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貓》:跨過70歲,村上春樹終於從地下世界打撈起那段父子心結

2021-01-13 澎湃新聞

文學報 

「這是一篇簡短的文字,究竟該讓它以何種形式出版,我考慮了很久。最後決定為它配上插畫,單獨出成一冊。」

能夠讓作家村上春樹考慮十年之久的作品,只有他與父親之間的往事心結,在2008年父親去世十餘年後,70歲的他終於開始直面父親波瀾而又沉靜的生命,袒露了父子之間巨大沉默背後的緣由,2019年他以《棄貓》之名將這篇長文刊登面世,猶如掀開冰山一角,讓外界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以往的村上。

2019年5月、10月分別刊於《文藝春秋》《紐約客》

村上春樹的寫作被讀者視為是現代高速生活下,自我療愈的通道,小說中的主人公們以通往異界的冒險旅程為線索展開,或通過日常生活中身體、美食或音樂帶來的體驗享受,消解孤獨。但是,如此新潮生活背後,村上春樹背負著一個家族的隱痛。

村上春樹的父親村上千秋,幼年接受僧侶教育,長大後在京都大學求學,對俳句頗有造詣,或許原本也會進入文壇,最後難抵歷史潮流,被送進戰場,退伍後成為國文教師。父親的這段參戰往事以及之後父親帶來的教育壓力,讓成長中的村上逐漸與父親產生隔膜,最終難以和解,斷絕聯繫二十餘年。及至父親因病去世後,村上開始回憶這些往事,鼓起勇氣去調查父親的參戰細節。

「多年來壓在父親心中的沉重往事——借用當代詞彙形容,就是『心理創傷』——部分地由我這個做兒子的繼承了下來。所謂心與心的連結就是這樣,所謂的歷史也就是如此。其本質就在『承接』這一行為——或者說儀式之中。無論其內容讓人多麼不愉快、多麼不想面對,人還是不得不接受它為自己的一部分。假如不是這樣,歷史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書名「棄貓」,指的既是父親的成長經歷,也是村上自己的童年記憶,或許也是歷史帶給許多平凡個體的感受。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完全理解,為什麼村上在過去的作品中多次以不同形式涉及戰爭和中國主題,《尋羊冒險記》《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奇鳥行狀錄》《海邊的卡夫卡》《1Q84》《刺殺騎士團長》等等,村上對歷史的反思愈發清晰。在2019年的巴黎文學活動上,他再次重申,「傳達正確的戰爭歷史是我們這一代應該做的事。有一些勢力試圖把只對本國有利的事情告訴年輕一代,我們必須對抗這些勢力。」

近日,中文版《棄貓——當我談起父親時》由磨鐵推出面世,今天為大家分享來自中文版譯者燁伊的翻譯手記,可以視作是進入這本書的導讀。

這本書和中國讀者的距離,似乎很遠,又似乎太近。《棄貓》是一部村上春樹回憶家族往事和個人成長經歷的散文,村上的父親曾經參與「二戰」,其家族回憶無論如何也繞不開中日之間的那段歷史,這也是本作甫一刊載於日本雜誌《文藝春秋》便被諸多國內媒體及網友討論的原因之一。因此說本書和中國讀者的距離近,近在其寫及這場令中國大地生靈塗炭的戰爭上;說本書和中國讀者的距離遠,遠在村上是以一個日本人的角度,闡述了集體記憶對一個家庭、一個個體記憶的影響上。

1979年,村上春樹以其第一部長篇小說《且聽風吟》獲第二十二屆日本群像新人獎出道。這個時間,正值日本戰後從經濟蕭條轉向高速發展,開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立足於世界的階段。高速運轉的社會給都市人帶來諸多精神與身體的磨難,探討這種磨難下的喪失、孤獨和空無感成了村上文學的發端。村上曾說,寫作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一直以來,他的作品或以主人公通往異界的冒險旅程為線索展開,在情節推動下實現主人公心靈的療愈;或通過日常生活中身體、美食或音樂帶來的官能享受,來消解現代人的虛無與孤獨。

