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路過余光中先生的詩與藝術

2021-01-15 清洛枕書

01憶先生

2017年12月,余光中離開了他流連了90年的人間。植物枯萎了,把它的的生命留在了種子裡;余光中先生去世了,把他的生命留在了詩句裡。

少時初識先生,緣於那篇膾炙人口的詩篇《鄉愁》: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當時讀著,只覺得有些可怖。長大後再讀來,竟不禁鼻頭一酸、心口疼了一下,也是應了那句少年不知愁滋味,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現在才開始慢慢懂得,童年時候不懂的——思親之苦、別離之苦、思鄉之苦。

我們的一生,都在時光的河裡流著,身不由己,裹挾著向前,直到東流到海不復還。人生之苦,十有八九,那一二分甜,雖如河底的金砂般稀罕,可若細心尋去,還是有的。

02讀先生

《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部詩歌精選集,分為六輯:鄉愁、綺情、浮生、邂逅、目光,至美。

在這八十組經典詩作中,我們跨越詩人整個創作生涯,感受他一世間的片片詩情,點點詩意。

耄耋之年,回首遙望,這九十載的歲月竟長成了一株花,那記憶的梗上,一朵娉婷的是愛情、一朵溫柔的是親情、一朵秀麗的是友情、一朵華茂的是詩情、一朵炫美的是景情,一朵安謐的是物情……

03讀先生的愛情

範我存是余光中的妻,小名咪咪。

在讀到先生講述愛人的詩時,總是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那溢於言表的濃情蜜意,是夜,《咪咪的眼睛》還像一對鳥兒一樣拍著翅膀,直到我吻了她,它們才合攏飛倦的雙翼,

咪咪的眼睛余光中靜靜地睡在了窩裡。咪咪的眼睛是一對小鳥輕捷地拍著細長的睫毛一會兒飛遠,一會兒飛近纖纖的翅膀扇個不停但他們最愛飛來我臉上默默脈脈地盤旋著下降在我的臉上久久的棲息不時撲一撲纖纖的柔羽直到我吻著了我的咪咪他們才會合攏飛倦的雙翼不再去空中飛,飛,飛只靜靜,靜靜的睡在窩裡

04讀先生的親情

當先生靜靜地回憶往事時,那走馬燈般的場景一幕幕如在目底,母親的呼喚,仿佛就在耳邊,再次響起。

呼喚余光中就像小的時候在屋後的那一片菜花田裡一直玩到天黑太陽下山,汗已吹冷總似乎聽見,遠遠母親喊我吃晚飯的聲音可以想見晚年五千年深的古屋裡就亮起一盞燈就傳來一聲呼叫比小時更安慰,動人遠遠,喊我回家去

余光中先生的幼時,以前那些狂風暴雨、驚心動魄的日子裡,總有一把護衛著他的油紙傘,母親那如一盆炭火的懷抱,是家的溫暖。

而現在,他在驚雷駭電的颱風之夜,遙念著母親的孤墳,才知曉,取暖最好的方式,是回家。可母親若不在了,作為孩子的,哪還有家呢?

親情傘最難忘是江南孩時的一陣大雷雨下面是漫漫的水鄉上面是閃閃的迅電和天地一吒的重雷我瑟縮的肩膀,是誰一手抱過來護衛一手更挺著油紙傘負擔雨勢和風聲  多少江湖又多少海一生已渡過大半驚雷和駭電早慣了只是颱風的夜晚卻遙念母親的孤墳是怎樣的雨勢和風聲輪到該我送傘去卻不見油紙傘更不見那孩子

05讀先生的詩情

詩人去世了,他的生命留在詩歌裡,余光中先生讀著詩歌,便如同詩人們春雪煎茶,隔空對話。

他《尋李白》,說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他《夜讀曹操》,竟被曹孟德惹得幾乎燃起這片暮年壯心,想要在滿峽風浪中前僕後繼,輪番搖撼這孤島。

他在《藕神祠》與李清照把酒黃昏後,可憐她天妒佳偶,只橫刀一分,就把美滿截成了兩半。

06感先生

歲月荏苒,窗臺邊的鴿子飛走了、櫻桃落了、雲兒飄走了,風雨也住了。現在呢,余光中先生已經去往天國,回到了母親的身邊。他安眠在這裡,也應了他不到40歲時寫下的那首詩。

當我死時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07思先生

我在這嚴寒的下午,翻開這本《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也路過余光中先生的一生,感受他的詩與藝術。

「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即使先生已然不在了,我在這些詩裡,依然能感受到他鮮活澎湃的情感。

百年之後,我們的生命會留在那裡?又有誰會路過我們的一世呢?

