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生饑荒時,為何人們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河中抓魚蝦?

2021-01-12 騰訊網

前言

如今,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再也沒有了食不果腹的日子。縱觀歷史,中國就發生過前所未有的大饑荒,甚至在多個省份出現了饑荒的現象,這些都是自然界很正常的事情,而那個時候嚴重的地方更是餓殍遍野,如今都還存有一些照片,但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夠體會到當時的不容易。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代生產力低下,大量的農業遭受到影響後,那麼百姓便會度過很長一段難以果腹的時期。

古代不像現在那樣,擁有高科技,吃飯基本全靠天,如果一年風調雨順,那麼這一年就能夠過一個比較順暢的日子。如果收成不好,那麼全家就只有挨餓的份了。當沒有太多的技術支撐的時候,所以饑荒幾乎是一件常有的事情,可是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一直困擾著大眾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當時的人們寧願啃樹皮也不願意去河裡抓魚呢?

以常人思想來看,確實魚蝦類的食物要比樹皮要好吃的多,其營養含量也比較多,樹皮又硬又難吃,為何就成了人們的首選呢?經過專家分析之後,其原因還真的就沒有那麼簡單。第一點那就是農業是以前的主要產業,南北方由於氣候環境等原因有著很大的區別,而饑荒更容易發生在北方,第一是由於生產方式過於單一,土地對於他們來說意義重大,社會生產活動都是圍繞農業而進行的,同時北方的老百姓還要向上面繳納很多的雜稅,所以一發生災害就很容易吃不上飯,抗風險能力非常的弱,所以只能去啃樹根,有的人還會去吃土,而且都餓暈了誰還有力氣下河去抓魚蝦來吃呢?

在北方人口基數是非常大的,北方在歷史上是一個受人們喜愛的地方,為統治者們爭奪之地,將北方攻佔了之後就會對其進行開發,特別是對山川和水澤,長時間下去也就過度開發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耕地的數量決定了人民的數量。在古代還興修水利,這也使得北方人民的數量增加,最後人口的數量就非常的集中,但是一旦水利設施發生了故障,那農業就會直接受到影響,老百姓就很有可能會鬧饑荒。

如果處在深山大山裡面的村民遇到饑荒,對他們的影響也不是特別大,因為他們可以打獵來解決溫飽,大山裡面的產物比較多,也不至於餓死,而處於南方的老百姓也是一樣的,南方水產豐富,而鬧饑荒要麼就是洪災,要麼就是乾旱,在南方鬧饑荒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在北方人們過度開墾,就連沼澤都開發成了耕地,一旦有洪水和蝗災等等,那受災的民眾數量是相當大的。

還有一點就是北方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種地,以至於水產養殖業都不發達,所以根本就沒有地方拿給村民去抓魚蝦,所以就只能找其他方法來解決溫飽問題了。抓魚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很容易就空手而歸,而啃樹皮就不一樣,隨處都有豐富的野菜或者是樹皮供人們挖掘,所以古人為何寧願去啃樹皮也不願去抓魚蝦的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