但不容忽視的是,村上的長篇小說幾乎無一例外會運用大量的隱喻,並相當多地提到了那場戰爭。1982年出版的《尋羊冒險記》中,村上便開始有意地追尋歷史。1985年出版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他以寓言的方式描寫一名「二戰」老兵主動交出記憶和思想。1995年出版的《奇鳥行狀錄》更是明確地提到戰後的責任與反思,2002年出版的《海邊的卡夫卡》中,村上塑造了老漢中田這樣一個在「二戰」期間離奇地喪失記憶,從而獲得與貓對話的神秘能力之形象。2009年出版的《1Q84》中則借人物之口指出:「剝奪正確的歷史,就是剝奪人格的一部分。」2016年出版的《刺殺騎士團長》中提到,「二戰」時期,畫家雨田具彥的弟弟讀大學時反覆被徵兵(讀過《棄貓》後,你會發現這段經歷和村上的父親很像)。村上春樹的世界裡不僅僅有美食音樂和奇妙的探險,還暗含著他對歷史的不斷思考。源自家族的記憶使村上的創作中,有對人生如禪似的徹悟,也時刻在反芻對歷史責任與使命的承擔。

村上作品英文復古版

村上在《棄貓》中寫道,父親去世後,足有五年時間,他牴觸去調查父親年輕時的經歷,原因在於他擔心父親是否參加過南京之戰。在父親生前,他不願直接向父親打聽這件事情,父親也不願向他提起,兩個人就這樣相互沉默著,直到父親撤手人寰。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二〇二〇年的今天,村上在《棄貓》中第一次明確地將家族歷史寫在書中,展現給世人。拋開隱喻,也不以虛構的方式賦予登場人物或好或壞的結局,他只是坦白地書寫,父親的罪責,和自我的傷痛。本書的日版後記中,作者這樣寫道:「這是一篇簡短的文字,究竟該讓它以何種形式出版,我考慮了很久。最後決定為它配上插畫,單獨出成一冊。」可見對於村上來說,這本書的意義之獨特,無法合於其他作品之中。完成《棄貓》後,他在訪談中提到對這部作品的情感:「這一次,我拼了命將它寫出來,作為一個寫作之人的職責。」如果說,寫作之於村上是一種療愈,那麼我想,通過這一次敘述,他終於以直面歷史的方式,直面了這個糾纏自己半生的命題,化開了那根久久「鯁在喉嚨口的細刺」。對村上的老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意義非凡的一本;希望了解村上的新讀者,也不妨從這本書向前回溯,從《棄貓》入門,或許會明白他藏在小說中更多的心事。

《棄貓》是年逾古稀的村上春樹回望童年和家族歷史的作品,大正、昭和、平成,歷史年代不停更迭,夏日的海邊潮聲依舊。當野蠻生長於網絡時代的我和我的同齡人讀懂《挪威的森林》之中那糾纏的愛與孤獨時,作者本人已經不再年輕。我們這一批讀者不曾經歷村上和其家族所經歷的那些年代,歷史卻不會更改,更不容我們忘懷。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被看不見的過去影響著。

留學日本那一年,我兼職在當地的孔子學院教中文,主要授課對象是幾位七八十歲的老人。在課上,一個老爺爺用夾生的中文這樣做了自我介紹:「我,生中國,9歲回日本。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們在私下成了朋友,慢慢知道他生於1936年的張家口,父母都是日本人,父親那時做通訊工作,9歲那年,全家在中國百姓的幫助下好不容易才被遣返回國。他一直保有對中文的興趣,九十年代特意到北京進修過一小段時間,趁機會又去了一趟張家口。六十多歲的老人望見兒時記憶中的長城,眼淚譁啦啦地流下來,交雜了太多複雜的情緒。我在日本的那一年,是他真正意義上開始獨居的第一年。許多個周末,他開車載我和我的留學小夥伴一起兜風,帶我們體驗當地的傳統文化。他說永遠不會忘記小時候接受的來自中國人的善意,所以如今想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在當地留學的孩子們做些什麼。聊天的時候,他多次提及自己生在中國、9歲回日本的事,但我們不約而同地沒有深聊到那場戰爭。和村上寫在書裡的心情類似,有某種東西阻止了我向他發問。

比起集體的得失,這一代的我們更重視自身這一個體是否快樂。你我不曾親歷戰爭,宏大世界的瞬息變化卻無一不牽動著每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村上在《棄貓》中將集體與個體比作「無數滴落向寬闊大地的雨滴」和其中「寂寂無名的一滴」,大時代中,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歷史,或許我們只存在於從雨滴掉落,到融入泥土的這個剎那,但剎那便是永恆。

