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2021-01-18 生物100

簡述螢光蛋白


摘    要:螢光蛋白的發現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極為有效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文就螢光蛋白的發現、分類、理化性質和基本應用進行歸納總結。


染色和標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1 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分類

1.1 綠色螢光蛋白

1962年,下村修從維多利亞多管水母中分離到一種蛋白,在紫外線激發下它可以發出綠色螢光,即綠色螢光蛋白 (GFP) 。他還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初步推測了GFP的發光位點和發光基團。普拉舍於1985至1992年間完成了GFP基因和蛋白質序列的測定,並確定了發光位點。隨後科學家解析了GFP的晶體結構。首次將GFP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的是馬丁·查爾菲,他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將GFP的cDNA在線蟲等模式生物中表達,使人們意識到GFP作為報告基因的巨大潛力。錢永健團隊解析了GFP的發光機制,並通過突變對GFP改造,得到了一些螢光亮度更高、吸收峰單一、構象摺疊效率高的突變體,如GFP-S65T。為了表彰他們在綠色螢光蛋白研究中做出的巨大貢獻,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三位科學家。

1.2 紅色螢光蛋白

1999年,Matz等從珊瑚蟲中分離出了能在紫外照射下發出紅色螢光的蛋白質———紅色螢光蛋白 (RFP) 。其中,Ds Red是最早用於研究的紅色螢光蛋白,2001年Yarbrough等人解析了它的晶體結構。相比於GFP,它有更高的螢光強度,成像背景低,並能激發和發射更長的波長。很多時候,研究者可同時使用GFP和Ds Red對不同蛋白質進行雙標記可完成GFP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但Ds Red在應用中也因成環氧化過程緩慢、易寡聚化等缺陷,限制了其在一些研究中的應用。隨後科研人員對其進行一系列的遺傳改造,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RFP。

發紅光的貓

左側的貓由韓國研究人員2007年晚些時候打造,能夠在紫外線下發出紅光。某些情況下,這些螢光蛋白基因可用作一種分子開關,觸發其它細胞活動。


1.3 其他類型的螢光蛋白

為了擴大螢光蛋白的用途,科研人員基於光譜特性作了進一步的改造,得到了不同顏色的突變體。例如,突變GFP獲得了藍色 (BFP) 、青色 (CFP) 、綠色 (GFP) 和黃綠色 (YFP) 四組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其光譜範圍覆蓋藍色至黃色。RFP突變衍生出了橙色、紅色和近紅外光譜的螢光蛋白。以上變種的光譜幾乎覆蓋了可見光範圍,極大地提高了螢光蛋白標記選擇的靈活性。此外,隨著人們對螢光蛋白的不斷研究,科研人員又從其他物種分離了各種螢光蛋白,發現它們會因物種的不同在結構、性質和發光機制上也有所差異。

2 螢光蛋白的理化性質

GFP是由238個胺基酸組成的分子量約為27kD的單體蛋白。其二級結構是11條β摺疊鏈組成的圓柱體狀,還有一條α螺旋鏈沿圓柱體中軸分布,我們稱之為β罐。GFP能產生螢光是因為內部的絲氨酸-酪氨酸-甘氨酸 (第65~67位胺基酸殘基) 形成了生色團,該生色團位於圓柱體中心的α螺旋上,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生色團內的分子可環化形成對羥基亞苄基-咪唑啉酮,這種化學鍵能被激發發光。該過程是自動催化完成的,不需要底物和其他蛋白質的修飾,唯一需要氧氣作為輔助因子參與化學鍵形成時的脫氫反應。

Ds Red是由225個胺基酸組成,分子量約為26kD的蛋白質。與GFP相比,兩者在一級結構上同源性很低,但二級結構的相似度很高,也能形成β罐。其生色團是由穀氨醯胺—酪氨酸—甘氨酸 (第66~68位胺基酸殘基) 組成。生色團的形成兩者也有差異,Ds Red會先形成類似於GFP的生色團中間體,再經氧化反應,才轉為紅色螢光生色團。總的來看,Ds Red的生色團是GFP生色團的延伸。

