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鄉愁,只有回不來的人才懂

2021-01-08 春陽讀寫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賀知章的名詩《回鄉偶書》,幼兒園的小朋友估計都會背。這種思鄉之情,若非在外遊子,真的很難體會其中的酸楚。

今天早起讀唐詩,偶然又讀到這首《回鄉偶書》,突然想起,又到年末,在外求學工作的遊子們也該陸續回鄉了。過年對中國人來說,更多的是團聚,是享受那份一家人在一起歡聲笑語的幸福。

每個人都有家,都有故鄉。余光中說,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後來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許巍在故鄉裡唱到,在異鄉路上,每一個寒冷的夜晚,這思念,它如刀,讓我傷痛……

還記得2002年,我拉著沉重的行李箱離開家去異地求學,在此後的整整十年裡,我便很少看見家鄉春天的花開,冬天的白雪,也很少感受到故鄉的秋風和蟲鳥的鳴叫,直到有一天,女兒的出生,我回到了家鄉,直到現在也沒有離開過。我想我的後半生,都會在這個小城市裡度過,我把肉身和靈魂都安放在這裡。

雖說小城市的生活沒有那麼璀璨,條件所限,也沒那麼富饒。但這份安逸和恬靜是任何城市所不能給予的,這份精神上的富足,只有在故鄉才能體會,也只有在這裡,我找到了生命的平衡。

隨時能看見父母慈祥的臉龐,吃上媽媽做的可口飯菜,聽見父親的嘮叨,有幸還能每天接送女兒上學,從學校門口飛奔過來撲進懷裡的那一刻,這才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模樣。

不得不說,我是如此的幸運,不再有思鄉之愁,不再有因瑣事不能歸家之憂,如此生活,甚好。

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回到故鄉,不是不願意回去,而是根本回不去,這背井離鄉,獨自漂泊,一個人冷暖自知的日子,如果生活如意,又有誰能願意呢?

他鄉容納不下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著養家餬口的路,找到了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從此有了漂泊,有了鄉愁,遠方成了家,家成了遠方。

眼看又到一年團圓時刻,可是,疫情局勢突然緊張,各地區政府呼籲大家呆在原地,儘可能地減少人員流動。我腦子裡突然有一種說不出的悲傷,在中國有數億的遊子在外工作,就盼著過年能與家人團聚,吃一口媽媽做的飯,聽一聽爸爸的叮嚀。家裡老父母都希望孩子們領著孫子回到老家,聽他們叫一聲爺爺奶奶,老父母這一年的等待和辛勞瞬間都能被融化,一切都值了!

俗話說兒行千裡母擔憂,不管孩子們走得多遠,母親的牽掛永遠是內心最深沉的惦念。希望這疫情趕快過去,不要讓這病毒擋住遊子回家的路,那是家中父母一整年的等待,也是所有人的期盼。

此刻我已淚目,讀來這首詩,「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在695年考中進士,那年他36歲,隨後一直在朝為官,86歲,告病還鄉,走在自己的故鄉村子,在村頭玩耍的小孩根本不認識他,問道,「客從何處來」?這五個字,道出了詩人深深的憂傷與哀惋。

故鄉就在眼前,可惜沒人認識他。兩句詩沒有華麗的詞語,沒有半分渲染,一問一答間道出了故鄉就在眼前,他卻成了陌生人的悲哀,反主為賓,引出了詩人無窮的感慨。這首詩也成了懷念故鄉的絕唱!