#余光中#

相關焦點

  • 《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你是否讀懂他詩中的深情與溫柔
    初識余光中先生是因為那一首動人、感人的《鄉愁》,而如今,他已經離開我們三年多了,在2021年初的冬天裡,讓我們一起懷念先生,也將那份純粹的赤子之情妥善珍藏。《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共分為鄉愁、綺情、浮生、邂逅、目光、至美六個部分,精選了余光中先生八十組經典詩作,包括《鄉愁》、《七十自喻》、《尋李白》、《風箏怨》等經典佳作。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說信拈來,在簡潔流暢的文字裡又蘊含了豐富的感情,同時具有西方象徵派的特色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美感,在這些跨越詩人整個創作生涯的詩作中,也記錄了余光中先生對祖國、對家人的深情和他對生命的感悟。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金陵子弟江湖客  餘先生一生漂泊,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臺灣,求學於美國,任教於香港,最終落腳於臺灣高雄的西子灣畔,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藝術的薰陶研習,讓餘先生在中西文學界享有盛譽,往返於兩岸多國,卻依然從未有過「歸屬感」。他詩文的主題,多離不開「離鄉」「鄉愁」「孤獨」「死亡」,讀他的詩,迎面而來的是一種入骨的蒼涼與頑強。
  • 在那一首詩裡,與詩人余光中一同去尋找詩仙
    詩的前面有題記,余光中摘用了杜甫評價李白的兩句詩: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比李白小11歲的杜甫是李白的知己和益友,他敬仰李白、關心李白,與李白曾漫遊東魯諸地,他於李白分手後,世路茫茫,不知李白的音訊。杜甫寫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過,性情為人忠厚實在的杜甫對李白的生活方式還是有所保留和嘆惋的。
  • 評讀詩人余光中詩歌《等你,在雨中》
    讀睡原詩:余光中《等你,在雨中》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蟬聲沉落 蛙聲升起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你來不來都一樣 竟感覺每朵蓮都像你尤其隔著黃昏 隔著這樣的細雨永恆 剎那 剎那 永恆等你 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內 等你 在剎那 在永恆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 此刻如果你的清芬
  • 「90後」讀余光中:因為他,我知道什麼叫了鄉愁
    《鄉愁》,不僅承載著余光中先生身在寶島臺灣卻依舊情思祖國大陸的念想,也透露著深藏在余光中先生心中對於兩岸統一的殷切企盼,更道出了大多數海內外遊子旅居異國時對於祖國母親的深沉思念。因為小詩《鄉愁》,我第一次知道了余光中先生,知道了有這麼一位深切渴求大陸懷抱的臺灣人,在海峽的那頭,深沉地唱著思鄉的歌,訴說著無盡的鄉愁。余光中先生對於祖國母親的愛,對於兩岸統一的渴求,是那樣複雜深重卻又難以言表。他的詩更說出了大多數臺灣人,想起大陸,想到那遙遠的、回不去的故土,心中的失落與悲傷。然而對於他的思鄉之情,我卻不能感同身受,因為我從來沒有離開家,更從來不敢想像沒有了家的庇護會是怎樣的。
  • 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鄉愁》外的真實詩人,在詩歌中品味人生
    余光中先生的這首《絕色》,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歌。大概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容易讓人產生固有印象。記得,在沒讀到這首詩歌之前,我對余光中先生的印象,還停留在那首學生時代的《鄉愁》裡。後來,才發現余光中先生不僅本身是個幽默風趣的人,在文學方面也有著令人矚目的成就。用他的文章《析論我的四度空間》裡的話講,即「我一生經營四大文類:詩、散文、評論、翻譯,迄今寫作不輟。」
  • 簡筆畫風格的壁紙+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今天小編分享給大家 余光中的一首詩《等你, 在雨中》: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蟬聲沉落, 蛙聲升起一池的紅蓮如紅焰, 在雨中你來不來都一樣, 竟感覺每朵蓮都像你尤其隔著黃昏, 隔著這樣的細雨永恆, 剎那, 剎那, 永恆
  • 于謙路過陶淵明的故居,看到了剛剛盛開的菊花,寫下一首唯美的詩
    而這首《過菊江亭》正是路過陶淵明的故居,看到了滿地的菊花,詩人想到了陶淵明的一生鍾愛菊花,同樣品格高尚,充分肯定了他的才華,還有獨立的人格。這也正是于謙在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主題思想,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過菊江亭》 明代:于謙 杖履逍遙五柳旁,一辭獨擅晉文章。