3 螢光蛋白的應用

由於螢光蛋白的眾多優點,使其廣泛應用於生物學的多個領域。

3.1 蛋白質定位和功能研究中的應用

螢光標記和示蹤是螢光蛋白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目前細胞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例如,研究一種蛋白質在細胞中的分布時,可將目的蛋白基因和螢光蛋白基因融合到同一質粒中,構建融合基因表達載體,並轉染至細胞內,表達的融合蛋白能行使目的蛋白的生物學功能,又有螢光蛋白的發光特點。隨後藉助雷射共聚焦顯微鏡分析目的蛋白的亞細胞定位。此外,上述融合表達載體還可用於啟動子分析、基因表達調控等的研究。

3.2 蛋白質互作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質互作是生命現象發生的基礎,研究其互作可以闡明生物反應的機理,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目前,基於螢光蛋白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 (FRET) 技術和螢光互補 (FC) 技術已成為研究蛋白互作的有效手段。以FRET技術為例,FRET現象涉及兩種螢光蛋白,分別作供體和受體, 要求供體的發射譜與受體的吸收譜重疊,當兩者距離很近時 (1~10 nm) ,光子能量將從供體轉移至受體,使受體發出螢光。目前,最常用的一對供受體是基於GFP突變的青色螢光蛋白 (CFP) 和黃色螢光蛋白 (YFP) 。例如,研究a、b兩種蛋白質間是否互作,就可以將CFP基因和YFP基因分別與編碼a、b蛋白的基因融合到同一質粒,並在同一細胞中表達。如果a、b蛋白發生互作,CFP和YFP也會因a、b蛋白構象的改變而靠得很近,從而發生FRET現象。此時就能檢測到YFP發射的螢光, 而CFP發射的螢光會大大減弱甚至消失。

