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京西古道「馬蹄窩」遭越野車碾壓 珍貴遺蹟見證百年繁華

2021-01-10 北京日報客戶端

前些日子,京西古道馬蹄窩被六輛越野車碾壓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京西古道是中國十大古道之一,也是京郊保存最完好的文物級古道。它詮釋了門頭溝歷史的滄桑變遷,也是西山文化的展示。保護好馬蹄窩,保護好這條古道,人們才能沿著古道領略歷史的厚重。

攝影:白繼開

對於北京的朋友們來說,門頭溝地區的山總是充滿了看不夠的魅力,京西古道就是其中的魅力之一。自古以來,西北遊牧民族、山區及平原農耕部落通過西山互有往來,時而又發生戰爭。北京西部山區人文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產資源豐富。把歷史、地理、物產有機相連的是交通道路。近代公路、鐵路修通前,在人類交往、軍事、政治、經濟、宗教、民俗等活動中起過重要作用的道路,被人們稱為古道,地處京西的稱之為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如一張大網縱貫北京西部山區,道路多而且長,古道主要有商旅道、軍用道、香道之分,它們互相交織在一起。其中商旅道如王平古道、玉河古道等的歷史遺蹟最多,幾百年過去了,古道雖已廢棄荒涼,但古韻猶存。

蹄窩深深道艱辛

京西出產煤炭和石材,琉璃的燒制更是遠近聞名,在過去交通運輸不便的條件下,只能依靠馬、驢、騾,甚至駱駝馱運煤炭和其他貨物。元、明以來,拉煤運貨的騾子與馬匹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來來往往,久而久之,便在古道基巖(細砂巖、石灰巖)中踩踏出壯觀的蹄窩,至今仍清晰可辨。深深的蹄窩,既體現出時間的韌性,也顯示出生活的艱辛。

從商旅通行到朝拜上香,從築城戍邊到民族交融,馬幫結隊,駝鈴陣陣,無數歷史故事曾在古道上發生。古道蜿蜒盤旋,年深日久,與沿線的關隘、村落、廟宇、碑刻一起,構成了無與倫比的京西人文景觀。

圈門過街樓是門頭溝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本就是京西門頭溝運煤古道,所跨的那條溝就是門頭溝(即橫嶺至大峪的洩水溝),門頭溝的區名由此得來。圈門過街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當地惟一的三孔過街樓(其他過街樓都是單孔)。因其地處京西古道,明清以來一直是一條繁忙的煤炭運輸線,數十座煤窯位於過街樓周圍及以西地區,樓上原本供著藥王、文昌和關帝,過往商賈在此祈求平安順利、財源興旺。

圈門戲樓,做工也細緻考究。明清時期,在煤窯興盛的日子裡,逢年過節唱大戲,都是煤窯主、士紳出錢請來戲班子,窮人百姓也跟著沾點光,看看熱鬧過過戲癮沾點葷腥。建於明代的大戲樓由兩座房子連搭,分為前後臺,前臺一大間是懸山卷棚頂,後面那間是硬山頂。

穿過圈門,便是古道的開始。京西古道,在那過去的朝代,沒有火車沒有公路,如果想從北京去西北張家口內蒙什麼的,除了居庸關方向,古人都走西山山溝裡的人馬踩出來的道,於是當年的千馬萬驢,留下了深深的蹄窩。

明代順天府宛平知縣沈榜的《宛署雜記》中記載:「三家店過渾河板橋,約二裡許曰琉璃局,又五裡曰霧裡村,又五裡曰柔兒嶺,又五裡曰蝎虎澗,又五裡曰牛角嶺,又三裡曰橋兒澗,又五裡曰落坡村。」由此可見,從三家店過永定河,約二裡是琉璃局(今琉璃渠),再五裡是牛角嶺,再三裡是橋兒澗,再五裡是落坡村。此書明確記載了西山大道由東向西經過的村落順序。

