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42》反映了1942年發生在河南的饑荒,電影裡的並沒有過多的刻畫當年的那種人性淪喪,餓殍遍野的慘狀,只是從外國記者的表述,從劇中主人公一家人的遭遇中側面的表述出來,也許是為了不惡感官,也許是為了順利過審,原因不得知,畢竟是藝術的加工,不可能真實的還原。
真實的1942年的饑荒,是一定遠比電影中來的更慘絕人寰的。
現在,還有很多人並不清楚這次饑荒的原因,今天就來說一說。
時間前推到1938年,侵華日軍攻陷徐州,進逼鄭州,威懾武漢,當時的抗日正面戰場上,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軍,決定「以水代兵」。鄭州靠近黃河,國民政府認為可以倚靠天險黃河來擋住日軍西進,所以當時國民政府下令,扒開了位於鄭州北郊的黃河南岸渡口-花園口,人為的造成了黃河的改道。花園口一決堤,黃河每年數十億噸的泥沙順著決口,湧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沒田野,覆蓋了生產區,影響陸上交通和水上航運,人為的形成了黃泛區,區域之廣,橫跨豫,皖,蘇三省,面積十分廣大。
黃泛區的形成,對於當地的農業形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三省還都是農業大省,影響十分巨大,國民政府並沒有預料到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沒有及時的進行補救措施。
屋漏偏逢連夜雨,從1942年夏季開始,河南省滴雨未下,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導致糧產劇減。眾所周知,乾旱必生蝗災,1942年秋天,河南就爆發了蝗災,原本所剩無幾的糧產也基本填了蝗蟲的肚子,直接引發了大饑荒。
災民在原本的土地上無法生活,只能舉家遷徙,人數一多,終於驚動了國民政府。
河南的國民政府緊急做出了決定,一面向受災的饑民發放救濟金,一面向糧商下了一項硬性的行政命令,命令糧商低價放糧,救助災民。國民政府的本意可以說是好的,可是卻不懂得經濟規律,結果反而加重了饑荒的程度。因為商人逐利,相同的貨物都希望價高者得,河南國民政府這項政令一出,直接導致了全國的糧商都不願意將糧食賣至河南,結果導致挨餓的河南人民,受中攥著國民政府發放的救濟金,卻活生生的買不到糧食,最後,只能是餓死。
統治者,懂得經濟規律看來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