結語

如今在技術的輔助下,我國人民基本都過上了吃飽穿暖的生活,日子也越來越好。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南水北調」工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人民齊聚一心,問題來臨之時,肯定會找到很好的辦法來解決難題,而且如今人們不僅發展農業,水產養殖業也迅速發展,不愁沒有吃的。說到吃的我們還必須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袁隆平院士,是他的堅持研發出了雜交水稻,讓很多人都沒有挨餓,給很多人打了一定心劑。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而在饑荒時期,這句話的正確性更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人也問過,既然食物這麼重要,饑民們為何寧可餓肚子,也不下河捕撈魚蝦果腹呢?在中國古代史中,關於糧食最有名的,就要說《晉書》裡面晉惠帝的一句名言:「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 鬧饑荒時,為何人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一旦饑荒來臨人們便會發現,在飢餓面前什麼都能吃,但久而久之也會發現一個問題,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寧願吃野菜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蝦來吃呢?但就是如此「不拘小節」什麼都吃的國人,縱觀歷史,還是出現過很多次鬧饑荒的事件。第一次聽啃樹皮的時候,還是在了解紅軍長徵故事時。那時候才只知道當一個人餓極的時候,入眼之物皆能入口,只需要有一點東西進入腸胃,讓空空如也的腸胃能有一個東西緩衝墊底就行了,至於能不能消化就是之後考慮的事情了。
  •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尤其是在遙遠的古代,沒有食物來源就等於沒有了生路,但是我們也時常納悶兒,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照理說古代山清水秀,是不應該擔心有什麼汙染問題的,那這又是為何? 地理條件不同 早在《晉書·惠帝紀》中就曾有記載,司馬衷聽說百姓吃不飽鬧饑荒,於是便問道:百姓沒有米可以填飽肚子,他們為何不去吃肉粥呢?」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實這其中並沒有那麼簡單,也難怪有人說他昏聵痴頑。難道古代百姓想不到這個法子嗎?當然不是。生活在田野間的他們比誰都清楚。
  •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豐富,為何百姓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吃?
    嚴重的時候為了填飽肚子甚至啃食草皮,賣兒賣女,但是有人會問,當時的人們為什麼不吃河裡面的魚蝦呢?古代常見的自然災害在古代社會,農業遭受自然災害是常有的事情。畢竟國家面積比較大,不同的地方所受到的自然災害也不一樣。比如在北方或者是西北地區,農業威脅最大的就是乾旱。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不去捕捉河裡的魚蝦,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但古代的時候,因為生產力比較落後,雖然地大物博,但是卻少有良田可以耕種。所以經常也會有鬧饑荒的時候。此時大家也會好奇,為什麼災民放著河裡面的魚蝦不抓,反而要選擇吃草根、啃樹皮呢?戰亂引起饑荒古代饑荒往往伴隨著戰亂,如果流年不利碰到自然災害,也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百姓傷亡。好不容易種下的糧食,在戰亂的情況下同樣毀於一旦。為了能夠躲避戰亂,老百姓也只能到處逃命。在逃命過程中為了餵飽肚子,經常性會啃樹皮或者嚼草根。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寧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吃?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可終究是人多於這些果腹之外,因此好多百姓都開始以樹皮為食。可這令人難以理解,河中的河鮮為什麼沒人吃呢?
  • 寧願啃樹皮不捕魚!古人鬧饑荒為何不吃魚?難道沒魚?或者不能吃
    農業一直以來都是靠天吃飯,發生天災人禍便會出現饑荒。現在有一些人表示疑惑,當出現饑荒的時候為什麼古人不吃魚呢?難道沒魚?還是不能吃? 這種想法恐怕也就只有現代人才會有,這是沒有經歷過饑荒的人才能想得出來的壞主意。真正出現饑荒的時候,人們會慌不擇食,別說是魚,就算是樹皮也早就已經被人啃吃光了。
  • 古代鬧饑荒時,老百姓寧啃樹皮吃觀音土,為何不吃河裡的魚蝦?
    古代饑荒的真實場景很簡單,漁獵並不足以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翻開史書,有一個詞」飢」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幾乎貫穿了整個國史。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個官員記錄了當時饑荒的場景: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
