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綠色轉折」系列報導之三
「我從小在蘇州河邊長大,常來這摸魚。後來因為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汙染讓水質變差……經過多年治理,2020年底蘇州河全面貫通,清水和魚都回來了。」這幾日,已是77歲的張國恩,一有興致就會重溫兒時漫步河畔的心境,望著兩岸旖旎的風光感到欣喜。
發源於太湖,流經上海的蘇州河,是「萬裡長江東入海」的生動註腳。
築牢生態屏障,長江下遊城市如何接過「接力棒」?通過各自出臺「行動計劃」從嚴治汙,從修復城市「母親河」到帶動全域河流整治,長江下遊各省市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長江保護修復和水源地保護,堅守長江入海的「最後一公裡」。
整治老舊難問題 喚回碧水藍天
位於長江下遊的江蘇省江陰市,有著35公裡長的岸線。由於過度開發,沿江岸線石化、鋼鐵、紡織、船廠等企業集聚,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威脅。比如江陰市璜土鎮,儘管鎮工業產值在全市名列前茅,當地葡萄產業卻無法擺脫工業汙染的陰影,令種植戶苦不堪言。
為此,璜土鎮多措並舉破解農業發展的「痛點」,探索「生態+科技+產業」的發展模式,全鎮對眾多單位進行了整改,並將新材料、智能製造和現代服務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在沿江岸線建成了獨具特色的「江南水鄉葡萄風情」小鎮,目前已培育家庭農場36個。預計2020年葡萄產量超3500萬斤,實現產值近2億元。
3個月前,蘇州河貫通工程的設計團隊成員王緒男、張林琦夫婦趁著整治後的蘇州河尚未成為「網紅」打卡點,攜他們新降生的女兒一起在蘇州河拍照留念。
蘇州河是橫貫上海中心城區的骨幹河道,見證著上海的發展歷史。19世紀60年代起,國內最早一批涉及紡織、化工行業的民族工業在蘇州河流域起步,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未經處理被直接排入河中,致使蘇州河變得惡臭。
近年來,隨著上海第七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等方案的推進,上海嚴格治理水汙染,先後鋪設汙水管道、建汙水處理廠,消除蘇州河幹流的汙染,並重新設計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處的一個閘門,將蘇州河由原來東西方向往複流動,變成由西向東的單向流動,清理了蘇州河底沉積上百年的淤泥。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蘇州河的水系交織在上海26000多條河流當中,河流之間水質相互影響,水質淨化呈現乘數效應。
堅持精細化管理 健全長效機制
「看!水草間遊弋的小魚一目了然。通過『五水共治』,這條河恢復到了我年輕那時候的狀態。」指著村裡河道,71歲的浙江上虞區東喬街道擔山村村支書姚寶忠感慨道。
位於長江三角洲杭州灣南岸的紹興上虞,近年來健全了長效治汙體系,搭建了水環境數字監管平臺,實現了對工業企業汙水從產生到處置的全流程監管,將水域巡檢覆蓋率提升至90%—95%。這是浙江省打好「五水共治」攻堅戰過程中的創新舉措之一。
通過「美麗河湖」建設、「汙水零直排區」建設等抓手,完善省內河流長效保護機制,2020年1月至10月,浙江省長江流域45個斷面Ⅰ類到Ⅲ類水比例為88.9%,較上年同期上升11.1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
「要奏響長江的綠色交響曲,每一個『音符』都需要精心譜就。」2016年7月,江蘇省政府明確加快沿江產業布局調整優化、加強工業汙染防治、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構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保障體系等11項工作任務。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近幾年的整治,江蘇沿江化工企業總數壓減了40%,建立了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等工作規範體系。截至2019年底,全面完成「無人機航測、人工排查、技術核查」三級排查,共排查發現長江1.7萬餘個入河排汙口。2020年7月3日,又在沿江11省(市)中率先全面啟動長江入河排汙口監測溯源工作。
如今,江蘇建設沿江綠化帶5100畝,新增江灘溼地約2380公頃,實施沿江生態岸線、自然保護區、溼地等恢復工程,保護生物多樣性,最近南京江豚、太湖流域多年不見的「吉祥三寶」桃花水母、白鷺、地衣也開始回歸,為長江入海「最後一公裡」沿途增加點綴。(江 耘 王 春 過國忠 金 鳳)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