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得挺舒服,小人物都很真實也可愛。兩段愛情線,顯然塵封在信盒裡的那段更動人。那場一夜情而來的愛情,我覺得也不是全然杜撰,人在脆弱的時候會對溫柔格外敏感,只是後面渲染的有點過。給老太太送信一段沒有過分煽情
《海角七號》製片方在播放完預告片後曾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會不會在下禮拜上映的時候去買票」,大多數觀眾的答案是不會。相信這樣的答案一定會讓《海角七號》製片方很抓狂,尤其是為了拍這部片子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並負債3000萬新臺幣的導演魏德聖——看到這結果,也許他跳樓的心思都有了。還好一個觀眾為製片方無意中指出了一條明路:搞口碑式營銷——這位觀眾說:如果朋友推薦,我就會去看。於是製片方開始在臺灣瘋狂舉行試映會,超過一萬多人看了試映——要知道臺灣一共才有2000多萬人口。就是這些看了試映的觀眾,看完之後四處推薦自己的朋友去看《海角七號》,最終創造了《海角七號》的票房奇蹟。到了現在這地步,在大陸都有N多人在談論這部電影,弄得好像如果沒看過《海角七號》就把握不住時代的脈搏。
《海角七號》中的愛情,有人認為中男女主角的愛情來得太莫名其妙了。說到這個問題,我想起王菲曾說反正男人都花心,不如選個漂亮的——我想王菲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已經不那麼相信愛情了,因為早前她還曾對記者說「沒準兒在電梯裡遇到個水管工就愛上了」。據說人類之所以會相愛,只是因為一個人的鼻子底下的一個極細微的腺體分泌出的信息素被另一個人所接受。所以《海角七號》男女主角沒怎麼做足「前戲」就開始做活塞運動,並覺得一夜情不夠還想要更多夜的情乃至最後男主角還說出「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這句具有超級殺傷力的情話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不過話雖如此,單就男女豬腳的愛情而言,這部電影詮釋得既不美妙也不動人。另外男女主角在戲中的表現要比某幾位配角差得太多太多,基本上這是一部靠配角出彩的電影。
我喜歡大海,雖然自己從小生長在大山的懷抱裡。我十九歲那年,因為一時的負氣,逃離課堂,和同學蹬著一輛破自行車從北京騎到了北戴河。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真正看見海,五月的海水依舊很涼,它一遍遍拍打著海邊的巖石,捲起了層層浪花。當地人說,大海,漲潮時更美。我就這樣久久地順著海邊行走,期待著漲潮的時刻,可惜的是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等待。第二次看見大海,依舊是五月,在山海關,我看見了造船廠,再次看見了大海,突然發現它吸引了我,用那種無法言說的魅力。從此之後,我很羨慕生活在海邊的人,也會喜歡如大海一般深沉的人。
臺灣電影從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之後》,沉寂了很久。《海角七號》載著一份我對大海的迷戀而來。朋友說:「你看吧!看完你會笑的。」於是,我看了。也許遠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精彩,可是我真的笑了!那份發自內心深處的微笑是為了這部片子所帶了的溫暖。這也許是一個愛情故事,這也許是一個勵志的故事,也許是有些雜亂,也許是缺乏些深度。可是簡單而純美的畫面,明快的節奏,柔和的音樂,還有每一個人不同的故事,給予的感動是不同的。六十年前的友子珍藏著一份愛情,六十年後的友子找到了一份愛情。兩個人的交集就是那七封從另一個島國寄出的信。六十年前,揮手告別自己愛人的日本老師,在渡船上寫下了對愛情的悔過。也許愛一個人就該恰如其分的說出了,或是表現出來。可惜一切都太遲了,於是把一份愛付諸紙筆鎖在衣櫃裡六十年。六十年後,另一個夢想做模特的友子在工作的碰撞中,找到了一份愛,也幫六十年前的友子在垂暮之年,了解了曾經的那份愛。也許愛的方式是不同的,感覺也是不同的。我感動於那七封情書,感動於那份悽美,也感動於阿嘉的那句:「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對於這個厭世且暴躁的年輕人,這份承諾讓人怦然心動。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開始不相信愛情。關於那種俗套的愛情故事,很少能打動我,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當看到這,我內心忽然有一股暖流注入。也許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也渴望著這種俗套吧!
主要人物都一個一個講完了,如果把電影當作是對這些人物,這個地方的刻畫,應該說這個電影拍得很有意思。從看片會之後的Q&A看出來,導演對本土文化有著深深的執著。有人認為這個片子體現了近年來臺灣本土意識的抬頭,因此在臺灣大受歡迎。我沒去過臺灣,不太了解這種趨勢究竟是怎樣,姑且把這種說法當成是成立的吧。我近年看臺灣綜藝節目真不少,主持人都愛在國語主持當中穿插使用臺語。雖然我不懂臺語,卻也學會了那幾個詞比如漂亮啦,挫屎,也聽熟了幾首經典臺語歌,比如舞女、追追追,連我都覺得有親切感,臺灣當地人應該覺得非常親切。一個地方熱愛自己的本土文化是天經地義的,拋開不必要的政治包袱,我其實很羨慕他們。
《海角七號》確實拼湊了很多情感,很多東西:生活、音樂、政治、愛情、婚姻、家庭。這些東西混雜出了一部溫情的片子。暮年的友子在太陽落到海的那一邊時,打開了那個承載著許多人的感情的盒子,故事也就自然地走到了結尾。留給我的是那一片溫情的大海和一份溫馨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