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敢說吃得多好,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至少不用因為沒有食物而挨餓。如今富裕的生活,讓我們很難想像之前忍飢挨餓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經常聽我的奶奶說起她之前的一些事情,古代時候也不講計劃生育,家中的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糧食卻非常的少,經過了好幾次挨餓的時候,沒有飯吃就出去摘樹葉子或者是找樹皮啃,這才勉勉強強活了下來。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民以食為天」,一切的活動都是要建立在能夠吃飽的基礎之上,沒有了食物的來源,說什麼都是百搭。在封建時期,很多的國家為了搶奪糧食而發生戰爭,也因此喪失了很多人的生命,太慘烈的,如今的我們很難想像當時的情景。
更為令人感到奇怪的時候,為什麼在《晉書》中有這樣的記載「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在一些古書也記載到,當百姓實在是飢餓難忍的時候,就啃樹皮,為什麼他們寧可啃樹皮充飢,也不願意抓魚抓蝦吃肉呢?
要知道,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吃魚吃蝦可比啃樹皮強多了,即美味,口感也非常的好,古代人難道不知道嗎?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
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衣食無憂的生活中,我們不用為了上交土地租金和糧食而發愁,但是在當時社會中的人們是非常苦的,當時的人們基本上都是以耕作為生,但是旱澇等自然災害經常發生,落後的生產技術使他們毫無補救的方法,所以只能是「看天吃飯」,每年辛辛苦苦春耕夏種得到的糧食也不是全部都是自己的,還要拿出來一部分上交國家,所以即使是豐收之年,也剩不下多少糧食,根本就不夠一大家子人飽腹的。
我們知道,長時間不吃飯的話,渾身都沒有力氣,但是抓魚抓蝦是一個體力活,並不是輕易就可以抓到的,還要有一定的工具,這一些,在當時都是不可能獲得的。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魚和蝦並不是抓上來就可以吃的,還得經過油、鹽等調味品的烹飪,否則的話,即使是抓上來,也會因為又腥又不好吃,讓人無法下咽。在當時沒有糧食吃的年代,連一把柴火都很難找到,更何況是鹽或者是醬油這一些「奢侈品」,根本就沒有,更別說做魚做蝦了。
所以相對於吃魚吃蝦來說,樹皮最容易獲取,而且它吃起來是最簡單的,不用抓,也不用烹飪,扒下來一塊就可啃,這也就成為人們實現飽腹的主要方式。
看了古時候人們生活得如此艱苦,發現,生活在現在的我們是如此的幸福,至少不用因為吃不飽而發愁,如今很多人都有鋪張浪費的習慣,我們吃的每一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所以雖然現在的我們生活富裕了,但也應該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