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再也沒有了食不果腹的日子。縱觀歷史,中國就發生過前所未有的大饑荒,甚至在多個省份出現了饑荒的現象,這些都是自然界很正常的事情,而那個時候嚴重的地方更是餓殍遍野,如今都還存有一些照片,但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夠體會到當時的不容易。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代生產力低下,大量的農業遭受到影響後,那麼百姓便會度過很長一段難以果腹的時期。
古代不像現在那樣,擁有高科技,吃飯基本全靠天,如果一年風調雨順,那麼這一年就能夠過一個比較順暢的日子。如果收成不好,那麼全家就只有挨餓的份了。當沒有太多的技術支撐的時候,所以饑荒幾乎是一件常有的事情,可是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一直困擾著大眾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當時的人們寧願啃樹皮也不願意去河裡抓魚呢?
以常人思想來看,確實魚蝦類的食物要比樹皮要好吃的多,其營養含量也比較多,樹皮又硬又難吃,為何就成了人們的首選呢?經過專家分析之後,其原因還真的就沒有那麼簡單。第一點那就是農業是以前的主要產業,南北方由於氣候環境等原因有著很大的區別,而饑荒更容易發生在北方,第一是由於生產方式過於單一,土地對於他們來說意義重大,社會生產活動都是圍繞農業而進行的,同時北方的老百姓還要向上面繳納很多的雜稅,所以一發生災害就很容易吃不上飯,抗風險能力非常的弱,所以只能去啃樹根,有的人還會去吃土,而且都餓暈了誰還有力氣下河去抓魚蝦來吃呢?
在北方人口基數是非常大的,北方在歷史上是一個受人們喜愛的地方,為統治者們爭奪之地,將北方攻佔了之後就會對其進行開發,特別是對山川和水澤,長時間下去也就過度開發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耕地的數量決定了人民的數量。在古代還興修水利,這也使得北方人民的數量增加,最後人口的數量就非常的集中,但是一旦水利設施發生了故障,那農業就會直接受到影響,老百姓就很有可能會鬧饑荒。
如果處在深山大山裡面的村民遇到饑荒,對他們的影響也不是特別大,因為他們可以打獵來解決溫飽,大山裡面的產物比較多,也不至於餓死,而處於南方的老百姓也是一樣的,南方水產豐富,而鬧饑荒要麼就是洪災,要麼就是乾旱,在南方鬧饑荒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在北方人們過度開墾,就連沼澤都開發成了耕地,一旦有洪水和蝗災等等,那受災的民眾數量是相當大的。
還有一點就是北方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種地,以至於水產養殖業都不發達,所以根本就沒有地方拿給村民去抓魚蝦,所以就只能找其他方法來解決溫飽問題了。抓魚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很容易就空手而歸,而啃樹皮就不一樣,隨處都有豐富的野菜或者是樹皮供人們挖掘,所以古人為何寧願去啃樹皮也不願去抓魚蝦的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
結語
如今在技術的輔助下,我國人民基本都過上了吃飽穿暖的生活,日子也越來越好。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南水北調」工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人民齊聚一心,問題來臨之時,肯定會找到很好的辦法來解決難題,而且如今人們不僅發展農業,水產養殖業也迅速發展,不愁沒有吃的。說到吃的我們還必須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袁隆平院士,是他的堅持研發出了雜交水稻,讓很多人都沒有挨餓,給很多人打了一定心劑。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