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2021-01-18 如何學院派的養魚

以後這類的系列文章會非常硬核,硬核玩家可以狂喜了。


對於魚友來說,最關注的東西大概就是珊瑚生長和發色,生長的事情太繁雜散亂了,咱們可以來先說說發色的事情。發色這個事情也算是智商稅重災區了,這個我已經吐槽過無數次了,畢竟隨便拿點各種鹽配一配就能賣高價這種事情簡直不要太爽。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為了徹底破除大家對一些補劑、玄學的迷信,為了對科學知識、精神的傳播,我就來寫一個螢光蛋白、色蛋白的系列科普,今天第一篇就從螢光蛋白的結構、進化說起。

 

和大多數魚友想像的不同,螢光蛋白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目前已經確定的螢光蛋白有幾百種之多,這個可以參考下我以前寫過的珊瑚螢光蛋白的文章。同樣看起來是綠色的螢光蛋白,它們的激發和發射光譜、激發效率、斯託克斯位移等等可能完全不一樣。但是有趣的是,光學特性上大相逕庭的這些蛋白,不管是藍的、綠的、黃的、紅的,甚至包括那些五顏六色的色蛋白,它們在化學結構、組成上卻極為類似。[1]。

它們基本上都由約230個胺基酸組成,可以說是很小的蛋白質分子了。結構上我們可以認為螢光蛋白的結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蛋白質骨架和其發色基團,蛋白質骨架基本上都是11鏈β桶結構,這十一條鏈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圓桶狀的結構(下圖)。通過將發色團與周圍的水分子隔離,蛋白質骨架有助於防止在激發態下可能發生的碰撞猝滅。同時,一些發色基團在蛋白質疏水核心內部的深處也使它免受環境危害,例如滷化物和水合氫離子,這些離子往往會通過改變其離子化狀態而降低總螢光。還有我們的老朋友活性氧(ROS),也有破壞發色團(即被光漂白)的能力,蛋白質骨架也能夠保護髮色團不受ROS損害。[2]

 

A 著名的維多利亞水母的GFP蛋白的β桶狀結構示意圖,右側放大圖的是發色團在受到370-400 nm光線照射時的激發態異構體發出綠色螢光(右)。B 是發色基團的形成機理

 

 

 

除了蛋白質骨架以外,就是發色團了,發色團的分子量也很小,結構也不是非常複雜。而且發色團結構的細微改變就能夠使得螢光蛋白的螢光特性完全不同,可以看下圖,發色基團結構上的非常細微的變化就可以使得螢光蛋白的顏色從藍色到青色到綠色到黃色到橙色到紅色。


 

 

再看這這個圖(下圖),僅僅一個胺基酸的差別,把兩種螢光蛋白的第167個胺基酸替代成穀氨酸以後,A圖的青色螢光蛋白吸收峰和發射峰都發生了很大的偏移,吸收峰從425偏到了485nm,發射峰從490變成了500nm,變得更綠了。而B圖的青色螢光蛋白發射峰倒是基本沒變,吸收峰從吸收藍光變成了吸收紫外線。


 


 

 

除了螢光蛋白分子本身的組成結構會影響以外,螢光蛋白分子所處的微環境中的一些物質比如一些小分子的多肽還有一些胺基酸分子等等(別想了,這裡面不包括魚友覺得有用的那些金屬離子)對於成熟發色團的形成以及適當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發色團周圍的胺基酸在成熟過程中通過穩定催化中涉及的幾個官能團發揮關鍵作用(別瞎想了,人工加進去的胺基酸也不太可能會對螢光蛋白產生什麼影響)。

 

 

除此之外,螢光蛋白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光學現象

 

