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專家團隊完成沙漠生態恢復建設17000畝

2020-11-25 人民網重慶站

9月13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高粱長勢喜人。

  易志堅研究團隊已完成生態恢復建設17000畝。其中,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6000畝,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10000餘畝,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沙化區800畝

  經過權威機構STI(華測檢測)檢測,沙漠土壤化的添加材料安全,「土壤」達到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標準

  「沙漠土壤化」成本為2000-5000元/畝,遠低於我國各省市土地復墾費用

  烏蘭布和沙漠裡怎麼能種出6000畝的高粱、蔬菜瓜果和花草灌木?易志堅教授研究團隊「土壤化」試驗進展如何?下一步,研究團隊有什麼樣的打算?帶著這些問題,重慶日報記者前往內蒙古進行了實地採訪。

九月十四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番茄成熟了,搶收的工人們抱著沉甸甸的果實穿過牧草帶。

  每過十多年就要被迫搬一次家

  10月24日,記者一行驅車來到距離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10多公裡的烏蘭布和沙漠東原。

  「這裡沙塵暴很嚴重,沙塵暴時能見度最多兩三米遠,風沙帶來大量沙子,地裡什麼也種不成,我們只能把糧食種在黃河的河灘上。」離試驗基地大約3公裡遠處是巴彥樹貴嘎查村。58歲的村民侯金福告訴記者,村裡本來有百來戶人,如今「沙進人退」,只剩下十來戶人家。

  「因為風沙太大,每過十多年,村民就要被迫搬一次家。到今年,我已經重新搬家蓋過兩次房了。」他說。

  2016年,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力學教授易志堅研究團隊開始在烏蘭布和沙漠進行「沙漠土壤化」試驗,最初他們開闢了25畝沙地做研究試驗。

  易志堅介紹,烏蘭布和沙漠每年有數千萬噸沙子直接向黃河傾瀉,致使黃河河床抬高。每年春季,沙塵從內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邊境乘風而起,途經烏蘭布和沙漠、大同、張家口,直入華北,是近年來華北和北京沙塵暴發生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所以,我們選擇在烏蘭布和沙漠進行試驗。」易志堅說。

十月二十四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專家將收割的高粱進行分類。

  沙漠高粱釀造的純糧食酒已面市

  2016年小規模試驗成功後,2017年易志堅團隊進行了4000畝規模化試驗,種植了喬灌木、花草、農作物等植物。

  大面積種植,「土壤」厚度是關鍵。團隊成員之一,該校教授楊慶國介紹,2017年,他們劃了6塊試驗地,每一塊10畝,按每5釐米為一個單位,做了5至30釐米不同厚度的「沙變土」土層,通過試驗對比分析發現,20釐米的變土層是植物生長最佳厚度。

  之後,他們又進行噴灌、滴管、管帶微噴等灌溉方式、肥料使用等對比試驗。「我們在試驗區域安裝了近百塊水錶,對比試驗了幾十種肥料,最終篩選出適合在沙漠土壤化地裡採用的灌溉方式和肥料配比。」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李亞博士稱,「經過權威機構STI(華測檢測)檢測,沙漠土壤化的添加材料安全,『土壤』達到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標準」。

  「連續3年的試驗數據表明,沙漠沙子經『土壤化』改造後保水保肥,節水效果好。」易志堅稱,基地裡絕大部分植物年灌溉量不超過400噸/畝,低於阿拉善當地550噸/畝的節水灌溉定額。對沙蒿等耐旱植物,發芽生長一定時間後,便不需要灌溉。他指著不遠處的一塊地說,「2017年8月,團隊對這200畝實行『沙變土』,撒下沙蒿、沙打旺、冰草等種子,間斷澆水讓種子發芽,當年9月下旬至今已無需灌溉。」如今,沙蒿等植物自然生長,覆蓋了整個地塊。

  據了解,研究團隊已完成生態恢復建設17000畝。其中,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6000畝,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10000餘畝,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沙化區800畝。其中,烏蘭布和沙漠裡種植了高粱及常見的10餘種蔬菜水果,沙漠高粱釀造的純糧食酒「沙之約」也已面市。

