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高粱長勢喜人。
易志堅研究團隊已完成生態恢復建設17000畝。其中,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6000畝,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10000餘畝,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沙化區800畝
經過權威機構STI(華測檢測)檢測,沙漠土壤化的添加材料安全,「土壤」達到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標準
「沙漠土壤化」成本為2000-5000元/畝,遠低於我國各省市土地復墾費用
烏蘭布和沙漠裡怎麼能種出6000畝的高粱、蔬菜瓜果和花草灌木?易志堅教授研究團隊「土壤化」試驗進展如何?下一步,研究團隊有什麼樣的打算?帶著這些問題,重慶日報記者前往內蒙古進行了實地採訪。
九月十四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番茄成熟了,搶收的工人們抱著沉甸甸的果實穿過牧草帶。
每過十多年就要被迫搬一次家
10月24日,記者一行驅車來到距離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10多公裡的烏蘭布和沙漠東原。
「這裡沙塵暴很嚴重,沙塵暴時能見度最多兩三米遠,風沙帶來大量沙子,地裡什麼也種不成,我們只能把糧食種在黃河的河灘上。」離試驗基地大約3公裡遠處是巴彥樹貴嘎查村。58歲的村民侯金福告訴記者,村裡本來有百來戶人,如今「沙進人退」,只剩下十來戶人家。
「因為風沙太大,每過十多年,村民就要被迫搬一次家。到今年,我已經重新搬家蓋過兩次房了。」他說。
2016年,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力學教授易志堅研究團隊開始在烏蘭布和沙漠進行「沙漠土壤化」試驗,最初他們開闢了25畝沙地做研究試驗。
易志堅介紹,烏蘭布和沙漠每年有數千萬噸沙子直接向黃河傾瀉,致使黃河河床抬高。每年春季,沙塵從內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邊境乘風而起,途經烏蘭布和沙漠、大同、張家口,直入華北,是近年來華北和北京沙塵暴發生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所以,我們選擇在烏蘭布和沙漠進行試驗。」易志堅說。
十月二十四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專家將收割的高粱進行分類。
沙漠高粱釀造的純糧食酒已面市
2016年小規模試驗成功後,2017年易志堅團隊進行了4000畝規模化試驗,種植了喬灌木、花草、農作物等植物。
大面積種植,「土壤」厚度是關鍵。團隊成員之一,該校教授楊慶國介紹,2017年,他們劃了6塊試驗地,每一塊10畝,按每5釐米為一個單位,做了5至30釐米不同厚度的「沙變土」土層,通過試驗對比分析發現,20釐米的變土層是植物生長最佳厚度。
之後,他們又進行噴灌、滴管、管帶微噴等灌溉方式、肥料使用等對比試驗。「我們在試驗區域安裝了近百塊水錶,對比試驗了幾十種肥料,最終篩選出適合在沙漠土壤化地裡採用的灌溉方式和肥料配比。」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李亞博士稱,「經過權威機構STI(華測檢測)檢測,沙漠土壤化的添加材料安全,『土壤』達到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標準」。
「連續3年的試驗數據表明,沙漠沙子經『土壤化』改造後保水保肥,節水效果好。」易志堅稱,基地裡絕大部分植物年灌溉量不超過400噸/畝,低於阿拉善當地550噸/畝的節水灌溉定額。對沙蒿等耐旱植物,發芽生長一定時間後,便不需要灌溉。他指著不遠處的一塊地說,「2017年8月,團隊對這200畝實行『沙變土』,撒下沙蒿、沙打旺、冰草等種子,間斷澆水讓種子發芽,當年9月下旬至今已無需灌溉。」如今,沙蒿等植物自然生長,覆蓋了整個地塊。
據了解,研究團隊已完成生態恢復建設17000畝。其中,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6000畝,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10000餘畝,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沙化區800畝。其中,烏蘭布和沙漠裡種植了高粱及常見的10餘種蔬菜水果,沙漠高粱釀造的純糧食酒「沙之約」也已面市。
水資源允許情況下可種經濟作物
在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基地,成片的成熟高粱像一顆鑲嵌在黃海大漠中的綠翡翠,格外顯眼。這裡種植的高粱,其扇狀根系長約2.8米,比普通高粱長1倍。試驗田種植的其他植物根系也比一般土壤的植物根系更濃密和發達。
高粱地有些地面還結了一層土皮。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谷建義教授稱,「這是生物土壤結皮,是由微細菌、藻類、地衣及其菌絲、分泌物等與沙粒粘結形成的複合物。」10月24日下午,一隻狐狸「光顧」了番茄試驗田。工作人員說,「植物長出後,青蛙、老鼠、蚱蜢、狐狸等小動物紛紛在這裡安了家。」
易志堅稱,「『沙漠土壤化』成本為2000-5000元/畝,遠低於我國各省市土地復墾費用。在水資源允許的條件下,可種植經濟作物,直接效益明顯。目前,『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對我們這個技術非常感興趣,我們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開始試驗。」
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試驗田高粱測產,最高畝產932公斤
專家建議:擴大高粱種植應用推廣力度
本報訊 (記者 匡麗娜 李星婷)讓沙漠變成綠洲,開滿鮮花、收穫莊稼、造福人類,這是重慶交通大學易志堅教授研究團隊歷經10年的研究與實踐,創造的「生態奇蹟」。12月4日,重慶日報記者獲悉,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種植的高粱示範片經過首次專家測產,最高畝產達932公斤,平均畝產789公斤。專家建議,研究團隊應進一步挖掘沙漠地區高粱高產潛力,擴大高粱種植應用推廣力度。
據了解,「沙漠土壤化」是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治沙團隊負責人、力學教授易志堅研究團隊,從力學角度出發,研究沙漠生態恢復的一項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具有防沙、固沙與生態恢復功能一體化的一項新成果。
易志堅研究團隊從植物中提取了一種纖維粘合劑,放到沙裡,添加適量的水,讓沙子擁有生態力學屬性,實現「土壤化」。土壤化後的沙子能夠結合成團,具有較強的存儲水分、養分和空氣的能力,同時能滋生微生物,是植物生長的良好載體。
2016年,研究團隊在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開展試驗,成功將試驗地變成了「綠洲」。2017年,他們新開闢4000畝試驗地,種植了70多種植物。其中,灌木、雜草全部存活,高粱、辣椒、蘿蔔、西瓜等蔬菜水果長勢良好,青蛙、蝴蝶等動物和昆蟲開始駐紮於該地。2018年,基地「土壤化」面積達到了6000畝。今年8月,烏蘭布和種植的沙漠蔬菜瓜果被運往重慶,在全市65個新世紀和重百超市銷售,受到市民青睞。
10月底,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農牧局組織重慶、山西、內蒙古等地的有關專家,對重慶交通大學在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種植的「晉糯3號」高粱示範片進行了田間測產。檢測結果顯示:該試驗田最高畝產量達到了932公斤,平均畝產789公斤。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高粱平均畝產為324公斤。
專家們認為,此次測產的結果非常理想。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員程慶軍稱,在沙漠地區種植高粱不僅可以改善環境,還能增加當地的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重慶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長張曉春說,如果在水肥的管理、品種選擇上再下功夫,實現「土壤化」高粱增產很有潛力。從栽培學、農業生態學、環境保護、糧食安全的角度,「土壤化」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團隊可以擴大試驗的範圍,更大範圍推廣這門技術。
(責編:秦潔、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