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鄉愁》外的真實詩人,在詩歌中品味人生

2021-01-19 夏顏秋的小時光

「若逢新雪初霽,滿月當空,下面平鋪著皓影,上面流轉著亮銀,而你帶笑地向我步來,月色與雪色之間,你是第三種絕色。」

余光中先生的這首《絕色》,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歌。大概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容易讓人產生固有印象。記得,在沒讀到這首詩歌之前,我對余光中先生的印象,還停留在那首學生時代的《鄉愁》裡。

後來,才發現余光中先生不僅本身是個幽默風趣的人,在文學方面也有著令人矚目的成就。用他的文章《析論我的四度空間》裡的話講,即「我一生經營四大文類:詩、散文、評論、翻譯,迄今寫作不輟。」

當余光中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文學,果然成為了情理之中、預料之外的「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並同時擁有了集知名詩人、作家、學者和翻譯家於一身的美譽。

仔細說來,余光中先生最早產生的就是那顆詩心了。而舊詩的根底影響和英詩的啟發,讓他很快便投入到新詩的創作中去。最終,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勤勞的寫作令余光中先生在詩歌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他的詩歌。

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新書——《鄉愁》,正是以時間為脈絡,精選了余光中先生多個創作時期的詩歌集。從《薩福投海》到《水手的日記》,從《月臺》到《巴黎狂想曲》,從《五陵少年》到《天狼星變奏曲》,從《鄉愁》到《白玉苦瓜》,從《尋李白》到《天問》……

這些豐富的創作題材,恰恰說明了余光中先生在詩歌方面絕對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倘若,你問余光中先生,到底哪來這麼多靈感?那麼,我想他一定會說:「這都是繆斯女神的功勞!」

說不盡的「鄉愁」在文學創作中,鄉愁是一種舉世皆然的特殊情感,在離家、離國的遊子身上表現得格外強烈。比如,孟郊的《遊子吟》;比如,屈原的《離騷》;又比如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耳熟能詳的《鄉愁》。

其實,在本書中,余光中先生寫鄉愁的詩歌挺多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我死時》。這首詩歌是這樣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多麼炙熱的情感啊!它生動地表達了余光中先生那種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強烈願望,讓人讀之動容。而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確足以包容萬物,那江河洶湧奔流的聲音,仿佛聽著就具有安定心神的力量。

寫不盡的「情思」情之一字,往往最動人,也最傷人。在《薩福投海》中,古希臘女詩人薩福為情自殺,那種「夜空是多麼的崇高!我再伸手也摸你不到!」的無奈,像極了愛而不得的心情,讓人深陷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從而走上了自我毀滅的絕路。

余光中先生與妻子的婚姻生活是美好的,在《蜜月》中,他說:「你仍是新娘,你仍是新娘,如果你愛我,你可以把蜜月延長——到七十歲(像你的白髮像我的白須)那樣的短。」是呀,對於甜蜜的兩個人來說,再悠長的時光,都會覺得太短。

對於每個人來說,親情永遠是割捨不下的。《母難日》就表達了那種濃濃的母子情:「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但是兩次哭聲的中間啊,有無窮無盡的笑聲,一遍一遍又一遍,迴蕩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道不盡的「生活」生活是豐富的,也許在那些微小的事物中,就有靈感的迸發。在本書中,那首《揚子江船夫曲》,那首《圓通寺》,那首《讀臉的人》,同樣讓人印象深刻,也總能夠帶給人一些精神上的啟示。

或許,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人們一直在找一個平衡,就像余光中先生那樣通過詩歌去感悟自己身邊的一切,去獲得內在的精神滋養,去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

在這樣的心態之下,形式似乎變得不再重要,只有選擇好正確的方向,並為之努力就好。要相信,命運終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未來。

《鄉愁》是一部精品的詩歌集,它展現了余光中先生富足而又獨特的詩歌世界。透過這本書,身為讀者可以在其中品味到複雜的人生真諦。我很喜歡這部詩歌集,那麼你呢?

