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會衰老的!雖然自己有時候意識不到,經常見到人不會發現什麼異樣的,但很久不見的人就會發現你的面貌的巨大變化。在漫漫人生途中,你要正確的面對衰老,這是自然現象,是不可違背的規律。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回鄉偶書》就是寫自己闊別家鄉許多年以後,初次回鄉時寫的作品。詩文如下: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武則天證聖元年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詩文多寫景、抒懷之作,清新瀟灑。
偶書,隨便寫的詩,「少小離家老大回」,賀知章中進士以前就離開了家鄉,37歲中的進士,回鄉時已經年過八十。年少時酒離開了家鄉,年老才回來。「鄉音未改鬢毛率」家鄉話沒有變,兩鬢已經斑白。「兒童相見不相識」,家鄉的兒童看見我都不認識我,「笑問客從何處來」,孩子們笑著問,您是哪兒來的客人啊。從詩文的整體文字看,詩人是懷著感恩的心來面對自己的衰老,在外漂泊好多年,他的回鄉時葉落歸根,前兩句就明確的交代了自己的狀況,是長久離家回歸的老者,一個慈祥神態自若的老者,有多少人漂泊後未能回歸的人啊,自己這樣的幸運,能回到故土養老是一件多麼美好幸運的事,後兩句家鄉兒童對他的出現表現出來的態度是詩人料想到的,詩人的慈愛引來了兒童的好奇,而兒童的表現說明了詩人欣慰,笑問,這樣的禮數是淳樸民風的體現,讓詩人有了無限的感慨,不僅僅對自己的年老體衰的從容,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中頤養天年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詩人雖然對回鄉養老有一絲不甘,卻也是正確的面對,他的情感是對家鄉的不舍才選擇回歸,而家鄉的溫情使他確認了自己的選擇。鄉音始終不該,改變的是人生的履歷和容顏,衰老是自然,坦然面對是心態。經歷了長久在外地客居生活,其實詩人非常願意穩定的居所,心的漂泊太久了,需要一個平靜溫馨的港灣。詩人很幸運自己的身體健康,更欣慰能回到自小成長熟悉溫暖的家鄉,這首詩更多的是詩人情感的真摯自然流露。(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