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沙成綠 內蒙古沙漠種出1500畝果蔬

2021-01-09 華龍網

記者 李星婷  

八月八日,內蒙古烏海市,重慶交大的科研人員們在街頭銷售沙漠裡種出來的華萊士甜瓜。記者 萬難 龍帆 攝視覺重慶

位於內蒙古的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在蒙古語中是「紅色公牛」的意思。千百年來,它的脾氣如其蒙古語義一樣,頑固、暴烈、桀驁不馴。

8月8日至10日,重慶日報記者赴烏蘭布和沙漠採訪發現,來自重慶交通大學的治沙團隊,用他們的力學治沙技術,自2016年在這裡成功試種25畝作物後,這幾年不斷探索治沙新路,將科學治沙與生態恢復、產業化探索相結合,取得明顯成效。

今年,團隊試種出原本不在阿拉善盟和烏海市一帶出產的華萊士甜瓜。這一成果說明,經過「沙漠土壤化」試驗的沙土,正變得越來越利於作物生長。

沙漠裡也能種出甜瓜

「這瓜好甜。」「烏海能種出華萊士甜瓜?還是在沙漠裡種出來的。」……8月10日上午,在內蒙古烏海市德順祥庭小區對面,10餘筐黃燦燦的華萊士甜瓜擺上街頭,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品嘗、購買。

「我們是重慶交通大學力學治沙團隊,2016年來烏蘭布和沙漠試驗治沙,這是今年試驗基地裡新種出的華萊士甜瓜。」重慶交大治沙團隊幾名成員一邊解釋,一邊忙不迭地劃開甜瓜請人品嘗。

華萊士甜瓜個小,扁球形,一般一個一公斤左右,熟透的外皮是黃綠色的。為什麼烏海市民對當地產出華萊士甜瓜感到新奇呢?

原來,華萊士甜瓜是距烏海市大約100公裡的磴口縣特產,與其相鄰的阿拉善盟、烏海、臨河等一帶都不產它。「我們本地人愛吃華萊士甜瓜。七月份價錢高的時候,要賣五六元一斤。」烏海當地一位居民告訴記者。

8月8日下午,磴口水果老闆陳容特地來到重慶交大治沙基地選購成熟的華萊士甜瓜。「磴口的華萊士甜瓜7月份就過季了。」看著基地裡即將陸續成熟的華萊士甜瓜,陳容滿心歡喜地說,當地華萊士甜瓜上市期很短,治沙基地裡的華萊士甜瓜可以繼續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

試驗基地土壤更肥沃

為什麼土壤化後的沙漠能種出華萊士甜瓜?

專家們曾對磴口的土壤進行檢測,當地土壤有其他地方不具備的成分。重慶交大治沙團隊也曾採集過試驗基地的沙土樣本送往西安檢驗。檢驗數據表明,土壤化後的沙土裡,7項有機化合物以及銅、鋅等11項指標全部合格,微生物也非常豐富。

記者幾年裡數次前往烏蘭布和試驗基地,發現在歷經幾年耕作後,基地不少地方已出現生物結皮。生物結皮又稱生物土壤結皮,是由微細菌、真菌、藻類、地衣、苔蘚等與土壤砂礫粘結形成的複合物。它好像土壤的一層皮膚,覆蓋在基地一些溼潤的地方或植物的根部。

「乾燥的沙漠是無法出現這種結皮的,生物結皮對沙漠的固定和土壤抗風蝕水蝕等都有重要作用。」力學治沙創始人、重慶交大副校長易志堅說。

「一塊地往往需要耕種很多年,才會出現這種結皮。」當地村民張國民告訴記者,結皮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一種體現,有這種結皮的地方,說明土壤肥沃。

