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20歲的明治天皇帶頭食用牛肉,讓日本民族拔高20釐米

2021-01-09 騰訊網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在日本,傳統的日式料理又被稱作和食,但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料理經過多次改良,現在一般認知中的日本料理不僅包括日本和食,也含有日本洋食。

日本飲食習慣的改變,不僅改變了世界的飲食文化,更改變了日本國民的體質,對日本的崛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唐代佛教傳入日本後,幾乎成為日本的國教,雖然本土也有神道教和民間傳說信仰,但佛教思想對日本國民的影響無疑是根深蒂固的。

其中,講究清淡質樸、不喜葷腥的佛教飲食習慣也在日本傳播開來。日本料理中至今都作為主要分支存在的懷石料理,最早就是源自於日本僧人。

由於日本佛教徒崇尚清淡和苦行,常常在參禪時不吃不喝,食不果腹,飽受饑寒。於是,僧人們將石頭加溫,抱在懷中,頂住胃部,用來抵禦飢餓和寒冷。

懷石一詞即由此而來。後來的懷石料理,也是儘量簡單且量少,就是為了繼承這一傳統。

古代的日本經濟不夠發達,政府有明確禁令,雖然可以適當捕魚吃海鮮,但不能食用任何陸上的肉類,包括豬肉、牛肉、雞肉等。

這條禁肉令自上元二年(675年)頒布以來,在日本流傳了一千多年。導致日本的國民體質一直都非常不好,國民平均身高僅有1.5m左右,東洋矮子的稱呼,也就因此得名了。

明治維新的數十年間,日本全國上下,在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隨著這股西學東漸的浪潮,在飲食方面,日本也逐漸開始學習西方,與西方美食發生了融合和創新。

福澤諭吉年輕時曾遊歷歐美,對歐洲和美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他運用西學思想,創立了慶應義塾,辛苦經營,並藉此不斷傳播自己的教育理念。這便是日本現在著名的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前身。

1870年,他寫了一篇《肉食之說》,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曾患痢疾、後又靠喝牛奶、吃肉逐漸痊癒的事。

福澤諭吉在文章中提出,日本人普遍身材矮小,正是因為多年來一直不吃肉,營養發育不良,導致身體不夠強健。

而所謂的不宜殺生,更是無稽之談,日本自古就有捕鯨捉魚的傳統,吃魚和吃肉有什麼區別呢?

也許是因為這篇文章打動了當時還年輕的明治天皇,也許因為天皇本人也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日本國民體質上的缺陷。

經過天皇的親身說法,日本終於逐漸掀起了一陣食肉喝奶的風尚,吃肉並不可恥的想法漸漸被大眾所接受。

而日本國民的身高,也由明治初年的1.56m左右,提高到了1.7m。效果之顯著,不可謂不明顯。而日本國民體質的提高,自然也為日後日本尤其是軍隊戰鬥力的提高提供了幫助。

他曾寫了四十多篇鼓吹侵略中國的文章,並在文中設計了包括侵佔朝鮮、吞併臺灣、佔領東北三省等戰略構思。

從日後日本的所作所為來看,似乎都有所印證。這樣想來,福澤提出的肉食令,就頗為值得深思了。

除了早就已經日本化的中華料理,歐美比較流行的炸豬排、唐揚雞塊,還有東南亞盛行的咖喱飯等等,都逐漸被日本吸收,催生出全新的日式料理。

大和民族一向被稱作善於學習的民族,即使在飲食方面,也做到了名副其實。但進入21世紀後,日本傳統和食似乎重新煥發出新生的力量。

隨著紀錄電影《壽司之神》的全球播映,日本將匠人精神與飲食文化完美結合,重新塑造了二戰後的日本國民氣質。

提到日本美食,大多數人都能想到壽司、拉麵、蛋包飯等等。實際上,日本料理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品類,和中華料理、西餐等一樣,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飲食風格。

即由國外傳入、經過本土化改良的美食。但日本飲食方面最大的改變,其實是放棄了傳統的禁肉政策,食肉類、喝牛奶。

傳統日本:崇尚清淡的傳統和食

日本自古便是等級森嚴的社會。在古代日本,國民的生活習慣主要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尤以唐代和明代的影響最為強烈。

以懷石料理為代表的傳統和食雖然飽含日本文化中的禪意,但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未免不太友好。

明治維新:天皇帶頭改革

率先提出應當變革日本傳統的禁肉令的,是明治維新後日本新式教育的改革者,日本近代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

回國後,正逢社會激變的福澤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本國的國情結合起來,開始嘗試創辦日本的近代教育。

福澤諭吉雖然主要的歷史貢獻在教育方面,但他在日本國民的飲食習慣變革上同樣做出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此之前,日本雖然已經在歐美的影響下有少部分人開始嘗試吃肉,但吃肉喝奶的行為依然被人認為是粗鄙的,不被普羅大眾所認同。

