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讀余光中:因為他,我知道什麼叫了鄉愁

2020-12-07 騰訊網

[摘要]2017年12月14日,著名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臺灣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遊子安息。

余光中。視覺中國 資料圖

2017年12月14日,著名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臺灣高雄醫院病逝,享年90歲。遊子安息。

對於「90後」的我們來說,中學課本上那篇《鄉愁》,使我們認識了這位思鄉遊子。《鄉愁》,不僅承載著余光中先生身在寶島臺灣卻依舊情思祖國大陸的念想,也透露著深藏在余光中先生心中對於兩岸統一的殷切企盼,更道出了大多數海內外遊子旅居異國時對於祖國母親的深沉思念。

《鄉愁》手跡

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永春,出生在南京的他,年少時隨家人遷居臺灣。我是一名「90後」,是福建閩南人,和余光中先生算是同鄉了。我們福建和臺灣雖然相隔一灣海峽,但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相似之處。小時候去海邊,父母總會對我說,海的那頭就是寶島臺灣。然而我總是望不到它,於是我總會問,臺灣是哪兒?臺灣是什麼樣的?我的父母就會笑盈盈地回答我:「她是一個島。島上的人們和我們一樣說著閩南語,吃著海蠣煎和燒肉粽,喝著烏龍茶。島上的人呀,和我們一樣都是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我們都是中華兒女,我們是一家人。」

兒時,母親有一位臺灣友人,母親叫他「洪大哥」。洪大哥祖籍也是福建,1950年代隨他的父母移居臺灣後就很少回到大陸。但是據父親說,洪大哥每次回大陸,都要回到家鄉老宅,去宗祠拜一拜。也許是因為時間過去了太久的緣故吧,我真正記得和我的臺灣叔叔「洪大哥」的相處時光,只是一起去遊覽武夷山水的時候。雖然那時年紀小,但是有些事情至今依然記得深刻。在竹排上,洪大哥抱著年幼的我,用那帶著閩南腔的不標準普通話對我說:「阿妮,等你長大了,一定要去我們臺灣看看,有阿里山和日月潭,她和這邊的秀麗山水一樣美麗。」年幼的我嚮往著和我說著同一種方言的地方。我心想,即使我望不到它,即使海峽阻隔著我與臺灣,但等我長大,也一定要坐船、坐大飛機去看看他。

寫到這裡,我心中泛起一陣酸楚。後來我再也沒有見過洪大哥,但我卻如此思念他,回想起曾經因為好久沒有見到洪大哥,出於好奇,還問過母親:「媽媽,洪大哥什麼時候再來廈門呀?」母親會因為我的問題而哽咽,陷入思索。我看到她眼中默默泛起瑩光。年幼的我真的無法體會到母親眼裡的淚花的寓意。我想,母親也許和我一樣,只是單純地想念洪大哥了吧。然而我並不知道在那時,不光是洪大哥,對於兩岸同胞來說,往返於臺灣和大陸之間都是何其不易。我的印象裡,關於我的臺灣叔叔洪大哥的印象只有那唯一的一小片段。

1997年的香港回歸,通過電視轉播,讓全體中華兒女都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然而那時我依然還小,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都激動得熱淚盈眶。1999年澳門歸回時,母親說:「香港和澳門都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她們回家了!」我無法體會母親的這番話語有何意義,也不能知道為什麼電視鏡頭裡的人們那樣歡呼雀躍和淚流滿面。

年輕時的余光中 圖片來自網絡

成長的過程中,我常常問自己,家對於我來說有什麼意義?那麼祖國之於我的意義又是怎樣的呢?在中學課本上第一次閱讀到了《鄉愁》,那時我才明白,重踏故鄉熱土、回歸祖國懷抱是多少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夢想。我也懵懂地知道了,有一種期盼,是對兩岸統一的憧憬。因為小詩《鄉愁》,我第一次知道了余光中先生,知道了有這麼一位深切渴求大陸懷抱的臺灣人,在海峽的那頭,深沉地唱著思鄉的歌,訴說著無盡的鄉愁。余光中先生對於祖國母親的愛,對於兩岸統一的渴求,是那樣複雜深重卻又難以言表。他的詩更說出了大多數臺灣人,想起大陸,想到那遙遠的、回不去的故土,心中的失落與悲傷。然而對於他的思鄉之情,我卻不能感同身受,因為我從來沒有離開家,更從來不敢想像沒有了家的庇護會是怎樣的。我只知道,余光中先生思念大陸,但我不解,為什麼余光中先生不能拿著他的船票,跨越海峽,載船而歸?後來我才知道,在兩岸三通以前,僅僅只是這一灣淺淺的海峽,但卻讓回家的路顯得那樣困難又遙遠。