#詩歌#

相關焦點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余光中去世  《鄉愁》全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詩追求藝術真實而不是對生活自然主義地描摹
    因此,我可以說,詩(或者說文學)追求的是藝術真實而並非生活真實。我想到十多年前,我還在上大學,當看到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這一對概念時十分驚訝,大有「原來如此」的感悟。書上說,藝術真實是經過作家篩選後對生活真實的虛構和概括,是符合生活內在邏輯、能顯示社會生活本質的、具有審美價值的真實。所以生活真實是社會生活的自然形態,文學創作的源泉。
  • ...詩歌周·論壇丨詩人施施然:在詩歌中,迎接終將戰勝疫情的那一天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詩人吉狄馬加,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詩人梁平,魯獎獲得者、陝西省作協副主席、詩人閻安,魯獎獲得者、詩人林雪,《中國藝術報》總編輯、詩人康偉,安徽省作協秘書長、《詩歌月刊》主編、詩人李雲,《詩潮》主編、詩人劉川,《上海文學》副社長、詩人張予佳,中國檢察官文聯文學分會副會長、詩人老房子,詩人邰筐、木布木泰、施施然、安然、包苞,以及俄羅斯詩人魯登科·瓦列裡、伊琳娜·
  • 品讀戴望舒的一首詩,意境深遠,不愧為讀者深愛的雨巷詩人
    戴望舒,人稱「雨巷詩人」,原名戴朝安,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純潔幽雅。詩人曾赴法留學,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很深。這首詩抒發遊子的情思,雋永飄逸,意象朦朧,鄉愁憂怨濃得化不開,就像李煜詞中所寫,「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人在外時間久了,睹物思情,望月懷遠,海上微風吹拂著他飄逸的黑髮,海面上碧波蕩漾,仿佛綻開了青色的薔薇。
  • 首屆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如約而至
    2017年,汨羅與世界許下「三年之約」,即2020年起航「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而今,「三年之約」如期而至——2020年12月11日至14日,中國汨羅江國際詩歌藝術周正式啟航。「三年之約」:以「詩歌」名義,與世界「對話」「浩浩沅湘,分流汨兮。」汨羅江,這條全長253公裡的河流,是不折不扣的中華詩歌航道。
  • 「打工詩歌」的審美蝶變(1)---寶安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由此,也讓我想到深圳打工詩人群體。來自外省的他們,與許多打工者一樣,工作於工廠流水線,租住在狹小的出租屋裡,臉上總是掛著疲憊。他們身上被貼上另一個標籤——打工詩人。因為心中仍存著不滅的詩歌夢想,他們執著地以詩行觀照自我乃至同時代人的生存和命運。這些詩行或幸福,或痛苦,但無一例外,都是打工者感情和處境的最真實記載。
  • 詩人阿紫詩歌朗誦會在雪梨舉行
    中新網雪梨3月24日電(眭黎曦)由澳洲語言藝術協會主辦的《生命——阿紫詩歌澳洲行》詩歌朗誦活動,於24日晚在雪梨伯伍德區舉行。澳洲語言藝術協會主席、著名華人朗誦家呂忠堂先生一首鏗鏘的《中華頌》,拉開了朗誦會的序幕,博得臺下華人的陣陣叫好聲。
  • 詩人應該寫真實的鄉村,而不是虛構一個世外桃源
    相應地,許多有著鄉村生活經驗的當下詩人的文化意識和寫作觀念,也很難只是停留在如「鄉土詩」和「新鄉土詩」的層面上。換言之,這樣的詩歌命名,已不能涵蓋當下詩人書寫中國鄉村題材詩歌的精神內核。所謂「鄉村詩歌」的概念也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
  • 中國詩歌|頭條詩人|宋憩園:青芒懸在彎曲的樹枝上
    ▲【俄】Peter Bezrukov路燈的上面燃燒不息的星星宋憩園的詩歌比較緊貼生活,沒有簡單的歌頌或者批判,詩意如織毛衣般在一堆看似凌亂的線頭中緩緩呈現。對於更年輕的你們也不理解:「那些瓦房怎抵得上小區房?」小時候饅頭是飯,辣椒麵是菜。雪下在屋頂上,第二天滴落成冰錐透亮,吃一口爽過冰鎮雪糕。上廁所時,屁股在北風中像兩個皮球左右搖晃。
  • 鄉愁不僅僅是一張船票——韓舸友(美國)中英文詩歌作品欣賞
    鄉愁不僅僅是一張船票——韓舸友(美國)中英文詩歌作品欣賞 發布時間:2020-01-23 19:53:22      來源:貴州網 作者簡介:
  • 詩人艾青:詩歌中寫愛情,生活中的情感同樣豐富多彩
    詩人艾青:詩歌中寫愛情,生活中的情感同樣豐富多彩文/老張在路上>艾青,現代文學家、詩人。他的詩歌作品,被選入中學和大學教材,是新時期代表性詩人之一。1910年艾青出生於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畈田蔣村的一個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這個少年經歷成就了他1933年發表的名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79年後,重新煥發寫作熱情。
