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蛋白,大功能!一種可用於超高分辨顯微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

2021-01-10 生物谷

2015年3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最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徐平勇課題組在著名期刊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Development of a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SOFI)的文章,報告了一種可用作高速活細胞超解析度顯微成像的新型反覆光激活綠色螢光蛋白kylan-S。

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發明因其能夠提供對於活細胞和活體動物的靶向基因修飾標記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進一步,由基因改造的光激活螢光蛋白(PAGFP)能夠提供單分子特性,而實現了超分辨顯微成像,使得這一技術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隨後,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向著活細胞動態超高時空解析度顯微成像邁進。其中,光學波動超高分辨成像技術(SOFI)是一種簡單可行的活細胞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新技術,它利用特殊螢光蛋白(或者染料)的反覆光開關特性以及成像像素點隨時間的波動和相關特性進行成像,因其可以突破單分子發光限制,同時實現多個螢光分子高速成像而迅速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

kylan-S與現有的適用於SOFI成像的Dronpa相比具有突出的優點:在波動(fluctuation)狀態下的螢光亮度比Dronpa高6-8倍,波動動態範圍高4倍,同時具有極高的光學穩定性。Skylan-S是一種單體,因此能夠用於活細胞成像而不影響目標蛋白的定位和功能。基於這些特性,Skylan-S應用於SOFI超分辨成像中具有極高的時空解析度。在SOFI成像中,獲得了1.5秒的超高時空解析度成像(每幀3毫秒,500幀進行SOFI重構),可利用4階SOFI獲得clathrin-coated pits(CCP)的環狀結構結構,空間解析度好於100nm。

同時,Skylan-S能夠動態觀察亞細胞結構60s以上。而Dronpa在第一幀就無法實現這一高解析度,在30s中超過一半基本被漂白。利用Skylan-S和Dronpa分別標記細胞的肌動蛋白絲,Skylan-S能夠以豐富灰階顯示不同標記濃度的蛋白絲的精細結構,而Dronpa則僅能提供信噪比非常有限的圖像。另外,Skylan-S在較高能量的488納米雷射照射下具有很好的單分子特性,適用於PALM成像。同時,它也廣泛適用於傳統的共聚焦和雙光子成像。(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ACS NANO  DOI: 10.1021/nn5064387

Development of a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SOFI)

Xi Zhang, Xuanze Chen, Zhiping Zeng, Mingshu Zhang, Yujie Sun, Peng Xi, Jianxin Peng, and Pingyong Xu

Reversibly switchable fluorescent proteins (RSFPs)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for super-resolution optical fluctuation imaging (SOFI) based on the switching and fluctuation of single molecules. Several properties of RSFPs strongly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SOFI images. These properties include (i) the averaged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n the fluctuation state, (ii) the on/off contrast ratio, (iii) the photostability, and (iv) the oligomerization tendency. The first three properties determine the fluctuation range of the imaged pixels and the SOFI signal, which are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to the spatial resolution, and the last may lead to artificial aggregation of target proteins. The RSFPs that are currently used for SOFI are low in averaged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n the fluctuation state, photostability, and on/off contrast ratio, thereby limiting the range of application of SOFI in biological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novel monomeric green RSFP termed Skylan-S, which features very high photostability, contrast ratio, and averaged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n the fluctuation stat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excellent optical properties of Skylan-S, a 4-fold improvement in the fluctuation range of the imaged pixels and higher SOFI resolution can be obtained compared with Dronpa. Furthermor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the actin or tubulin structures and clathrin-coated pits (CCPs) in living U2OS cells labeled with Skylan-S was demonstrated using the SOFI technique. Overall, Skylan-S developed with outstanding photochemical properties is promising for long-time SOFI imaging with high 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