  水資源允許情況下可種經濟作物

  在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基地,成片的成熟高粱像一顆鑲嵌在黃海大漠中的綠翡翠,格外顯眼。這裡種植的高粱,其扇狀根系長約2.8米,比普通高粱長1倍。試驗田種植的其他植物根系也比一般土壤的植物根系更濃密和發達。

  高粱地有些地面還結了一層土皮。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谷建義教授稱,「這是生物土壤結皮,是由微細菌、藻類、地衣及其菌絲、分泌物等與沙粒粘結形成的複合物。」10月24日下午,一隻狐狸「光顧」了番茄試驗田。工作人員說,「植物長出後,青蛙、老鼠、蚱蜢、狐狸等小動物紛紛在這裡安了家。」

  易志堅稱,「『沙漠土壤化』成本為2000-5000元/畝,遠低於我國各省市土地復墾費用。在水資源允許的條件下,可種植經濟作物,直接效益明顯。目前,『一帶一路』沿線有關國家對我們這個技術非常感興趣,我們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開始試驗。」

  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試驗田高粱測產,最高畝產932公斤

  專家建議:擴大高粱種植應用推廣力度

  本報訊 (記者 匡麗娜 李星婷)讓沙漠變成綠洲,開滿鮮花、收穫莊稼、造福人類,這是重慶交通大學易志堅教授研究團隊歷經10年的研究與實踐,創造的「生態奇蹟」。12月4日,重慶日報記者獲悉,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種植的高粱示範片經過首次專家測產,最高畝產達932公斤,平均畝產789公斤。專家建議,研究團隊應進一步挖掘沙漠地區高粱高產潛力,擴大高粱種植應用推廣力度。

  據了解,「沙漠土壤化」是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治沙團隊負責人、力學教授易志堅研究團隊,從力學角度出發,研究沙漠生態恢復的一項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具有防沙、固沙與生態恢復功能一體化的一項新成果。

  易志堅研究團隊從植物中提取了一種纖維粘合劑,放到沙裡,添加適量的水,讓沙子擁有生態力學屬性,實現「土壤化」。土壤化後的沙子能夠結合成團,具有較強的存儲水分、養分和空氣的能力,同時能滋生微生物,是植物生長的良好載體。

  2016年,研究團隊在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開展試驗,成功將試驗地變成了「綠洲」。2017年,他們新開闢4000畝試驗地,種植了70多種植物。其中,灌木、雜草全部存活,高粱、辣椒、蘿蔔、西瓜等蔬菜水果長勢良好,青蛙、蝴蝶等動物和昆蟲開始駐紮於該地。2018年,基地「土壤化」面積達到了6000畝。今年8月,烏蘭布和種植的沙漠蔬菜瓜果被運往重慶,在全市65個新世紀和重百超市銷售,受到市民青睞。

  10月底,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農牧局組織重慶、山西、內蒙古等地的有關專家,對重慶交通大學在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中試科研基地種植的「晉糯3號」高粱示範片進行了田間測產。檢測結果顯示:該試驗田最高畝產量達到了932公斤,平均畝產789公斤。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高粱平均畝產為324公斤。

  專家們認為,此次測產的結果非常理想。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員程慶軍稱,在沙漠地區種植高粱不僅可以改善環境,還能增加當地的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重慶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長張曉春說,如果在水肥的管理、品種選擇上再下功夫,實現「土壤化」高粱增產很有潛力。從栽培學、農業生態學、環境保護、糧食安全的角度,「土壤化」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團隊可以擴大試驗的範圍,更大範圍推廣這門技術。

(責編:秦潔、張禕)

