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影方面傳出消息,《海角七號》已通過了廣電總局的內容審查,進入到引進階段。據說最後的上映時間可能定在12月,片中對白部分也不會改成普通話配音,而導演魏德聖則表示有意攜主創人員赴大陸宣傳……截至上月底的統計數據,該片在臺灣已蟬聯了8周票房冠軍,累計票房突破4.4億新臺幣(約1.1億元),直逼臺灣地區票房紀錄史上排名第二名的《侏羅紀公園》(4.5億新臺幣)。這部片子之所以大受歡迎,可能因為大家看到的不僅僅只是電影,而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思。導演魏德聖曾做過楊德昌的副手,闡釋臺灣生活自然不在話下,一幀幀看似平淡如白水的畫面卻把人情世故寫到了骨子裡。
故事
一個失意的搖滾青年阿嘉(範逸臣飾)從臺北回到故鄉——臺南的某海邊小城。小城裡的高齡郵遞員茂伯在工作中摔傷,阿嘉臨時頂替了他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七封遲到了60年的書信:日本戰敗後,一個日本教師在回國的途中寫給臺灣戀人友子的信。阿嘉在尋找友子的同時,無奈加入一隻臨時拼湊起來的樂隊,為即將到來的海濱演唱會表演。除了阿嘉是內行,鍵盤手是個整天哼著流行歌曲、發育未完全的小女孩;會吹口音的被拉來當了吉他手;只會彈月琴的茂伯甚至也客串了一段時間的貝司手……另外,一位也叫友子的日本女孩(田中千繪飾)則負責監督樂隊的排練,她和阿嘉的關係也從最開始的格格不入開始轉變。以阿嘉的人生起伏為電影主線,滿眼是臺南的風土人情,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三代人之間衝突與和解,理想的失落與再生,愛情的幻滅和追逐等豐富多元的因素都涵蓋其中。看上去,這是一部純粹的青春電影,打架、成長、理想和愛情,一個也不缺,簡單地冠以愛情片的頭銜顯然不符,雖然範逸臣已經不青春很多年了。
如果你不介意女主角田中千繪七零八落的中文,如果你能把喋喋不休地方言當作咱們四川話來欣賞,那麼《海角七號》值得一看。為什麼要叫《海角七號》呢,因為當年的日本男教師離開臺灣時乘坐的船就叫海角七號。
「主」角
在《海角七號》的故事中,阿嘉帶領一群外行人從一個草臺班子變成有模有樣樂隊的過程就是內核所在,不過這件事很難被稱為「青春成長事件」,因為除了範逸臣一個人還在青春的尾巴上,樂隊裡就只剩下未成年少女、失意中年男和暴躁老人了,看完全片我們只能說他們的精神確實很「青春」。《海角七號》的主旋律是滑稽的,先是在毫無競爭性可言的海選中確定了樂隊的陣容,雖然在排練中屢遭不順,主力也頻頻換人,只會彈月琴的茂伯竟然變成了貝司手,在演出時大家都穿上了印有米酒廣告的T恤……
樂隊的故事當然談不上新鮮,範逸臣和田中千繪的表演只能說是差強人意,不過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兩個非常搶戲的配角——未成年少女大大和暴躁老人茂伯。大大其貌不揚,出落成美女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她在電梯中的一段幾乎沒有臺詞的戲完全稱得上驚豔!大大以成45度角仰望的姿勢站在電梯口,旁若無人地哼著小酸曲「情是什麼玩意,只不過是玩玩而已……」那氣場強悍到無以復加,在此我們只能預祝她早日成為演技派。與大大的老成不同,茂伯就是一個胡攪蠻纏倚老賣老的暴躁老人,當他發現自己確實不能勝任貝司手的時候便主動推薦了馬拉桑,當大家同意這個意見時,茂伯卻發火了:「幹!要回答地這麼快嗎?不考慮就回答,我是老年人嘢,我的心肝不是鐵打的,我也會傷心的!」最後茂伯還是為自己爭取到了搖鈴手的位置,不過他卻在排練的時候大發脾氣,還企圖當主唱,在最後關頭甚至還表演了一把月琴,用茂伯自己的話來說他「就是寶貝,惹得起嗎」?