牛角嶺關城在門頭溝王平鎮韭園村東的山嶺上,是京西古道西山大道東向西的第一個隘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具有「地界」的意義。關城建在兩山坡對峙之處,扼守著古道之要衝,關城不遠處有破爛的殘牆,最具標誌性的300餘個騾馬蹄窩,雖然深淺不一,但大小有別,它們光滑醒目,深深烙刻在堅硬的山石上。

時間倒回到明清時期,牛角嶺關城作為西山大道的第一個隘口,曾有官吏把守,負責對過往商旅收取過路費。如今關城存有兩方碑石,其中一方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所立的《永遠免夫交界碑》就放在關城腳下的「永遠免夫亭」內,據碑文所述,此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政策的產物。另一方碑石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立《重修道路碑記》,這方碑石清楚講述了古時京西煤業與重新修繕這條道路的重要性。

圈門戲樓的一角,依稀可以看出曾經的輝煌。

王平古道多古村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代詩人馬致遠一生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熱衷功名卻鬱郁不得志,因此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馬致遠故居如今就在京西古道韭園村,如今已被整修一新,真實性無從考證,但韭園村確實是京西遠近聞名的古村落。馬致遠的元曲中,確實能找到他與韭園村的關係。

爨底下、靈水、琉璃渠這些響亮的名字早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而韭園村雖然名氣稍遜,歷史卻也可以追溯到金元時期。韭園村的地理位置正是出入京西「王平古道」的第一個古村落。前邊說過,舊時京城百姓以煤炭為薪,而西山遍藏烏金。於是,京西和山西、內蒙古一帶拉煤運貨的駝隊、馬幫就來往在這條古道上。駝隊鈴響,馬幫來往,還有前往京西佛教聖地戒臺寺、妙峰山也都要從這條古道上經過,於是古道邊逐漸形成了很多古村落。

韭園村歷史悠久,遼金時代就已成村,是出入京西古道北路——王平古道的第一個古村落。過去這裡的村民以種菜為主,尤以種韭菜出名,於是「韭園」的村名就這樣被叫開了。幾百年來,世世代代的韭園村村民們過著耕地種田自給自足的生活,又接待著來往商隊,感受著喧囂。至今村內還遺存著金代古蹟「大寨」(建於金代,據說曾囚禁過南宋時期落難的徽、欽二宗,真實性不可考),還有用於瞭望的古碉樓等古蹟遺存。韭園古村落的民居大多掩映在濃蔭中,民宅多用青磚灰瓦,並有磚雕、石雕相襯,古道綿延穿村而過。王平古道是運煤必經之路,王平、大臺、木城澗等煤礦又都在這條古道上,所以韭園村曾經十分繁華,馬致遠先生才華出眾,本是河北籍人士的他,擇此歷史底蘊豐厚的村子隱居,也在情理之中。

在馬致遠的其他元曲《清江引·野興》有「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的記載,這曲中的西村應該就是離韭園村不遠的西落坡村,東西落坡兩村相連,現在馬致遠故居已被有關文物部門確定,因而在故居門口立有說明。

石佛嶺古道被稱為「掛在山邊的路」,是京西古道中北路的一段,也是古道保留最完好的段落之一。位於王平鎮境內的東石古巖村,古道穿村而過,當年馱隊、馬幫行走的蹄印深刻清晰,蹄窩密布範圍非常大,是難得的古道印記。同時在此段古道上還有四塊摩崖石刻,其中一塊碑額上有三尊石雕佛像,石佛嶺由此得名。由摩崖碑向東北方向,能看到把巖石山體鑿出石槽修通的路,後人稱之為「石門」。再往東一段,路雖平坦,但外臨絕壁,下面即永定河及近代門板(門頭溝至板橋)鐵路。石佛嶺古道蜿蜒崎嶇,一邊是絕壁,另一邊是用石頭壘砌的矮牆,矮牆的作用是防止從此經過的騾馬滑到懸崖下,那懸崖之下便是曾經波濤洶湧的永定河。

