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寧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吃?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古時候常有饑荒,那為什麼人們還能棄現代人愛不釋手的河鮮而不顧,去選擇難以下咽的樹皮呢?這明明是現代人的餐桌美食,為何在古代卻不如樹皮呢?▲啃樹皮舊照01饑荒年我們都知道,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之下,在袁隆平爺爺的努力下,我國已然成為了糧食大國
-
古代發生饑荒時,為何人們寧願啃樹皮,也不去河中抓魚蝦?
當沒有太多的技術支撐的時候,所以饑荒幾乎是一件常有的事情,可是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一直困擾著大眾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當時的人們寧願啃樹皮也不願意去河裡抓魚呢? 第一點那就是農業是以前的主要產業,南北方由於氣候環境等原因有著很大的區別,而饑荒更容易發生在北方,第一是由於生產方式過於單一,土地對於他們來說意義重大,社會生產活動都是圍繞農業而進行的,同時北方的老百姓還要向上面繳納很多的雜稅,所以一發生災害就很容易吃不上飯,抗風險能力非常的弱,所以只能去啃樹根,有的人還會去吃土,而且都餓暈了誰還有力氣下河去抓魚蝦來吃呢?
-
老照片直擊1942年河南大饑荒:比馮小剛電影還要慘,路邊野狗卻胖了...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屬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這組真實的照片比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悲慘多了!圖1:《河南省志》上就這樣記載:1942年河南整個省都遭大旱,顆粒無收,即使有的禾苗長得很高也不結果,淇縣山丘顆粒未收;洛寧兩季麥子收成也不好,早秋旱死,晚秋未出土。」圖為:一名身穿破舊棉襖的小孩站在鏡頭中,眼神中滿是飢餓感,不知道他是否是活下來的幸運兒!
-
鬧饑荒時,為何人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一旦饑荒來臨人們便會發現,在飢餓面前什麼都能吃,但久而久之也會發現一個問題,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寧願吃野菜啃樹皮,也不去河裡抓魚蝦來吃呢?但就是如此「不拘小節」什麼都吃的國人,縱觀歷史,還是出現過很多次鬧饑荒的事件。第一次聽啃樹皮的時候,還是在了解紅軍長徵故事時。那時候才只知道當一個人餓極的時候,入眼之物皆能入口,只需要有一點東西進入腸胃,讓空空如也的腸胃能有一個東西緩衝墊底就行了,至於能不能消化就是之後考慮的事情了。
-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
尤其是在遙遠的古代,沒有食物來源就等於沒有了生路,但是我們也時常納悶兒,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眾多,為何百姓寧啃樹皮,也不去抓魚吃?照理說古代山清水秀,是不應該擔心有什麼汙染問題的,那這又是為何?無奈之下只有啃樹皮,吃野草。因為平原地區人口眾多,這些樹皮和野草哪裡夠他們度過饑荒時節呢?所以還沒等到朝廷撥款賑災的時候,不少人已經被餓死了。再者,這些樹皮和野草吃進肚皮,難免會發生惡性感染事件,所以這也會導致大部分災民死亡。 南北方差異 其次,百姓能否捕魚蝦來吃還得取決於當地的地理條件。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不去捕捉河裡的魚蝦,而是吃草根啃樹皮?
所以經常也會有鬧饑荒的時候。此時大家也會好奇,為什麼災民放著河裡面的魚蝦不抓,反而要選擇吃草根、啃樹皮呢?戰亂引起饑荒古代饑荒往往伴隨著戰亂,如果流年不利碰到自然災害,也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百姓傷亡。好不容易種下的糧食,在戰亂的情況下同樣毀於一旦。
-
寧願啃樹皮不捕魚!古人鬧饑荒為何不吃魚?難道沒魚?或者不能吃
農業一直以來都是靠天吃飯,發生天災人禍便會出現饑荒。現在有一些人表示疑惑,當出現饑荒的時候為什麼古人不吃魚呢?難道沒魚?還是不能吃? 這種想法恐怕也就只有現代人才會有,這是沒有經歷過饑荒的人才能想得出來的壞主意。真正出現饑荒的時候,人們會慌不擇食,別說是魚,就算是樹皮也早就已經被人啃吃光了。
-
鬧饑荒的時候,人們為何寧可啃樹皮充飢,也不願意抓魚抓蝦吃
如今富裕的生活,讓我們很難想像之前忍飢挨餓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經常聽我的奶奶說起她之前的一些事情,古代時候也不講計劃生育,家中的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糧食卻非常的少,經過了好幾次挨餓的時候,沒有飯吃就出去摘樹葉子或者是找樹皮啃,這才勉勉強強活了下來。中國有一句俗語說「民以食為天」,一切的活動都是要建立在能夠吃飽的基礎之上,沒有了食物的來源,說什麼都是百搭。
-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願吃草根啃樹皮?