  • 余光中首次到山東看黃河 把名片迎風一揚鞋底泥土帶回臺灣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1972年,44歲的余光中寫下這首《鄉愁》,這是大陸讀者對他最熟悉的作品。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2013年4月份,余光中做客山東廣播電視臺《新杏壇》欄目,分享他的美麗鄉愁。
  • 當鄉愁成了絕響,再見,余光中
    導 語 提余光中,不只是上頭那句「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說來,知道有《鄉愁》後,很長一段時間,我並沒有比在朋友圈悼念余光中死訊的人,更了解余光中。據說就翻了百年的名人志錄,怎麼都找不到一個跟文化名流沾邊的人。後來,就還了祖籍是本縣人的余光中,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在這邊就讀,只是返鄉過幾趟。閩南話也不會說。後來,縣裡還給他蓋了一個相當氣派的文學館。我在這裡,無意評價余光中的文學成就——尤其是詩歌成就。也不想說他的政治立場,以及告密等歷史黑材料。
  • 「以大觀小」的藝術邏輯——評趙佔東先生的全景花鳥畫藝術
    「以大觀小」的藝術邏輯——評趙佔東先生的全景花鳥畫藝術評論:吳永強(藝術批評家,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佔東先生是一位有著長期從藝經歷和全面修養的藝術家。本於家學淵源,其自幼即隨父親學習詩詞、書法和國畫。他青少年時代做過專業美工,爾後長期在部隊文工團從事舞美工作。
  • 阿里山詩路:旅行的藝術
    我去臺灣旅行的時候,除開自己選擇一定要去看看林語堂的故居這一項之外,其他都是聽從導遊的安排。我對林語堂晚年的生活充滿好奇,我想看看他自己選址和設計的房子和我在鼓浪嶼看到的他老家的房子有些什麼區別,我還想最好有足夠的時間,在他的房子裡坐一坐。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國的美學和中國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倫理)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倫理價值;而西方的美學和西方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
  • 漫議梁山魚畫藝術:貴和情懷
    梁先生出生在燕趙大地文化藝術之鄉衡水,著名的衡水三絕鼻煙壺內畫、侯店毛筆和宮廷金魚聞名天下。武強年畫、冀派內畫藝術都深深滋養了他。他喜愛民間美術,特別是對燕趙大地的民間美術有深厚感情和深入研究。這使他的美術創作帶有濃鬱的民間美術形式美感,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意味。 梁先生擅長畫魚,尤其擅畫鱖魚。鱖魚富有吉祥貴和的美好象徵,是歷代文人畫家喜愛表現的題材。
  • 「藝術中國」——讀畫家楊遠成先生作品
    自幼跟隨父親多次拜訪啟功、黑白龍、柳子谷、關友聲、劉魯生等現代藝術大師。現拜著名藝術大家程大利先生門下,苦心潛修,山水畫,理論上升了一個高度。祖籍山東汶上,現居北京,自幼隨祖父、父親研習書畫,祖父、父親均為齊魯大地上中國畫的大家,培養出了不計其數的書畫人才,為齊魯文化做出了貢獻。
  • 「藝術中國雙年展」——蘇宇光先生師生書畫展
    師承有序 墨韻匠心蘇宇光先生及弟子書畫展古之學者必有師……人非生而知之者……這是摘錄《師說》中的兩句話。這裡包含了多少情誼,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有師傅的淳淳教誨、循循善誘才讓這些弟子有所成就。這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國畫家、國家高級美術師蘇宇光先生。
  • 讀首詩再睡覺|生活的趣致,是有幸玩弄每天的日出
    溫柔的日子,都寫成了詩沒有驚天動地尋常得就像,樹在南方長了葉仙人掌在沙漠裡長了刺我在心臟裡,長了你.未來,我也能白頭後來的趣致只求我有詩只求詩有你後來的天地,唯有詩別人吟讀的卻是我和你繁華裡,每一盞燈都注入了思念卻刺痛了雙眼僅存一丁點渴望掙扎著,漫延.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藝術大辭典》 敦煌研究院編 樊錦詩 主編 趙聲良 副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孫儒僩先生繪製的莫高窟第237窟單層木塔圖參與編纂《敦煌藝術大辭典》的劉玉權先生的手稿《敦煌藝術大辭典》壁畫類詞條百年之業敦煌,一個流光溢彩的名字。
  • 音樂是我們的堅固堡壘——紀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系列之一
    時空遙遠而同行:馬丁·路德與我美國音樂史學家李奧納多的簡潔傑作《音樂之流》,把古典音樂特別是內心辯證法藝術的奏鳴曲式同德國宗教改革的悲壯歷史聯繫起來,可謂慧眼獨具。儘管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音樂和民歌,但我們說有古典音樂的「德國特徵」指向一個巨人及其時代,這就是偉大的德國宗教改革之父馬丁·路德。馬丁·路德對我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本人自己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