峰口庵西蹄印密

玉河古道是京西古道的中道,有文字記載的修建始於唐五代年間,因城子、大峪歷史上長期屬於玉河縣,故稱玉河古道,是門頭溝運煤業的重要道路。

峰口庵也稱峰口鞍或風口巖,屬於玉河古道的一部分,這裡是溝通京西門頭溝、北嶺、齋堂及房山地區的樞紐,在古時就是京西物流的主要通衢。明代遷都北京後,北京城市建設對京西物產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對煤炭等物資的需求更是供不應求,致使大批官辦、民辦的煤礦落戶門頭溝,煤窯曾多達數百座。所產煤炭大多經峰口庵古道運至京城,於是峰口庵便成為西山大路上的「嶺上通衢」,同時峰口庵也是四面觀山的好所在。

峰口庵向西50米處,古道掩映在灌木叢中,鑽出灌木叢,一片壯觀的「蹄窩」陣赫然在拐彎處呈現。這段不足二百米的山崗處,凹陷著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蹄窩一百多個,可以說是京西古道上蹄窩最為密集的地方。蹄窩直徑近20釐米,深的有15釐米,淺的也有10釐米,左右交替,大致分為兩行。探其緣由,立於鹹豐六年(1856)的王平口修城碑,對這段古道曾有如下記載:「牲畜馱運煤炭晝夜不斷。」京西產煤的窯地因排水條件的限制,煤窯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區,這就使得京西這條中路古道幾乎是全天候運行。作為必經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車馬雲集,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歷經百年形成如此奇觀,可謂歷史的見證。歲月的滄桑也掩蓋不了曾經的繁華,仔細聆聽,仿佛能聽到那奔騰的馬蹄聲!

3月中旬,網上出現一段以「吉姆尼京西古道穿越」為標題的視頻,6輛吉姆尼越野車排成縱隊,從馬蹄窩上碾軋過去。視頻中,越野車數次停停走走,遇到坑窪處就猛踩油門,輪胎與古道上的石頭摩擦,發出刺耳的聲響。視頻中越野車碾軋的馬蹄窩,就是峰口庵這一段。3月21日,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願隊隊長老於帶領著20名志願者,帶著撬棍、尖鎬和繩索來到峰口庵。他們齊心協力,在馬蹄窩的兩頭,將路旁的兩塊500多公斤重的山石移到路中央,以阻擋車輛通過。

峰口庵西的馬蹄窩

龐潭古道石橋美

再來說說京西古道的古香道。

明代藝人捐建的古橋

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的說法,幽州就是現在的北京,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廟。古時去往潭柘寺上香,大都從石景山龐村渡口過永定河到潭柘寺,這一條古香道,就是京西古道的「龐潭古道」部分,它是京西古道的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幹道之一,保留較好的是苛蘿坨村至戒臺寺段。

與王平古道、玉河古道等商旅古道通常在兩米左右不同,龐潭古道寬達四五米。究其原因,這條古香道的前方通往作為皇家寺廟的潭柘寺和戒臺寺,必須要滿足皇親國戚八抬大轎通行的需求,因此古香道在規模上自然更加「大氣」。

在龐潭古道的入口,有一座造型精美的古橋,這就是娼妓橋了。它建於明朝初年,整座古橋用青條石砌築而成,月牙形的欄板仿佛那傳說中杜十娘輕顰的黛眉。如今的娼妓橋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已經成為了一座殘橋。尚存的橋身長約10米,寬約4.5米。關於此橋為何叫做「娼妓橋」,究其原因,這橋是由明代的娼妓捐資修建的。

