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尾巴短,所以爬樹技術就爛?

2020-12-06 騰訊網

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尾巴作為重要的身體平衡器官,關係到動物的爬樹能力。貓科動物大多是爬樹高手,尾巴也多數都是長長的,短尾巴是猞猁屬一個很鮮明的特徵了。我們平時的確比較少見到猞猁爬樹的圖,那麼,尾巴短短的猞猁是不是就是貓科中爬樹比較爛的呢?猞猁的尾巴又為什麼那麼短呢?

猞猁是爬樹高手

2020年4月19日,白俄羅斯的研究人員聽到高處有猞猁叫聲傳來,走近後發現一隻猞猁趴在16米高的樹枝上曬著太陽,睡著懶覺。

猞猁在樹上睡懶覺

研究人員趕緊在樹上安裝了紅外相機,根據相機記錄的影像資料,大約50分鐘後,這隻猞猁爬下了樹,動作很嫻熟,用了不到一分鐘就下來了。這明顯是只成年雄猞猁,但體型不是很大。

猞猁倒退著下樹

這裡本來是另一隻成年雄猞猁的地盤,地主在去年秋天忽然消失不見了,估計已經死亡,這隻雄猞猁正在試圖接管這片無主的土地。它通過叫聲宣示對領地的佔有權,研究人員每晚9點到11點都聽到它站在樹頂上叫。

猞猁在樹上16米高處高叫著,宣示領地

2017-2018年,白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已經多次看到猞猁爬上樹梢了,高度可達17~26米。在芬蘭、波蘭和俄羅斯等多個國家也都記錄到猞猁爬樹。事實證明,猞猁並沒有丟了爬樹這項貓科的看家本領。

猞猁喜歡爬到樹頂,站在頂端的樹枝上大聲叫。猞猁的叫聲主要起到種內通訊的作用,它站在樹頂上呼喚就像發布廣播一樣,具體來說有兩個目的,一是宣示領地,二是吸引異性前來交配。在夜間,雄猞猁的「廣播」可傳播兩千米遠。

其實,猞猁平時也是很安靜的貓科動物。在歐洲,經常去野外的人都很熟悉狼嚎,但很少有人聽過猞猁叫。白俄羅斯科學院的瓦迪姆·西多羅維奇教授從事野生動物工作35年,在野外睡過700多個夜晚,他在2012年以前只聽到過三次猞猁叫,更不知道猞猁還會爬到樹頂上叫,當時猞猁密度普遍很低,僅為1隻/百平方千米左右。

爬上樹冠的歐亞猞猁

然而,隨著納利博基森林的猞猁密度增長到4~5隻/百平方千米,猞猁上樹叫變得越來越頻繁。密度增高,猞猁種內鬥爭加劇,它們迫切需要發布廣播宣示領地,警告同性別其他猞猁不得擅闖。

納利博基森林不同生境的猞猁密度差別很大,在沙丘只有2隻/百平方千米,在比亞茲納河谷的落葉闊葉林可高達14隻/百平方千米。意料之中的是,在猞猁密集的河谷生境中,猞猁爬樹遠比其他地區頻繁。比亞茲納河谷僅佔森林總面積的17.5%,猞猁爬過的樹卻有一多半集中在這裡。

「猞猁樹」的分布:多數位於河谷地區,尤其是猞猁最密集的比亞茲納河谷

猞猁爬樹高聲叫在交配季節更普遍。2019年1~3月,納利博基森林有60棵樹被猞猁爬過。4月,對其中22棵樹再探查,只有一棵有猞猁爬過的痕跡,5月~6月中旬有9棵,8月就一棵也沒有了。

當地猞猁的交配季節是2月下旬和3月。猞猁在交配季節及之前爬上樹「廣播」有雙重作用,既可以警告同性「離遠點」,又可以呼喚異性「快過來」。

家貓時常被狗攆上樹,猞猁偶爾也有這樣的經歷。當遭到狼群或獵犬圍攻,猞猁就不得不上樹躲避。在白俄羅斯,研究人員三次發現狼群在雪地裡圍攻帶仔雌猞猁,每次猞猁媽媽都及時帶著幼仔爬上樹避險,只有一次有隻幼仔沒來得及爬上去被狼咬死了。

