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京西古道馬蹄窩被六輛越野車碾壓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京西古道是中國十大古道之一,也是京郊保存最完好的文物級古道。它詮釋了門頭溝歷史的滄桑變遷,也是西山文化的展示。保護好馬蹄窩,保護好這條古道,人們才能沿著古道領略歷史的厚重。
攝影:白繼開
對於北京的朋友們來說,門頭溝地區的山總是充滿了看不夠的魅力,京西古道就是其中的魅力之一。自古以來,西北遊牧民族、山區及平原農耕部落通過西山互有往來,時而又發生戰爭。北京西部山區人文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產資源豐富。把歷史、地理、物產有機相連的是交通道路。近代公路、鐵路修通前,在人類交往、軍事、政治、經濟、宗教、民俗等活動中起過重要作用的道路,被人們稱為古道,地處京西的稱之為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如一張大網縱貫北京西部山區,道路多而且長,古道主要有商旅道、軍用道、香道之分,它們互相交織在一起。其中商旅道如王平古道、玉河古道等的歷史遺蹟最多,幾百年過去了,古道雖已廢棄荒涼,但古韻猶存。
蹄窩深深道艱辛
京西出產煤炭和石材,琉璃的燒制更是遠近聞名,在過去交通運輸不便的條件下,只能依靠馬、驢、騾,甚至駱駝馱運煤炭和其他貨物。元、明以來,拉煤運貨的騾子與馬匹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來來往往,久而久之,便在古道基巖(細砂巖、石灰巖)中踩踏出壯觀的蹄窩,至今仍清晰可辨。深深的蹄窩,既體現出時間的韌性,也顯示出生活的艱辛。
從商旅通行到朝拜上香,從築城戍邊到民族交融,馬幫結隊,駝鈴陣陣,無數歷史故事曾在古道上發生。古道蜿蜒盤旋,年深日久,與沿線的關隘、村落、廟宇、碑刻一起,構成了無與倫比的京西人文景觀。
圈門過街樓是門頭溝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本就是京西門頭溝運煤古道,所跨的那條溝就是門頭溝(即橫嶺至大峪的洩水溝),門頭溝的區名由此得來。圈門過街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當地惟一的三孔過街樓(其他過街樓都是單孔)。因其地處京西古道,明清以來一直是一條繁忙的煤炭運輸線,數十座煤窯位於過街樓周圍及以西地區,樓上原本供著藥王、文昌和關帝,過往商賈在此祈求平安順利、財源興旺。
圈門戲樓,做工也細緻考究。明清時期,在煤窯興盛的日子裡,逢年過節唱大戲,都是煤窯主、士紳出錢請來戲班子,窮人百姓也跟著沾點光,看看熱鬧過過戲癮沾點葷腥。建於明代的大戲樓由兩座房子連搭,分為前後臺,前臺一大間是懸山卷棚頂,後面那間是硬山頂。
穿過圈門,便是古道的開始。京西古道,在那過去的朝代,沒有火車沒有公路,如果想從北京去西北張家口內蒙什麼的,除了居庸關方向,古人都走西山山溝裡的人馬踩出來的道,於是當年的千馬萬驢,留下了深深的蹄窩。
明代順天府宛平知縣沈榜的《宛署雜記》中記載:「三家店過渾河板橋,約二裡許曰琉璃局,又五裡曰霧裡村,又五裡曰柔兒嶺,又五裡曰蝎虎澗,又五裡曰牛角嶺,又三裡曰橋兒澗,又五裡曰落坡村。」由此可見,從三家店過永定河,約二裡是琉璃局(今琉璃渠),再五裡是牛角嶺,再三裡是橋兒澗,再五裡是落坡村。此書明確記載了西山大道由東向西經過的村落順序。
牛角嶺關城在門頭溝王平鎮韭園村東的山嶺上,是京西古道西山大道東向西的第一個隘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具有「地界」的意義。關城建在兩山坡對峙之處,扼守著古道之要衝,關城不遠處有破爛的殘牆,最具標誌性的300餘個騾馬蹄窩,雖然深淺不一,但大小有別,它們光滑醒目,深深烙刻在堅硬的山石上。
時間倒回到明清時期,牛角嶺關城作為西山大道的第一個隘口,曾有官吏把守,負責對過往商旅收取過路費。如今關城存有兩方碑石,其中一方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所立的《永遠免夫交界碑》就放在關城腳下的「永遠免夫亭」內,據碑文所述,此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政策的產物。另一方碑石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立《重修道路碑記》,這方碑石清楚講述了古時京西煤業與重新修繕這條道路的重要性。
圈門戲樓的一角,依稀可以看出曾經的輝煌。