請不要誤解這「娼妓」的真實含義,那是明清時代對說書的、唱戲的、賣藝的一類職業女性的統稱,不能單一理解為賣身的妓女。《宛署雜記》中記載:「戒壇是先年僧人奏建說法之處,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天下遊僧畢會,商賈輻輳,其旁有地名秋坡,傾國妓女競往逐焉,俗雲趕秋坡。」戒臺寺每年四月廟會期間,不僅聚集了各地的遊僧與商人,連妓女們也來趕廟會,並聚集在戒臺寺附近的秋坡。當時的場面「冠蓋相望,綺麗奪目,以至終行之處,一遇山甌水曲,必有茶棚酒肆,雜以妓樂,綠樹紅裙,人聲笙歌,如裝如應,從遠望之,宛然如圖畫雲」。可以想像的是,平日被束縛在禮教和家庭中的婦女們在仲春四月郊遊的熱鬧場面,她們從馬鞍山與石龍山之間的山溝裡,也就是現在的苛蘿坨村徒步上山,經秋坡村進入戒臺寺。那時山溝裡的水很大,為了方便上山,娼妓們就集資建了這座石橋。據說橋建成以後,一直沒人為它取一個恰當的名字,時間久了,人們直呼它為「娼妓橋」,以示對她們修橋補路善舉的紀念。

戒臺寺石牌坊

過娼妓橋一路向南偏西的方向,大約半小時就到了108國道,此時離石佛村僅有幾十米,離戒臺寺只有幾百米。順著路邊的指示牌進入石佛村,看到了另外一條古道蘆潭古道的路碑和戒臺寺的古山門。蘆潭古道東起盧溝橋,西至潭柘寺,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間的一段保存完好。石佛村、秋坡村、苛蘿坨村是三個因戒臺寺而得名的村落,與戒臺寺的進香活動關係密切。

蘆潭古道通寺廟

蘆潭古道從盧溝橋向西經王佐,再向北經石佛村到戒臺寺和潭柘寺,蘆潭古道和龐潭古道都是進香的古道,因此運煤經商的商人走此道的相對比走中線、北線的要少一些,古道上的蹄窩也就相對比較少了。

看到戒臺寺的古山門,立刻有一種厚重的滄桑感!山門雖在,但如今已經人跡罕至,前往戒臺寺的遊人都從戒臺寺的景區新門進入了。山門就是一座石牌坊,坐西朝東,與戒臺寺遙相呼應,這戒臺寺山門石牌坊就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牌坊了。石牌坊通體採用漢白玉石料鏨雕成仿木結構建築,廡殿頂兩柱單間一層樓,其彩繪可與十三陵石牌坊的彩繪相媲美。石牌坊背面匾額刻「祗園真境」四字,落款有兩行小字「大明萬曆二十七年歲次己亥季春吉日立」,說明它創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正面匾額刻「永鎮皇圖」四字,落款幾行小字「大清光緒壬辰年秋季九月吉日弟子長白文麟重修」,道出的是清光緒十八年(1892)對此石碑坊進行過重修。石牌坊兩邊樓柱上有蓮座楹聯,上聯是:「星海空澄廣映無邊諸佛地」,下聯為:「日輪皇鑑大明洪護梵王家」,風霜百年,豔彩斑駁,依稀古色,給蘆潭古道增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感和古老文化的人文情懷。

老北京有個說法:「潭柘以泉勝,戒臺以松名」,可見戒臺寺的奇松遠近馳名,不說戒臺寺景區內,單就古山門兩側,古松茂密,枝幹遒勁,龐大的樹冠像是護衛著古寺的前世今生。

戒臺寺古塔林在進入山門後的山坡上,主塔依舊完好,旁邊的附塔大多已經被毀。戒臺寺興衰起伏一千多年,因歷史悠久高僧輩出,許多僧人圓寂後在古寺周邊建墓塔,千百年來有過僧人墓塔無數,形成了古寺外獨特的塔林風景。而這座古塔林中的主塔保存完好,據說是戒臺寺第一個方丈的舍利塔。

因摩崖石刻而得名的門頭溝區永定鎮石佛村,擁有著北京地區目前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處摩崖造像群,共雕有佛像18尊,而石佛村所處的位置,也在蘆潭古道上,摩崖造像應該是來往香客信仰與祈福的產物。2004年村民在摩崖石刻腳下挖出一座古石橋,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尊無頭的石佛像。