相關焦點

  • 重慶治沙團隊在內蒙古沙漠種出了甜瓜 1500畝果蔬即將收穫
    重慶日報全媒體消息,「這瓜太甜了!」「咱烏海能種出華萊士甜瓜了?是沙漠裡種出來的?」8月10日上午,在內蒙古烏海市一小區對面,10餘筐黃燦燦的華萊士水果擺上街頭,陸續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品嘗、購買。這是重慶交通大學治沙團隊在烏蘭布和沙漠試驗基地裡的成果。
  • 點沙成綠 內蒙古沙漠種出1500畝果蔬
    8月8日至10日,重慶日報記者赴烏蘭布和沙漠採訪發現,來自重慶交通大學的治沙團隊,用他們的力學治沙技術,自2016年在這裡成功試種25畝作物後,這幾年不斷探索治沙新路,將科學治沙與生態恢復、產業化探索相結合,取得明顯成效。今年,團隊試種出原本不在阿拉善盟和烏海市一帶出產的華萊士甜瓜。這一成果說明,經過「沙漠土壤化」試驗的沙土,正變得越來越利於作物生長。
  • 騰訊雲邊緣計算馳援沙漠治理,4個月科研計算量最快1小時完成
    「有了騰訊雲邊緣數據中心的算力支持,原來4個月科研計算量,現在最快1個小時就能完成了。」近日,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科研團隊中負責數據分析的蔣學皎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興奮地說。沙漠土壤化科研項目由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教授領銜。
  • 在阿拉善種梭梭樹,嫁接蓯蓉建設2萬畝沙漠農場|投融界專訪
    投融界訊蓯蓉,又名大芸,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紅柳根部的寄生植物,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中醫稱其為地精或金筍,是極其名貴的中藥材,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馬能俊團隊響應內蒙古阿拉善當地防沙治沙產業政策,規劃承包2萬畝沙地(保守預計已有6000畝野生梭梭),進行規模化、規範化梭梭種植和肉蓯蓉人工嫁接,邊種植邊接種,形成周期循環盈利模式和肉蓯蓉資源可持續利用,快速佔有需求市場,獲得顯著的生態效益與可觀的經濟效益。近日,投融界就該項目採訪了其創始人馬能俊。投融界:馬總,您是內蒙古人嗎?為什麼想做蓯蓉種植這個項目?
  • 浙江省積極推動森林生態恢復和儲備林建設(圖)
    培訓班邀請專家從國情、林情、省情出發,首先著重闡述了積極實施以森林質量*提升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生態恢復和儲備林建設的目的意義。指出,森林生態恢復是提升森林質量、實現多目標經營、建設現代林業的重要途徑,是推進林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實施木材戰略儲備是緩解我國木材供需矛盾、提升森林經營水平、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的重要手段。
  • 中國海拔最高梭梭林生態恢復項目完成階段驗收
    (資料圖) 孫睿 攝中新網西寧11月13日電 (孫睿)記者13日從青海省海西州官方獲悉,中國海拔最高梭梭林——柴達木梭梭林生態恢復項目正式完成階段驗收。梭梭樹是一種長在沙地上的固沙小喬木,一般生長在中國青海、新疆、內蒙古和寧夏等省(區)的沙漠地區。
  • 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生態高效農業研究中心建設方案通過專家論證
    來自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南京農業大學的相關專家參加了建設方案論證。   專家論證組聽取了鹽鹼地研究中心建設推進小組辦公室主任王光美關於鹽鹼地中心建設方案的匯報,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與質詢。
  • 他們是戈壁沙漠的「梭梭樹」 綠色生態的呵護者
    該中隊連續16年被評為基層建設標兵中隊、13次被上級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3次榮立集體二等功、5次榮立集體三等功。戈壁,成長成才的沃土一中隊駐地烏蘇市,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自然環境惡劣,土地貧瘠,屬半沙漠地帶。「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鳥來不搭巢,人過不歇腳」的順口溜,是這裡真實環境的寫照。
  • 來過內蒙古才知道,中國人在沙漠也能種菜
    △烏蘭布和沙漠紋路/@邱月燁地殼活動、氣候改變以及緊接而來頻繁的自然災害誘發了沙漠化。但人類無度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更是加速沙漠化的直接後果。比如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引領的沙漠研究院團隊,從力學角度出發,通過改變土壤的力學狀態,已經研發出了前人還沒想到的科技手段——「沙漠土壤化」,成功解決了將沙漠變為可耕種良田的世紀難題。他們發現自然土壤具有自修復和自調節的生態力學屬性,於是研發出一種改性植物纖維黏合劑,通過在沙中加入這種黏合劑讓「一盤散沙」獲得與自然土壤一樣的生態力學屬性。
  • 中國沙漠綠化的成就被世界讚譽「中國奇蹟」
    近些年來,人們不斷意識到沙漠的存在所反映出來的生態問題和發展問題,為此,治理沙漠環境,恢復生態活力就成為了當下人與自然共存和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自上個世紀以來,為恢復荒漠生命力,一直艱苦的不懈努力,期間也湧現出不少治沙人的傳奇故事。如今,中國的沙漠黃地已逐漸變成了生機綠地,而這樣難以置信的變化,也恰好在美國NASA衛星的觀察和拍攝下一一顯現,這不僅引發了國際關注,而且還被世界讚譽「中國奇蹟」。
  • 雲南省勐庫華僑農場高效生態茶園建設項目
    建設項目名稱·標準·規模     1.1 名稱:勐庫華僑農場五九隊高效生態茶園建設工程     1.2 標準:恢復自然生態環境進入農業生產良性循環     1.3 規模:1000畝        2.
