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大時代與小孤獨

2021-01-20 衲曰



原載:《環球人物》2018年第8期

作者:許曉迪



在當今世界,村上春樹的價值早已溢出小說家的框架,成為一種人格與態度的表徵——自律高效的寫作者,跑馬拉松,聽古典樂與爵士樂,迷戀美國文化,熱衷旅行、料理與威士忌,愛貓更甚於狗……「村上熱」如潮水般席捲全球,一代代讀者前赴後繼,供養著日益龐大的「村上產業」。


中國也是村上品牌的重要消費國。從《挪威的森林》開始,村上春樹的每一本書,總會成為出版市場上的爆款,讓大批本土作家羨慕嫉妒。今年3月,村上最新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的簡體中譯本正式上架,預售時每3秒就賣出一套,正式發售沒兩天,首印的35萬套已全部售罄。


鍛造這一奇觀的,除了生產者村上春樹,還有譯者林少華。然而,作為村上作品在中國大陸的首位譯者,近10年來,村上新作的翻譯卻接連與他無緣。「就好像自己正悶頭吃得津津有味的一碗『味千拉麵』,忽然被人一把端走」,林少華打了個比方。「如今這碗拉麵端回來了,有一種失而復得的快感,儘管10年過去,熟識感還是大於陌生感,無非是老朋友重見:「這10年你混得怎麼樣,咱倆又碰上了,你還是那樣嘛。」他對《環球人物》記者說。這番話,與其說是不動聲色的村上式笑點,不如說是林少華式的接地氣的東北幽默。

熔鑄了村上所有要素


事實上,文藝青年們所沉迷的村上式腔調,從一開始就混上了林少華的氣息。自從1989年翻譯《挪威的森林》開始,林少華就成了「村上背後的男人」,也見證了這位日本作家在中國的「封神」之路。正如學者張頤武所說:「僅以一支譯筆獲得如此廣泛的大眾性影響的,1949年以後,除了傅雷,就是林少華。」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先是曾經的朋友、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藤井省三,在專著中將臺灣賴明珠譯本與林少華譯本進行對比,認為相對於賴譯忠實傳達村上的「不化妝」文體,林譯顯得「濃妝豔抹」。一年後,新經典獲得村上版權,並推出施小煒的譯本。這對林少華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一夜之間,林譯幾乎已經一無是處」。隨後的10年裡,「村上產業」在中國依舊長銷不衰,「林家鋪子」卻日益冷清,幾乎處於「停產」狀態。

2017年2月,村上春樹出版最新長篇《刺殺騎士團長》,中國各大出版商立即展開了「爭奪村上」的角逐廝殺。半年後,上海譯文出版社對外宣布了戰果——他們拿下了這本村上新作的中文簡體字出版權,並決定請林少華重出江湖,翻譯此書。


《刺殺騎士團長》一如既往帶著鮮明的村上烙印。主人公是一位36歲的肖像畫家,和妻子離婚後隱居在東京郊外的山頂別墅中。這間別墅曾是著名畫家雨田具彥的舊居。在這裡,主人公遇到了擁有豪華別墅的中年男人免色、少女真理慧和一幅名為《刺殺騎士團長》的奇異畫作,孤獨靜謐的生活由此變得波譎雲詭,騎士團長從畫中走下,帶出一段充滿暴虐血色的二戰歷史……


10年後再執譯筆,林少華直言「如一片彩雲飄來頭上」。帶著日文書稿,他回到老家長春的鄉下,躲進村頭一座農家院落「閉關」翻譯。「早晨6點或6點半開工,晚間11點前後收筆歇息。每天慢則譯10頁,稿紙上得五千言;快則譯20頁,得萬言上下。平均每天大約譯7500字。」



  

