節"口味"雖豐富,但傳統味道卻明顯淡了:老口味的大黃米粽子難買不說,原本五彩繩正宗的青、白、紅、黑、黃五色,如今已遭誤讀,變成了五顏六色!
市場難尋大黃米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昨日,記者走訪多家大型超市發現,各類參與促銷的粽子包裝精美,堆得像小山一樣,除了豆沙、紅棗等傳統口味外,還有肉粽、蛋黃肉粽、八寶粽等不同口味。
馬欄街道文苑社區80歲的陳老太就想吃傳統的大黃米粽子,可兒女們走了市內多家市場和超市也沒買到。老人為此非常遺憾。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市場上確實少見大黃米粽子,大部分市民更認糯米粽子,還有的人竟根本沒聽說過大黃米粽子。
大連知名社會學家趙秀山說,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吃的就是大黃米粽子,古人還有大黃米利於解毒之說。但因為大黃米產量低,現在已逐漸被糯米取代了。
五彩繩變得五顏六色
除了粽子,五彩繩、香囊這樣的小物件不僅在大超市和商場裡熱銷,街邊或市場流動販賣的也很多。
6月10日上午,記者在南石道街附近兩家賣五彩繩的攤點上看到,有的單賣繩;有的墜上串珠、彩石,編成手鍊、腳鏈;還有的用五彩繩做成手鐲。在二七廣場多處五彩繩攤點,記者發現五彩繩更是各種顏色應有盡有。
對此,趙秀山說:"民間把五彩繩看成『五彩龍』,端午節又稱『小兒節』,五月被古人稱為毒月,端午節拴五彩繩有保護兒童驅妖避邪之意。傳統的五彩繩的五色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又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佩戴時男左女右,可系在手腕、腳踝處。別的顏色還好說,五彩繩中的青色其實近似於藍,比藍深比黑淺,還帶著點綠,但如今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啥是青色了。
"
門上掛葫蘆的越來越少
插艾蒿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然而這一習俗也已改變。6月10日上午,南石道街市場內一位擺攤賣艾蒿的80歲左右的老人告訴記者,為了採艾蒿,她凌晨3點多就起床了:"農曆五月初一之後,就可以插艾蒿。採艾蒿也有講究,得在太陽出來前採帶露水的艾蒿。
"一位買艾蒿的市民告訴記者,現在工作都忙,哪有時間大早上去山上找艾蒿,買把艾蒿掛門上就好了,"也就是應個景。 "
與插艾蒿相比,端午節掛葫蘆這一習俗忘的人就更多了。記者在一個只有5棟樓的小區裡採訪,只有五六位居民表示,家裡掛了葫蘆。
趙秀山說,門上插桃枝、掛葫蘆祈福的習俗古已有之,但如今一些古老習俗已隨社會變遷而消失了。記者劉坤文/圖
專家說法
紅火端午難掩傳統文化的流失
趙秀山說,現在的端午節就是休息的日子,節日氣氛反而淡了。如果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不去紀念,只是當做周末一樣,那麼這個節日存在的意義就會削弱,節日背後的傳統也會被人們淡忘。古文中"端"是正的意思,"午"同"五","五"、"九"在古代都代表尊貴的位置,可見端午節地位之高。他遺憾地表示,紅火的端午節表象下,難掩傳統文化的逐漸流失,這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