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讀《回鄉偶書》

2021-01-08 阿魏路路通

人總會衰老的!雖然自己有時候意識不到,經常見到人不會發現什麼異樣的,但很久不見的人就會發現你的面貌的巨大變化。在漫漫人生途中,你要正確的面對衰老,這是自然現象,是不可違背的規律。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回鄉偶書》就是寫自己闊別家鄉許多年以後,初次回鄉時寫的作品。詩文如下: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武則天證聖元年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詩文多寫景、抒懷之作,清新瀟灑。

偶書,隨便寫的詩,「少小離家老大回」,賀知章中進士以前就離開了家鄉,37歲中的進士,回鄉時已經年過八十。年少時酒離開了家鄉,年老才回來。「鄉音未改鬢毛率」家鄉話沒有變,兩鬢已經斑白。「兒童相見不相識」,家鄉的兒童看見我都不認識我,「笑問客從何處來」,孩子們笑著問,您是哪兒來的客人啊。從詩文的整體文字看,詩人是懷著感恩的心來面對自己的衰老,在外漂泊好多年,他的回鄉時葉落歸根,前兩句就明確的交代了自己的狀況,是長久離家回歸的老者,一個慈祥神態自若的老者,有多少人漂泊後未能回歸的人啊,自己這樣的幸運,能回到故土養老是一件多麼美好幸運的事,後兩句家鄉兒童對他的出現表現出來的態度是詩人料想到的,詩人的慈愛引來了兒童的好奇,而兒童的表現說明了詩人欣慰,笑問,這樣的禮數是淳樸民風的體現,讓詩人有了無限的感慨,不僅僅對自己的年老體衰的從容,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中頤養天年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詩人雖然對回鄉養老有一絲不甘,卻也是正確的面對,他的情感是對家鄉的不舍才選擇回歸,而家鄉的溫情使他確認了自己的選擇。鄉音始終不該,改變的是人生的履歷和容顏,衰老是自然,坦然面對是心態。經歷了長久在外地客居生活,其實詩人非常願意穩定的居所,心的漂泊太久了,需要一個平靜溫馨的港灣。詩人很幸運自己的身體健康,更欣慰能回到自小成長熟悉溫暖的家鄉,這首詩更多的是詩人情感的真摯自然流露。(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賀知章《回鄉偶遇》: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詩人在年老之際置身熟悉又陌生的故鄉環境,心頭無限感慨,寫下了《回鄉偶遇》: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兩句是說少年時期就離開了故鄉,直到兩鬢斑白才回來,這中間也不知道發生了多少人事滄桑的變化,雖然鄉音未改,但也是白髮蒼蒼,在兩相對照中自有不勝蒼茫之感。
  • 解讀詩詞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歌名| 回鄉偶書, 來源| 群星   《渡漢江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文以載道,言為心聲。喵咪文學,帶你品味生活。
  • 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不如「家童相見不相識」
    如果把各個版本的異文匯集起來,正文只有28個字的《回鄉偶書》至少有10個字存在異文。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版本——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見於《全唐詩》。「鬢」下小註:「一作面」;「笑」下小註:「一作借,一作卻。」[①]幼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麵皮衰。家童相見不相識,卻問客從何處來。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鄉愁,只有回不來的人才懂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賀知章的名詩《回鄉偶書》,幼兒園的小朋友估計都會背。這種思鄉之情,若非在外遊子,真的很難體會其中的酸楚。今天早起讀唐詩,偶然又讀到這首《回鄉偶書》,突然想起,又到年末,在外求學工作的遊子們也該陸續回鄉了。
  • 笑問客從何處來-中新網
    笑問客從何處來   迫於困境,外出謀生;在歸途中,遇到兒童好奇地問客人來自何方,此時真是感慨萬千,不禁會聯想到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詩句。天寶三年(744年),賀知章告老辭官返回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是八十五六的老翁了,離家已五十多載,自不免有無限的感慨,於是發而為詩,寫道: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是其中第一首。
  • 匠心|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紀錄片《客從何處來》的名字選自賀知章的這首《回鄉偶書》。未曾謀面的親人,可能是群山中一塊難以尋覓的墓碑,可能是家人口中偶爾提起的一段往事,也可能是一個始終記不起的名字。但拂去塵埃與荒蕪,重新拼湊他們支離的歲月,會發現我們以為的疏離總能被血脈中的無形牽絆所驅散:他們從不曾走遠,也從不曾陌生,我們總能在自己身上發現他們的印記。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清明節回家祭祖偶感
