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天災時大家都是吃草根樹皮和觀音土,而不抓魚找蟲打野味?

2021-01-07 前程影史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因其地理位置特殊,物產也比較豐富多彩,所以大多老百姓都是靠種地養活自己的。

又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氣候環境複雜,國家的跨幅也很大,就容易形成各種各樣的地質災難。所以從古至今,中國的老百姓是遭受了無數的大型天災。

洪水,旱災,蝗災,這應該算是歷史上最常見的三種大型自然災害了。每一次遭遇這些災難,輕則糧食被毀,房屋傾倒,重則家破人亡,餓殍遍野。

但是不論輕重,最後的結果都是老百姓倒黴。吃沒得吃,住沒得住,穿也沒得穿,最後只能沿街乞討,流落他鄉,甚至成為災難下收割的亡魂。

而大家應該都很有印象,每每遇到了這樣的災禍,無數老百姓擠在一起餓得厲害了,不是沿路挖草根,就是啃樹皮,要是這些東西都被吃光了,那就連牆角的泥土也是可以挖下來吃的。

往往看到這些畫面,應該不止一個人會站出來吐槽說,這些人是怎麼了,難道活人還能讓尿給憋死嗎?為什麼一定要吃這些東西?不能想辦法去找別的可以吃的東西嗎?

比如河裡的魚蝦蟹,山上的野雞兔子蛇,甚至是生活中還有很多常見的昆蟲也是可以吃的啊。為什麼就一定要淪落到吃草根樹皮泥巴這樣的田地呢?

我們先來說一下為什麼不去河裡抓魚吃。

如果是天幹這樣的災難,那就不僅僅是田地裡沒水,包括河裡也一樣不會有水的。既然河裡連水都沒有了,哪裡還去找魚?

換成是洪水的話,一般來講,一場洪水下來,什麼東西都被衝走了,這就包括了魚。而正常情況下這樣的大災過後,水裡面有著各種各樣的死屍,自然是會有各種細菌的。魚不是一起被牽連死了,就是帶著細菌病毒的。

如果吃了這裡面的魚,很多有可能會感染各種疾病,別到時候肚子沒填飽,命卻沒有了。

而且一般洪水過後,水裡的魚都會因為水質太差而大批量的死亡。這樣的死魚,哪怕能吃,當時吃個一兩天就被大家吃光了,哪裡又還能去找到又可以吃,又活著的魚呢?

再來說蝗災,蝗蟲是什麼都吃的,它們飛過的地方寸草不生,倒是不禍害水裡的東西。但是就那麼大條河,一般受災的都是北方地區,大多都是沒有江海的,單靠幾條小河,又能有多少魚給老百姓吃呢?

然後我們再看看山裡的野味為什麼在災難來臨後也沒有人想著去抓。

還是先從旱災說起,如果是大旱的情況,還真不只是人跟著倒黴。田裡的莊稼會枯死,山裡的植被也一樣。

所有的動物都是有食物鏈的,草木枯死了,吃草的動物就活不了。而那些吃食草動物的動物也一樣活不了。一層一層下去,如果旱情持久,可能在山裡也一樣是屍橫遍野,根本沒什麼活著的動物了。

如果是水災,還是上面那麼說,水災過後一般都會伴隨著大型的瘟疫或傳染性的疾病,而最先遭殃的就是山裡的動物。

因為它們什麼東西都吃,而且居住環境也是最複雜的。再加上水災衝毀了山林,往往最先受災的也是它們。

而沒有被水災和瘟疫奪去生命的小東西們,都是非常聰明的,發現這個地方不適合它們生存了,它們可是跑得比誰都快,立馬換一座山躲著去。

這山裡的動物死的死,跑的跑,還能剩什麼給老百姓吃?