短尾貓遭到美洲獅追趕,爬上12米高的仙人掌

結論:猞猁是爬樹高手,能爬得老高了,它能爬到九層樓那麼高,只是不經常爬而已。

猞猁對樹的選擇

北方針葉林裡的樹都比較高,樹幹底部沒有多少樹杈,不如熱帶的樹好爬。猞猁最喜歡爬的樹,樹幹上要有厚而突出的大塊樹皮段(5×15釐米),供猞猁爪子抓握。猞猁爬這樣的樹就像踩著梯子很容易就上去了,很少留下爪痕。

猞猁在松樹上留下的抓痕

有的樹沒有大塊樹皮段,猞猁很少爬。不過,如果樹幹本身不粗(直徑30~40釐米以內),能環抱過來,猞猁爬上去也不難,它用前爪環抱著樹幹,用後爪往上蹬。這種情況下,猞猁將在樹上留下很多明顯的爪痕。

如果一棵大樹附近有另一棵樹倒向它,猞猁喜歡沿著歪倒的樹走上去,畢竟走樓梯比爬梯子省勁多了。

猞猁爬過的傾斜杉樹

針葉樹的樹冠部分有很多結實的樹枝,猞猁可以藉助樹枝跳上跳下,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上。

和其他貓科一樣,猞猁也是上樹容易下樹難。它要抓緊樹幹,倒退著往下蹭,直到距地面還有幾米,再鬆開爪子跳下去。

猞猁利用較低的樹枝跳下去

樹幹底部即使有幾根樹杈,只要不是一排穩固的樹杈,對猞猁上樹就沒多大幫助。但對猞猁下樹幫助很大,猞猁可以利用樹枝做跳板,跳到地面上。

野外發現的「猞猁樹」大多是松樹(82%),但這主要因為松樹樹皮軟,容易留下爪痕。其他幾種樹比如橡樹、白楊和雲杉,樹皮質地都比較硬,除非有雪覆蓋,否則很難發現猞猁爬過的痕跡。

猞猁爬過的橡樹,只在苔蘚上有些許痕跡

猞猁爬樹更多是看樹的位置和高度,「猞猁樹」有近一半位於小山坡上(納利博基森林是比較平坦的),有四分之一位於林間空地;位於林子裡的「猞猁樹」,有一多半高於林冠層,低於林冠層的只佔五分之一。總之,猞猁爬的樹通常是在周圍環境中很突出的,茂密的林冠層會阻礙聲音傳播,爬到林冠層之上能使叫聲傳播得更遠。

高於林冠層的巨大松樹,有隻雄猞猁很喜歡爬上去叫

結論:除了特別難爬的樹(有的樹很光滑,底部沒有樹杈踩,還很粗,就像牆一樣),猞猁基本都能爬上去。

在貓科中是什麼水平?

研究者根據生活方式和爬樹能力,將貓科動物分為三個類型:樹棲型,地棲型和攀援型。樹棲型貓科有雲豹、雲貓和長尾虎貓三種,它們在樹上的時間比在地面上還長,都生有長長的尾巴。

歐亞猞猁和短尾貓與豹、豹貓、虎貓和野貓等一起,被歸類為攀援型貓科,這意味著它們雖然在地面上度過更多時間,但仍保持了出色的爬樹能力。

樹上的短尾貓

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則被歸類為地棲型貓科,這意味著它們很少爬樹。地棲型貓科還有獅、虎、獵豹、漁貓、沙貓、叢林貓和兔猻等,它們有的已經基本喪失了爬樹能力,如體重過大的獅、虎和爪子鈍的獵豹;但兩種猞猁屬於能爬但不愛爬的類型。

猞猁爬樹比較少,而且不像很多貓科動物那樣喜歡有事沒事呆在樹上,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食性不同。豹喜歡捕猴子,很多小型貓科動物喜歡抓鳥,而猞猁的主食是兔子和狍子,都是在地面上活動的動物

強如花豹,也會被豺攆上樹

第二,競爭形勢不同。除獅、虎外,所有貓科動物都處在天敵和競爭者的威脅之下,野貓面臨著花豹、胡狼、獰貓和野犬等眾多敵害,連花豹也受成群的豺和野犬的威脅。

猞猁生活在北方,食肉動物的密度很低,它們很少需要為躲避誰而爬樹。尤其是體型最大的歐亞猞猁,在野外幾乎沒有敵手。猞猁屬中最經常爬樹的短尾貓,也是棲息緯度最低,競爭形勢最嚴峻的。