1872年,20歲的明治天皇終於向御膳房下達了命令,從這一年開始,天皇開始帶頭食用牛肉。這是日本史無前例的大事,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日本國民雖然依然很少食用大型牲畜,但普通的禽類和豬肉等已慢慢普及開來。短短的幾十年間,困擾當時軍隊已久的腳氣病,漸漸消失了。

值得玩味的是,率先提出食肉的福澤諭吉,恰恰也是日本近代第一位提出軍國主義思想的理論家。

現代日本料理:兼收並蓄,推陳出新

自二戰結束以來,日本的飲食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例如開頭提到的壽司、拉麵與蛋包飯,其中只有壽司是真正的傳統和食,而拉麵其實來自中國,蛋包飯則源於法國。

其實,日本傳統的崇尚清單的料理理念,非常適合兩人的私密會餐。同時,和食所包含的禪意與質樸的氣質,令人回味無窮,越來越受到高端商務人群和戀愛情侶的歡迎。

逐漸改良的日本料理,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兼收並蓄的態度,在世界美食之林中,獲得了自己無法替代的一席之地。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傳說古代日本人不能食用肉類,只能吃魚類,這是真的嗎?
    現在日本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其文化傳播做的也比較好,所以日本菜在世界上也比較流行,比如「神戶牛肉」等還成了名品。但是,一直以來也有這麼個說法:古代日本人是不吃肉類,只能吃魚的。那這是真的嗎?
  • 「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啥意思?
    1.明治養士明治,明治天皇睦仁的年號。1868年至1912年,是明治天皇的統治時期,在他統治的44年間,日本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全部西化,變成資本主義經濟強國、軍事強國,是為明治維新。但日本的維新是自上而下,自內而外的主動尋取突破,高呼脫亞入歐,連明治天皇自己都帶頭吃牛肉改變日本人飲食習慣,而中國是慈禧太后當權,100天即失敗,日本明治維新光去歐洲考察都考察了1年半。明治維新是日本的崛起,靠的是大興武力。軍國主義的濫觴,正是發端於明治時期的武士道精神。
  • 和牛被中國海關解禁,600元一斤的日本國寶牛肉值不值得你嘗鮮
    據中國海關總署網站於12月22日公開的兩份文件,公告自12月19日起解除日本狂牛症禁令以及日本口蹄疫禁令。這意味著,時隔18年後,日本牛肉有望重回中國人餐桌。由於日本在2001年爆發狂牛症(牛腦海綿狀病)疫情,中國同年開始禁止進口日本產牛肉。
  • 在日本皇宮裡打仗,嚇暈12歲的「明治天皇」,這事誰敢做?
    可後來幕府被推翻了,西鄉等人,就成了明治政府的奠基人,名垂史冊的偉丈夫。 滾滾歷史長河,人物焉有對錯? 縱觀西鄉隆盛50歲的一生,對近代日本貢獻最大的,是1864年2月第二次復出之後,進行的系列大手筆事件。
  • 明治「教改」:從「求知識於世界」到遵「皇祖皇宗之遺訓」
    2019年2月24日,著名日本研究學者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先生去世。他被譽為西方日本研究第一人。他晚年所著的《明治天皇》,被譽為紀念碑式的傳記,一個時代的編年史。《紐約時報》說:「它使我們儘可能接近明治天皇的內心生活」。
  • 明治憲法設立的「帝國議會」只是天皇的輔佐機關,不是立法者
    日本明治二十三年12月29日施行的憲法,規定了日本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確立了神敕的天皇主權。所以,明治憲法規定的議會制度,不同於歐美議會制度。在歐美國家,國會是將國民的意思反映於國家政治的主要渠道,是民主政治得以展開的重要陣地和載體;而明治日本議會並非國家機關的中心,一直處於從屬於天皇政府的地位,議會的權限也並沒有囊括國家政治中重要事項的全部。議會的立法權,原則上是輔佐天皇的立法權。而關於軍事及條約,議會是無權限的。天皇具有發布緊急命令、獨立命令的權限,在非常時期,還可以行使議會的權限。
  • 日本「肉食系」女 鍾愛A5級黑毛和牛
    直到 1854 年美國人佩裡的黑船敲開國門,1872 年明治天皇帶頭挾了一筷子牛肉 ,食用牛肉才開始成為了風潮。「和牛」就是日本牛的意思,但事實上,現在日本人說的「和牛」其實也都是雜交牛保留下來的現代牛種,包括「黑毛和種」「褐毛和種」「日本短角種」和「無角和種」。廢柴女主說的黑毛和牛就是這四種中的「黑毛和種」。
  • 大和、天皇、明治,統統都是中國的年號
    只是日本的年號制度,百分之百是照搬中國的。 2 年號這個東西,從夏商周到西漢初年都是沒有的。秦始皇兵馬俑都打包完畢封存下地了,年號還要等個一百多年才誕生。 日本的一個天皇本來有許多年號,但在明治維新之後,就向中國看齊,立法規定一個天皇有且只能有一個年號了。
  • 日本平民明治以前沒有姓氏?對日本人姓氏的最大誤解