比如一些螢光蛋白是光誘導的,比如下圖A中的PA-GFP,在初始狀態下是沒有螢光的,但是在紫外線照射後,它的發色團就會發生氧化脫羧,不可逆的轉化成綠色螢光蛋白。下圖B中的發色團各位魚友一定見過,這個Kaede的紅色發色基團就是從八字腦(峇里腦)中分離出來的,你平常看到的八字腦的紅色就是這種基團帶來的。這個基團在黑暗中生成的時候是綠色螢光的,但是在400nm波長的紫外照過以後π共軛體系會發生一些變化使得其產生紅色螢光,同樣的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


 


 

 

 

還有一些螢光蛋白的變化是可逆的,可以通過某些手段像開關一樣打開關閉。

 

比如像這個Dronpa發色團,這個發色團可以形成順反異構兩種同分異構體(還記得中學化學學的同分異構體,順反異構這些東西吧)。當分子處於順式構型的時候可以發出綠色的螢光,當強烈的藍光(488 nm)照射後該基團會變成反式構型的異構體變成為非螢光的「關閉狀態」(灰色)。那麼要如何打開這個開關呢,只要將這個發色基團暴露在低水平的紫外線(405Nm)下,基團又可以從非螢光的反式構型重新便會有綠色螢光的順式構型。你看,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你們看,看起來顏色大相逕庭的螢光蛋白,甚至是色蛋白,其實他們的結構組成都非常類似,都是一個非常類似的蛋白質骨骼加上看起來大同小異的發色基團組成的。那麼他們為什麼那麼類似呢?這是因為這些螢光蛋白、色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這是什麼意思呢,可以看看下面這張用各個螢光蛋白克隆出來的序列做的系統發育樹 [3] 。


 



這個系統發育樹上包含的這些螢光蛋白大致上可以說明,各種螢光蛋白,包括色蛋白(就是紫色的那幾個),其遺傳上的差距都不是很遠,各個螢光蛋白在系統發育樹上所處的位置也與他們所屬的珊瑚在珊瑚的系統進化樹上高度類似(除了亂入的那個Zoanthidea),說明了螢光蛋白也是隨著珊瑚一起進化的。而且這些螢光蛋白、色蛋白具有共同的祖先,這個最早的綠色螢光蛋白目前我們已經知道最晚從侏羅紀開始就已經出現了。從已知序列反推回去的數據顯示最原始的那種螢光蛋白是一種綠色螢光蛋白,最大發射峰為505-506 nm(右圖),激發峰值在493-495 nm處(左圖)


 


 

反推預測出來的螢光蛋白祖先序列跟現在的各種螢光蛋白、色蛋白之間序列差別8–12%左右,相似性還是很高的。

 

也就是說現在的所有螢光蛋白、色蛋白都是從一種綠色螢光蛋白進化來的,那麼珊瑚為什麼要讓自己變得五顏六色呢,目前已經有研究表明珊瑚進化出這麼多亂七八糟顏色的蛋白是受環境壓力選擇產生的[4],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壓力導致的呢?請聽下回分解。

還有那個魚友們最關心的問題,這些結構、組成跟魚友覺得有用的金屬離子可以說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哪裡來的從分子層面影響螢光蛋白呢?這個謠言可以休矣。


參考文獻:

[1] Lukyanov K A, Chudakov D M, Fradkov A F, etal. Discovery and properties of GFP-like proteins from nonbioluminescent anthozoa.[J]. Methods of biochemical analysis, 2005: 121-138.

[2] Sample V, Newman R H, Zhang J, et al. The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luorescent proteins[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09, 38(10): 2852-2864.

[3] Alieva N O, KonzenK A, Field S F, et al.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coral fluorescentproteins.[J]. PLOS ONE, 2008, 3(7): 1-12.

[4] Field S F, Bulina M Y, Kelmanson I V,et al. Adaptive Evolution of Multicolored Fluorescent Proteins in Reef-BuildingCorals[J].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2006, 62(3): 332-339.


