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媒體報導,小S生了第三個女兒後不久公布:不再生孩子了
理由是:「子宮鬆弛了」
□記者 趙珊
閱讀提示
對於婚後一心博生子的小S來說,「不再生子」的決定顯得有些出人意料。
同時大家也對「子宮鬆弛」產生了疑問,什麼是「子宮鬆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何治療?一旦「子宮鬆弛」就失去生育能力了嗎?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 程麗珍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婦科門診副主任醫師 王寶金
受訪專家
「子宮鬆弛」包括兩種病
「醫學上並沒有『子宮鬆弛』這一說。」程麗珍說,小S說的「子宮鬆弛」,因為現在還不了解她的具體情況,可能是指「宮頸內口鬆弛症」,也可能指「子宮脫垂」,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病症,表現也大不相同。
宮頸內口鬆弛症,也叫宮頸機能不全。王寶金打了個比方,正常人的宮頸口呈v形,直至分娩前,宮頸口才打開;但宮頸內口鬆弛症患者,宮頸口呈U形,就像一個口袋沒有紮緊一樣,子宮裡的胎兒越長越大,子宮兜不住,就出問題了,也就容易流產。
宮頸內口鬆弛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經陰道產(順產)次數多,再加上急產、胎兒巨大造成的,少部分剖宮產患者也有可能患上宮頸內口鬆弛症,而且刮宮次數過多甚至過於頻繁的會陰檢查也都有可能導致病症的發生。其主要表現是反覆中晚期流產和早產,而且流產的月份大都相同。
王寶金說,一旦確診是宮頸機能不全,患者也不用太緊張,治療的方法也比較簡單。只要在其孕12~18周(實際操作一般是14~16周)時做一次宮頸環扎手術,以加強子宮頸的支持能力,問題便可解決。臨產時提前住院,宮縮時及時拆線即可。
子宮脫垂怕「下蹲」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嚴重的子宮脫垂患者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口以外。患者常常表現為小腹墜脹、腰酸背痛等,重度患者會出現子宮頸或子宮體脫出陰道口,平臥時稍有收回,同時伴隨有白帶增多等症狀,甚至還會出現漏尿的現象。
程麗珍說,子宮脫垂的主要原因是分娩引起的創傷帶來的。分娩時,過早下迸、急產、滯產,尤其是困難的陰道手術產都有可能使子宮韌帶、子宮旁組織和骨盆底肌肉與筋膜過度伸展或撕裂。產後如不注意保健,比如,經常做下蹲的動作,過早負重物等,使得這些組織的「產傷」恢復不良,將影響子宮支託,成為日後子宮脫垂的主要因素。
程麗珍表示,輕度子宮脫垂患者經過產後康復訓練即可得到緩解,重度患者則需要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
讀者感興趣的還有一個問題:小S連續三次剖宮產,並且其生大女兒和二女兒間隔時間只有1年,為什麼她可以做多次剖宮產,並且時間間隔可以如此短?
王寶金解釋說,剖宮產能做多少次,間隔時間有多長,要依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傳統醫學認為,剖宮產後,再次妊娠一般要間隔兩年左右的時間,但現在也有一種新的觀點,可以只間隔一年,前提是身體條件一定要達標。需要注意的是,剖宮產肯定是次數越多越不好,要冒很大風險,有條件還是儘量順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