    一大早驅車回鄉下的老家祭祖,不成想又遇見記憶裡不知名的野花在田野開放。摘幾粒放嘴裡嘗嘗,甜甜的還有一點清香。小時候和夥伴們在野地裡瘋玩,也會摘點吃。多年過去,再次遇見它,有一種別樣的親切感。回家祭祖的人絡繹不絕,有些人認識,有些年齡小點的已經不認識了,碰上打個招呼,打聽一下他們爸爸媽媽的名字,才知道是誰家的孩子。30多年過去,曾經熱熱鬧鬧的村莊,現在已經冷冷清清,800口人的村子,現在常住人口只有不足200口人,而且都是一些上年紀的老輩人和一些小孩兒。
  • 河南汝州陳向敏《「媽媽」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媽媽」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今天,鋪天蓋地的信息提醒我,明天5月10日,是母親節。我想起了六七十裡外老家的媽媽,想起了5月1日回家探望媽媽的場景,不禁潸然淚下。那天見到媽媽時,她正坐在堂屋門前的輪椅上曬太陽。「媽,我回來看你了!」
  • 旅日20年大熊貓旦旦即將回國,小熊貓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為了滿足遊客同旦旦作別的精神需求,王子動物園決定從6月1日起,通過抽籤的方式,每天選出2000人來看望旦旦。聽聞這個消息,堤田夫妻一大早就趕到了動物園來看望旦旦,他兩可都是貨真價實的熊貓迷!這一次,「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它真的要離開了,希望它在中國悠閒地度過餘生。」待到7月夏日時,旦旦踏上回鄉路。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種好事讓我給遇到了
    終天走了幾十米,我慶幸,前面有一個相當熟悉的身影,是我發小,但不敢確認,我們倆自從初中畢業就分道揚鑣,他去打工,我讀高中,在高中時遇見過一、二次,之後再也沒有見過,走近了他注視我,我又瞅他,我失聲叫道:你是波兒,他忙解釋不是是他二哥,但他叫出了我的名字,後面就是有空到家玩的客套話了結。
  • 詩詞謎語:笑問客從何處來?近鄉情更怯,賀知章李白宋之問的故事
    【解答謎] 笑問客從何處來(打四字文學名詞一)謎底:章回小說解謎時要聯繫全詩內容來看,因為詩人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家鄉的兒童們根本不認識這「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老人是誰,於是才笑著問「客」從何處而來。
  • 打工人最心酸的一句話,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何處來?
    一個在新疆打工的河南人,年底為了回家,繞道河北,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他雙眼含淚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已經一天一夜沒吃了,反正也不幹活,想著家裡的孩子,我一點兒也不覺得餓。」當好心人給他買來盒飯的時候,他三兩下就把雞腿吃完了。他說:「我都有三個月沒吃過雞腿了。」然而,當說起家中的孩子時,他興高採烈地說:「我給孩子買了一些玩具和好吃的,」邊說邊拿出來給大家看。
  • 十二首古詩詞描繪出十二種笑,詩詞之妙,笑也能年少
    俗話說得好,笑一笑十年少。喜歡微笑的人一定是心胸開朗,即使暴風雨驟來,也依然隨性開懷。能夠放聲大笑,不僅可以身心健康,而且在無意間感染了周圍的人,放下煩惱,忘記憂愁。大詩人李白一輩子懷才不遇,可是他會開解自己,不僅遊山玩水,還賦詩高歌,高興時就仰天大笑,悲傷時又何妨痛哭流淚。
  • 十五首描寫兒童的古詩詞,吟誦經典,難忘童真年代
    詩歌來源於生活,詩人們通過對兒童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讓許多詩作真實又靈動地再現了兒童的生活場景。這其中既不乏對兒童們的生活、娛樂等生活圖景的描繪,也有對兒童天真活潑內心世界的細膩捕捉。「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是詩人袁枚的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小詩《所見》,文中生動而細膩地刻畫了牧童的活潑表情,其中一定融入了詩人的情感,以及用心觀察的的創作辛苦。
  • 詩詞丈量內心:「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再讀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我們最早認識賀知章,應該是從《詠柳》開始吧。當年賀知章風華正茂,年青有為,頭戴儒巾,兩袖飄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一路對酒呤詩,行走於楊柳溪邊,周身迴蕩著青春與激情的交響。生機勃發和濃濃的生活情趣和人文情懷。
  • 熟悉又陌生的故鄉:唯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您知道大詩人李白的「詩仙」名號是怎麼來的嗎?據《本事詩》(唐孟棨撰)記載,李白來到京城長安,尚未成名,獨自住在旅店裡。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上門拜訪,驚嘆於李白飄逸超群的風姿,於是請求欣賞他的作品。老人讀了李白的《蜀道難》,多次稱讚,直呼李白為「謫仙」。後來他又讀了《烏棲曲》,又嘆道:「此詩可以泣鬼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