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環球人物》2018年第8期
作者:許曉迪
在當今世界,村上春樹的價值早已溢出小說家的框架,成為一種人格與態度的表徵——自律高效的寫作者,跑馬拉松,聽古典樂與爵士樂,迷戀美國文化,熱衷旅行、料理與威士忌,愛貓更甚於狗……「村上熱」如潮水般席捲全球,一代代讀者前赴後繼,供養著日益龐大的「村上產業」。
中國也是村上品牌的重要消費國。從《挪威的森林》開始,村上春樹的每一本書,總會成為出版市場上的爆款,讓大批本土作家羨慕嫉妒。今年3月,村上最新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的簡體中譯本正式上架,預售時每3秒就賣出一套,正式發售沒兩天,首印的35萬套已全部售罄。
鍛造這一奇觀的,除了生產者村上春樹,還有譯者林少華。然而,作為村上作品在中國大陸的首位譯者,近10年來,村上新作的翻譯卻接連與他無緣。「就好像自己正悶頭吃得津津有味的一碗『味千拉麵』,忽然被人一把端走」,林少華打了個比方。「如今這碗拉麵端回來了,有一種失而復得的快感,儘管10年過去,熟識感還是大於陌生感,無非是老朋友重見:「這10年你混得怎麼樣,咱倆又碰上了,你還是那樣嘛。」他對《環球人物》記者說。這番話,與其說是不動聲色的村上式笑點,不如說是林少華式的接地氣的東北幽默。
熔鑄了村上所有要素
事實上,文藝青年們所沉迷的村上式腔調,從一開始就混上了林少華的氣息。自從1989年翻譯《挪威的森林》開始,林少華就成了「村上背後的男人」,也見證了這位日本作家在中國的「封神」之路。正如學者張頤武所說:「僅以一支譯筆獲得如此廣泛的大眾性影響的,1949年以後,除了傅雷,就是林少華。」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先是曾經的朋友、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藤井省三,在專著中將臺灣賴明珠譯本與林少華譯本進行對比,認為相對於賴譯忠實傳達村上的「不化妝」文體,林譯顯得「濃妝豔抹」。一年後,新經典獲得村上版權,並推出施小煒的譯本。這對林少華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一夜之間,林譯幾乎已經一無是處」。隨後的10年裡,「村上產業」在中國依舊長銷不衰,「林家鋪子」卻日益冷清,幾乎處於「停產」狀態。
2017年2月,村上春樹出版最新長篇《刺殺騎士團長》,中國各大出版商立即展開了「爭奪村上」的角逐廝殺。半年後,上海譯文出版社對外宣布了戰果——他們拿下了這本村上新作的中文簡體字出版權,並決定請林少華重出江湖,翻譯此書。
《刺殺騎士團長》一如既往帶著鮮明的村上烙印。主人公是一位36歲的肖像畫家,和妻子離婚後隱居在東京郊外的山頂別墅中。這間別墅曾是著名畫家雨田具彥的舊居。在這裡,主人公遇到了擁有豪華別墅的中年男人免色、少女真理慧和一幅名為《刺殺騎士團長》的奇異畫作,孤獨靜謐的生活由此變得波譎雲詭,騎士團長從畫中走下,帶出一段充滿暴虐血色的二戰歷史……
10年後再執譯筆,林少華直言「如一片彩雲飄來頭上」。帶著日文書稿,他回到老家長春的鄉下,躲進村頭一座農家院落「閉關」翻譯。「早晨6點或6點半開工,晚間11點前後收筆歇息。每天慢則譯10頁,稿紙上得五千言;快則譯20頁,得萬言上下。平均每天大約譯7500字。」
歡迎關注「衲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