西峰寺位於門頭溝區永定鄉苛蘿坨村西山窩中,西峰寺始建於唐,初名會聚寺,元代因寺內有清泉一泓,遂改名為玉泉寺。到了明正統元年,明英宗朱祁鎮下令重建古寺並賜名「西峰寺」。當時寺址內有唐俊公塔、元月泉新公塔(後移戒臺寺景區內),有山門殿、天王殿、如來殿、毗盧殿、鐘鼓樓及伽藍堂、祖師堂,東西還有兩廡環繞。

到了清代,西峰寺衰敗了,如今最珍貴的古蹟遺存就是一棵千年樹齡的白果樹,這要從恭親王奕訢的次子載瀅的地宮說起。清末光緒年間,恭親王奕訢為了避難養疾,在京西戒臺寺留住十年之久。在此期間,恭親王出資對戒臺寺進行了修繕,與戒臺寺僧人建立了密切關係。戒臺寺方丈為了感謝恭親王,將下院西峰寺贈予恭親王作為墓地。奕訢去世後,朝廷在昌平另賜了墓地,奕訢和他的家人大多埋葬在昌平,這裡就成了其次子載瀅的墓地。載瀅地宮建在如來殿後側,殿後的臺階將地宮宮門隱蔽起來,其東側就是那棵高大參天的古銀杏樹。

載瀅地宮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盜,盜洞清晰明顯,之後整座地宮進行了整修,目前是北京唯一開放的王族貝勒地宮。載瀅地宮坐北朝南,由大塊青石砌成拱券,建築十分堅固。辛亥革命爆發後,陵園工程尚未徹底完工,亭殿的釘子還沒上,磚瓦石料被改作他用。

回望門頭溝的古道文化,它不僅僅是京西煤業的發源地,也是從農耕文明走向現代工業文明的交匯點。清末,為了給京張鐵路提供燃料,詹天佑設計修築了從門頭溝木城澗煤礦到西直門的支線鐵路——京門支線,這條鐵路已經經歷了114年風雨。歷史用厚重濃鬱的筆墨給門頭溝書寫了不朽的篇章,使得我們後世子孫對西山充滿了好奇,忍不住要去不斷探索。

京西古道,光陰似乎在古道邊設置了分水嶺:山上是原始靜謐破落的古村,山下是川流不息的車輛。繁華與喧囂,平淡與靜默,人類,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終結者。遺址與古蹟,是文明前進的節點,也是文明最終的歸宿。