    關於日本人的姓氏,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只有武士階級擁有姓氏,平民沒有姓氏,只有名字,但事實果真如此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日本的姓氏,即「苗字名字」,但日本一開始並沒有「苗字」的概念。在平安時代以前,日本還不存在武士階層,也沒有現在意義上的姓氏,只有「氏」和「姓」。
  • 看看日本裕仁天皇一家的下場就知道了
    裕仁,是當年日本侵華時在位的天皇,也是整場戰爭的幕後始蛹者。 裕仁一生共生育過5個孩子,全都是女孩,且大多英年早逝。 裕仁與妻子良子於1926年生下大女兒成子。雖然是這是一個女兒,但因為是第一個孩子,裕仁夫婦仍十分疼愛。
  • 下一任日本天皇的年號會是什麼呢?
    有的皇帝從繼位到死,就一個年號,有的隔幾年重新開始啟用一種新的年號。日本天皇的年號是一用一代,死亡後兒子繼位,立刻就改。2、日本天皇的年號由來都是來自中國古典書籍。日本文化源自漢文化,他們雖然說日語,但在研究漢學方面,可是有極為高深的專家的。
  • 實拍日本天皇龍袍:裝飾代表天子的日月星辰十二章,繡多條四爪龍
    日本天皇德仁今年登基,一年來他身穿黃袍祭祀祖先。不過作為東亞唯一的一位帝王,身穿的黃袍並不是龍袍,而是鳳紋袍。這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天皇最為隆重服飾,不過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天皇身穿的最高級禮服是十二章冕服禮服,在日本宮內廳就收藏了江戶時代東山天皇的禮服御裳,就是典型的龍袍。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大正時代和昭和時代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國力強盛,民主自由。明治天皇天生生有疾病,可能是因為千百年來近親結婚的結果。日本天皇曆代基因都不太好,明治天皇也是尿毒症發作1912年病逝。由其子大正天皇即位,大正天皇從小也身有疾病。
  • 田島川:平成的最後倒計時,明仁天皇的退位儀式
    伊勢神宮位於三重縣,至今保留著自古以來每20年一次的「式年遷宮」的習慣。在伊勢神宮內宮之中,有兩塊隆起的高地,每20年會輪流在其中的一塊上面建造新的社殿,而將另一塊上面20年前建造的社殿拆除。這一持續了千年的習慣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舉行的第62次遷宮。 如果遷宮時前往伊勢神宮,就有機會目睹兩塊高地上分別有一新一舊兩座社殿的景象。
  • 日本天皇率皇室出席國會,紀念參眾兩院130周年,真子公主很美
    日本天皇在國會發表了講話,表示目前全球疫情感染擴大,世界各國面臨困難的情況下「(日本)國會作為國家(日本)權力的最高機構,為國家(日本)繁榮和世界和平應承擔的職責越發重要」。    據悉,日本第一次建立國會時當時 是明治維新後的1890年11月29日(日本明治23年11月29日),當時日本根據《大日本帝國憲法》(即明治憲法),帝國議會成立
  • 日本天皇的妃嬪閣裡,為啥不住女人?與中國皇帝有啥不同?
    日本皇宮和中國差不多,本來也是嬪妃成群,供天皇生孩子用的。根據日本律令,天皇的後宮標配為:1個皇后,2個妃,3個夫人,4個嬪。日本皇宮沒有太監,所以設有等級森嚴的女官系統,包括:典侍、勸典侍、掌侍、權掌侍、命婦、權命婦6種。
  • 誰說日本人不吃豬肉?純屬謠言,日本人吃野豬肉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公元1872年,中國清朝同治十一年。這一年,日本明治天皇吃了一次牛肉後,從而正式結束了1200年來以來日本人不吃肉的歷史。日本禁止食肉要追溯到公元675年,也就是中國的唐高宗時期,日本的飛鳥時代,天武天皇頒布了「肉食禁止令」,其中規定:「自今以後,亦四月朔以後,九月三十日以前,莫食牛、馬、犬、猿(猴)、雞之肉,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
  • 隋煬帝賜給日本一塊木頭,如今已被他們奉為國寶,連天皇都不敢動
    還有19世紀初期,日本也曾派學者來清朝交流。當時魏源寫了一本叫《海國圖志》的書,這本書被道光皇帝認為一無是處,卻受到了日本人的追捧,他們帶了幾本回國,之後流轉到明治天皇手裡。
  • 日本天皇獨生女迎19歲生日 小清新畫面公布
    原標題:日本天皇獨生女迎19歲生日小清新畫面公布(圖)圖源/共同社>海外網12月1日電 12月1日,日本德仁天皇和雅子皇后的獨生女愛子公主迎來其19歲生日。圖源/每日新聞綜合日本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報導,視頻中,愛子身穿淺粉色雪紡衫,下搭深棕色高腰闊腿褲,留披肩長發,身上沒有其他多餘配飾,顯得簡約幹練
  • 神道教與日本
    神道教與日本  [ 2006-07-26 09:39:00 ]    神道教(Shinto)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