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一隻白變的美洲獅走過巴西東南部的奧爾岡斯山脈國家公園。那之後,再也沒人見過它。攝影:ICMBIO
撰文:CHRISTINE DELL'AMORE
黑豹,讓一讓!讓我們歡迎白色美洲獅登場。在巴西東南部大西洋沿岸森林的奧爾岡斯山脈國家公園裡,遊蕩著一隻年輕的雄性美洲獅,如幽靈一般。最近,它的照片重新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這些照片攝於2013年,已證實是首次拍到白變的野生美洲獅。白變是一種基因突變,會導致身體大部分變成白色。
「這說明它非常特別,」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大型貓科動物項目的執行理事、《世界野生貓科動物》一書的作者Luke Hunter說:「這是一組驚人的照片。」
基因帶來的顏色反常現象在野生貓科動物中比較常見,比如白化病和白變病,但在美洲獅中卻幾乎沒有出現過。這是一種成功的捕食者,其棲息地從加拿大一直延伸到智利,是南北分布範圍最大的野生貓科動物。
比如,在已知的40種野生貓科動物種,有14種會出現黑變病,即黑色素過多的現象,但從未有過黑色的美洲獅,無論是圈養的,還是野生的。而患有白化病的美洲獅也只有兩例,也就是動物自身無法產生任何色素,因此眼睛是粉色的。Hunter告訴我們,一隻在動物園,另一隻是野生的,在美國西部被獵人追趕到了樹上;在巴西之外,人們只發現了一隻白變的美洲獅:一張網上照片,攝於未知的動物園。
「有生之年,我可能見不到其他的白色美洲獅了,」他說。
不黑不白
美洲獅,也被稱為山獅,整體皮毛顏色變化極少,大部分是棕褐色和灰色這種柔和的泥土色系。
Hunter說,沒人知道為什麼美洲獅的顏色變化基因如此罕見。
「我猜很有可能是因為美洲獅遙遠的祖先顏色一致,而且從那時起就一直保持了下來,」他說:「但這只是隨機突變的結果,就像搖動基因骰子。」
這隻美洲獅出沒的國家公園的環境分析師Cecília Cronemberger de Faria表示,拍到這些照片後,研究人員希望能捕捉這只在巴西活動的貓科動物,分析它的基因,可惜後來再也沒有看見過它。
在最近發送給《國家地理》的郵件中,她寫道:「去年我們開始了相機陷阱監測計劃,但仍然沒有得到關於這隻動物或其他顏色奇怪的美洲獅的新記錄。」在201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雜誌CATnews的報告中,合著者Cronemberger de Faria描述了這種動物。
雖然美洲獅的顏色缺少變化,可能與進化優劣勢無關,但有一些推測認為,深色皮毛利於黑色皮毛的大型貓科動物偽裝。
例如,在馬來西亞半島茂密的熱帶雨林裡,生活著大量的黑皮毛貓科動物,但中亞地區的沙漠中卻沒有,這意味著在黑色皮毛有利於在昏暗的棲息地裡活動。
正常生活方式
CATnews研究的著者們還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迅速縮小的大西洋沿岸森林中,美洲獅種群正變得碎片化,白變的美洲獅可能是近親繁殖的結果。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美洲獅列為「無危物種」,但由於棲息地喪失、缺乏獵物,包括巴西在內的很多地方,它們的數量正在減少。
然而,由於沒有發現其他白變的動物,Hunter表示:「我不認為是這個原因。」
他還補充說,白變美洲獅那蒼白的皮毛可能並非不利因素:作為伏擊捕食者,美洲獅在發起攻擊前,藉助森林植被,悄悄接近小型哺乳動物。在美國西部開闊的平原上,白色美洲獅想要獵鹿會更加困難。
不過在尋找配偶方面,他笑道:「我幾乎可以肯定,雌性美洲獅是不會介意的。」
(譯者:Sk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