相關焦點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常見螢光蛋白簡介以GFP為藍本通過基因技術合成的突變體發射光譜涵蓋了整個可見光波段,近幾年針對螢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於提高螢光蛋白的亮度,改變Stokes位移(指激發峰與發射峰之間的距離)和光譜特性,以及尋找新型光轉換/光激活螢光蛋白等方面開展。下面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綠色/紅色螢光蛋白基因及發光特性。
  • 簡述螢光蛋白
    1.2紅色螢光蛋白1999年,Matz等從珊瑚蟲中分離出了能在紫外照射下發出紅色螢光的蛋白質——紅色螢光蛋白(RFP)。其中,DsRed是最早用於研究的紅色螢光蛋白,2001年Yarbrough等人解析了它的晶體結構。相比於GFP,它有更高的螢光強度,成像背景低,並能激發和發射更長的波長。
  • 螢光蛋白
    螢光蛋白結構重構中最初代表性的技術就是雙分子螢光互補技術(BiFC)。Regan課題組最早實現了基於GFP的蛋白互補。他們將1個GFP突變體(sg100)在蛋白的第7和第8個β-鏈loop區域進行分割,產生2個大小相近的片段(N-GFP和 C-GFP);分割後的GFP片段只有通過具有強烈相互作用的反平行亮氨酸拉鏈的作用才能重新組裝成完整的GFP並發出螢光。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Shaner等純化了多種螢光蛋白,利用弧光燈(arc lamp)為激發光源測試了它們的光穩定性(Table 1),他們推薦其中的單體螢光蛋白mCherry和mKO為螢光亮度較強,37℃蛋白摺疊效率較高,而且光穩定性較好的兩個螢光蛋白(Shaneret al., 2005)。
  • 一種新型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
    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是目前揭示生物體內離子和小分子濃度,以及生物信號網絡的強有力工具。儘管近些年科學家陸續進化出個別基於紅色螢光蛋白的生物探針,大部分現有的生物探針依然只能發出綠色或者黃色螢光。由於黃綠色螢光蛋白激發和發射波長過於靠近,很難實現雙通道螢光監測。
  • 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一起看一下螢光蛋白的發展歷史吧。       螢光的原理:電子吸收能量從基態躍遷至第一電子激發態,通過內轉化的方式到達第一電子激發態的最低態,之後躍遷至基態,以光的形式釋放能量,產生螢光。由於激發和發射之間能量的損耗,因此,發射波長比激發波長更長。
  • 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開始,人們對於螢光蛋白的進一步研究和應用都沒有停止過。1999 年紅色螢光蛋白首次被報導,紅色螢光蛋白能夠與 GFP 共用,激發和發射波長更長,最重要的是其在細胞內成像時背景低。這些優點促使科學家們對紅色螢光蛋白進行了系列研究,極大的完善了其多樣性。 研究者在應用紅色螢光蛋白的時候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野生型的紅色螢光蛋白成熟速度慢且多以四聚體或二聚體形式出現,對細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 前沿科技解讀丨生命的顏色 ——螢光蛋白的發現與應用
    多數水母擁有顏色絢麗的傘性身軀及自體發光的能力,可散發出點點淡藍色螢光,與搖曳的海水相映成輝,常引人無限遐想。沒有人知道水母發光的能力是如何進化而來的,這些美麗的海洋精靈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如繁星般點綴著浩瀚的海底世界。千百萬年來,這些美麗的水母如光明的使者,出現在詩人、畫家和攝影師的作品中,為人類藝術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單體性質將螢光蛋白與目標蛋白進行融合表達,直接地追蹤目標蛋白或是定位目標蛋白,這就要求螢光蛋白是單體,不能影響目標蛋白的功能和定位。因此,我們將螢光蛋白的單體性質放在第一位。科學家巧妙地將螢光蛋白與細胞色素 P450 進行融合表達,讓螢光蛋白定位在內質網的胞質面,螢光蛋白的聚合性質會使鄰近的螢光蛋白聚合在一起,形成聚集體,在雷射共聚焦顯微鏡下能夠看到細胞核的周圍有很大的點狀結構。小編已經用此種方法檢測了多個螢光蛋白。
  • 我們對新型的螢光蛋白 CagFbFP滿懷期待!
    幾十年來,螢光蛋白如GFP的使用一直是生物分析的支柱,甚至獲得了諾貝爾獎。雖然這些分子非常適合實驗室使用,但它們確實有局限性,因為它們易高溫變性,蛋白質結構龐大,並且僅在氧存在下才發光。然而現在,來自莫斯科物理和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的科學家一起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這種新分子非常小,在高溫下穩定。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而最新的研究則在珊瑚蟲及其親緣物種發現了新型螢光色素,這為生產生化研究用的先進標記物提供了無價的先導結構,這項研究最重要的意義是在活體細胞中的非侵入式動態過程研究。 這種蛋白即EosFP,一種從造礁紅色腦珊瑚中提取出來的螢光蛋白。基因工程使Iris螢光蛋白具有雙重光激活的特性。
