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逢新雪初霽,滿月當空,下面平鋪著皓影,上面流轉著亮銀,而你帶笑地向我步來,月色與雪色之間,你是第三種絕色。」
余光中先生的這首《絕色》,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歌。大概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容易讓人產生固有印象。記得,在沒讀到這首詩歌之前,我對余光中先生的印象,還停留在那首學生時代的《鄉愁》裡。
後來,才發現余光中先生不僅本身是個幽默風趣的人,在文學方面也有著令人矚目的成就。用他的文章《析論我的四度空間》裡的話講,即「我一生經營四大文類:詩、散文、評論、翻譯,迄今寫作不輟。」
當余光中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文學,果然成為了情理之中、預料之外的「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並同時擁有了集知名詩人、作家、學者和翻譯家於一身的美譽。
仔細說來,余光中先生最早產生的就是那顆詩心了。而舊詩的根底影響和英詩的啟發,讓他很快便投入到新詩的創作中去。最終,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勤勞的寫作令余光中先生在詩歌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他的詩歌。
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新書——《鄉愁》,正是以時間為脈絡,精選了余光中先生多個創作時期的詩歌集。從《薩福投海》到《水手的日記》,從《月臺》到《巴黎狂想曲》,從《五陵少年》到《天狼星變奏曲》,從《鄉愁》到《白玉苦瓜》,從《尋李白》到《天問》……
這些豐富的創作題材,恰恰說明了余光中先生在詩歌方面絕對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倘若,你問余光中先生,到底哪來這麼多靈感?那麼,我想他一定會說:「這都是繆斯女神的功勞!」
說不盡的「鄉愁」在文學創作中,鄉愁是一種舉世皆然的特殊情感,在離家、離國的遊子身上表現得格外強烈。比如,孟郊的《遊子吟》;比如,屈原的《離騷》;又比如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耳熟能詳的《鄉愁》。
其實,在本書中,余光中先生寫鄉愁的詩歌挺多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我死時》。這首詩歌是這樣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多麼炙熱的情感啊!它生動地表達了余光中先生那種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強烈願望,讓人讀之動容。而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確足以包容萬物,那江河洶湧奔流的聲音,仿佛聽著就具有安定心神的力量。
寫不盡的「情思」情之一字,往往最動人,也最傷人。在《薩福投海》中,古希臘女詩人薩福為情自殺,那種「夜空是多麼的崇高!我再伸手也摸你不到!」的無奈,像極了愛而不得的心情,讓人深陷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從而走上了自我毀滅的絕路。
余光中先生與妻子的婚姻生活是美好的,在《蜜月》中,他說:「你仍是新娘,你仍是新娘,如果你愛我,你可以把蜜月延長——到七十歲(像你的白髮像我的白須)那樣的短。」是呀,對於甜蜜的兩個人來說,再悠長的時光,都會覺得太短。
對於每個人來說,親情永遠是割捨不下的。《母難日》就表達了那種濃濃的母子情:「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但是兩次哭聲的中間啊,有無窮無盡的笑聲,一遍一遍又一遍,迴蕩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道不盡的「生活」生活是豐富的,也許在那些微小的事物中,就有靈感的迸發。在本書中,那首《揚子江船夫曲》,那首《圓通寺》,那首《讀臉的人》,同樣讓人印象深刻,也總能夠帶給人一些精神上的啟示。
或許,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人們一直在找一個平衡,就像余光中先生那樣通過詩歌去感悟自己身邊的一切,去獲得內在的精神滋養,去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
在這樣的心態之下,形式似乎變得不再重要,只有選擇好正確的方向,並為之努力就好。要相信,命運終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未來。
《鄉愁》是一部精品的詩歌集,它展現了余光中先生富足而又獨特的詩歌世界。透過這本書,身為讀者可以在其中品味到複雜的人生真諦。我很喜歡這部詩歌集,那麼你呢?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