才疏學淺,對於這首詩我還需要細細品味,古詩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值得每個中華兒女一生品讀。

最後希望這疫情能快點過去,讓每一位在外的遊子能平安的回家,過個團圓年。

相關焦點

  • 賀知章《回鄉偶遇》: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詩人在年老之際置身熟悉又陌生的故鄉環境,心頭無限感慨,寫下了《回鄉偶遇》: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兩句是說少年時期就離開了故鄉,直到兩鬢斑白才回來,這中間也不知道發生了多少人事滄桑的變化,雖然鄉音未改,但也是白髮蒼蒼,在兩相對照中自有不勝蒼茫之感。
  • 解讀詩詞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歌名| 回鄉偶書, 來源| 群星   《渡漢江》  【唐代】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文以載道,言為心聲。喵咪文學,帶你品味生活。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讀《回鄉偶書》
    詩文如下:回鄉偶書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武則天證聖元年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詩文多寫景、抒懷之作,清新瀟灑。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清明節回家祭祖偶感
    一大早驅車回鄉下的老家祭祖,不成想又遇見記憶裡不知名的野花在田野開放。摘幾粒放嘴裡嘗嘗,甜甜的還有一點清香。小時候和夥伴們在野地裡瘋玩,也會摘點吃。多年過去,再次遇見它,有一種別樣的親切感。回家祭祖的人絡繹不絕,有些人認識,有些年齡小點的已經不認識了,碰上打個招呼,打聽一下他們爸爸媽媽的名字,才知道是誰家的孩子。30多年過去,曾經熱熱鬧鬧的村莊,現在已經冷冷清清,800口人的村子,現在常住人口只有不足200口人,而且都是一些上年紀的老輩人和一些小孩兒。
  • 河南汝州陳向敏《「媽媽」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媽媽」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今天,鋪天蓋地的信息提醒我,明天5月10日,是母親節。我想起了六七十裡外老家的媽媽,想起了5月1日回家探望媽媽的場景,不禁潸然淚下。那天見到媽媽時,她正坐在堂屋門前的輪椅上曬太陽。「媽,我回來看你了!」
  • 笑問客從何處來-中新網
    笑問客從何處來   迫於困境,外出謀生;在歸途中,遇到兒童好奇地問客人來自何方,此時真是感慨萬千,不禁會聯想到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詩句。天寶三年(744年),賀知章告老辭官返回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是八十五六的老翁了,離家已五十多載,自不免有無限的感慨,於是發而為詩,寫道: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是其中第一首。
  • 匠心|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紀錄片《客從何處來》的名字選自賀知章的這首《回鄉偶書》。未曾謀面的親人,可能是群山中一塊難以尋覓的墓碑,可能是家人口中偶爾提起的一段往事,也可能是一個始終記不起的名字。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種好事讓我給遇到了
    我自從08年畢業就開始上班,當然這是好聽的稱呼,還有另一種叫法叫打工, 四處漂泊到成都 、西安、銀川………,偶爾回家一次也是在春節,呆不了幾天就走,甚至全年不回家,今年因為整年都忙,想找地方休息換心情,左思右想回家了,我也知道回家後會有諸多尷尬。
  • 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不如「家童相見不相識」
    這些標註往往不一樣,而且每個版本都不全面。如果把各個版本的異文匯集起來,正文只有28個字的《回鄉偶書》至少有10個字存在異文。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版本——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見於《全唐詩》。「鬢」下小註:「一作面」;「笑」下小註:「一作借,一作卻。」[①]幼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麵皮衰。
  • 旅日20年大熊貓旦旦即將回國,小熊貓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為了滿足遊客同旦旦作別的精神需求,王子動物園決定從6月1日起,通過抽籤的方式,每天選出2000人來看望旦旦。聽聞這個消息,堤田夫妻一大早就趕到了動物園來看望旦旦,他兩可都是貨真價實的熊貓迷!這一次,「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它真的要離開了,希望它在中國悠閒地度過餘生。」待到7月夏日時,旦旦踏上回鄉路。
  • 打工人最心酸的一句話,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何處來?