相關焦點

  • 孫育傑課題組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BIOPIC孫育傑課題組近日成功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GMars-Q,從而實現了基於並行RESOLFT原理的長時間活細胞超高解析度成像。同時,螢光蛋白專家Karin Nienhaus和Gerd Ulrich Nienhaus在同期對GMars-Q的研製及其特殊的光物理化學機制進行了「亮點」報導和長文評述。 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莊小威課題組研製新型光轉化螢光蛋白mMaple3,成功地用於基於單分子定位技術(PALM)的超高分辨成像。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如圖所示,這是小鼠中利用這種螢光蛋白進行標記的螢光成像,利用這種方法,可以獲得超解析度的顯微圖像。 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來自珊瑚蟲的螢光蛋白,這種螢光蛋白可以用於高解析度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雜誌上。
  • 超分辨螢光蛋白開發研究獲進展
    進一步,由基因改造的光激活螢光蛋白(PA-FP)能夠提供單分子特性,而實現了超分辨顯微,使得這一技術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隨後,超分辨的發展向著活細胞動態超高時空解析度顯微邁進。其中,光學漲落超分辨成像技術(SOFI)因其可以突破單分子發光限制,同時實現多個螢光分子高速成像而迅速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
  • 研究獲得系列具光開關功能綠色螢光蛋白
    近年來,隨著新型螢光探針和成像方法的改進,光學成像的解析度得到了極大的改進。但是與傳統的光不敏感螢光蛋白(比如GFP,RFP)領域相比較,可逆光轉化螢光蛋白RSFP的發展較為滯後,品種極其單一。現有的發綠色螢光的RSFP僅僅有Dronpa家族的幾個蛋白和剛剛開發出來的rsEGFP。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一種新型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是目前揭示生物體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以及生物信號網絡的強有力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 我們對新型的螢光蛋白 CagFbFP滿懷期待!
    然而現在,來自莫斯科物理和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的科學家一起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這種新分子非常小,在高溫下穩定。>最近發表在 Photochemical & Photobiosciences 雜誌上的一篇題為 A thermostable flavin-based fluorescent protein from Chloroflexus aggregans: a framework for ultra-high resolution structural studies 的新研究結果表明,該新型蛋白為螢光顯微鏡技術帶來了新的前景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相信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大家,鑑於此,小編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如何選擇螢光蛋白,希望可以給大家在選擇螢光蛋白方面提供一些幫助。此外 mEmerald 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綠色螢光蛋白,因此可以用於線性的結構光照明超分辨螢光顯微成像。我們還發現紅色螢光蛋白中沒有一個單體性質特別好,相比較來說,mApple 的單體性質最好,但是在使用該蛋白的過程中,發現 mAppple 會影響某些蛋白的定位,因此在使用紅色螢光蛋白時,要謹記紅色螢光蛋白可能會影響目標蛋白的定位。
  • 簡述螢光蛋白
    1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分類1.1綠色螢光蛋白1962年,下村修從維多利亞多管水母中分離到一種蛋白,在紫外線激發下它可以發出綠色螢光,即綠色螢光蛋白(GFP)。他還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初步推測了GFP的發光位點和發光基團。
  • 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研究者通過一系列突變得到各種不同波長的突變體,大大豐富了螢光蛋白的家族成員。如此大量的螢光蛋白使得其在蛋白質分子標記和細胞內示蹤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在紅色螢光蛋白發現以前,GFP 雖然能幫助生物科學家解決一些問題,但由於其發射光譜僅僅局限在 440-529 nm,細胞內成像時背景較高,不能夠解決活體生物皮下更深的螢光標記問題。
  • 新型標記方法揭示膜蛋白幾何構型—新聞—科學網
    鋅指蛋白介導的膜蛋白標記方法 南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陳昌盛與德國弗萊堡大學合作,在活體細胞單分子層面構建出一種新型的螢光成像膜蛋白標記方法,可研究膜蛋白複合體的亞基組成及其幾何構型。4月28日,相關研究成果《鋅指蛋白介導的蛋白標記方法揭示膜蛋白的幾何構型》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發表。 表達於細胞膜表面的膜蛋白一直以來都是生命科學領域關注的重點和難點。明晰膜蛋白的功能對於探索阿爾茲海默症等諸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理十分關鍵。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驚擾時會發出綠色的螢光。經過諸多的實驗,他終於搞清楚了這種水母的特殊發光原理。原來,在這種水母的體內有一種叫水母素的物質,在與鈣離子結合時會發出藍光,而這道藍光未經人所見就已被一種蛋白質吸收,改發綠色的螢光。這種捕獲藍光並發出綠光的蛋白質,就是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名科學家就是下村修。
  • 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在許多方面,螢光是一種來監控細胞內信號通路行為的理想工具,主要突出特點有1:螢光快速:螢光團對光的吸收和發射發生在納秒級;2:空間精確:發射波長小於許多細胞結構,是用來成像的優秀工具。▉ 經典之綠色螢光蛋白
  • 螢光蛋白可協助破譯斑馬魚「想法」
    現在,我們第一次能確切看到它的想法,而這要感謝一種研究單個神經元的新方式,可使研究人員追蹤活體動物的大腦活動模式。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實現細胞活動精細成像的標準方式,是通過基因改變的細胞來表達綠色螢光蛋白(GFP),其在鈣濃度提升時會被點亮,就像神經元被激活時發生的一樣。
  • 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1 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分類1.1 綠色螢光蛋白1962年,下村修從維多利亞多管水母中分離到一種蛋白,在紫外線激發下它可以發出綠色螢光,即綠色螢光蛋白 (GFP) 。他還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初步推測了GFP的發光位點和發光基團。
  • Chem & Biol:開發出用以追蹤癌細胞在機體中循環的新型螢光蛋白...
    2014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在機體擴散後尋找並且破壞循環在機體中的癌細胞對於癌症患者的生存至關重要,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hemistry &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阿肯色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技術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螢光蛋白
    螢光蛋白結構重構中最初代表性的技術就是雙分子螢光互補技術(BiFC)。Regan課題組最早實現了基於GFP的蛋白互補。他們將1個GFP突變體(sg100)在蛋白的第7和第8個β-鏈loop區域進行分割,產生2個大小相近的片段(N-GFP和 C-GFP);分割後的GFP片段只有通過具有強烈相互作用的反平行亮氨酸拉鏈的作用才能重新組裝成完整的GFP並發出螢光。
  • 前沿科技解讀丨生命的顏色 ——螢光蛋白的發現與應用
    1955—1961年間,下修村已經對水螢火蟲(Cypridina)體內的發光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發現這種小生物的發光需藉助於其體內一種奇特的蛋白,並將其命名為螢光素酶。遺憾的是,下修村發現僅靠螢光素酶自身並不足以發光——很多年以後人們才發現螢光素酶本身沒有發光能力,但其可以催化一種叫做螢光素的小分子化合物並使其發光——但這項研究令他意識到很多海洋生物的發光能力可能依賴於其體內產生的某種發光蛋白。
  • 螢光蛋白可協助破譯斑馬魚「想法」
    現在,我們第一次能確切看到它的想法,而這要感謝一種研究單個神經元的新方式,可使研究人員追蹤活體動物的大腦活動模式。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實現細胞活動精細成像的標準方式,是通過基因改變的細胞來表達綠色螢光蛋白(GFP),其在鈣濃度提升時會被點亮,就像神經元被激活時發生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