第三,生境不同。在熱帶和溫帶地區,不管是森林還是草原,林下植被都很茂密,貓科動物站得高可以獲得一種安全感,對周圍環境一覽無餘,及時發現潛在獵物和威脅。還可以順帶曬曬太陽,和家貓一樣,野生貓科也都喜歡陽光。

雄猞猁悠閒地曬著太陽

而猞猁生活的北方針葉林,林下植被缺乏,地面上視野反而比較好;林冠層茂密,遮擋視線,林冠層以下又見不到陽光,樹幹基部還缺乏穩固的樹杈。貓科動物的原則就是哪裡舒服去哪裡,猞猁在樹上就找不到舒服的地方,自然就很少上去了。

所以,歐亞猞猁要麼不上樹,要麼就爬到林冠層以上,讓叫聲傳播得更遠,還可以享受陽光。而加拿大猞猁相對安靜得多,很少用叫聲宣示領地,它爬樹也比歐亞猞猁更少。正因為此,歐亞猞猁被歸類為樹棲型貓科,而加拿大猞猁是地棲型。

山頂林間空地的一棵大樹,有隻雄猞猁經常爬上去叫

完美爬樹者的標誌是頭朝下下樹的能力,三種樹棲貓科都精通這項絕技,它們的後腳踝可旋轉180度,用後爪將自己倒掛在樹幹上;花豹也會頭朝下下樹。而猞猁與家貓一樣,只能倒退著蹭下來

猞猁的爬樹技術和這些完美爬樹者比確實有差距,但不遜色於家貓,比獅、虎、獵豹這些強得多。

與上樹的嫻熟動作相比,下樹就尷尬多了

結論:猞猁爬樹少是環境所致,它的爬樹技能在貓科中處於中規中矩水平,並不比那些長尾巴的貓科差。

猞猁尾巴為什麼那麼短?

需要注意的是,尾巴長短只決定在樹上活動時維持身體平衡的能力,與爬樹能力沒有關係,後者主要還是看四肢力量和爪子構造。猞猁的後爪強烈彎曲,能牢牢抓住樹幹,這就是個適於爬樹的特徵。

尾巴是平衡器官,所以經常在樹上活動的雲豹、雲貓和長尾虎貓都有著不成比例的長尾巴,雲貓的尾巴甚至超過了頭和身體的總長。雪豹和安第斯山貓的尾巴也很長,因為它們日常在陡峭的地形之間穿梭。習慣於高速奔跑追捕羚羊的獵豹,尾巴也是比較長的。

雲貓的超大尾巴

對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尾巴的作用不大。尤其是以野兔為食的猞猁,它們突襲獵物往往是爆發出一連串的跳躍,而不是奔跑;而且它們很少追趕野兔,通常跳躍不超過十次就放棄了。

現存多數貓科動物尾長佔體長的40~55%,這可能是貓科的祖徵。儘管長尾巴對多數貓科動物沒有多大作用,但它們依然保留了這個祖徵。同樣,猞猁屬的生活方式與多數貓科比並無特殊之處,短尾巴可能源自其祖先的某次基因突變。

作為尾巴最短的貓科動物,加拿大猞猁也是會爬樹的

根據分子遺傳學研究,猞猁屬與其他貓科動物分道揚鑣已有720萬年,而現存四種猞猁分家是在距今320萬年前。在這中間的400萬年裡,猞猁祖先一定經歷過遺傳瓶頸,並在瓶頸期發生了突變,喪失了長尾巴基因。這個突變對猞猁稱不上有利,但也算不上有害,於是就在猞猁屬成員身上保留至今了。