  • 但丁詩歌獎得主謝達科娃:詩人中的微笑天使
    《微笑天使》浮雕像2013年1月13日,俄羅斯詩人奧爾嘉·亞歷山大羅夫娜·謝達科娃獲得了義大利但丁國際詩歌獎,再次得到國際詩歌界的肯定,這無疑有助於提高詩人的國際知名度。1983年她獲得安德列·別雷獎,1995年獲得羅馬歐洲詩歌獎,1998年獲得梵蒂岡弗·索洛維約夫「歐洲基督之根」獎,2003年獲得索忍尼辛獎。或許是童年印象的關係,她喜歡中國古典哲學,喜歡老子、莊子,喜歡李白的詩歌,喜歡中國的繪畫與書法。1988年她創作了組詩《中國行》,仿佛看著畫上的楊柳、河水與船,再次神遊中國。
  • 英語詩人與勞動詩歌
    提到洋溢著土壤和詩文味道的絕佳組合,不得不提起愛爾蘭詩人希尼,他既是歌頌勞動行為的詩人,又是自幼從事田野耕作的農民。事實上,從他創作的勞動詩歌來看,將勞動模範詩人這個稱謂賦予他毫不為過。1939年,希尼出生在北愛爾蘭的德利縣,父輩沒有文學基礎,終身在田地中耕作。
  • 除了那個著名的皇帝詩人外,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乃是這個宋代詩人了
    古代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唐詩宋詞本質上都可以歸入到「詩歌」的大範疇當中。而且,中國的這些古詩並不是都由精英詩人所創作的,乃是相當全民化。上至皇帝,下至販夫走卒之流,都可以吟詩作對。要說起歷史上作詩最多的人,乃是清代的皇帝乾隆了。這個所謂的詩人一生留下四五萬篇詩歌,確實相當高產。
  • 大學生眼中胡剛毅的詩歌:詩中有乾坤 文中見晨曦
    慢慢品味,他的詩作品性是含蓄的,想像豐富,狀物寫人,富有深意。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別樣的美,不外露,不張揚,猶如一個頗有內涵和神韻的美人,需要一顆睿智的眼睛去發掘,去探索。總能於其詩中感受到自然的活力及生命的激情,詩性的自然流入。高爾基說過:「詩不是屬於現實部分的事實,而是屬於那比現實更高部分的事實。」詩歌作為「最高語言藝術」,是美的創造和智慧的結晶。
  • 走近俄羅斯詩歌中的「紫羅蘭」——丘特切夫詩歌漫談
    走近俄羅斯詩歌中的「紫羅蘭」——丘特切夫詩歌漫談 2021-01-15 1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個詩人與一段歷史的詩意相遇—趙曉夢長詩《釣魚城》的藝術表達
    這種表達方式,使全詩具有底蘊、充滿矛盾、衝突、糾結,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一般詩歌作品的平淡、直白和線性抒寫。詩的戲劇化是一種主要來自西方的藝術方式,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影響甚大。⑤也就是說,詩人的想像邏輯、非線性邏輯不同於日常所見的敘事邏輯、線性邏輯,這樣就可以使詩的結構顯得更為獨特、豐富、飽滿。戲劇化的藝術效用之一,就是實現詩歌在表達上的客觀化。客觀化不是不注重感情的抒寫,更不是以敘事為核心,而是詩人借用他人之口、他人的行為和自身之外的存在,來曲折地、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取向和詩意判斷,從而避免詩歌抒寫的過度直白,避免情感的空洞性和理念化。
  • 一個詩人與一段歷史的詩意相遇——趙曉夢長詩《釣魚城》的藝術表達
    這種表達方式,使全詩具有底蘊、充滿矛盾、衝突、糾結,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一般詩歌作品的平淡、直白和線性抒寫。  詩的戲劇化是一種主要來自西方的藝術方式,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影響甚大。⑤也就是說,詩人的想像邏輯、非線性邏輯不同於日常所見的敘事邏輯、線性邏輯,這樣就可以使詩的結構顯得更為獨特、豐富、飽滿。  戲劇化的藝術效用之一,就是實現詩歌在表達上的客觀化。客觀化不是不注重感情的抒寫,更不是以敘事為核心,而是詩人借用他人之口、他人的行為和自身之外的存在,來曲折地、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取向和詩意判斷,從而避免詩歌抒寫的過度直白,避免情感的空洞性和理念化。
  • 文藝名師丨林金茂《觀賞胡金全畫作偶得》外一首及張志保小詩合集
    林金茂《觀賞胡金全畫作偶得》外一首及大賀點評.在崖巖上行走不正如傳說中的蜘蛛俠嗎?它勇敢攀登高峰,沖天之志直上雲霄「攬月」。「畫艬」這二個字得詩趣。「攬月」象徵大志,「畫艬」顯然是象徵詩情畫意的生活之舟。最後一行,生動形象地使「笑俠」沖天之志與現實保持一致性。「笑俠」的理想不投射於現實的生命之舟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