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獅(Puma concolor),廣泛分布於北美、中美和南美洲,北至加拿大,南到阿根廷和智利南端。它們是貓亞科動物中最大的成員,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它們是最大的貓。以鹿類等有蹄動物、水豚等為食,可以捕殺超過其體重七倍的野馬。其體型隨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各區域成年雄性平均體重在51~71公斤,成年雌性25.5~46公斤,最大雄性超過120公斤,而雌性可達63公斤。
綠水蚺(Eunectes murinus),又叫森蚺,分布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以東,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西、特立尼達島,南至巴拉圭北部。以水棲鳥類、水豚甚至凱門鱷為食。它們是這個地球上最重的蛇類,體重上限和雄美洲獅差不多,體長可超6米,不過平均體型就遜色多了,比如委內瑞拉的一個接近人類居住地的種群(可能相對來說體型不大),其成年雌性平均長3.704米,體重32.6公斤,雄性要小得多,平均長度只有2.632米,體重6.96公斤。
我們知道,無論美洲獅還是綠水蚺都是各自生境裡的頂級捕食者,許多人可能好奇,如若它倆遭遇,會發生什麼呢?
綠水蚺靠纏繞絞殺殺死獵物,其食譜中包括凱門鱷,美洲獅一旦被它們纏住就很難脫身。但綠水蚺也有明顯的弱點,其頭部就是最大的軟肋,美洲獅有能力輕易將它爆頭。不僅如此,蛇類的整個身軀都很脆弱,在美洲獅的尖牙利爪下,綠水蚺的皮肉、內臟都很容易遭到嚴重創傷。此外,綠水蚺沒有四肢,且身軀特別粗壯笨重,在陸地上行動遲緩,無法和敏捷的美洲獅相比。如果綠水蚺不能先發現美洲獅並發動襲擊,一旦被美洲獅佔了先手,它將兇多吉少。
位於巴西聖保羅州西北邊界的普羅米桑,就發生了這樣一次大蛇與大貓間的罕見交鋒。衝突的其中一方為一隻成年雌性美洲獅,研究者為了評估水電站對當地環境(鐵特河,巴拉那河支流,普羅米桑附近)健康的影響,其中一項工作就是以該地區的頂級掠食者美洲獅作為考察對象,給它們戴上無線電項圈,用以估算和監測美洲獅的種群。這隻成年雌性美洲獅就是該研究項目的一部分,她於2015年7月5日被研究者捕獲,體重為42公斤,她的齒列形狀良好,沒有過度磨損,估計年齡為4~5歲。在給她裝上無線電項圈後,研究者釋放了她並開始追蹤她的信號。到了該年10月初的時候,研究小組已經接收到來自她的2053個位置信號,其活動面積為30平方公裡,這顯示她是一名定居雌性,這並不奇怪,當地有著豐富的水豚種群,想必她沒少捕食這些水豚。
到了2015年10月8日這天,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隻美洲獅的項圈突然不再發送位置信號了,在和項圈的製造商交流過後,研究人員排除了暫時性故障這一可能。實在是難以放心,於是一個野外考察隊被派往美洲獅最後的坐標地點一探究竟,到了該地點後,他們用手持接收器和指向性天線,通過接收項圈發射的甚高頻信號鎖定項圈所在的位置。團隊發現,信號來自附近香蒲地的溝渠,當他們慢慢靠近,就明確了信號是從水中傳來。這個時候研究者懷疑有人殺害了美洲獅並丟棄了項圈,不得不說這個推斷是比較正常的。然而大自然是最好的編劇兼導演,出乎意料的是,他們最終在淺水中發現了一條成年雌性綠水蚺,體長4.2米,體重94公斤(吞食美洲獅後),顯然她吞下了那隻美洲獅。
由於研究者需要收回該項圈,所以團隊在學者指導下小心翼翼地捕捉了綠水蚺,意在保持對蛇的觀察直到她把項圈反芻出來。綠水蚺被繩子套著搬上皮卡車,在長達15分鐘的整個過程中,綠水蚺是異乎尋常的老實,沒有掙扎。幾分鐘後蛇死了,聯繫她之前奇怪的表現看,這個不幸的結果是不足為奇的。得知蛇已經死亡,研究小組將她送到包魯動物園進行屍檢。根據屍檢報告,宏觀診斷顯示蛇的肺部充血、有寄生蟲,口腔壞疽,肝部受創導致肝損傷,此外腸道有絛蟲寄生感染。可見,團隊之前那麼容易捕獲她,是由於蛇非常虛弱,處於瀕死的狀態。
肉眼檢查綠水蚺屍體上的眾多創傷,其中大部分是在和美洲獅的戰鬥中造成的。以現有的信息,無法確認綠水蚺和美洲獅是如何開戰的。然而,證據表明這是一場異常激烈的戰鬥,美洲獅對綠水蚺來說是個強悍的對手。綠水蚺頭部、嘴巴、沿著背部和尾巴有幾處外部抓傷和齒痕,此外還有嚴重的內傷,包括肝臟的撕裂傷。值得注意的是,綠水蚺有一大截尾巴缺失了(所以,這隻綠水蚺真實長度不止4.2米,動物志推測其體重可能在55~60公斤),傷口已經徹底癒合了,顯然是與美洲獅戰鬥之前的某事件造成。觀察到殘尾上有幾處新鮮的爪痕和齒痕,研究者認為大貓可能錯把大蛇的殘尾當成頭部去攻擊,這分散了美洲獅的進攻火力,並可能給綠水蚺帶來了決定性的優勢。
這場戰鬥綠水蚺為什麼能贏?動物學家沒有給我們披露很多信息,動物志帶著大家推測一下。首先,從美洲獅最後被定位的地點來看,戰鬥很可能發生在水中或水邊,正是綠水蚺的主場,在這裡水的浮力彌補了綠水蚺身體笨重、行動遲緩的劣勢,反而給美洲獅的行動帶來不便。其次,這隻綠水蚺之前斷掉了一截尾巴,尾端成鈍圓狀,形似腦袋,這個舊傷幫了綠水蚺大忙,美洲獅誤將殘尾當成了腦袋進行重點攻擊,放過了蛇的要害。所以,綠水蚺得以成功絞殺並吞下美洲獅。然而,儘管如此,美洲獅的攻擊力也是強大有力的,弄的綠水蚺渾身是傷,肝臟也被撕裂——這個致命傷最終導致這條大蛇很快死去。
綠水蚺已經被報導捕食一些大型獵物,諸如水豚、凱門鱷,甚至家犬、牛犢和綿羊,但捕殺美洲獅這樣的頂級掠食者,在科考層面上還是第一次。此次綠水蚺捕食美洲獅,最終自身也傷重死亡的事件,引發了關於這倆頂級掠食者之間的生態關係以及各自所扮演的生態位的重要課題。未來,動物志會進一步關注學者們的更多研究成果,將之分享於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