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可愛的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美麗墾丁
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海角七號》墾丁
大尖山上繁花開,南仁湖上雨霧稠,墾丁,一直都是個浪漫的地方。風吹沙動,林木悠悠竊了夕陽;恆春側畔,珊瑚朵朵絢爛了海灘。彩雲最喜歡的是白沙灣,水清沙白多奇幻,綠籬輕蝶龍鑾潭。
多年前,一份裹在郵包中的愛情從天而降,褪色的甜蜜只留下了「海角七號」的淡淡印記,由是,當叛逆的阿嘉與嚴肅的友子在夕陽下的白沙灣忘情相擁,當青春的車伴著漫山蒼青划過太平洋岸,當一段跨越了國界的愛情在爛漫著沙瀑、崩崖、雨林、溶洞的寧靜小城上演,《海角七號》火了,被譽為「臺灣之天涯海角」的墾丁亦火了。
臺灣受著海洋氣候的影響,冬季常常多雨。那種連日不開的陰霾,使人的心情沉入到排解不開的陰鬱之中,「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這首歌中也包含著太多的苦澀。於是臺北人就想起了墾丁,那裡永遠天氣晴朗。其實墾丁也並非一直響晴,但因位於臺灣島的最南端,南國的溫暖加上細膩的沙灘,足以衝淡憂愁的人的陰雲。
清光緒三年(1877),清廷所設招墾局從廣東潮州募集一大批壯丁登上臺
灣島,開發當時尚且荒涼的最南端的這片海灘。那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壯丁恐怕從來沒有想到這裡會在百年之後變成臺灣最美麗的地方之一,並且會以他們共同的名字來命名。
大尖山是墾丁的地標,它是遼闊無垠的草原上,一整塊巖石突起的小山,是墾丁的制高點。為了登高臨下一睹墾丁美景,大尖山是眾多遊人的首選目標。並不需要太多的辛苦和努力,就可以站在山尖上俯瞰恆春半島全景。草原連綿,蔚藍色的海岸,胸懷頓時變得寬廣,連呼吸都如此輕鬆。墾丁公園管理處的首任處長施孟雄先生登臨此處,禁不住有感而發,撰出了上聯「登尖小天下」。遺憾的是他的感情只抒發了一半,下聯到現在也沒有對出。
或許下聯可以是「下帆大世界」,但也並不完全配得上。沿著海岸向鵝鑾鼻的方向前進,就會看見一塊船帆樣的珊瑚礁石聳立在海水之中,它就是「船帆石」。這塊高達18米的珊瑚礁石是從何而來的呢?有人考證說船帆石是從附近臺地上滾落下來的,理由就是在那裡才有它的夥伴。抑或是由於它航海的夢想才使它脫離臺地滾落到這裡吧,它似乎覺得自己也是輕盈的船帆?可惜只有在海水的潮漲潮落中,在棲居其上的海鳥的浮沉中,它才變得生動,看上去才像是在浩渺的大海中徐徐而行。
鵝鑾鼻是這塊陸地的盡頭。這個名字讓人把臺灣想像成一隻仰頸的大鵝,而鵝鑾鼻就是大鵝紅色鼻梁的頂端。鵝鑾鼻燈塔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歷經數次炸毀和重建。現在的燈塔為白鐵製造,高24.1米。塔頂上的旋轉透鏡電燈光相當於180萬支蠟燭的燭光,可照射27.1海裡(1海裡=1.852千米)。燈塔每間隔10秒的閃爍,讓過往的船只能夠在海面上平安地行駛。這個希望的燈光,被稱為「東亞之光」。
海水靜靜地拍撫著墾丁的海岸,光潔的沙灘上支撐起無數顏色各異的遮陽傘。在強烈的熱帶陽光下,陽傘的陰影裡躺著悠閒的遊人。有些時候並不需要置身海水中,僅僅耳畔的濤聲就能夠把心靈滌蕩乾淨。在這裡沒有忙碌,沒有尋愁覓恨。如果在岸上躺得太過於單調,則可以到半潛艇式的遊船中,欣賞海水中的世界。淺海底並不幽暗,陽光穿透清澈的海水,光線隨著波動而折射縈迴,照射在鮮豔的珊瑚枝上,而珊瑚中穿梭著有斑紋的熱帶小魚。
海水衝刷海岸,帶走了所有的憂愁,張雨生的《大海》如此放聲歌唱。這就是墾丁,如果它的名字中包含了太多的苦難,那麼現在它便是苦難過後的一次美麗重生。
文章到這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閱讀,有什麼想說的都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喜歡小編的可以點個關注,小編會繼續加油努力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