王平古道多古村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代詩人馬致遠一生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熱衷功名卻鬱郁不得志,因此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馬致遠故居如今就在京西古道韭園村,如今已被整修一新,真實性無從考證,但韭園村確實是京西遠近聞名的古村落。馬致遠的元曲中,確實能找到他與韭園村的關係。
爨底下、靈水、琉璃渠這些響亮的名字早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而韭園村雖然名氣稍遜,歷史卻也可以追溯到金元時期。韭園村的地理位置正是出入京西「王平古道」的第一個古村落。前邊說過,舊時京城百姓以煤炭為薪,而西山遍藏烏金。於是,京西和山西、內蒙古一帶拉煤運貨的駝隊、馬幫就來往在這條古道上。駝隊鈴響,馬幫來往,還有前往京西佛教聖地戒臺寺、妙峰山也都要從這條古道上經過,於是古道邊逐漸形成了很多古村落。
韭園村歷史悠久,遼金時代就已成村,是出入京西古道北路——王平古道的第一個古村落。過去這裡的村民以種菜為主,尤以種韭菜出名,於是「韭園」的村名就這樣被叫開了。幾百年來,世世代代的韭園村村民們過著耕地種田自給自足的生活,又接待著來往商隊,感受著喧囂。至今村內還遺存著金代古蹟「大寨」(建於金代,據說曾囚禁過南宋時期落難的徽、欽二宗,真實性不可考),還有用於瞭望的古碉樓等古蹟遺存。韭園古村落的民居大多掩映在濃蔭中,民宅多用青磚灰瓦,並有磚雕、石雕相襯,古道綿延穿村而過。王平古道是運煤必經之路,王平、大臺、木城澗等煤礦又都在這條古道上,所以韭園村曾經十分繁華,馬致遠先生才華出眾,本是河北籍人士的他,擇此歷史底蘊豐厚的村子隱居,也在情理之中。
在馬致遠的其他元曲《清江引·野興》有「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的記載,這曲中的西村應該就是離韭園村不遠的西落坡村,東西落坡兩村相連,現在馬致遠故居已被有關文物部門確定,因而在故居門口立有說明。
石佛嶺古道被稱為「掛在山邊的路」,是京西古道中北路的一段,也是古道保留最完好的段落之一。位於王平鎮境內的東石古巖村,古道穿村而過,當年馱隊、馬幫行走的蹄印深刻清晰,蹄窩密布範圍非常大,是難得的古道印記。同時在此段古道上還有四塊摩崖石刻,其中一塊碑額上有三尊石雕佛像,石佛嶺由此得名。由摩崖碑向東北方向,能看到把巖石山體鑿出石槽修通的路,後人稱之為「石門」。再往東一段,路雖平坦,但外臨絕壁,下面即永定河及近代門板(門頭溝至板橋)鐵路。石佛嶺古道蜿蜒崎嶇,一邊是絕壁,另一邊是用石頭壘砌的矮牆,矮牆的作用是防止從此經過的騾馬滑到懸崖下,那懸崖之下便是曾經波濤洶湧的永定河。
峰口庵西蹄印密
玉河古道是京西古道的中道,有文字記載的修建始於唐五代年間,因城子、大峪歷史上長期屬於玉河縣,故稱玉河古道,是門頭溝運煤業的重要道路。
峰口庵也稱峰口鞍或風口巖,屬於玉河古道的一部分,這裡是溝通京西門頭溝、北嶺、齋堂及房山地區的樞紐,在古時就是京西物流的主要通衢。明代遷都北京後,北京城市建設對京西物產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對煤炭等物資的需求更是供不應求,致使大批官辦、民辦的煤礦落戶門頭溝,煤窯曾多達數百座。所產煤炭大多經峰口庵古道運至京城,於是峰口庵便成為西山大路上的「嶺上通衢」,同時峰口庵也是四面觀山的好所在。
峰口庵向西50米處,古道掩映在灌木叢中,鑽出灌木叢,一片壯觀的「蹄窩」陣赫然在拐彎處呈現。這段不足二百米的山崗處,凹陷著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蹄窩一百多個,可以說是京西古道上蹄窩最為密集的地方。蹄窩直徑近20釐米,深的有15釐米,淺的也有10釐米,左右交替,大致分為兩行。探其緣由,立於鹹豐六年(1856)的王平口修城碑,對這段古道曾有如下記載:「牲畜馱運煤炭晝夜不斷。」京西產煤的窯地因排水條件的限制,煤窯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區,這就使得京西這條中路古道幾乎是全天候運行。作為必經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車馬雲集,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歷經百年形成如此奇觀,可謂歷史的見證。歲月的滄桑也掩蓋不了曾經的繁華,仔細聆聽,仿佛能聽到那奔騰的馬蹄聲!