  • 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本文就螢光蛋白的發現、分類、理化性質和基本應用進行歸納總結。染色和標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與有機化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合作錢學森也是鈣離子的先驅。錢1952年出生於紐約。他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在那裡上了利文斯頓高中。他的漢族家庭來自中國杭州。他的父親許楚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大學班上獲得了最高分。作為一個孩子,錢患有哮喘,因此,他經常在室內。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1962年,下村修和約翰森等在《細胞和比較生理學雜誌》上報導,他們分離純化了水母中發光蛋白水母素。據說下村修用水母提取發光蛋白時,有天下班要回家了,他把產物倒進水池裡,臨出門前關燈後,依依不捨地回頭看了一眼水池,結果見水池閃閃發光。因為水池也接受養魚缸的水,他懷疑是魚缸成分影響水母素,不久他就確定鈣離子增強水母素髮光。
  • 超分辨螢光蛋白開發研究獲進展
    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發明因其能夠提供對於活細胞和活體動物的靶向基因修飾標記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 小蛋白,大功能!一種可用於超高分辨顯微成像的新型螢光蛋白
    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發明因其能夠提供對於活細胞和活體動物的靶向基因修飾標記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進一步,由基因改造的光激活螢光蛋白(PAGFP)能夠提供單分子特性,而實現了超分辨顯微成像,使得這一技術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隨後,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向著活細胞動態超高時空解析度顯微成像邁進。
  • 神奇的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發光
    Tsien)和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利用轉基因技術,所有細胞和動物都可以產生螢光蛋白質。 康乃狄克學院化學家、《發光基因》作者馬克·齊默(Mark Zimmer)將綠色螢光蛋白質稱之為「21世紀的顯微鏡」。
  • 神奇的螢光蛋白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展示
    【搜狐科學消息】 據每日科學網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把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錢學森堂侄錢永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以表彰三人作為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者和推廣者,所取得的科學成就。
  • 神經科學家利用螢光蛋白「照亮」果蠅的大腦 觀察嗅覺對突觸的影響
    突觸是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傳到另一細胞間的相互接觸的結構。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在功能上發生聯繫的部位,也是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日前美國西北大學的神經學家利用從水母身上提取的螢光蛋白,成功「照亮」了果蠅的大腦結構,來觀察嗅覺對突觸的影響。研究人員使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將綠色、黃色及藍色三種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分子分成兩個部分,將一部分應用在一側的神經元上,另一部分則連接到神經元突觸間隙上。當信號通過突觸時,這些分子聚合在一起並且發光,發光持續時間長達1-3小時。
  • 螢光蛋白為他們三個贏得諾貝爾獎,也為人類帶來希望之光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作為生物化學示蹤劑,在當今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中相當於現代的電腦和網際網路,你無法想像科學家沒有了這個GFP,就像你無法想像現在的世界沒了電腦和網際網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