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解讀丨生命的顏色 ——螢光蛋白的發現與應用

2021-01-20 今日科協


文/ Serina


在海洋中,棲息著一類美麗而神奇的生物——水母。水母是一類古老的水生無脊椎軟體動物。多數水母擁有顏色絢麗的傘性身軀及自體發光的能力,可散發出點點淡藍色螢光,與搖曳的海水相映成輝,常引人無限遐想。沒有人知道水母發光的能力是如何進化而來的,這些美麗的海洋精靈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如繁星般點綴著浩瀚的海底世界。千百萬年來,這些美麗的水母如光明的使者,出現在詩人、畫家和攝影師的作品中,為人類藝術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Aequorea Victoria水母


直至20世紀中期,一位日本科學家下村修才注意到並著手研究了水母這一獨特的發光現象,並發現其螢光源自一種會發光的蛋白——水母蛋白,它可以發出藍色的螢光並將其傳遞給另一種綠色螢光蛋白,最終使水母產生綠色的螢光。隨後馬丁·查爾菲及錢永健兩位科學家對GFP加以改造和利用,並正式將其成功引入整個生命科學領域,引發了一場生命科學領域細胞及蛋白研究技術的巨大革命。至今為止,利用改造後的螢光蛋白標記活體細胞的方法已在世界各實驗室得到廣泛推廣,而下村修、馬丁·查爾菲及錢永健三人也因為他們做出的巨大貢獻共同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下面,我們將逐步介紹水母素、綠色螢光蛋白與人類科學共同發展的輝煌歷史。


▲200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當年諾貝爾化學獎分別授予日本科學家下村修(左一)、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中)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左三)


下村修是最早研究這種水母發光現象的科學家之一。20世紀50年代,他所在的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正致力於研究生物的發光現象。1955—1961年間,下修村已經對水螢火蟲(Cypridina)體內的發光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發現這種小生物的發光需藉助於其體內一種奇特的蛋白,並將其命名為螢光素酶。遺憾的是,下修村發現僅靠螢光素酶自身並不足以發光——很多年以後人們才發現螢光素酶本身沒有發光能力,但其可以催化一種叫做螢光素的小分子化合物並使其發光——但這項研究令他意識到很多海洋生物的發光能力可能依賴於其體內產生的某種發光蛋白。因此,他轉而研究更多的海洋生物,以尋找其他具有發光能力的蛋白。


後來,在其導師約翰森的建議之下,他最終決定將工作重點放在研究一種名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身上。為此他和約翰森多次驅車到達華盛頓大學的星期五港實驗室打撈大量水母,並將它們分批帶回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實驗室進行蛋白提取實驗。先前關於螢光素酶的研究為下村修提供了大量研究經驗,他很快發現在水母傘性區域的邊緣聚集有大量能夠發光的發光細胞,並從中分離出了一種可以發光的蛋白,並將其稱作「水母蛋白」。該研究刊登在1962年《細胞和比較生理學雜誌》上。


據稱有一天,下村修又提取了一份不能發光「失敗」的蛋白樣品,下班前隨手將其倒入水池中,並關好實驗室的燈準備回家。臨走前他例行環視了實驗室一周後準備鎖門,下一刻他驚奇地發現水池中竟散發著藍色的螢光!他立刻斷定可能是水池中的某種成分激活了水母蛋白的發光能力。在此後的幾天,他對水池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離子及化學組分進行了逐一篩查,並最終發現鈣離子可以激活水母蛋白發光能力。


▲水母發光細胞在Aequorea Victoria水母中的形態。左圖為水母發光細胞的顯微圖片。中圖為Aequorea Victoria水母在黑暗中的顏色。右圖為Aequorea Victoria水母在可見光中的顏色。


1963年,下村修和約翰森等在《科學》上報導了這一神奇的蛋白結合鈣離子後發光的獨特機制。原來在未結合鈣離子時,水母蛋白可與一種名為腔腸素的小分子之間共價結合。當鈣離子存在時,每個水母蛋白可與兩個鈣離子結合,並通過氧化反應使蛋白與腔腸素之間的共價鍵斷裂,形成游離的腔腸素及CO2。由腔腸素負責發光,該反應是迅速而短暫的。自然光會削弱鈣離子與水母蛋白之間的結合能力,並最終使水母蛋白重新回到不結合鈣離子、但與腔腸素共價結合的狀態。