  • 吉木乃縣:立足生態修復 推動產業發展
    為解決水資源匱乏這一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吉木乃縣以新疆額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為平臺,統籌喀拉蘇區域作為吉木乃縣、哈巴河縣、布爾津縣生態脆弱區域與生態修復水源、生存發展替代水源,吉木乃縣組織專家學者對項目進行論證,分析可行性,將喀拉蘇水源工程納入項目儲備庫中,積極與地區山水辦銜接項目,納入「試點項目」並組織實施。
  • 海南東寨港新添1300多畝紅樹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本報7月1日訊(記者龍易強)「我們現在已經種植了紅樹1300多畝,剩下的650畝將分成兩期完成,8月中旬將完成其中的400多畝。」6月30日,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溼地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三江農場附近,40多名工人在退塘後整理出來的灘涂上,不時彎腰栽種著一株株紅樹,為東寨港打造新的風景線。
  •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生態修復工程完工94%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記者魏夢佳、謝昊)記者從7日召開的北京市延慶區兩會獲悉,「綠色辦奧」理念在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建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截至目前,延慶賽區核心區及周圍地區已完成202萬平方米的生態修復工作,完成總計劃的94%。
  • 重慶江北區魚嘴鎮三舉措做好生態文明建設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美麗中國的總體部署,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的重要指示要求,江北區魚嘴鎮政府以三項措施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 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一期項目基本完成 首批學生有望9月入學
    國科大重慶學院位於水土高新生態城,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是一個以科研為主,兼具研究生、博士生教學功能,以打造「學、研、產、創、保」五個板塊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該項目的建設是重慶市紮實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重大舉措,將加快推進重慶「產學研」融合教育體系建設。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榆林:在沙漠裡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況元媛 黨璽 崔剛) 陝西省沙化土地分布在渭南、延安和榆林,其中榆林市佔全省沙化面積的99%,近年來榆林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南治土、北治沙」為抓手,堅持用系統化思維加強生態建設,實現治沙增綠和脫貧致富協調發展
  •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周晉峰研究團隊2020年...
    推廣文明驛站,打造生態文明新時尚為更好踐行循環發展、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的理念,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積極主動推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讓全社會關注這些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默默奉獻的工作者和各行各業,周晉峰研究團隊編寫「『文明驛站』建設綱要」,並於近日向首家「文明驛站」——老劉舊書店授牌,倡導生態文明新風尚。
  • 重慶高校研究團隊出版全球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鑑
    重慶高校研究團隊出版全球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鑑 2017-10-25西南大學 攝   歷時十年完成研究 重慶高校研究團隊出版全球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鑑  中新網重慶10月25日電 (陳植煒 鄭勁松)記者25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團隊歷時十年走遍大江南北,張志升研究員團隊完成的全球首本蜘蛛類大型圖鑑《中國蜘蛛生態大圖鑑》正式出版發行。
  • 半月談 | 綠島小夜曲,重慶這樣演奏
    2018年,不搞大開發的廣陽島啟動生態修復,建設「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如今,廣陽島已修復和整治環境300萬平方米,自然恢復面積達到全島面積的67%。生態修復尋路,綠廊綠野入目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進而,生態修復者著手改良土壤、修復梯田,先後恢復農田約110畝,種植瓜果蔬菜100餘類,為廣陽島帶來一派梯田層疊、螢火漫舞、蛙聲處處可聞的田園氣象。今年秋收時節,登島遊人驚喜地發現,他們走進了一片杉林蒼翠、溪流潺潺的原生態農業風景,遠觀翻騰麥浪,近摘飄香瓜果,無憂無慮的農家樂令人沉醉。這樣神奇的修復工作,到底是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