歡迎關注「衲曰」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與馬有關的少年足跡
    毛丹青(旅日作家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在最近揭曉的好書獎中,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頻頻受到關注,並最終進入新浪好書榜2013年度十大好書之列。村上春樹的創作中經常出現動物的意象,今年又是馬年,旅日作家毛丹青近日尋訪村上的少年時代,為我們揭秘村上春樹的創作,與馬的秘密關聯。
  • 作家談村上春樹:與馬有關的少年足跡(圖)
    在最近揭曉的好書獎中,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頻頻受到關注,並最終進入新浪好書榜2013年度十大好書之列。村上春樹的創作中經常出現動物的意象,今年又是馬年,旅日作家毛丹青近日尋訪村上的少年時代,為我們揭秘村上春樹的創作,與馬的秘密關聯。  少年時,我就會打開那個屬於15歲的抽屜,找回我少年時代在家鄉看過的景色。」
  • 村上春樹4月發新書:事關父親和童年,附閱讀村上春樹節奏指導
    距離《刺殺騎士團長》(2017)已隔3年,村上春樹依舊按照老節奏,在下一部長篇中插入一個短篇或隨筆。在以往的寫作中,小說和隨筆給予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形象。小說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我行我素,保持距離,而隨筆則娓娓道來,春風吹物,幽默頻發。一個是孤獨浪子,一個是鄰家大叔,這兩種形象共同構成了村上春樹文學作品筆下的整體形象。
  • 「少年」村上春樹,生日快樂!
    村上春樹說,少年與年齡無關,只關乎三件事:穿運動鞋、每月去一次理髮店而不是美容室、從不一一自我辯解。在29歲之前,他從未寫過小說,也從沒產生過要寫小說、要當作家的念頭。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樹出生於日本京都,父親是一名語文老師。村上春樹12歲時,他父親和家附近的書店打了招呼,讓他能夠去書店自由地賒帳買書,每月給他結算一次。
  • 朋友口中村上春樹「最差」的作品,卻是我最喜歡的作品
    他和我一樣,都比較喜歡村上春樹。不像其他的作品讀的稍微有些費力,在我推薦給女性朋友閱讀村上春樹除卻《挪威的森林》之外其他的作品時,多數朋友讀的時候昏昏欲睡。但也有幾個,從此愛上了與《挪威的森林》不一樣的村上世界。
  • 翻譯近30年,林少華這樣看村上春樹
    從《挪威的森林》到最新的《刺殺騎士團長》,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過去近30年間已有超過40本作品被翻譯成中文而被中國讀者熟知,「村上迷」也應運而生。這背後,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功不可沒……14日,這個一直被中國村上迷稱作站在村上春樹背後、最接近他文字的男人來到重慶噹噹書店,借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和山城粉絲們展開了一場「解讀與翻譯之間」的對談。
  • 村上春樹自曝「家醜」:我父親曾是侵華日軍
    父親形象破碎的過程亦是理想化為泡影的過程,村上春樹無法接受,只好選擇與之疏遠,這一疏遠,就是二十多年,他拒絕與自己犯罪的父親有過多的交流,甚至不願意生育和吃中國菜,那些鮮活的生命和餐桌上的美味都足以讓他想起那個痛苦的時代,那個和平和自由都在父親的炮火下泯滅的時代。
  • 臺灣著名書店沒有莫言作品 村上春樹大受歡迎
    臺灣著名書店沒有莫言作品 村上春樹大受歡迎   在一般人眼裡,這兩人差別太大了。
  • 村上春樹的棄貓與尋父
    《棄貓》書封村上春樹在《棄貓》中說,他父親每天早飯前都在佛龕前長時間地念經,為了死在戰爭中的人、他的同袍和敵對的中國人。作為一個普通人,政府發下徵兵令就不得不入伍,卻三次都死裡逃生,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吧。可能因為他二十多年沒跟父親面對面交流了,直到父親因為糖尿病和癌症去世以前二人才在病房裡有一場短暫的對話達成和解。
  • 村上春樹「怒衝諾貝爾」的新作,人的心靈就是夜間的鳥
    連夜讀完了村上春樹「怒衝諾貝爾」的新作《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寫一點簡單的感受,這次包括了全面的劇透,一來希望可以與同樣讀過這本小說的讀者好好交流討論,二來村上春樹這本新書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偵探懸疑類村上小說」,懸念固然有,但不是這部新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新作情節也較前幾作更為簡單
  • 村上春樹新書會有什麼新的驚喜?