在自然界中,Aequorea Victoria水母在受到驚嚇時可迅速發出光芒,而數分鐘後光芒則自行消退,即是這一有趣生化反應的宏觀體現。


▲水母蛋白結合鈣離子後發光的分子機制。圖片摘自下村修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在諾貝爾講座所做的研究報告


在其後的研究中,阿什利和裡奇韋解析了該蛋白的編碼基因,並將其表達於其它生物體中,以監測生物體內鈣離子濃度的動態變化。鈣離子是生物體中一類重要的信號分子,因此這項技術使人們首次成功觀察到活體內鈣離子濃度變化的情況。在數十年後的今天,這項技術仍是科研人員測定活體內鈣離子的主流方法之一。如2010年,武治長井實驗室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上曾利用表達水母蛋白的動物細胞觀察其體內鈣離子的濃度變化情況。


▲體外培養的的動物細胞,在轉入水母螢光蛋白後於顯微鏡下呈現的鈣離子濃度熱圖。圖中紅色代表細胞內鈣離子濃度較高的區域,綠色代表細胞內鈣離子濃度較低的區域。


水母蛋白的發現與改造為體內鈣離子濃度的測定帶來重大的技術突破。但水母為生命科學領域做出的貢獻卻遠不止於此。


下村修在研究水母螢光蛋白時,發現高純度的水母螢光蛋白在加入鈣離子後可發出藍色的螢光,但在黑暗中水母及水母的發光細胞都呈現綠色。這是一個有趣的科學現象,下村修為此感到既新奇、又困惑。經過一系列預實驗,他推測在水母中很可能還存在另外一種蛋白,可以對水母螢光蛋白的發光特性造成一定影響。他繼續優化蛋白提取工藝,並最終證實在水母發光細胞中,確實還存在一種小分子蛋白。但這種蛋白的含量極其微弱,以至於他們無法對它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在漫長的10年後,他終於獲取了足夠量的此種蛋白,並通過一系列實驗獲得了該蛋白的晶體結構。對蛋白晶體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蛋白本身不具有發光能力,但能吸收水母螢光蛋白發出的藍色光波,並將其轉化為綠色的光波放出。他將該蛋白命名為「綠色螢光蛋白」。這一出色的成果最終發表在1979年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中。


但遺憾的是,當時的研究者們並沒有意識到綠色螢光蛋白的應用前景。一晃20年過去了,一位在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工作的馬丁·查爾菲博士偶然注意到了下村修的工作。當時馬丁·查爾菲正在研究一種名為秀麗隱杆線蟲的小型模式動物的神經元發育情況。這種小蠕蟲僅有1.5mm長,通體透明,是觀察神經細胞發育及遷徙的絕佳模式動物。但馬丁·查爾菲在顯微鏡下跟蹤神經細胞發育情況時,他發現在層層疊疊的細胞組織中跟蹤神經細胞的標記情況仍具有一定困難。在得知綠色螢光蛋白的性質後,他意識到自己或許可以將綠色螢光蛋白表達在秀麗隱杆線蟲的神經細胞中,並以此標記需要觀察的細胞,使它們在層層疊疊的透明組織中「脫穎而出」。從1992—1994年的2年間,他一直致力於在體外克隆綠色螢光蛋白的編碼基因,並先後將其成功表達在了原核模式生物大腸桿菌及秀麗隱杆線蟲中,並最終獲得了帶有綠色螢光蛋白標記的神經元的轉基因秀麗隱杆線蟲。在螢光顯微鏡下,這些線蟲經藍色激發光照射後會發射出綠色的螢光,清晰地展示了神經細胞的位置及結構,非常美麗。


這項開拓性的工作發表在當年的《科學》雜誌上。文章發表後,眾多科學家開始意識到可以利用綠色螢光蛋白對一些觀察困難的細胞、亞細胞器或蛋白進行活體成像分析。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利用綠色螢光蛋白進行活體標記的技術已被細胞學研究領域廣泛採用,並成為一項經久不衰的經典實驗技術。


▲帶有GFP標記的秀麗隱杆線蟲神經元結構。如圖所示依次為秀麗隱杆線蟲的頭部神經節、背神經索、腹神經索及尾部神經節結構


▲利用綠色螢光標記的目標蛋白在螢光顯微鏡下進行移動的時間軌跡。如圖,上一排為帶有綠色螢光標記的目標蛋白由感染的T-淋巴細胞向未感染的T-淋巴細胞遷徙的時間軌跡。下一排為帶有綠色螢光標記的目標蛋白進入未感染的T-淋巴細胞並與之融合的時間軌跡。