  • 鬧饑荒的時候,人們為何寧可啃樹皮充飢,也不願意抓魚抓蝦吃
    如今富裕的生活,讓我們很難想像之前忍飢挨餓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經常聽我的奶奶說起她之前的一些事情,古代時候也不講計劃生育,家中的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糧食卻非常的少,經過了好幾次挨餓的時候,沒有飯吃就出去摘樹葉子或者是找樹皮啃,這才勉勉強強活了下來。中國有一句俗語說「民以食為天」,一切的活動都是要建立在能夠吃飽的基礎之上,沒有了食物的來源,說什麼都是百搭。
  • 古代發生饑荒,為何災民寧可忍飢挨餓吃樹皮,也不願捕魚吃?
    富裕的人家往往會有存糧,而普通的農民家庭,口糧都是靠當年的糧食收成解決,一旦出現自然災害,他們不僅分文無收,更是連口飯都吃不上。 賈誼在《新書·無蓄》中寫:「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可見古代鬧饑荒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一個頻繁的事件。自漢朝開始到民國年間,史料中有記載的饑荒事件達到72次之多,因為沒有糧食而活活餓死的人,有時甚至比戰爭中死亡的人數還要多。
  • 饑荒年代老鼠都吃,為何河裡的魚蝦卻沒人吃?情況太「複雜」
    因此,那個年代的人們每天都想盡辦法充飢,啃樹皮、吃老鼠、吃昆蟲,幾乎只要是能吃進肚子裡的東西那個時候都會被吃個精光。既然老鼠、樹皮都吃了,那麼為什麼饑荒年代的人們為什麼沒有大規模吃河裡的魚蝦呢?可能在很多人看來,幾十年前的自然環境比現在要乾淨,河裡沒有什麼汙染,所以魚蝦應該是會很多的,這種時候人們完全可以靠著河裡的魚蝦來充飢的。
  • 為何天災時大家都是吃草根樹皮和觀音土,而不抓魚找蟲打野味?
    而大家應該都很有印象,每每遇到了這樣的災禍,無數老百姓擠在一起餓得厲害了,不是沿路挖草根,就是啃樹皮,要是這些東西都被吃光了,那就連牆角的泥土也是可以挖下來吃的。往往看到這些畫面,應該不止一個人會站出來吐槽說,這些人是怎麼了,難道活人還能讓尿給憋死嗎?為什麼一定要吃這些東西?不能想辦法去找別的可以吃的東西嗎?
  • 古代經常發生蝗災,為何災民寧可挨餓,也不去抓蝗蟲吃?
    在古代如果發生自然災害,對於百姓影響可以說相當大,很多人會吃不飽肚子,甚至還會影響一個國家衰敗。過去匈奴、突厥等國家如果發生蝗蟲災害時,為了解決這種情況,只能入侵中原。
  • 1942老照片大饑荒真實寫照,人們啃樹皮吃,觸目驚心
    1942年河南大饑荒是日本侵華時期發生在中國的饑荒之一,大旱之後,又遇蝗災,大約有150萬人死於饑荒和饑荒引起的疾病中。 無奈的兩位老婦人在刮樹皮。
  • 古代經常發生蝗災,災民為何寧願挨餓也不吃蝗蟲?
    導語:古代經常發生蝗災,災民為何寧願挨餓也不吃蝗蟲?今年年初,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爆發的蝗蟲災害,讓不少國人都繃緊了神經,因為在中國歷史上,蝗蟲災害的破壞力要遠遠強於其他類型的災害,因為蝗蟲所到之處,往往都會寸草不生,對像中國這樣重視農業的社會來說,蝗蟲災害無疑是最為恐怖的一種。
  • 古代鬧饑荒,為啥災民寧願啃草皮,甚至賣兒賣女,也不去捕魚吃?
    以漢朝為例子,在《漢書·食貨志》中就曾經記載:「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畝)歲收一石半」。換算成現在的說法,就是五六個勞動力,一同耕種100畝地(那是的畝數小,相當於現在30畝左右)。平均畝產126斤的糧食,我們平常家裡買米一個三口之家一天8兩左右的米,一年都要300斤左右。
  • 飢餓貧苦的年代,為了吃肉不啃草根,她上山獵兔下河捉魚!六零文
    話不多說,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三部好看的六零文,希望你們喜歡喔!飢餓貧苦的年代,為了吃肉不啃草根,她上山獵兔下河捉魚!第一本:《重生六零小萌妻》——作者:西林葳蕤簡介:飢餓貧苦的年代,林影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吃肉不啃草根,她上山獵兔下河捉魚,混得風生水起。
  • 人啃樹皮和雞啄泡沫有沒有區別?
    這不得不讓我們想起過去的人們啃樹皮的事。過去人是餓了才會去吃樹皮,人們是飽得實在找不到糧食之類可以吃的食物,所以不得不去啃樹皮。那麼雞是不是也餓了去啄泡沫呢?這個當然不是,雞生來就是這兒啄啄那兒啄啄,有些東西確實是吃進去了。人就不像雞這兒啃啃哪兒啃啃,是實在找不到吃的,飽得不行了所以找一個可吃的樹皮來充飢。
  • 黑蟋蟀啃食樹皮百畝銀杏遭殃 專家稱或與乾旱有關
    可最近,這些小可愛們竟變成了害蟲,啃食了省城大楊鎮150畝的銀杏樹苗。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關負責人稱,蟋蟀上樹這一現象在合肥首次發現。黑蟲子「摸黑」爬樹啃樹皮最近,省城廬陽區大楊鎮一苗木基地的工作人員很是疑惑,「樹葉上沒發現蟲子和蟲卵,不少幼樹樹皮被啃食,樹葉發黃髮枯,甚至死亡。」這樣的情況他們從未遇到過。
  • 農村秧雞這麼多,還吃我們辛苦釣的魚蝦,為何老人不讓抓?
    相信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們都是在田地裡玩過的,小的時候頑皮的我們經常會在田地中抓各種各樣的小動物。而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動物是秧雞,有的人可能對這個名字是比較陌生的,但是相信大家看了照片之後,就會發現原來是它。我們先來看圖:看了圖片是不是記憶突然被喚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