來源:王裕鵬.簡述螢光蛋白,生物學教學,2019,5

相關焦點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mGFP5:將野生型GFP的ser65替換為thr,螢光強度較野生型的GFP提高了4-6倍。GFP的激發光波長與紫外線區較為接近,對光學要求較高,並且對生物有較大的毒害作用,不適宜作活細胞觀察。改造後的mGFP5的激發光波長提高到488nm,位於青色區域,有效避免了上述缺點。目前這一突變體已被EGFP替換。
  • 簡述螢光蛋白
    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螢光蛋白
    螢光蛋白結構重構中最初代表性的技術就是雙分子螢光互補技術(BiFC)。Regan課題組最早實現了基於GFP的蛋白互補。他們將1個GFP突變體(sg100)在蛋白的第7和第8個β-鏈loop區域進行分割,產生2個大小相近的片段(N-GFP和 C-GFP);分割後的GFP片段只有通過具有強烈相互作用的反平行亮氨酸拉鏈的作用才能重新組裝成完整的GFP並發出螢光。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
  • 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研究者通過一系列突變得到各種不同波長的突變體,大大豐富了螢光蛋白的家族成員。如此大量的螢光蛋白使得其在蛋白質分子標記和細胞內示蹤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在紅色螢光蛋白發現以前,GFP 雖然能幫助生物科學家解決一些問題,但由於其發射光譜僅僅局限在 440-529 nm,細胞內成像時背景較高,不能夠解決活體生物皮下更深的螢光標記問題。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單體性質將螢光蛋白與目標蛋白進行融合表達,直接地追蹤目標蛋白或是定位目標蛋白,這就要求螢光蛋白是單體,不能影響目標蛋白的功能和定位。因此,我們將螢光蛋白的單體性質放在第一位。科學家巧妙地將螢光蛋白與細胞色素 P450 進行融合表達,讓螢光蛋白定位在內質網的胞質面,螢光蛋白的聚合性質會使鄰近的螢光蛋白聚合在一起,形成聚集體,在雷射共聚焦顯微鏡下能夠看到細胞核的周圍有很大的點狀結構。小編已經用此種方法檢測了多個螢光蛋白。
  • 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GFP需要在氧化狀態下產生螢光,強還原劑或者酸性條件能使GFP轉變為非螢光形式,但一旦重新暴露在空氣或氧氣中,GFP螢光便立即得到恢復。只需要氧氣作為底物便可以發光,不需要任何外源反應底物,這也是GFP得到大量應用的原因。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螢光蛋白是由很多能產生五彩斑斕的海洋動物產生的,包括綠色螢光蛋白,黃色螢光蛋白,紅色螢光蛋白,橙色螢光蛋白等,這些螢光蛋白有些來自水母,有些來自珊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家門從中提取出了很多種螢光蛋白及它們的基因,並用基因工程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發光特性的螢光蛋白。
  • 一種新型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是目前揭示生物體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以及生物信號網絡的強有力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 神奇的螢光蛋白打造五光十色的動物世界(二)
    :含有螢光蛋白的水母隨著病毒在宿主體內不斷擴散,你就可以通過跟蹤發出的綠光來觀察病毒的擴散途徑;或者你把它接合到一種蛋白質上並通過顯微鏡觀察它在細胞內部的移動1997年7月日本大阪大學的科研人員首次培育出能夠夜裡發光的含有綠色螢光蛋白的老鼠
  • 神奇的螢光蛋白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展示
    螢光蛋白-生物化學領域的北鬥星  1962年,綠色螢光蛋白首先在水母體內發現。從那時開始,這種神奇的蛋白質成為了當代生物化學研究的最為重要的工具之一。 利用綠色螢光蛋白,研究人員研究出了多種技術來跟蹤器官內不可見的一些生理現象。 比如說利用這一技術來跟蹤腦細胞的活動,或者是跟蹤癌細胞的活動。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驚擾時會發出綠色的螢光。經過諸多的實驗,他終於搞清楚了這種水母的特殊發光原理。原來,在這種水母的體內有一種叫水母素的物質,在與鈣離子結合時會發出藍光,而這道藍光未經人所見就已被一種蛋白質吸收,改發綠色的螢光。這種捕獲藍光並發出綠光的蛋白質,就是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名科學家就是下村修。
  • 讓科學家痴迷的螢光蛋白 能使所有動物都發光
    他發明了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錢永健是綠色螢光蛋白發展歷程中最為關鍵的的締造者,他在下村修與沙爾菲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搞清楚了綠色螢光蛋白特性。他改造綠色螢光蛋白,通過改變其胺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發出不同顏色光的螢光蛋白,其中包括藍色、青色和黃色,並讓它們發光更久、更強烈。世界上目前使用的螢光蛋白大多是錢永健實驗室改造後的變種。
  • 前沿科技解讀丨生命的顏色 ——螢光蛋白的發現與應用
    自然光會削弱鈣離子與水母蛋白之間的結合能力,並最終使水母蛋白重新回到不結合鈣離子、但與腔腸素共價結合的狀態。在自然界中,Aequorea Victoria水母在受到驚嚇時可迅速發出光芒,而數分鐘後光芒則自行消退,即是這一有趣生化反應的宏觀體現。
  • 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與有機化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合作錢學森也是鈣離子的先驅。錢1952年出生於紐約。他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在那裡上了利文斯頓高中。他的漢族家庭來自中國杭州。他的父親許楚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大學班上獲得了最高分。作為一個孩子,錢患有哮喘,因此,他經常在室內。
  • 孫育傑課題組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
    同時,螢光蛋白專家Karin Nienhaus和Gerd Ulrich Nienhaus在同期對GMars-Q的研製及其特殊的光物理化學機制進行了「亮點」報導和長文評述。 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莊小威課題組研製新型光轉化螢光蛋白mMaple3,成功地用於基於單分子定位技術(PALM)的超高分辨成像。
  • 研究獲得系列具光開關功能綠色螢光蛋白
    mEos2的隨機突變,獲得了一系列具有光開關功能的綠色螢光蛋白,這將改善了現階段光開關螢光蛋白(RSFP)發展滯後、品種單一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新型螢光探針和成像方法的改進,光學成像的解析度得到了極大的改進。但是與傳統的光不敏感螢光蛋白(比如GFP,RFP)領域相比較,可逆光轉化螢光蛋白RSFP的發展較為滯後,品種極其單一。現有的發綠色螢光的RSFP僅僅有Dronpa家族的幾個蛋白和剛剛開發出來的rsEGFP。
  • 超分辨螢光蛋白開發研究獲進展
    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發明因其能夠提供對於活細胞和活體動物的靶向基因修飾標記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 螢光蛋白可協助破譯斑馬魚「想法」
    實現細胞活動精細成像的標準方式,是通過基因改變的細胞來表達綠色螢光蛋白(GFP),其在鈣濃度提升時會被點亮,就像神經元被激活時發生的一樣。為了嘗試觀察單個神經元的活動,科研人員在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製成了超級敏感的螢光蛋白,並在4天至7天大、通體透明的斑馬魚幼體身上進行了測試。他們重點集中於斑馬魚的頂蓋位置捕捉活動的跡象,而該區域正是斑馬魚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