於是便懂得了時間的意義,西山如一本碩大的書卷,在落日的餘暉中合上了厚重且富有內涵的一頁。

相關焦點

  • 京西古道駱駝隊的駝鈴聲
    路牌(攝/陳師堯)我家住在北京市石景山區京西古道模式口村旁,一出家門就來到了駝鈴古道上......路旁插著個路牌,路牌衝西,箭頭的一方指著:法海寺、冰川館、田義墓,路旁還有一塊兒大石頭,上面用朱紅的大字寫著:
  • 北京門頭溝京西古道,被時代遺忘的角落,更讓古村有種特別的味道
    京西古道 靈水村、黃嶺西、雙石頭、爨底下和柏峪都集中在「京西古道」上,這條古道會合於黃草梁再往西北出京城。 廣義上,妙峰山、潭柘寺也都在這條古道上,不過是從這條古商道分支出來的上香古道而已。 既是古道,便會有古村被保留下來,因為工業文明一次次繞過它們,這些地方便成了被時代遺忘的角落。
  • 川鹽古道 石板路 串起千年繁華
    歷史上,自貢為四川及周邊各省百姓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生活必需品,也走出一條四通八達的川鹽古道。歲月流轉。歷經千年風雨,當年繁華的古道,如今安在?2014年 4月至 9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及來自全國考古、建築、交通、鹽史等領域的專家,從自貢出發,重走川鹽古道。拂去歷史塵埃,鹽路上的古鹽道、古建築、古城鎮、水運系統遺址等文化遺產一一浮現,令人驚嘆。
  • 走,百年鹽馬古道
    16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啦井便以開採鹽礦而聞名,啦井鹽呈桃花色,滲透力強,素有「桃花鹽」之稱,享譽雲南,隨著食鹽的交易流通,加強了啦井與外界交流,形成獨具特色的鹽馬古道文化。
  • 「百年巴鹽古道」之一:巴鹽古道
    巴鹽古道的歷史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百年巴鹽古道」系列向讀者介紹鹽道與漢留組織鮮為人知的故事,向人們展示歷史上巴鹽古道的一部分。古代巴國因鹽而遷,因鹽而興。古巴蜀地區盛產井鹽(鍋巴鹽),井鹽已有1000多年歷史。武陵地區的土家人是巴人後裔,食用巴鹽的歷史悠久。
  • 京西範本|精工品質,匠心之道,中駿·天峰再度演繹熱銷經典...
    中駿·天峰承襲中駿TOP級天系標準,用TOD城市綜合體的便捷和設計美學,將人居與科技,與自然交織融合在一起,為京西帶來高品質理想人居。中駿·天峰,緊鄰長安街西端,位居新首鋼綜合商業板塊之上,攜「TOD」特殊優勢,匠心禮獻京西。與生俱來的優勢,足不出戶,擁都市繁華,攬繁華美景。
  • 走讀瀟賀丨古道上最後的挑鹽人
    重走瀟賀古道的旅程裡,我們有幸遇見了一個「活著」的歷史——83歲的蔣文吉,他是古道上的「最後一代挑鹽人」。 6月底,我們從道縣縣城出發後,開始走瀟賀古道東線,第一站到達的是道縣祥霖鋪村。 「村子裡有人走過古道麼?」 「有啊,我爺爺就走過,去賀州八步挑鹽。」55歲的朱新學回答說。
  • 「秋遊京西古村落」船型古村三家店(1)
    那麼就驅車出城去吧,到京西的山裡訪古探幽,去體味最濃的秋意。你可以在這兒租一椽山村小院,清早起來,泡一碗花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藍的天色,找回久違的清靜與悠然。後來隨著城市發展,城市也開始逐步興修水利,引入更充沛、更穩定、更多樣的水源,三家店附近因為河床高,河水可以就勢順流而下,成為北京引水工程的首選,如今還留有戾陵堰(三國時期)、車廂渠、金口河(金代)、高亮水、永定河引水渠(1956)等各個時期的工程遺蹟。
  • 廣東玉水村鹽商古道:挑鹽多為女性 延續百年(圖)
    石砌鹽商古道穿村而過(受訪者朱迪光供圖)。  2月18日上午,我們來到了玉水古村,古道邊芳草萋萋。細雨紛飛,料峭春寒。  石板路上那一塊塊光滑的石板,經歷了百年來艱辛擔夫汗水的沁潤和身負百斤重擔一雙雙穿著草鞋的腳的磨礪後,依然保存完好地在那裡,見證從它們身上壓過的歷史車輪。  這是一段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鹽商古道,百年前,廣東缺糧,江西產糧,廣東產鹽,江西缺鹽,粵贛兩地客家人,用自己的腳步和肩膀,揮灑著汗水,寫下了這段近200公裡長的鹽糧貿易詩篇。
  • 秘境恩施:百年古橋留下未解之謎,5000年前的巴鹽古道令人稱奇