蝗災是同理的,這些可惡的蝗蟲將所有的綠色植物都吃光光了,山裡的動物也會受很大影響的。能活著和能留在當地的動物很少,不會給受災的人留下多少機會再去禍害它們的。

還有一個最可怕的事實是,小的動物都死得差不多了,還剩下一些大型猛獸。說真的,當災難發生時,它們也一樣受災,我們肚子餓,它們肚子更餓,如果想要上山去獵捕這樣的野物,最後還不知道是誰進了誰的口裡。

最後咱們再說吃各種昆蟲。其實就拿蝗蟲來講,為什麼蝗災肆虐的時候,老百姓們餓得寧願吃草根樹皮,都不去抓滿天亂飛,密密麻麻取之不盡的蝗蟲呢?

其實蝗蟲在古代老百姓的眼裡是神聖的,他們都管這個叫蝗神,認為發生這樣的災情,一定是哪裡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老天爺派蝗神來懲罰大家的。哪裡還敢吃蝗蟲了?

哪怕就是遇到一些膽子大,不怕事兒的人,想要抓蝗蟲來吃,也不是那麼方便容易的。這東西你一隻一隻抓來了,難道還一隻一隻烤著吃?

生吃更是不可能了,太多細菌和寄生蟲。抓不好抓,吃不好吃,好像操作起來還不如草根方便呢。

而除了蝗蟲以外,比如螞蚱,青蟲,飛蛾,螞蟻等等,也實在是沒有什麼可以下口的啊。遇到災難的時候,這些東西死得比人類都快,沒有什麼物種是比人還能熬的。

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真的出現了這樣巨大的天災時,受災的其實並不只是人類,所有處在同一個環境下的物種都會受到生命的威脅的。