8月9日,記者觀察了在試驗基地和當地普通田地種出的向日葵、高粱、玉米等。目測所見,試驗基地裡種出的作物普遍要比普通田地裡的長得高,果實也更大、更多一些。

數據顯示,治沙團隊去年在試驗基地種植了高粱、辣椒、蘿蔔、土豆等經濟作物,其中蘿蔔畝產達到10000公斤,番茄畝產達到8000公斤,其餘作物的畝產量同樣高於普通田地。其實在2019年10月,阿拉善盟就組織專家對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基地核心示範區的高粱進行了測產,其最高畝產達到932公斤,平均畝產達到789公斤。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全國的高粱平均畝產量為324公斤。

試驗基地裡生態變好

8月8日,記者在試驗基地看到,除華萊士甜瓜外,治沙團隊今年還種植了番茄、蘿蔔、枸杞、辣椒等10餘種經濟作物,共1500畝。每當清晨或傍晚,大型灌溉機就會均勻地澆灌每塊田地,讓每種作物都茁壯成長。

烏蘭布和,這頭野性的「公牛」,在科學治沙的力量下,正露出罕見的「溫柔」。

治沙還在繼續。這個暑假,重慶交大的科研團隊陸續來到試驗基地。土壤組、植物組、水分組、微生物組,每個組負責不同的數據測驗。

「我們會採集不同地塊的土壤,分析保水量、營養值等。每周對同一種植物的生長狀態、果實、根系等進行對比,對試驗基地產生的微生物、生態環境變化等進行記錄、分析。」治沙團隊成員聶啟霞說,有時團隊兩周就會形成一萬多字的分析報告。

事實上,治沙團隊的各項科研成果已獲得中國、澳大利亞、摩洛哥等國發明專利授權22項。試驗基地的生態情況也日益變好——2017年,團隊特意安排了200畝荒漠化試驗基地。在這塊基地裡,團隊在沙漠土壤化後種上沙蒿、沙打旺等耐旱植物,僅種植時澆了一段時間的水,之後便不再管護,任其自由生長。如今,這塊地上的植物一年比一年茂盛,起到固沙的作用。這也意味著,試驗基地的生態足以使荒漠植物在沒有人工灌溉的條件下自然生長。

重慶交大治沙大事記

2016年

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25畝試驗基地種植展開。

項目前期理論研究成果在中科院權威刊物《中國科學》上發表。

項目前期應用成果在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上發表。

2017年

烏蘭布和沙漠1萬畝種植試驗一期4000畝展開。

治沙團隊在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展開試驗。

2018年

四川若爾蓋沙化草原沙化區域800畝試驗取得成功。

塔克拉瑪幹試驗基地擴大到3000畝。

2019年

烏蘭布和試驗基地嘗試產業化路子,種植多種經濟作物。

塔克拉瑪幹試驗基地擴大到10000畝,大量種植牧草、高粱等經濟作物。

(資料來源:重慶交通大學提供)