結論:尾巴長短和爬樹技術無關,猞猁尾巴短也不是因為爬樹爬得少。

相關焦點

  • 闢謠:猞猁尾巴短,所以爬樹技術就爛?
    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尾巴作為重要的身體平衡器官,關係到動物的爬樹能力。貓科動物大多是爬樹高手,尾巴也多數都是長長的,短尾巴是猞猁屬一個很鮮明的特徵了。我們平時的確比較少見到猞猁爬樹的圖,那麼,尾巴短短的猞猁是不是就是貓科中爬樹比較爛的呢?猞猁的尾巴又為什麼那麼短呢?
  • 尾巴短是它的特點,跟獅虎豹同屬於貓科動物
    猞猁音同「舍利」,也是屬於貓科類動物。作為貓科動物,猞猁的最大的特徵就是尾巴短粗,耳尖上有長長的深色毛髮,一般居住在偏北地區的毛色呈灰色,斑點少,而靠南的則毛色更深,斑點多;而且隨季節也有變化,夏天斑點清晰,冬天斑點變淡。
  • 雪地中的4種貓科動物:雪豹尾巴最長,猞猁尾巴最短,東北虎最胖
    雪地中的4種貓科動物:雪豹尾巴最長,猞猁尾巴最短,東北虎最胖貓科動物有很多,可是常年生活在白雪皚皚的寒冷地區的貓科動物卻不太多。為了抵禦寒冷,這些貓科動物都長著厚厚的皮毛。除了擁有一個高顏值,雪豹的長尾巴也非常吸引眼球——它們的尾巴是貓科動物中最長的,甚至雪豹還會把自己的尾巴當成玩具,沒事兒就放在嘴裡,十分任性。2.猞猁。相對雪豹的長尾巴而言,猞猁的尾巴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有的猞猁的尾巴太短了,就好像兔子的尾巴。猞猁有很多種類,在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亞寒帶針葉林地區都有分布,毛色上也有差別。
  • 老虎追不上狡猾而又擅長爬樹的猞猁?看東北虎是如何捕殺猞猁的
    老虎追不上狡猾而又擅長爬樹的猞猁?看東北虎是如何捕殺猞猁的在俄羅斯遠東以及中國東北地區,生活著3種有名的貓科動物:西伯利亞虎(東北虎)、遠東豹(東北豹)和歐亞猞猁(猞猁)。在以往,東北虎殺死遠東豹的行為曾被動物學家觀察到過,但是卻沒有觀察到東北虎殺死猞猁的事件。一些學者通過調查東北虎的糞便發現了猞猁的毛髮,但這不足以證實東北虎殺死了猞猁活體。有人認為,猞猁狡猾而又擅長爬樹,而東北虎體型龐大,身體不夠靈活,也不擅長爬樹,是追不上猞猁的,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就來看下東北虎是如何詮釋自己是「靈活的胖子」的。
  • 虎的尾巴,獵豹的尾巴,獅子的尾巴,猞猁的尾巴,都不如它的尾巴
    地球上的貓科動物有40種左右,它們的尾巴也各式各樣:或長或短,或粗或細,或色彩豐富或色彩單調……就拿我們比較熟悉的老虎、獅子、獵豹而言,它們的尾巴是什麼樣子的,又有什麼作用?哪種貓科動物的尾巴最漂亮呢?1.虎的尾巴。
  • 短尾貓也是一種猞猁!猞猁天線更長,短尾貓更威猛
    很多貓科愛好者只看到短尾貓和猞猁長得像,卻不知道它也是一種猞猁。短尾貓屬於貓亞科猞猁屬成員,擁有該屬的共同特徵:耳朵長,耳尖有一簇黑毛;臉短而圓,臉頰邊緣生有一圈短鬃;嘴部縮短,比別的貓科少兩顆前臼齒;四肢相對較長;粗粗的尾巴如截斷了一般。
  • 猞猁到底有多厲害?在一片森林裡,歐亞猞猁大殺四方!
    猞猁是一隻可愛的野生貓科動物,耳朵上有自己的"天線"。它看起來像一隻家養的貓,但它的尾巴很短,體型是貓的兩倍多。世界上有三種貓科動物叫猞猁,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伊比利亞猞猁。雖然短尾貓屬於猞猁,但它們通常不被稱為山貓。
  • 猞猁媽媽忍痛咬斷了自己的尾巴逃走,救了猞猁寶寶們的性命。結合...
    猞猁媽媽是一個充滿了智慧的媽媽。一次,在與農場主的較量中,猞猁媽媽被農場主用鐵鍬鏟住了尾巴動彈不得,危機關頭,猞猁媽媽忍痛咬斷了自己的尾巴逃走,救了猞猁寶寶們的性命。結合這個故事,請問你作為公務員,在今後的工作中會怎麼做?
  • 北美地區的猞猁有沒有天敵?是什麼?
    在猞猁屬下一共分為4種:西班牙猞猁、猞猁、加拿大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短尾貓並不是我們常說的猞猁,也就是說猞猁僅包括3個不同的種,在這三個不同種下,又分為11種不同的亞種。其中西班牙猞猁僅有一種,西班牙猞猁又稱伊比利亞猞猁,它們主要分布於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國家境內,其中以西班牙境內的數量最多。