原標題:《《棄貓》:跨過70歲,村上春樹終於從地下世界打撈起那段父子心結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的棄貓與尋父
    《棄貓》書封村上春樹在《棄貓》中說,他父親每天早飯前都在佛龕前長時間地念經,為了死在戰爭中的人、他的同袍和敵對的中國人。作為一個普通人,政府發下徵兵令就不得不入伍,卻三次都死裡逃生,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吧。可能因為他二十多年沒跟父親面對面交流了,直到父親因為糖尿病和癌症去世以前二人才在病房裡有一場短暫的對話達成和解。
  • 村上春樹的新作《棄貓》承認南京大屠殺,還講述了父親的侵華經歷
    作者:Jay校對:LIT.CAVE工作室配圖:Online引言讀過村上春樹的新作《棄貓》後,我心中一驚。這本薄薄的關於村上春樹談父親的集子,文風一貫展現著村上性格平和與溫婉的一面,但實質飽含著他對父親的激烈情感。
  • 村上春樹的最新作品:終於完整談起了父親、自我與貓
    村上春樹與父親絕交二十多年,父親人生中經歷過的動搖與恐懼,也成為了他對世界的迷茫與不安。在2021年出版的這本新作中,村上春樹冷靜地書寫父親的整個人生,將自己與父親漫長的隔閡、決裂與和解轉換為看得見的文字,毫不避諱地向讀者展示。書中也有真實的歷史,思考個體與集體間的對立,找尋單個人生與世界歷史間的關聯。同時,這本書也講述了村上生命中與貓相關的重要回憶:「貓和書就是我最珍貴的夥伴。」
  • 村上春樹《棄貓》:出於職責寫了「父親與戰爭」
    磨鐵出版日前出版了村上春樹長篇隨筆《棄貓》中文版單行本,本文由磨鐵出版授權。作家村上春樹(71歲)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談到了他4月份出版的隨筆《棄貓》和將於7月18日出版的最新短篇小說集《第一人稱單數》(均由「文藝春秋」出版)。談話內容作為本次專訪的後篇在此登載。
  • 村上春樹新作《棄貓 當我談起父親時》:「爸爸,他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可是,如此「完美」的村上春樹,他的作品給我們帶來最多的,卻是迷茫與喪失。村上春樹的作品,拉近了個人與社會的距離,可他自己,卻似乎一直和世界保持著距離。直到年過70,他終於打破了這層游離的隔膜。原來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他的人生。那,就是他的父親。2008年,他的父親罹患癌症去世。
  • 村上春樹的最新作品,終於完整談起了父親、自我與貓
    村上春樹與父親絕交二十多年,父親人生中經歷過的動搖與恐懼,也成為了他對世界的迷茫與不安。在2021年出版的這本新作中,村上春樹冷靜地書寫父親的整個人生,將自己與父親漫長的隔閡、決裂與和解轉換為看得見的文字,毫不避諱地向讀者展示。書中也有真實的歷史,思考個體與集體間的對立,找尋單個人生與世界歷史間的關聯。同時,這本書也講述了村上生命中與貓相關的重要回憶:「貓和書就是我最珍貴的夥伴。」
  • 村上春樹4月發新書:事關父親和童年,附閱讀村上春樹節奏指導
    距離《刺殺騎士團長》(2017)已隔3年,村上春樹依舊按照老節奏,在下一部長篇中插入一個短篇或隨筆。在以往的寫作中,小說和隨筆給予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形象。小說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我行我素,保持距離,而隨筆則娓娓道來,春風吹物,幽默頻發。一個是孤獨浪子,一個是鄰家大叔,這兩種形象共同構成了村上春樹文學作品筆下的整體形象。
  • 村上春樹的最新作品, 終於完整談起了父親、自我與貓 | 倘若人生很無趣,請君讀讀王陽明
    村上春樹的最新作品, 終於完整談起了父親、自我與貓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棄貓 當我談起父親時》,來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2019年,村上春樹曾撰文自曝「家醜」,首次對外公布父親的侵華戰爭史,一時激起輿論熱議(詳見:村上春樹再談父親侵華隱秘史,因此拒絕生育和吃中國菜 )。
  • 村上春樹:72歲,身高五尺七寸,有恐高症,愛打麻將,祖父是和尚
    近期又出版新作《棄貓》,從父親的人生與父子間的隔閡起筆,逼入真實的歷史,思考個體與集體間的對立,找尋人生與世界歷史間的關聯。誠然,村上春樹是一位近乎「娛樂明星」般的作家,他的名聲極大,作品甚豐,人們對於其軼事的關注甚至一度超過了作品,但我們依然要為其真實而豐富的寫作人生喝彩,它充滿了歡欣與鼓舞,但也有某些個一想起來就要沉默的小角落。
  • 《貓頭鷹在黃昏起飛》:帶你讀懂村上春樹的比喻世界