相關焦點

  • 重慶治沙團隊在內蒙古沙漠種出了甜瓜 1500畝果蔬即將收穫
    2016年,交大治沙團隊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進行沙漠土壤化的」變土」後,試種下25畝植物。隨後的幾年,團隊不斷探索治沙的新路子,將科學治沙與生態恢復、產業化探索相結合,取得不錯的成效。記者 萬難 龍帆 攝今年種下1500畝經濟作物「我們是2016年來烏蘭布和沙漠開始試驗的,這是今年新種出華萊士甜瓜。」10日上午,重慶交通大學治沙團隊的幾名成員忙不迭地地劃開甜瓜,請市民們品嘗。烏蘭布和,蒙古語意即「紅色公牛」,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前兩年,我們嘗試種植了喬灌木、牧草等有利於生態恢復且具有觀賞性的植物。
  • 夫妻18年在沙漠種下4000多畝梭梭,騎壞20多輛摩託
    圖布巴圖,家住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邊的小村莊,退休後和老伴開始在沙漠種梭梭。1棵梭梭要澆2桶水,1桶水約9斤重。起初,二人要一瓢瓢舀水,為運水騎壞了20多輛摩託;後來好心人幫修了水井,緩解了取水困難問題。圖布巴圖的夢想是種1萬畝梭梭,「寧要做梭梭」,倒下也擋沙!
  • 重慶專家團隊完成沙漠生態恢復建設17000畝
    其中,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沙漠6000畝,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10000餘畝,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沙化區800畝   經過權威機構STI(華測檢測)檢測,沙漠土壤化的添加材料安全,「土壤」達到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標準   「沙漠土壤化」成本為2000-5000元/畝,遠低於我國各省市土地復墾費用   烏蘭布和沙漠裡怎麼能種出6000畝的高粱、蔬菜瓜果和花草灌木
  •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中國生態治理的意義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以及東北西部,形成一條西起塔裡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萬裡風沙帶。上世紀,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一度擴張,甚至出現「風沙逼近北京城」的情形。好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不曾放棄。他們多年堅守,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讓奇蹟發生——中國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 在阿拉善種梭梭樹,嫁接蓯蓉建設2萬畝沙漠農場|投融界專訪
    投融界訊蓯蓉,又名大芸,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紅柳根部的寄生植物,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中醫稱其為地精或金筍,是極其名貴的中藥材,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肉蓯蓉主產於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的沙質土壤和半沙質地,對於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有著很好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急劇增加,亂挖濫採導致了肉蓯蓉野生資源幾乎喪失殆盡;加之當地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野生肉蓯蓉已被列為世界瀕危保護植物。隨著野生的資源的匱乏,人工栽培已經開始規模化種植。
  • 來過內蒙古才知道,中國人在沙漠也能種菜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九行,ID:jiuxing_neweekl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很多人對內蒙古的印象,僅僅停留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和繁如白雲的牛羊群,要不就是簡單粗暴勾勒成遍地是蒙古包的地方。但實際上內蒙古的複雜,說像是包羅N個省的特徵也不誇張。
  • 中國最悲催沙漠,剩200畝苟延殘喘,每年人工輸「沙」才能倖存!
    沙漠向來號稱是生命禁區,因為人的生命是離不開水的,人體70%以上的成分都由水組成,如果幾天不喝水,人就會因為脫水而死去。沙漠當中卻很難找到可以飲用的水源,因此沙漠被稱為生命禁區。然而在中國就有一個最悲催的沙漠,目前僅剩200畝苟延殘喘,每年需要人工運輸沙子過來才能夠倖存。很多北方人應該都還記得,曾經每到冬春交際的時候,都會颳起昏天黑地的沙塵暴,因此北方一直都非常注重防風固沙,出現了很多防風林。在全中國的努力之下,目前中國很多沙漠都已經在逐漸的綠化。
  • 我國第八大沙漠境內溼地迎來大批遷徙候鳥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9日電(記者李雲平)初冬時節,位於我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境內的天鵝湖等溼地迎來候鳥遷徙高峰烏蘭布和沙漠總面積約1500萬畝,其中近430萬畝分布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享有「百湖之鄉」美譽的磴口縣毗鄰黃河,境內有160多處天然湖泊,是內蒙古重要的候鳥棲息地。