    一個在新疆打工的河南人,年底為了回家,繞道河北,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他雙眼含淚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已經一天一夜沒吃了,反正也不幹活,想著家裡的孩子,我一點兒也不覺得餓。」當好心人給他買來盒飯的時候,他三兩下就把雞腿吃完了。他說:「我都有三個月沒吃過雞腿了。」然而,當說起家中的孩子時,他興高採烈地說:「我給孩子買了一些玩具和好吃的,」邊說邊拿出來給大家看。
  • 詩詞謎語:笑問客從何處來?近鄉情更怯,賀知章李白宋之問的故事
    【解答謎] 笑問客從何處來(打四字文學名詞一)謎底:章回小說解謎時要聯繫全詩內容來看,因為詩人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家鄉的兒童們根本不認識這「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老人是誰,於是才笑著問「客」從何處而來。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衰」字讀音及含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出自唐代詩人賀知章(約659-約744)的詩歌《回鄉偶書》。詩歌寫於天寶三年(744年),這時賀知章年逾八十,已是風燭殘年。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鄉愁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詩意的回答!
    什麼是鄉愁?余光中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席慕容說,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在千帆,「鄉音未改鬢毛衰」「笑問客從何處來」之後,是我嗎?
    回到這裡,我穿著城市的外套,裹著「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心臟,說的是「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地方口音,這不適合這種情況。每日旅遊之家前面的小馬路現在改名為北四環,原來,道路兩旁都是長得很快的高大泡桐樹,一般都長到兩邊一大片夏天,樹冠就像一把大扇子,緊緊地覆蓋著馬路,頂部是一個大的太陽,樹下是陰涼。這條路是村裡的主幹道,指定專人清理村裡計算工作點,他在任何時候都是乾淨美麗的。
  • 笑問客從何處來
    走進村裡,竟是空蕩蕩的,這正合我意,原來就無心勞師動眾,只想悄悄地來,悄悄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沒人知曉最好,我只是看一眼父母的祖家,明白來龍去脈便心滿意足了。這才知道,村民都已搬遷到鄰村,僅有一個人留守,據說太太兒子都到深圳打工去了,他一個人樂得自在吧?他領著我們在依舊完好的兩層祖家亂轉,我從窗口望出去,外面是一口池塘,旁邊是芭蕉樹林,在微風下譁啦啦地招展。
  • 十二首古詩詞描繪出十二種笑,詩詞之妙,笑也能年少
    俗話說得好,笑一笑十年少。喜歡微笑的人一定是心胸開朗,即使暴風雨驟來,也依然隨性開懷。能夠放聲大笑,不僅可以身心健康,而且在無意間感染了周圍的人,放下煩惱,忘記憂愁。大詩人李白一輩子懷才不遇,可是他會開解自己,不僅遊山玩水,還賦詩高歌,高興時就仰天大笑,悲傷時又何妨痛哭流淚。
  • 歷經千帆,「鄉音未改鬢毛衰」「笑問客從何處來」,是我嗎?
    今日回到這裡,我穿著城市的外衣,裹著「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內心,說著「笑問客從何處來」的鄉音,純粹一位天涯淪落人,此情此景,實不相宜。日日出行的家門口的小馬路,如今更名為北四環,這本是一條村屬鄉間小路,當初,路兩邊是速生的高大泡桐樹,一般都長到了一摟粗,大夏天,樹冠像一把大蒲扇,把馬路遮的嚴嚴實實,頂頭是明晃晃的大太陽,樹下是綠意斑駁的陰涼。
  • 十五首描寫兒童的古詩詞,吟誦經典,難忘童真年代
    詩歌來源於生活,詩人們通過對兒童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讓許多詩作真實又靈動地再現了兒童的生活場景。這其中既不乏對兒童們的生活、娛樂等生活圖景的描繪,也有對兒童天真活潑內心世界的細膩捕捉。「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是詩人袁枚的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小詩《所見》,文中生動而細膩地刻畫了牧童的活潑表情,其中一定融入了詩人的情感,以及用心觀察的的創作辛苦。
  • 詩詞丈量內心:「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再讀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我們最早認識賀知章,應該是從《詠柳》開始吧。當年賀知章風華正茂,年青有為,頭戴儒巾,兩袖飄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一路對酒呤詩,行走於楊柳溪邊,周身迴蕩著青春與激情的交響。生機勃發和濃濃的生活情趣和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