隨著綠色螢光蛋白標記技術的蓬勃發展,科研人員逐漸發現單純的綠色螢光蛋白常常不能完全滿足實驗者的研究需要,有很多科研人員希望在實驗中同時標記兩種以上的細胞或蛋白,以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針對這種需求,時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藥理學教授以及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的錢永健博士開始著手改造並尋找綠色螢光蛋白的變體。錢永健帶領的科研團隊研究了綠色螢光蛋白的結構特點,並對其重要胺基酸位點進行了突變或置換,最終獲得了一系列綠色螢光蛋白的變種蛋白。有的較綠色螢光蛋白螢光更強、有的經激發後可發出黃色、藍色、青色及紅色螢光,為此後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錢永健本人也因這一突出貢獻與下村修和馬丁·查爾菲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錢永健實驗室改造的一系列螢光蛋白變體及其被激發光照射後呈現出的顏色


在無數科學家們的努力下,蟄居於水母內的水母蛋白及綠色螢光蛋白已經被導入病毒、放線菌、酵母、植物、果蠅、線蟲、小鼠、大鼠、人類細胞等幾乎所有的模式生物,為無數科學研究乃至人類重大疾病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螢光蛋白發出的生命之光,將繼續照亮生命科學領域未來的道路。



相關焦點

  • 簡述螢光蛋白
    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要:螢光蛋白的發現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極為有效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文就螢光蛋白的發現、分類、理化性質和基本應用進行歸納總結。染色和標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神奇的螢光蛋白 諾貝爾化學獎成果展示
    【搜狐科學消息】 據每日科學網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把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化學及化學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錢學森堂侄錢永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馬丁·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以表彰三人作為綠色螢光蛋白的發現者和推廣者,所取得的科學成就。
  • 顯微鏡下的「花花世界」——螢光蛋白的發現
    原來,在這種水母的體內有一種叫水母素的物質,在與鈣離子結合時會發出藍光,而這道藍光未經人所見就已被一種蛋白質吸收,改發綠色的螢光。這種捕獲藍光並發出綠光的蛋白質,就是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名科學家就是下村修。
  • 螢光蛋白種類和螢光蛋白標記技術
    最早應用的橙色螢光蛋白是從一種熱帶珊瑚(Discosoma striata)中分離得到的,命名為DsRed。DsRed的激發光主峰值為558nm,次要峰值為500nm附近,螢光發射光波長為583nm。DsRed成熟時間較長,易形成四聚體,阻礙了它的應用。
  • 五顏六色的螢光小魚,竟然應用了轉基因技術?
    不知道你注意過沒有,在這些觀賞魚中,有一些顏色看上去比較奇怪,好像在發出螢光的小魚。單看它們的外形特徵,似乎和其他正常的同類沒什麼區別,但卻有著完全不同的顏色。那麼它們這種明顯與眾不同的外表是怎麼形成的呢?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編向小夥伴們介紹了金魚的歷史金魚:你一定想不到,我和你鍋裡的鯽魚是什麼關係,從魏晉時期紅色的鯽魚到現在多姿多彩的各種金魚,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選育和培養。
  • 螢光蛋白
    螢光蛋白結構重構中最初代表性的技術就是雙分子螢光互補技術(BiFC)。Regan課題組最早實現了基於GFP的蛋白互補。他們將1個GFP突變體(sg100)在蛋白的第7和第8個β-鏈loop區域進行分割,產生2個大小相近的片段(N-GFP和 C-GFP);分割後的GFP片段只有通過具有強烈相互作用的反平行亮氨酸拉鏈的作用才能重新組裝成完整的GFP並發出螢光。
  • 今兒細聊一下螢光蛋白
    但是科學家並不滿足於此,因此進行大量努力來創造不同顏色的綠色螢光蛋白變種,因為共軛結構是螢光蛋白發色的關鍵,對發色團進行點突變產生了以Phe、His或Trp取代Tyr66的藍色和青色突變體螢光蛋白;利用關鍵突變T203Y得到了激發發射最大值為515 529 nm的黃色突變體螢光蛋白。
  • 哪些是靠譜的紅色螢光蛋白?
    從 1962 年下村修等在名為 Aequorea victoria 的水母體內發現並分離得到最早的螢光蛋白綠色螢光蛋白
  • 新型螢光蛋白可用於活細胞觀察
    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來自珊瑚蟲的螢光蛋白,這種螢光蛋白可以用於高解析度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雜誌上。