3月中旬,網上出現一段以「吉姆尼京西古道穿越」為標題的視頻,6輛吉姆尼越野車排成縱隊,從馬蹄窩上碾軋過去。視頻中,越野車數次停停走走,遇到坑窪處就猛踩油門,輪胎與古道上的石頭摩擦,發出刺耳的聲響。視頻中越野車碾軋的馬蹄窩,就是峰口庵這一段。3月21日,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願隊隊長老於帶領著20名志願者,帶著撬棍、尖鎬和繩索來到峰口庵。他們齊心協力,在馬蹄窩的兩頭,將路旁的兩塊500多公斤重的山石移到路中央,以阻擋車輛通過。
峰口庵西的馬蹄窩
龐潭古道石橋美
再來說說京西古道的古香道。
明代藝人捐建的古橋
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的說法,幽州就是現在的北京,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廟。古時去往潭柘寺上香,大都從石景山龐村渡口過永定河到潭柘寺,這一條古香道,就是京西古道的「龐潭古道」部分,它是京西古道的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幹道之一,保留較好的是苛蘿坨村至戒臺寺段。
與王平古道、玉河古道等商旅古道通常在兩米左右不同,龐潭古道寬達四五米。究其原因,這條古香道的前方通往作為皇家寺廟的潭柘寺和戒臺寺,必須要滿足皇親國戚八抬大轎通行的需求,因此古香道在規模上自然更加「大氣」。
在龐潭古道的入口,有一座造型精美的古橋,這就是娼妓橋了。它建於明朝初年,整座古橋用青條石砌築而成,月牙形的欄板仿佛那傳說中杜十娘輕顰的黛眉。如今的娼妓橋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已經成為了一座殘橋。尚存的橋身長約10米,寬約4.5米。關於此橋為何叫做「娼妓橋」,究其原因,這橋是由明代的娼妓捐資修建的。
請不要誤解這「娼妓」的真實含義,那是明清時代對說書的、唱戲的、賣藝的一類職業女性的統稱,不能單一理解為賣身的妓女。《宛署雜記》中記載:「戒壇是先年僧人奏建說法之處,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天下遊僧畢會,商賈輻輳,其旁有地名秋坡,傾國妓女競往逐焉,俗雲趕秋坡。」戒臺寺每年四月廟會期間,不僅聚集了各地的遊僧與商人,連妓女們也來趕廟會,並聚集在戒臺寺附近的秋坡。當時的場面「冠蓋相望,綺麗奪目,以至終行之處,一遇山甌水曲,必有茶棚酒肆,雜以妓樂,綠樹紅裙,人聲笙歌,如裝如應,從遠望之,宛然如圖畫雲」。可以想像的是,平日被束縛在禮教和家庭中的婦女們在仲春四月郊遊的熱鬧場面,她們從馬鞍山與石龍山之間的山溝裡,也就是現在的苛蘿坨村徒步上山,經秋坡村進入戒臺寺。那時山溝裡的水很大,為了方便上山,娼妓們就集資建了這座石橋。據說橋建成以後,一直沒人為它取一個恰當的名字,時間久了,人們直呼它為「娼妓橋」,以示對她們修橋補路善舉的紀念。
戒臺寺石牌坊
過娼妓橋一路向南偏西的方向,大約半小時就到了108國道,此時離石佛村僅有幾十米,離戒臺寺只有幾百米。順著路邊的指示牌進入石佛村,看到了另外一條古道蘆潭古道的路碑和戒臺寺的古山門。蘆潭古道東起盧溝橋,西至潭柘寺,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間的一段保存完好。石佛村、秋坡村、苛蘿坨村是三個因戒臺寺而得名的村落,與戒臺寺的進香活動關係密切。
蘆潭古道通寺廟
蘆潭古道從盧溝橋向西經王佐,再向北經石佛村到戒臺寺和潭柘寺,蘆潭古道和龐潭古道都是進香的古道,因此運煤經商的商人走此道的相對比走中線、北線的要少一些,古道上的蹄窩也就相對比較少了。