  • 「猞猁天團」短尾貓,樹上捉鼠、海捕鯊魚,常獵食大自己數倍的鹿
    不叫「猞猁」的短尾貓,短尾貓:我尾巴是最長的!短尾貓(學名:Lynx rufus,英文名:bobcat),又叫北美山貓、赤猞猁、美國山貓,屬於貓亞科猞猁屬動物,是北美大陸上分布最廣的、數量最多的貓科動物。
  • 如何區分歐亞猞猁、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
    在21世紀初,西班牙猞猁屬於極度瀕危物種,僅剩下100隻左右,但由於近些年來對其保護工作的加強,2019年初數量已經達到了686隻,現在屬於瀕危物種。圖:短尾貓可不是「短尾巴的家貓」,它和家貓是不同的物種。
  • 猞猁能打贏狼嗎?在白俄羅斯一森林裡,歐亞猞猁大殺四方
    但是尾巴很短,體型也比貓大一倍以上。世界上被稱為猞猁的貓科動物有三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伊比利亞猞猁,短尾貓雖然屬於猞猁屬,但是在叫法上,人們通常不會將其說成是猞猁。 在猞猁屬四種動物裡面,歐亞猞猁是最大的,戰鬥力也是最強悍的,所以說如果有哪一種猞猁能與狼一較高下的話,那最有可能的就是歐亞猞猁了。
  • 這種貓科動物曾被認為是猞猁的近親,遭到人類捕殺時,會遊泳逃跑
    導讀:這種貓科動物曾被認為是猞猁的近親,遭到人類捕殺時,會遊泳逃跑貓科動物家族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裡面的物種有很多,其中有些動物喜歡水,比如老虎、美洲豹等貓科就是非常喜歡遊泳的,而獅子、大多數家貓,都是非常討厭水的。
  • 漁貂現身黃石公園,捕捉加拿大猞猁與豪豬當食物,卻敵不過短尾貓
    尾巴長約31-41釐米,皮毛又柔軟又蓬鬆,很漂亮。因為漁貂的皮毛優良,被人類誘捕,用其珍貴的淺棕色毛皮製作大衣。漁貂的四肢短而有力,被鬆軟的毛覆蓋,腳下有5個腳趾,爪子可伸縮。爪子對於漁貂的生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幫助其爬樹、捕獵。
  • 猞猁 奇特的貓科動物
    第一次見到猞猁的時候,我在心中讚嘆,怎麼會有這麼漂亮的大貓。虎虎的腦袋,像獰貓一樣的尖耳朵,毛絨絨的身軀,粗短的四肢,看起來強健有力,特別是它的尾巴,毛茸茸的,又短又小,像一個球掛在屁股後面。經常會有新聞報導猞猁闖進民宅咬死狗。但是事實上猞猁可能還沒一般的狗大。
  • 狹義上如何區分短尾貓與猞猁?它們有何異同?
    短尾貓與猞猁間的親緣關係猞猁、短尾貓都是屬於貓科、貓亞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該屬裡面又分加拿大猞猁、西班牙猞猁、猞猁與短尾貓4個物種,其中猞猁種指的是分布在歐亞地區,大多數集中在歐洲的猞猁品種,所以我們在提到猞猁的時候,一定要分狹義與廣義來討論,廣義上即便是加拿大、西班牙的種群,甚至是短尾貓,亦可歸類為猞猁,如果是狹義的話
  • 羌塘一對藏狐,為救洞中幼崽,想用鼠兔引開猞猁,猞猁卻不上當
    猞猁威名遠揚,戰鬥力很強,藏狐也意識到危險,但遲遲沒有逃跑。只見猞猁在距離藏狐不遠的地方蹲坐著,一雙銳利的眼睛,緊盯著藏狐夫婦。藏狐不是猞猁的對手,如果遭到突然襲擊,它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逃入洞穴。,而是猞猁趁其不備,去偷獵洞中的幼崽,所以時刻不敢放鬆警惕。
  • 中國本土的虎、豹、金貓及猞猁……
    豹子,是人們熟識的四種大型貓科動物之一(其他三種為獅、虎及美洲豹),體長1米-1.7米,體重60公斤-100公斤,軀體細長,四肢粗短有力,跳躍力強,善於攀緣,奔跑時速可達80公裡,因身上的花紋形似古代的銅錢,又被稱為「金錢豹」。豹子性情機敏,動作靈活,敢於攻擊體型較大的猛獸,如公野豬等,但不敢襲擊老虎、野牛等比它更強悍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