  • 科學史梳理:綠色螢光蛋白|下村修|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下村教授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馬丁·沙爾菲、加州大學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的教授錢永健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一起榮獲該獎項。綠色螢光蛋白是什麼?為什麼發現它就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下村教授他們是怎樣發現了這個大家都不熟悉的物質,並對其進行開發利用的呢?我們接下來要詳細介紹的這個物質已經成為現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裡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 讓科學家痴迷的螢光蛋白 能使所有動物都發光
    他發明了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錢永健是綠色螢光蛋白發展歷程中最為關鍵的的締造者,他在下村修與沙爾菲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搞清楚了綠色螢光蛋白特性。他改造綠色螢光蛋白,通過改變其胺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發出不同顏色光的螢光蛋白,其中包括藍色、青色和黃色,並讓它們發光更久、更強烈。世界上目前使用的螢光蛋白大多是錢永健實驗室改造後的變種。
  • 神奇的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發光
    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利用轉基因技術,所有細胞和動物都可以產生螢光蛋白質。 康乃狄克學院化學家、《發光基因》作者馬克·齊默(Mark Zimmer)將綠色螢光蛋白質稱之為「21世紀的顯微鏡」。通過讓基因攜帶綠色螢光蛋白質——與瘤轉移或大腦功能有關的基因——科學家只需通過尋找螢光便可知道基因何時以及為什麼「開啟」。
  • 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因發現和開發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與有機化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合作錢學森也是鈣離子的先驅。錢1952年出生於紐約。他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在那裡上了利文斯頓高中。他的漢族家庭來自中國杭州。他的父親許楚賢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大學班上獲得了最高分。作為一個孩子,錢患有哮喘,因此,他經常在室內。
  • 關於螢光蛋白的一切--結構和進化
    可是對於真正的螢光蛋白、色蛋白來說,它們與魚友想像的卻大不一樣,歸功於螢光蛋白在生物學研究裡已經得諾獎的巨大應用,螢光蛋白的結構,光學特徵、化學性質等等已經被學界了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對於螢光蛋白在珊瑚體內起到的功能,珊瑚對螢光蛋白的調控機理我們所知的卻非常少。
  • 螢光蛋白的選擇指南
    選擇一個成功的螢光蛋白標籤,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所選螢光蛋白能夠高效表達,並且具有較高的螢光強度,以避免細胞自發螢光的幹擾;第二,所選螢光蛋白應具有足夠的光穩定性;第三,考慮所選螢光蛋白是否能形成二聚或多聚體,及其寡聚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第四,所選螢光蛋白最好對會造成實驗誤差的環境因素不敏感;第五,在需要多種螢光蛋白的標記實驗中,應儘量避免它們之間激發發射光譜範圍重疊造成的幹擾(Shaner et
  • 孫育傑課題組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BIOPIC孫育傑課題組近日成功研製新型可逆光激活螢光蛋白GMars-Q,從而實現了基於並行RESOLFT原理的長時間活細胞超高解析度成像。同時,螢光蛋白專家Karin Nienhaus和Gerd Ulrich Nienhaus在同期對GMars-Q的研製及其特殊的光物理化學機制進行了「亮點」報導和長文評述。 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莊小威課題組研製新型光轉化螢光蛋白mMaple3,成功地用於基於單分子定位技術(PALM)的超高分辨成像。
  • 神經科學家利用螢光蛋白「照亮」果蠅的大腦 觀察嗅覺對突觸的影響
    日前美國西北大學的神經學家利用從水母身上提取的螢光蛋白,成功「照亮」了果蠅的大腦結構,來觀察嗅覺對突觸的影響。研究人員使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將綠色、黃色及藍色三種不同顏色的螢光蛋白分子分成兩個部分,將一部分應用在一側的神經元上,另一部分則連接到神經元突觸間隙上。當信號通過突觸時,這些分子聚合在一起並且發光,發光持續時間長達1-3小時。
  • 螢光蛋白為他們三個贏得諾貝爾獎,也為人類帶來希望之光
    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作為生物化學示蹤劑,在當今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中相當於現代的電腦和網際網路,你無法想像科學家沒有了這個GFP,就像你無法想像現在的世界沒了電腦和網際網路一樣。
  • 獻給初學者:如何選擇合適的螢光蛋白
    自 1992 年綠色螢光蛋白被用於標記基因,各種顏色的螢光蛋白被開發出,目前有上百種的螢光蛋白。在我們的實驗中,經常會用到螢光蛋白,但是如何選擇合適螢光蛋白,得到完美的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