我想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鄉愁》中那番有些酸澀的念想,深切地與余光中先生感同身受,是在我初入大學的那段光景。告別我生活了18年從未離開的家鄉,我遠赴遙遠的東北求學。隨著時間推移,我對新環境的好奇心日間消磨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對家鄉的無限思念和想回到過去的念舊思緒。地理空間上的阻隔成了我與家鄉最遙遠的距離。正如《鄉愁》中說的那樣,我在這頭,我的家在那頭。我似乎體會到了余光中在作《鄉愁》時的心情,一方面是無法觸及的家與愛,另一方面是對家與愛的渴求。我總在被窩裡因為想家而偷偷掉淚。我深深地想念著我的家、我的親人,我期盼著假期快點到來。每一次假期歸家,當我走出車廂,重新站在家鄉的熱土上時,我常常潸然淚下;而每一次假期返校時,當我走進車廂,回頭去望向我揮手的父母,回頭去望那漸漸消失的樓群時,轉過頭,我也早已淚流滿面。然而我明白,我離家只是一時的告別家鄉,而對於余光中先生來說,這一別,也許就是再也不見了;這一別,也許就留下了畢生的思念了。

日後,再讀到《鄉愁》時,我覺然,對於余光中先生,他對故鄉的思想,對於重回祖國母親懷抱的渴求,對兩岸早日統一的殷切期盼,不只是跨越時空的回歸那樣簡單。對於家的思念,是承載了多少代人的夢啊!這個家,是小家,也是大國。當初年幼的「90後」的我們,如今都已經是獨立的青年。我們也許已經不會為了遠離家鄉、思鄉心切而落下飽含念想的淚水,因為我們已經長大。我們知道,終有一日能回家,回到父母親溫馨的懷抱中。我們的羽翼日漸豐滿起來,父母卻漸漸老去。對於家的責任,對於家的守護,對於我們來說更為重要了。我們知道,無論走到那裡,最終還是要回到那一片土地上。

不久前讓我重新回憶起《鄉愁》,是因為在社交媒體上為大眾所關注的「東北爺爺在臺灣」。96歲的東北爺爺夏偉和80歲的金門奶奶翠娥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相愛,現居臺灣。由於爺爺奶奶高齡,並且爺爺還患有阿爾茲海默症,他們的「90後」孫女夏德萱希望永遠留住這美好的回憶,因此為二老開通了社交帳號,以記錄二老的甜蜜生活。其實,爺爺本名夏全茂,上個世紀40年代因一系列原因來到臺灣,以為黑龍江老家沒有親人了,加之其它種種原因,他便再也沒有回老家去看過一眼。然而夏爺爺卻常與孫女講起自己記憶中的黑土地。夏德萱本以為給爺爺拍視頻是為了記錄點滴的生活,萬萬沒想到通過網絡收穫到了一個消息:夏爺爺的親生弟弟夏全鰲依然在世,並且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希望和自己的哥哥重逢。通過夏德萱和千千萬萬網友的努力,身處海峽那頭的夏家終於和海峽這頭的夏家取得了聯繫。雖然遺憾的是,夏全茂爺爺在沒有來得及擁抱自己的家人、沒有能夠重新踏上黑土地前就與世長辭,但是對於夏德萱和奶奶來說,她們很欣喜,爺爺最後終於找到了家!

後來,我曾閱讀過余光中先生的《望鄉的牧神》、《逍遙遊》等著作,我才了解到,余光中先生曾旅居異國。他身處西半球的國度,在被西方文化緊緊包圍之下,精神世界裡那無法抹去的東方文化胎記,讓他覺得自己身處在一個「既不是古代又不是現代的遺忘裡」。在文化的衝擊中,他感受到的是一種煎熬。作為客居異國的作家,現實生活中的家國故土對他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余光中只得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構建「家」與「國」,他的詩文裡無不透露著他對家鄉的期盼、對親情愛人的渴求,這一切都在他的精神守望中躍然紙上。

2013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感受到了東方之珠的魅力。站在維多利亞港邊,遙望著對岸鱗次櫛比的高樓和停泊在港邊的一艘艘大貨船,我不禁感嘆道:「香港,你是多麼美。」母親曾經說的那句「她終於回家了」,一直縈繞在我耳邊。後來我了解到,在1974年到1985年間余光中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彼時身處香港,余光中先生「北望故國,東眷故國」,在《九廣鐵路》裡,他傾聽鐵軌的音律:

香港是一種鏗然的節奏,吾友/用一千隻鐵輪在鐵軌上彈奏/向邊境,自邊境,日起到日落/北上南下反反覆覆奏不盡的邊愁/剪不斷碾不絕一根無奈的臍帶/伸向北方的莽莽蒼蒼/又親切又生澀的那個母體/似相連又似久絕了那土地/一隻古搖籃遙遠地搖/搖你的,吾友啊,我的回憶/而正如一切的神經末梢/這條鐵軌是特別敏感的。

從這條延伸到大陸的鐵路上,他聽到了「反反覆覆奏不盡的邊愁」。

那時,身處港島的余光中,渴求重新踏上大陸故土,但卻身不由己。而如今,大陸與香港之間的溝通交流已經是如此便捷了。我感慨時代的變化,大家都陸陸續續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我期盼未來,海峽對岸的同胞們也能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之中。

今日,余光中先生長辭。您終於飛躍那灣海峽,來親撫您的大地母親了。橫跨了時空的鄉愁,您終於了卻。我不禁想吟誦余光中先生的那篇小詩《風鈴》:

我的心是七層塔簷上懸掛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嗎?

這是寂靜的脈搏, 日夜不停

你聽見了嗎, 叮嚀叮嚀嚀?

這惱人的音調禁不勝禁

除非叫所有的風都改道

鈴都摘掉, 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文/張康妮)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余光中《鄉愁》原文全文完整版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當鄉愁成了絕響,再見,余光中
    導 語 提余光中,不只是上頭那句「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說來,知道有《鄉愁》後,很長一段時間,我並沒有比在朋友圈悼念余光中死訊的人,更了解余光中。後來,就還了祖籍是本縣人的余光中,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在這邊就讀,只是返鄉過幾趟。閩南話也不會說。後來,縣裡還給他蓋了一個相當氣派的文學館。我在這裡,無意評價余光中的文學成就——尤其是詩歌成就。也不想說他的政治立場,以及告密等歷史黑材料。借這麼個機會,了解下電影以外的文學天地,還有說下《他們在島嶼寫作:逍遙遊》,記錄對象,就是余光中。
  • 《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路過余光中先生的詩與藝術
    01憶先生2017年12月,余光中離開了他流連了90年的人間。植物枯萎了,把它的的生命留在了種子裡;余光中先生去世了,把他的生命留在了詩句裡。少時初識先生,緣於那篇膾炙人口的詩篇《鄉愁》: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 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鄉愁》外的真實詩人,在詩歌中品味人生
    「若逢新雪初霽,滿月當空,下面平鋪著皓影,上面流轉著亮銀,而你帶笑地向我步來,月色與雪色之間,你是第三種絕色。」余光中先生的這首《絕色》,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歌。大概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容易讓人產生固有印象。記得,在沒讀到這首詩歌之前,我對余光中先生的印象,還停留在那首學生時代的《鄉愁》裡。
  • 余光中首次到山東看黃河 把名片迎風一揚鞋底泥土帶回臺灣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1972年,44歲的余光中寫下這首《鄉愁》,這是大陸讀者對他最熟悉的作品。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2013年4月份,余光中做客山東廣播電視臺《新杏壇》欄目,分享他的美麗鄉愁。
  • 鄉愁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詩意的回答!
    什麼是鄉愁?余光中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席慕容說,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在那一首詩裡,與詩人余光中一同去尋找詩仙
    余光中余光中因為一首《鄉愁》而為我們了解、關注。詩的前面有題記,余光中摘用了杜甫評價李白的兩句詩: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比李白小11歲的杜甫是李白的知己和益友,他敬仰李白、關心李白,與李白曾漫遊東魯諸地,他於李白分手後,世路茫茫,不知李白的音訊。杜甫寫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過,性情為人忠厚實在的杜甫對李白的生活方式還是有所保留和嘆惋的。
  • 《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你是否讀懂他詩中的深情與溫柔
    初識余光中先生是因為那一首動人、感人的《鄉愁》,而如今,他已經離開我們三年多了,在2021年初的冬天裡,讓我們一起懷念先生,也將那份純粹的赤子之情妥善珍藏。《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共分為鄉愁、綺情、浮生、邂逅、目光、至美六個部分,精選了余光中先生八十組經典詩作,包括《鄉愁》、《七十自喻》、《尋李白》、《風箏怨》等經典佳作。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說信拈來,在簡潔流暢的文字裡又蘊含了豐富的感情,同時具有西方象徵派的特色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美感,在這些跨越詩人整個創作生涯的詩作中,也記錄了余光中先生對祖國、對家人的深情和他對生命的感悟。