  • 為讓沙漠變綠洲,他在戈壁18年種了4000多畝梭梭
    為讓沙漠變綠洲,他在戈壁18年種了4000多畝梭梭 2020-12-26 1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18年種4000多畝梭梭樹,退休夫妻成「活愚公」,值得敬佩!
    在中國西北部,有一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生命禁區」,巴丹吉林沙漠橫貫全境。這裡常年乾旱少雨,方圓數百裡寸草不生,每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天地昏暗。這令人生畏的地方便是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
  • 內蒙古旅遊攻略 內蒙古必去的景點
    內蒙古是一個讓人嚮往的地方,這裡有碧綠的草地,蔚藍的天空,還有成群的牛羊,在這裡可以徜徉於大自然的懷抱。是不是想想都很心動,那麼小編就為你整理了內蒙古旅遊攻略,以及內蒙古必去的景點。響沙灣響沙灣位於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東段,也叫銀肯響沙(「銀肯」為蒙古語,意為
  • 「保護家鄉」,夫妻18年在沙漠種下4000多畝梭梭,網友送上祝福
    圖布巴圖,家住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邊的小村莊,退休後和老伴開始在沙漠種梭梭。1棵梭梭要澆2桶水,1桶水約9斤重。起初,二人要一瓢瓢舀水,為運水騎壞了20多輛摩託;後來好心人幫修了水井,緩解了取水困難問題。圖布巴圖的夢想是種1萬畝梭梭,「寧要做梭梭」,倒下也擋沙!
  • 全國土地日|阿拉善沙漠大改造!這兒有你種的梭梭樹嗎?
    許多地區已失去人畜生存條件,其境內的三大沙漠更是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沙塵暴中心和沙塵源地。它是哪裡?它就是 阿拉善▲阿拉善世界沙漠地質公園核心區——巴丹吉林沙漠(攝影/納仁)綠帶鎖黃龍「風起額濟納,沙落北京城。」
  • 種植梭梭 增綠沙漠
    3月25日,工人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挖樹坑。時下塞外河套地區乍暖還寒,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綠化工程已經開始。近年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堅持烏蘭布和沙漠的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相結合,採取政府主導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模式,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沙漠治理,發展種植梭梭嫁接蓯蓉,種植葡萄生產葡萄酒等沙產業,形成多元化沙漠治理模式。新華社記者 劉磊攝3月25日,工人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種植梭梭(無人機拍攝)。
  • 內蒙古阿拉善7年「修復」約8萬畝梭梭林
    內蒙古阿拉善7年「修復」約8萬畝梭梭林 2015-03-25 17:32:5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重慶交大在西沙海灘試種蔬菜成功 半畝地上採收7種蔬菜共1500多斤
    通訊員 陳竹飛 攝  5月20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交通大學獲悉,該校一科研團隊用力學治沙的方法,在西沙群島上試種蔬菜,首次收穫了1500多斤,將海灘變成了「良田」。研究團隊稱,這標誌著重慶交大治沙團隊在西沙試種蔬菜獲得成功。
  • 烏日更達賴:瀚海播綠還「心債」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29日電題:烏日更達賴:瀚海播綠還「心債」新華社記者柴海亮、劉詩平、任會斌「2000年以後,我再沒到地裡挖過甘草,羊群也沒擴大。這些樹、草都來之不易,誰都不能破壞。」站在庫布其沙漠深處的家門口,烏日更達賴對前來採訪沙漠生態保護的記者說。
  • 中國「最沒面子」的沙漠:面積超過臺灣島,如今卻變成了「綠洲」
    在這些眾多的地形以及環境之中,沙漠可以說一直都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難題。古代人們因為亂砍亂伐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就拿曾經繁華一直的樓蘭古城,因為人類對於環境的破壞,最終被沙漠給吞噬。
  • 內蒙古的巴丹吉林,這是一個被湖水包圍著的沙漠,綠洲像星星一樣
    每當提到沙漠,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漫天飛舞的黃沙和塵土,以及寸草不生的荒蕪景象,偶爾會有商旅人士從遠處開著駱駝,塵土飛揚地路過這大自然的傑作,沿著各種沙石對稱的秋流山坡,然而,沙漠中有些情況並不符合我們心中的傳統印象,雖然我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巴丹吉林旅遊區是一個沙漠旅遊區,但它更像是一個被分隔開並注入沙子的大綠洲
  • 世界上最戲劇化沙漠,中國人在此放雞卻綠了沙漠,網友:前無古人
    對於現在的技術來說,很多事情與災難都是能解決與提前預測的,但是對於一些事物像大自然的生長與消亡的事情我們雖然無法阻擋,但是我們能改善,而其中最讓人棘手的就是治理沙漠,一旦一個地方出現了沙漠化,那是很難解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