所以哪裡是老百姓們願意吃草根樹皮,實在是除了這些東西可以吃以外,別的能吃的食物早就被吃光吃盡了。

現在大家可以理解老百姓當年的難處了嗎?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不去捕捉河裡的魚蝦,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此時大家也會好奇,為什麼災民放著河裡面的魚蝦不抓,反而要選擇吃草根、啃樹皮呢?戰亂引起饑荒古代饑荒往往伴隨著戰亂,如果流年不利碰到自然災害,也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百姓傷亡。好不容易種下的糧食,在戰亂的情況下同樣毀於一旦。
  • 鬧饑荒時,為何人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科技不發達帶來的生產力不高,種出的糧食自然也不多,那個時候的農業完全靠天吃飯,如果那時候的氣候不行了,饑荒便會悄然而至。一旦饑荒來臨人們便會發現,在飢餓面前什麼都能吃,但久而久之也會發現一個問題,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寧願吃野菜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蝦來吃呢?
  •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尤其是在遙遠的古代,沒有食物來源就等於沒有了生路,但是我們也時常納悶兒,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照理說古代山清水秀,是不應該擔心有什麼汙染問題的,那這又是為何? 地理條件不同 早在《晉書·惠帝紀》中就曾有記載,司馬衷聽說百姓吃不飽鬧饑荒,於是便問道:百姓沒有米可以填飽肚子,他們為何不去吃肉粥呢?」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實這其中並沒有那麼簡單,也難怪有人說他昏聵痴頑。難道古代百姓想不到這個法子嗎?當然不是。生活在田野間的他們比誰都清楚。
  • 寧願啃樹皮不捕魚!古人鬧饑荒為何不吃魚?難道沒魚?或者不能吃
    農業一直以來都是靠天吃飯,發生天災人禍便會出現饑荒。現在有一些人表示疑惑,當出現饑荒的時候為什麼古人不吃魚呢?難道沒魚?還是不能吃? 這種想法恐怕也就只有現代人才會有,這是沒有經歷過饑荒的人才能想得出來的壞主意。真正出現饑荒的時候,人們會慌不擇食,別說是魚,就算是樹皮也早就已經被人啃吃光了。
  • 古代發生饑荒時,為何人們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河中抓魚蝦?
    當沒有太多的技術支撐的時候,所以饑荒幾乎是一件常有的事情,可是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一直困擾著大眾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當時的人們寧願啃樹皮也不願意去河裡抓魚呢? 而在北方人們過度開墾,就連沼澤都開發成了耕地,一旦有洪水和蝗災等等,那受災的民眾數量是相當大的。
  • 鬧饑荒的時候,人們為何寧可啃樹皮充飢,也不願意抓魚抓蝦吃
    如今富裕的生活,讓我們很難想像之前忍飢挨餓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經常聽我的奶奶說起她之前的一些事情,古代時候也不講計劃生育,家中的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糧食卻非常的少,經過了好幾次挨餓的時候,沒有飯吃就出去摘樹葉子或者是找樹皮啃,這才勉勉強強活了下來。中國有一句俗語說「民以食為天」,一切的活動都是要建立在能夠吃飽的基礎之上,沒有了食物的來源,說什麼都是百搭。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但有人也問過,既然食物這麼重要,饑民們為何寧可餓肚子,也不下河捕撈魚蝦果腹呢?在中國古代史中,關於糧食最有名的,就要說《晉書》裡面晉惠帝的一句名言:「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現在說到還是津津樂道,在古代,遭受饑荒的普通百姓,寧願吃野菜又或者餓著,也不去河裡打撈魚蝦這件事,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豐富,為何百姓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吃?
    嚴重的時候為了填飽肚子甚至啃食草皮,賣兒賣女,但是有人會問,當時的人們為什麼不吃河裡面的魚蝦呢?古代常見的自然災害在古代社會,農業遭受自然災害是常有的事情。畢竟國家面積比較大,不同的地方所受到的自然災害也不一樣。比如在北方或者是西北地區,農業威脅最大的就是乾旱。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寧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吃?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很多人都說袁隆平爺爺在古時候是要被封神般的存在,這可一點都不誇張。在我國古時候,農民的耕種大多數依賴於天氣。可是這也就讓本來畝產不多的土地更加難以產出糧食。▲饑荒年我國古時候對饑荒年的記載是十分詳細的,幾乎歷朝歷代,每一年都有著大小程度不同,所在地區不同的旱災或者大雨所導致的澇災。