    經過它,那條具有5000年歷史的巴鹽古道映入視線。秘境探尋,發現稀有文化遺址,藏在鄂西大山深處的這條千年古道,因現代化交通的興旺,早已作古,它不像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玉石通道、古蜀道,不只有深化記載,也令人們有所耳聞目擊。它多隱於民間,官方記載甚少,在隨學界探究研討,人們發現這條神秘古道,藏有深沉歷史文化,後被《中國國度天文》譽為「中國第五大古道」。
  • 探尋遺忘在自貢鹽運古道上的餈粑坳
    提起餈粑坳,相信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它一直是自流井到富順鹽運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民國18年(1929)7月,井富馬路通車後,餈粑坳坡下便成了商家所聚之地,老街的商貿地位漸漸被取代。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的井富馬路已經變為現在的川雲公路,而餈粑坳依舊是其必經之地。
  • 臺灣南澳古道,泰雅人的回家之路
    花蓮最南端的南澳古道從不缺乏傳說。南澳古道目前修復了最開始的3公裡。本文圖均為 TammyLi圖。自從泰雅族人陸續遷至平地生活,這條曾經繁榮的古道就像大山中一切乏人問津的路一樣,漸漸消失在了山林裡。路,始於人的足跡,也荒廢於人類的不再涉足。連帶消失的,還有泰雅人珍貴的傳統文化。
  • 阿里山上尋天神 特富野古道思幽情
    千百年來,鄒族人就在天神的足印中開墾山林、建立部落,故事流傳至今,鄒族的耆老都深信,這條通往玉山的特富野古道,就是當年天神帶領祖先走過的路。蒼勁挺拔的柳杉林,高聳的環繞滿山遍谷,這是特富野古道堪稱代表性的林相景觀之一。
  • 百年夢劇場:一座球場見證了紅魔的百年榮辱興衰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夢劇場之稱的老特拉福德球場,了解這座見證過紅魔曼聯百年榮譽興衰的殿堂。 19世紀繁華的曼徹斯特 隨著曼徹斯特經濟實力的增強,足球這一精神消費逐漸在曼徹斯特生根發芽。
  • 清明節到恩施石門河巴鹽古道徒步 探尋古道土家民俗
    湖北日報網(荊楚網)消息(記者吳堅、通訊員肖華、吳冰)巴鹽古道是古代巴鹽銷楚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文明古道之一。石門河天塹段,更是巴鹽古道中目前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古代關隘之一。這裡不僅保留有清朝封疆大吏的摩崖題刻,還有石門關、接官亭、石門古橋、石門洞屋等歷史遺蹟。
  • |石羊古鎮|雲南|茶馬古道|楚雄|麗江...
    比起美景喜洲更出名的是喜洲粑粑雲南人把餅稱作粑粑外皮香酥,內在柔軟層層分明,唇齒留香06大理·劍川·沙溪古鎮想要感受古鎮的傳統風貌沙溪古鎮也是不錯的選擇古鎮沙溪走過了發展、壯大、輝煌與衰落現在只留石橋、古道
  • 京西首場大型恐龍展亮相北京長安天街
    白堊紀地球霸主霸王龍,來自新疆準噶爾盆地的戈壁克拉美麗龍,以及「蒙冤60載」的竊蛋龍…8月15日,北京長安天街攜手中國古動物館打造京西首場大型恐龍展——「奇妙的進化之旅」。   本次展覽是北京長安天街首次與國家級知識科普IP的跨界合作,大量秘藏於博物館的古動物化石、生物復原模型、大量珍貴圖片悉數亮相,在這個特別的夏天裡,為北京帶來了一場非同尋常的體驗,不僅加快線下實體商業和生活場景的復甦,也為正值暑期的學生們提供了學習科普知識的場所。
  • 【重走茶馬古道】高原與馬幫的故事:千年回眸如初見
    今(3)日上午,「卓卓康巴 傳奇昌都」之2018第四屆重走茶馬古道暨首屆中國戶外運動經理人高峰論壇啟動儀式結束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旅遊大伽從芒康鹽井鹽田博物館出發,沿著覺龍村徒步向扎增拉姆女神草原行進,正式開啟了重走茶馬古道之旅。昌都市旅發委副主任劉振、芒康縣常務副縣長黨仁也在其中。
  • 探索百年歷史古道:茅坪古道,巨型榼藤「藤王」橫躺半空之中!
    而還有一小部分人,他們的方式相對就更冷門些,他們喜歡探索不知名的山頭野嶺,特別喜歡古道,甚至在古道上想像當年布滿居民的情景,這不僅僅是爬山了,還兼有考古的做法。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就一定要去今天介紹的「茅坪古道」,路線中含有幾個古村落,頗有尋幽探秘的感覺。先行北港古道今天介紹的徒步茅坪古道的路線比較長,因為想多走幾條不同的古道,首先就是「北港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