看到戒臺寺的古山門,立刻有一種厚重的滄桑感!山門雖在,但如今已經人跡罕至,前往戒臺寺的遊人都從戒臺寺的景區新門進入了。山門就是一座石牌坊,坐西朝東,與戒臺寺遙相呼應,這戒臺寺山門石牌坊就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牌坊了。石牌坊通體採用漢白玉石料鏨雕成仿木結構建築,廡殿頂兩柱單間一層樓,其彩繪可與十三陵石牌坊的彩繪相媲美。石牌坊背面匾額刻「祗園真境」四字,落款有兩行小字「大明萬曆二十七年歲次己亥季春吉日立」,說明它創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正面匾額刻「永鎮皇圖」四字,落款幾行小字「大清光緒壬辰年秋季九月吉日弟子長白文麟重修」,道出的是清光緒十八年(1892)對此石碑坊進行過重修。石牌坊兩邊樓柱上有蓮座楹聯,上聯是:「星海空澄廣映無邊諸佛地」,下聯為:「日輪皇鑑大明洪護梵王家」,風霜百年,豔彩斑駁,依稀古色,給蘆潭古道增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感和古老文化的人文情懷。
老北京有個說法:「潭柘以泉勝,戒臺以松名」,可見戒臺寺的奇松遠近馳名,不說戒臺寺景區內,單就古山門兩側,古松茂密,枝幹遒勁,龐大的樹冠像是護衛著古寺的前世今生。
戒臺寺古塔林在進入山門後的山坡上,主塔依舊完好,旁邊的附塔大多已經被毀。戒臺寺興衰起伏一千多年,因歷史悠久高僧輩出,許多僧人圓寂後在古寺周邊建墓塔,千百年來有過僧人墓塔無數,形成了古寺外獨特的塔林風景。而這座古塔林中的主塔保存完好,據說是戒臺寺第一個方丈的舍利塔。
因摩崖石刻而得名的門頭溝區永定鎮石佛村,擁有著北京地區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處摩崖造像群,共雕有佛像18尊,而石佛村所處的位置,也在蘆潭古道上,摩崖造像應該是來往香客信仰與祈福的產物。2004年村民在摩崖石刻腳下挖出一座古石橋,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尊無頭的石佛像。
西峰寺位於門頭溝區永定鄉苛蘿坨村西山窩中,西峰寺始建於唐,初名會聚寺,元代因寺內有清泉一泓,遂改名為玉泉寺。到了明正統元年,明英宗朱祁鎮下令重建古寺並賜名「西峰寺」。當時寺址內有唐俊公塔、元月泉新公塔(後移戒臺寺景區內),有山門殿、天王殿、如來殿、毗盧殿、鐘鼓樓及伽藍堂、祖師堂,東西還有兩廡環繞。
到了清代,西峰寺衰敗了,如今最珍貴的古蹟遺存就是一棵千年樹齡的白果樹,這要從恭親王奕訢的次子載瀅的地宮說起。清末光緒年間,恭親王奕訢為了避難養疾,在京西戒臺寺留住十年之久。在此期間,恭親王出資對戒臺寺進行了修繕,與戒臺寺僧人建立了密切關係。戒臺寺方丈為了感謝恭親王,將下院西峰寺贈予恭親王作為墓地。奕訢去世後,朝廷在昌平另賜了墓地,奕訢和他的家人大多埋葬在昌平,這裡就成了其次子載瀅的墓地。載瀅地宮建在如來殿後側,殿後的臺階將地宮宮門隱蔽起來,其東側就是那棵高大參天的古銀杏樹。
載瀅地宮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盜,盜洞清晰明顯,之後整座地宮進行了整修,目前是北京唯一開放的王族貝勒地宮。載瀅地宮坐北朝南,由大塊青石砌成拱券,建築十分堅固。辛亥革命爆發後,陵園工程尚未徹底完工,亭殿的釘子還沒上,磚瓦石料被改作他用。
回望門頭溝的古道文化,它不僅僅是京西煤業的發源地,也是從農耕文明走向現代工業文明的交匯點。清末,為了給京張鐵路提供燃料,詹天佑設計修築了從門頭溝木城澗煤礦到西直門的支線鐵路——京門支線,這條鐵路已經經歷了114年風雨。歷史用厚重濃鬱的筆墨給門頭溝書寫了不朽的篇章,使得我們後世子孫對西山充滿了好奇,忍不住要去不斷探索。
京西古道,光陰似乎在古道邊設置了分水嶺:山上是原始靜謐破落的古村,山下是川流不息的車輛。繁華與喧囂,平淡與靜默,人類,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終結者。遺址與古蹟,是文明前進的節點,也是文明最終的歸宿。
於是便懂得了時間的意義,西山如一本碩大的書卷,在落日的餘暉中合上了厚重且富有內涵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