  • 觀音土是什麼?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說可以當鹽吃,這恰當嗎
    這部書,就是路遙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該書第一部第46章的一段描寫:「有的家戶窮得連鹽都吃不起,就在廁所的牆根下掃些觀音土調進飯裡......」路遙這樣寫,顯示了當時環境下,農村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而,這絕對不是一個無關宏旨的細節。但問題是,這個讀來讓人痛心又驚心的聳人聽聞的細節,它真實嗎?
  • 咕噠夫為何不嘗試攻略提媽?她的存在,就是人類的天災
    為何這次藤丸立香上來就兵戎相見,而不像對付伊什塔爾或是羽蛇神那樣,嘗試攻略提亞馬特呢?大家好~這裡是你的靈子呀~藤丸立香在FGO絕對魔獸戰線中,憑藉著自己的美色,俘獲了不少女人的芳心。三位女神能夠加入烏魯克陣營,也全靠藤丸立香出賣色相,劇情節奏一度朝著《約會大作戰》發展。那麼為何藤丸立香在見到提亞馬特時,不嘗試以理服人,攻略提亞馬特呢?她的存在,就是人類的天災。
  • 古代發生饑荒,為何災民寧可忍飢挨餓吃樹皮,也不願捕魚吃?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好奇,種植的糧食沒有收成,不是還有其他東西可以吃嗎,如今的捕魚業這麼發達,古代人不懂得抓魚吃嗎?其實,表面上看水產的確是饑荒發生時能夠替代糧食供應的一大來源,但問題是古代最容易發生饑荒的地區,往往水系並不發達。根據記載中饑荒發生地方來看,北方地區發生饑荒的頻率要遠遠高於南方。 除了戰爭是導致饑荒的一大因素外,自然災害中尤其以旱澇和蝗災最為嚴重。我國歷來是個農業大國,相比較而言南方的氣候和土壤優於北方,更適宜多數農作物的種植。
  • 抓都抓不完!家裡每天都有10多隻蟲,原來是這些東西招來的
    「這究竟是什麼蟲?每天都抓不完!」馮先生將發現的蟲子收集在罐子裡,只見罐子底部密密麻麻聚集著數十隻蟲,每隻蟲在一個石灰色的菱形「袋子」內。細長的蟲子身體呈白色,頭部發黑,會小心翼翼地探出頭,拖著「袋子」蠕動,受到驚嚇後則倏地把身體縮回「袋」中,一些白色絲絮物掛在罐子壁部。
  • 農村山上有種長得和丁香花很像的植物,兒時用它的樹皮打陀螺
    在湖南農村山上,長著這樣用種植物,農村的人都認識,在常德地區都叫它「洋辣蛋」,學名叫做芫花,長出來的果子可以吃,根和莖都帶有一定的毒性,挖回去後和本地的茶枯一起泡水,用來藥魚殺蟲,藥的魚是不能吃。芫花和丁香花真的很像,但是對於農村人來說,就是不用看,摸都能夠摸出來。
  • 【花鳥蟲魚】全球喜鵲都啥樣?
    一日,書生上京趕考,時間久遠,幾個月後,家人忽然聽見喜鵲高聲鳴叫,聲音洪亮帶有喜氣,心中疑惑之時,只聽街頭炮竹聲聲,一會兒功夫就有衙役敲鑼打鼓報告喜訊,原來書生已經高中狀元!此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喜鵲已經預先報喜了,由此,有了喜鵲傳佳音的美談!在民間,喜鵲深受喜愛,相關詩詞歌賦層出不窮,有民間所做詩歌《喜鵲》:喜鵲叫聲渣渣渣,叫聲連連喜眉梢。成群結隊專報喜,預報喜事應不少。
  • 這種甲蟲外號叫「爆皮蟲」!藝術家卻用它來做衣服,這是為何?
    甲蟲的世界非常有趣,比如說,這種甲蟲外號叫「爆皮蟲」!是一種農業害蟲。但這種農民們非常討厭的害蟲,到了藝術家手裡,卻有大用!它居然可以用來做衣服、做耳環。這甲蟲,該有多漂亮呢? 1.「為何稱為爆皮蟲?」樹木,總是害怕蟲子的。甲蟲的幼蟲一般都會躲在樹裡,等待化蛹、成蟲的過程。
  • 水中樹幹下有動靜,一看,不少魚在吃樹皮,這些魚是餓瘋了嗎
    我們都知道水裡有魚,平時也看到過不少人在河邊釣魚呢。就算看不到魚,有時候扔點食物下去,都會有魚來吃呢。平時很少看到魚在水面遊動,除非是水中魚很多了,但一男子則是碰到了一有趣的事情,讓他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呢。
  • 蟲魚造句和解釋_蟲魚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蟲魚(chóng yú)。後遂以「蟲魚」泛指名物和典章制度。有時含譏其繁瑣之意。 指訓詁考據之學。 蟲魚參考例句: 1、齊白石筆下的花鳥蟲魚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 小夥養了一隻水獺,下水抓魚真是厲害,下半輩子吃魚都不愁了!
    小夥養了一隻水獺,下水抓魚真是厲害,下半輩子吃魚都不愁了!小水獺可謂是遊泳高手,在水中它們可以憑藉自己靈活的遊泳技術將鱷魚耍得團團轉,沒過多久兇猛的鱷魚就變成了幾隻水獺的美餐,而在家中一名小夥也養了一隻水獺,這隻水獺的抓魚本領非常厲害,下輩子吃魚都不用愁了!
  • 中國的吃貨什麼都吃,連螞蚱都沒放過,古代鬧蟲災老百姓為何不吃
    中國的美食文化傳承了數千年,可以說很多看上去膈應的蟲類都已經變成了桌上的美食,知了、蠶蛹、甚至連螞蚱蝗蟲都不放過,油炸起來可以說是相當美味,那為何古代中國鬧蟲災的時候,卻沒有人吃它們呢?下面是在下結合歷史情況,幾點大膽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