  • 熱評丨我也蠻自豪,因為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裡的一個點
    在我看來,她就是余光中,她就是「料理鼠王」,拍得出「鄉愁」,做得出「媽媽的味道」。李子柒的成功,在於熱愛,愛生活、愛家鄉、愛文化。而每一個喜歡她的人,也是因為愛,才懂這個叫李子柒的姑娘。李子柒火了,我也是剛剛加入對她的討論。但看了關於她的報導後,我發現,原來是她!就是那個把平常生活、把傳統文化拍得如詩如畫的短視頻博主。
  • 評讀詩人余光中詩歌《等你,在雨中》
    讀睡原詩:余光中《等你,在雨中》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蟬聲沉落 蛙聲升起一池的紅蓮如紅焰正因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讓人傷感的黃昏才顯得如詩如畫。「我」 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語:「你來不來都一 樣,竟感覺/每朵蓮都象你」。在余光中的詩作中,蓮的意象曾多次出現。詩人崇尚蓮的美麗與聖潔,因此,蓮既是具象的實物,又是美與理想的綜合。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便知曉了詩作中為何把約會的地點安排在黃昏的蓮池邊。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鄉愁,只有回不來的人才懂
    余光中說,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後來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許巍在故鄉裡唱到,在異鄉路上,每一個寒冷的夜晚,這思念,它如刀,讓我傷痛……還記得2002年,我拉著沉重的行李箱離開家去異地求學,在此後的整整十年裡,我便很少看見家鄉春天的花開,冬天的白雪,也很少感受到故鄉的秋風和蟲鳥的鳴叫
  • 『消愁』還是『鄉愁』亦或是『小丑』?
    《消愁》是由毛不易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曲於2017年7月29日以單曲的形式發行 ,後收錄於毛不易2017年9月1日發行的專輯《巨星不易工作室》,2017年12月,毛不易憑藉該曲獲得2017「騰訊娛樂白皮書」
  • 三峽夜話|鄉愁的變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大約是中國人表達鄉愁最早的詩歌之一了。而透過張騫出使西域、蘇武牧羊、昭君出塞、唐僧取經、鄭和下西洋等歷史事件的背後,飽含的何嘗沒有割捨不斷的濃濃鄉愁呢?鄉愁帶走兩岸,鄉愁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人,鄉愁各有不同,怨婦、將士、商旅、士子,他們的鄉愁自然千差萬別;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鄉愁也會變遷。余光中的《鄉愁》就很好地描述了這種境況。因而,鄉愁也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 歌詞意義不亞於《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上海1943》應該是周杰倫中國風抒情歌曲的雛形,當然從曲調和演唱方式來看還沒有完全成型,直到周杰倫第四張專輯中的那首曠世神作誕生後,才算真正宣告了周杰倫中國風時代的到來。
  • 簡筆畫風格的壁紙+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今天小編分享給大家 余光中的一首詩《等你, 在雨中》: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蟬聲沉落, 蛙聲升起一池的紅蓮如紅焰, 在雨中你來不來都一樣, 竟感覺每朵蓮都像你尤其隔著黃昏, 隔著這樣的細雨永恆, 剎那, 剎那, 永恆
  • 最最最高級的「狗糧」吃起來是什麼味道的?
    「不要問我心裡有沒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這句一語雙關的情詩你應該聽過,或許也曾被你書寫在某個謄抄本上。詩人余光中和他的夫人範我存的故事會讓你相信愛情。初始是知己,範我存欣賞余光中的文學和風採,余光中也被對文學藝術有敏感品味的她所吸引。
  • 奇怪嗎,第一批90後、00後居然開始讀毛澤東了?
    1最近看到一個自媒體同行,寫了一篇文章《第一代90後,已經開始讀毛選了》我覺得挺有意思。其實,豈止是90後,我這邊連00後都開始讀了,比如下面留言的這幾位:以及我相信,還有更多的天天看,但沒有留言的年輕人。
  • 一杯敬明月,一杯敬鄉愁
    團圓相思的節日裡,李白的《 靜夜思 》,余光中的《 鄉愁 》,成為無數遊子情感的共鳴。飲食習慣與水土的差異,是鄉愁最真實的體現。就好比南方人到了北方,他們的鄉愁大多是一碗米飯。而北方人到了南方,他們的鄉愁也許就是麵條和饃饃。
  • 「外號叫『小老虎』的『虎先生』」,我賭你肯定不知道怎麼讀!
    有閱讀能力而不願讀好書的人,和文盲沒有什麼區別!——馬克· 吐溫在我準備吧啦吧啦之前,想先問一下,這個標題裡的兩個「虎」字有多少人讀對了?一位外號叫「小老虎」的「虎先生」至於正確的讀法,我要賣個小小的關子,先來閒話一下家常,給大家講個真實的關於多音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