愛情
愛情當然是每部青春電影難以迴避的元素,因為那個時候的愛情是最美好的,說白了就是最好騙人眼淚的部分。《海角七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虛幻和現實愛情兩條線並行,一方面是遲到了60年的七封情書娓娓讀來,另一方面則是阿嘉與友子漸生情愫。
不過現實的愛情發生得太突兀,剛剛還在別人婚宴上翻白眼,一覺醒來阿嘉與友子就躺在了床上。更人人受不了的則是阿嘉的表白,衝上去抱著友子就說「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真是白白浪費了大好海景。說來說去還是怪兩位主角演技尚嫩,沒有流暢表現出情感的起承轉合。反而是虛幻的愛情,成了全劇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配合著輕柔的音樂,七封情書用男中音娓娓讀來,時而是60年前的情景再現,時而應和的是當下的人物心情,每一封都讓人動容。尤其是最後一封——「我想我會把你放在我心裡一輩子,就算娶妻生子,在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上,一定會浮現你提著笨重的行李逃家,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獨地站著,你戴著那頂存了好久錢才買的白色針織帽,是為了讓我能在人群中發現你吧!我看見了,我看見了……」當離別的情形再現,當一雙顫抖的手展開信紙的時候,沒有人不流淚的。而且片中的七封情書都是導演魏德聖自己撰寫的,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真摯情感讓人為之嘆息悲傷,其優雅與綿長的氣質正是網絡時代快餐文化時代所欠缺的,尤顯珍貴。
打架
可以這樣說,沒有打架的內容就算不上真正的青春片,因為不打架不足以成長。一想起青春片中的打架戲,腦海裡閃現的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那轟轟烈烈,瀰漫著雄性荷爾蒙氣息的場面。
相比之下,《海角七號》的打架戲顯得清淡多了。值得一提的倒是這部戲裡女人的粗魯,其中的一場戲就是女主角掌摑「怪伯伯」。在一場熱鬧而嘈雜的露天婚禮上,友子因為樂隊的事正悶悶不樂,旁邊的怪伯伯卻不知好歹地喊她的名字,一邊喊還一邊搖晃友子的肩膀。焦躁不安的友子隨即怒喝「不要碰我」,而對方卻借著酒膽繼續作惡。「叫你不要碰我」,友子突然火山爆發,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將怪伯伯拍倒在地!這場打架戲發生的如此突然,結束的又是如此乾脆,令觀影者跟片中人一樣措施不及,極具帶入感。半秒之後你會發笑:怪伯伯真是冤枉!更絕的是,畫面接下來立刻切到婚禮表演的舞臺上,兩個火爆而鮮豔的泳裝女郎仿佛救場般地唱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兩個畫面反差如此強烈,讓人哭笑不得。接下來,醉酒的友子更是撒潑般脫下鞋子,砸碎了阿嘉家的玻璃窗,又躺在地上打滾,又哭又罵!
音樂
沒有哪個青春期的人不會嚎上兩嗓子。於是,《海角七號》選中了範逸臣和中孝介。尤其是中孝介,他自己研習島歌(日本的一種民歌)的曲風,聲音被稱讚充滿了透明感,他的演唱有一種純淨之感,劉德華的《紅顏自閉》正是翻唱自他的出道單曲《各自啟程》。
總的說來,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場面頗多,元素也很豐富,民樂、西洋、流行一網打盡,歡快、憤懣、憂傷、甜美等情緒在音樂的表達上也稱得上淋漓盡致。大大唱小酸曲,先是未經修飾的童聲,然後音樂響起,原音跟上,重疊間讓人有了隱約的感動。然後有一段範逸臣的英文SOLO,走英倫搖滾路線,顛覆了範逸臣留給大家的慣有印象。不過最出彩的地方還是出現情書朗讀時的配樂,做出了在雨中低語和傾聽的效果,實在不俗。建議聽這七封信的原聲音樂,有可能聽不懂說什麼,但是意義上的疏離可能更讓人貼近情感的真實。
然而令人略感遺憾的是中孝介的好聲音並沒有在這部影片中得到充分展示,而他最後和範逸臣的合唱卻只是曇花一現,有些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