現在說到還是津津樂道,在古代,遭受饑荒的普通百姓,寧願吃野菜又或者餓著,也不去河裡打撈魚蝦這件事,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古代遭受饑荒的百姓01其一,在發生饑荒的時候,一些住在大山裡的人們,其環境物產豐富
-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魚蝦豐富,為何百姓寧可啃樹皮,也不抓魚吃?
嚴重的時候為了填飽肚子甚至啃食草皮,賣兒賣女,但是有人會問,當時的人們為什麼不吃河裡面的魚蝦呢?古代常見的自然災害在古代社會,農業遭受自然災害是常有的事情。畢竟國家面積比較大,不同的地方所受到的自然災害也不一樣。比如在北方或者是西北地區,農業威脅最大的就是乾旱。
-
古代鬧饑荒時,老百姓寧啃樹皮吃觀音土,為何不吃河裡的魚蝦?
古代饑荒的真實場景很簡單,漁獵並不足以養活如此龐大的人口。翻開史書,有一個詞」飢」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幾乎貫穿了整個國史。明朝崇禎年間,有一個官員記錄了當時饑荒的場景:八、九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
-
美國記者拍攝的河南大饑荒,饑民扒火車逃難
美國記者、攝影師哈裡森·福爾曼(Harrison Forman),1942-1943年河南大饑荒期間前往最嚴重的的鄭州、洛陽、許昌等地採訪,目睹了難民吃樹皮、逃荒乃至活活餓死的悲慘情景。本組老照片是1943年初哈裡森用鏡頭記錄的難民從洛陽火車西站擠上火車逃難的場景。
-
古代發生饑荒,為何災民寧可忍飢挨餓吃樹皮,也不願捕魚吃?
富裕的人家往往會有存糧,而普通的農民家庭,口糧都是靠當年的糧食收成解決,一旦出現自然災害,他們不僅分文無收,更是連口飯都吃不上。 賈誼在《新書·無蓄》中寫:「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可見古代鬧饑荒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一個頻繁的事件。自漢朝開始到民國年間,史料中有記載的饑荒事件達到72次之多,因為沒有糧食而活活餓死的人,有時甚至比戰爭中死亡的人數還要多。
-
饑荒年代老鼠都吃,為何河裡的魚蝦卻沒人吃?情況太「複雜」
因此,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年代,衣食無憂,要是再早幾十年的,恐怕就要面臨饑荒了。在饑荒年代,幾乎每天都有人餓死,吃了上頓沒下頓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很多人甚至連「上頓」都沒有,連續很多天都沒吃什麼東西的大有人在。就拿七十年代的饑荒來說,當年國內物資匱乏,因為受到了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田裡的農作物產量極低,所以很多家庭都沒有什麼糧食。
-
人啃樹皮和雞啄泡沫有沒有區別?
我們農村人家家戶戶都養過雞,卻總是看到有那麼些雞老是在啄泡沫,而且還吃進去了。這不得不讓我們想起過去的人們啃樹皮的事。過去人是餓了才會去吃樹皮,人們是飽得實在找不到糧食之類可以吃的食物,所以不得不去啃樹皮。那麼雞是不是也餓了去啄泡沫呢?
-
電影《1942》裡的慘狀是因為什麼發生的?
電影《1942》反映了1942年發生在河南的饑荒,電影裡的並沒有過多的刻畫當年的那種人性淪喪,餓殍遍野的慘狀,只是從外國記者的表述,從劇中主人公一家人的遭遇中側面的表述出來,也許是為了不惡感官,也許是為了順利過審,原因不得知,畢竟是藝術的加工,不可能真實的還原。
-
42年河南饑荒野狗吃屍體 蔣介石看照片腿哆嗦
》《大變局中的轉折點:1940年代的新聞事件背後》的作者蔡曉濱以一個30多年報人的職業敏感與素養,選取了20世紀40年代那些曾經轟動一時或引發廣泛爭鳴的新聞事件:中原饑饉、訪問延安、公債舞弊、東北劫掠、重慶談判、沈崇事件等,從源頭到其背後以及所造成的影響和對歷史進程的意義等,對這些事件做了深刻的剖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的史實。
-
從馮小剛的《1942》到婁燁新片,這9部電影,就是一部社會編年史
對於很多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年輕人來說,電影更像是一本舊相冊,真實地還原了中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隨著這兩年現實題材的電影越來越多,一些曾經被塵封的往事也被逐一鋪開,這些電影的故事,拼湊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史。
-
《1942》:在死亡線上奔走,死也是一種解脫
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1942-1943年的大旱、1959-1961的饑荒、1975年的板橋水庫潰壩——慘!慘!慘!《一九四二》講述了1942年河南人因為無米充飢,而遠走他鄉的大逃荒。這部電影根據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改編而成。《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