    所謂村上春樹的魅力,就在於他恰到好處地滿足了人們的期望——好故事、對生活無意義的感慨、孤獨感、自我不同的暗證、似是而非的愛……概括而言,就是「人這輩子沒什麼意思」。在技術滿足了人們其他需要的時代,人人心中都有一份空虛無聊,等著小說來按摩。  米蘭·昆德拉喜歡將這個命題置於政治背景中,所以更悲情更壯懷激烈,但那份豪邁,其實是反存在主義的。
  • 村上春樹:自曝家族黑歷史,我父親可能殺害過中國戰俘
    在眾多獎項裡備受矚目的應該就是文學獎了,因為文學受眾面更廣,傳播範圍更深,而我們也都或多或少讀過一些獲獎者的著作,就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但是提到諾貝爾文學獎,就不得不令我們想起一個人,那就是日本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樹,說起來有點心辛酸又有點搞笑,村上春樹已經連續十五年都陪跑了諾貝爾文學獎。直到2020年文學獎公布,人們又一次感嘆村上春樹再次遺憾陪跑。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愛情與死亡,性格與孤獨,令人難以琢磨
    作者村上春樹的知名度很高,書寫的作品也都非常的感人和真摯。  在《挪威的森林》當中,村上春樹有這樣一句知名的名言:「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關於生死,村上春樹的解釋真的足夠深刻,在這部小說當中,木葉死了,直子死了,初美死了,直子的姐姐也死了。
  • 《棄貓》:跨過70歲,村上春樹終於從地下世界打撈起那段父子心結
    ,消解孤獨。高速運轉的社會給都市人帶來諸多精神與身體的磨難,探討這種磨難下的喪失、孤獨和空無感成了村上文學的發端。村上曾說,寫作是一種自我治療的方式。一直以來,他的作品或以主人公通往異界的冒險旅程為線索展開,在情節推動下實現主人公心靈的療愈;或通過日常生活中身體、美食或音樂帶來的官能享受,來消解現代人的虛無與孤獨。
  • 村上春樹:72歲,身高五尺七寸,有恐高症,愛打麻將,祖父是和尚
    村上春樹的描述,代表了很多內向者的狀態,不愛說話、不愛社交、喜歡獨處,2004年,村上春樹接受《巴黎評論》採訪依然這麼說:「我是個秉性孤獨的人。我不喜歡團體,學校,文化圈。他寄宿的練馬區有很多漫畫家,當時東京出現大規模學潮,村上幾乎不去學校,在新宿打零工,晚間則消磨在歌舞伎町的爵士酒吧。大學時代的村上春樹留鬍鬚和長發,在課上讀小說,考試總是擦著線勉強及格。當時他只有兩個朋友,而且都是女生。其中的一位陽子(Yoko),後來成了他的愛人。
  • 林少華:在臺灣講莫言與村上春樹
    [導讀]「偉大的長篇小說,應該是鯨魚,在深海裡,孤獨地遨遊著,響亮而沉重地呼吸著,波浪翻滾地交配著,血水浩蕩地生產著,與成群結隊的鯊魚,保持著足夠的距離。」臺灣淡江大學找我去用日語講講村上。我說講村上可以,但要用漢語或「國語」講。
  • 日本學者:村上春樹獲獎也許會花很長時間
    [摘要]和村上相比,莫迪亞諾則更偏重哲學的思考,其深刻性的確容易感染到評審委員吧。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村上不如莫迪亞諾。村上春樹的關注點在別的地方。我不認為村上春樹連續七年「陪跑」,是博彩公司跟村上春樹過不去或格外看好他。村上春樹在世界各個國家有龐大的讀者,而且村上在作品裡常提到的當代社會中個人對世界的認識觀確實具有後現代性和普遍性。隨著日本出版界得知世界文壇(尤其是美國的文壇)的一些權威專家(作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學者)對村上春樹的高度評價之後,關於他是「小資」情調的時尚和流行作家的說法便越來越少了。
  • 村上春樹雖然無緣諾獎,但他「陪跑」背後的人生哲學,卻值得學習
    01 對於大獎落選,村上春樹有話說北京時間10月10日,瑞典學院宣布,將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克祖克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很遺憾,村上春樹又落選了。自從憑藉《海邊的卡夫卡》獲得有「諾貝爾文學獎前奏」之稱的「卡夫卡」獎之後,村上春樹每年都會成為熱門候選人。
  • 村上春樹:我與諾貝爾擦肩而過,卻與貓咪撞個滿懷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  生於1949.1.12,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  村上喜歡貓這件事,幾乎是人盡皆知。這單純是因為他從小就喜歡貓,養過十幾隻貓,人生的高低冷暖都有貓的陪伴。  對於貓他是這麼評論的:「貓深諳人類的喜怒哀樂,為人類展示了一個永遠零度的冷酷典範。」  村上家中養著貓,他不僅讓這種小生命活躍在他的生活裡,也活躍在他的文字裡。
  • 村上春樹的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第一次接觸村上春樹的作品,是幾年前學習英語時看的英文翻譯本《挪威的森林》。很喜歡的一本書,尺度很大,剛開始有些難以接受,看進去後發現有很多平時觸碰不到的角落也突然變得明亮,似乎一直陰鬱沉悶的情緒被無情地拽出,一下子赤裸裸地亮在眾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