    近日,我看了一本村上春樹的新書《貓頭鷹在黃昏飛翔》,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其實,這並不算他的書,準確來講,是村上春樹和一個叫川上未映子的女作家之間的談話。作者是[日]川上未映子 問 ,[日]村上春樹 答,這是一本訪談錄。
  • 村上春樹自曝「家醜」:我父親曾是侵華日軍
    沒有人知道這位作家究竟擁有怎樣的家庭,幾十年來流言四起,其中許許多多不乏懷揣著惡意,直到不久之前,村上春樹在自己的文章《棄貓——提起父親我要講的事》中正式地談論到了與父親有關的字眼,一直以來縈繞人們心間的迷惑才逐漸解開。
  • 村上春樹:自曝家族黑歷史,我父親可能殺害過中國戰俘
    我們都知道,備受世界矚目的諾貝爾獎自設立的那天起,就一共分為五個獎項。這個由瑞典的化學家諾貝爾遺囑設計的獎項,就是為了表彰在各個方面對全世界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士。1955年,六歲的村上春樹上了小學,開始對文學感興趣,同齡的小朋友可能都在調皮搗蛋,而小小的村上春樹已經可以拿著一本文字簡單的書籍安靜地坐上一整天。十二歲那年,村上春樹開始閱讀西方的文學作品,並且他看的書也都是純英文的書籍,這也為他後來的翻譯事業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 「少年」村上春樹,生日快樂!
    1月12日,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72歲生日。村上春樹說,少年與年齡無關,只關乎三件事:穿運動鞋、每月去一次理髮店而不是美容室、從不一一自我辯解。在29歲之前,他從未寫過小說,也從沒產生過要寫小說、要當作家的念頭。
  • 村上春樹:與馬有關的少年足跡
    毛丹青(旅日作家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在最近揭曉的好書獎中,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頻頻受到關注,並最終進入新浪好書榜2013年度十大好書之列。村上春樹的創作中經常出現動物的意象,今年又是馬年,旅日作家毛丹青近日尋訪村上的少年時代,為我們揭秘村上春樹的創作,與馬的秘密關聯。
  • 村上春樹的寫作得益於爵士樂,更少不了貓咪陪伴
    一天晚上,村上春樹在住所附近散步,一隻小貓一直跟著他,一路緊追不捨,最後跟進了他家,從此村上春樹就在「鏟屎官」的路上越走越遠。8歲的村上抱著貓坐在自家院子裡。一隻灰白色的長耳貓,不很大,給村上雙手掐著脖子摟在胸前。村上在隨筆《給貓兒起名字》曾自述道:我養過很多貓,但從未花過時間給貓兒起名字。
  • 村上春樹「怒衝諾貝爾」的新作,人的心靈就是夜間的鳥
    連夜讀完了村上春樹「怒衝諾貝爾」的新作《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寫一點簡單的感受,這次包括了全面的劇透,一來希望可以與同樣讀過這本小說的讀者好好交流討論,二來村上春樹這本新書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偵探懸疑類村上小說」,懸念固然有,但不是這部新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新作情節也較前幾作更為簡單
  • 村上春樹新書會有什麼新的驚喜?
    在他們的生命中,沒有奇蹟,沒有英雄,也沒有不可動搖的原則,他們從一生下來就被太成熟的世界所規定,他們無法不按照說明書的要求成長。既然人生最大挫折不過是戀愛和失戀,那麼,也就只有村上春樹能打動他們的心。  幾乎所有村上春樹的小說都在寫日常生活,而驅動它的動力,無非性與愛。
  • 作家談村上春樹:與馬有關的少年足跡(圖)
    在最近揭曉的好書獎中,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頻頻受到關注,並最終進入新浪好書榜2013年度十大好書之列。村上春樹的創作中經常出現動物的意象,今年又是馬年,旅日作家毛丹青近日尋訪村上的少年時代,為我們揭秘村上春樹的創作,與馬的秘密關聯。  少年時,我就會打開那個屬於15歲的抽屜,找回我少年時代在家鄉看過的景色。」
  • 村上春樹:我與諾貝爾擦肩而過,卻與貓咪撞個滿懷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  生於1949.1.12,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在《讀賣新聞》發表過一篇名為《要寫釀造出溫暖的小說在既現實又不現實的世界裡,人說貓話,貓說人話。
  • 村上春樹,大時代與小孤獨
    原載:《環球人物》2018年第8期作者:許曉迪在當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