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天皇、明治,統統都是中國的年號

2020-12-07 騰訊網

1

上過《一站到底》和《奇葩說》的國家博物館八零後講解員河森堡,曾經講述過一件他親身經歷的事。他在書店裡讀歐洲史,裡面提到了公元457年,他就在書架前自言自語:「公元457年在中國該是什麼時代呀……」

旁邊一個眼鏡大叔主動接了話,「宋朝。」

河森堡心裡一聲冷笑: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才有了宋朝,這都差了幾個世界了好不好。可他還沒作出反應,大叔跟著又推了一下眼鏡,「應該是大明」。

河森堡的鄙夷就要藏不住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才有了明朝,差了快一千年了。罷罷罷,跟這種不懂裝懂的人有什麼好說的?他回了一個標準的白眼之後離開。

回家一查公元457年,才發現被吊打後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宋朝是南北朝的劉宋,不是後來契丹人喬峰心嚮往之的趙宋;大明不是明教張無忌培養出來的國號,而是皇帝的年號,一如近來人人皆知的日本從「昭和」到「平成」再到最新的「令和」。只是日本的年號制度,百分之百是照搬中國的。

2

年號這個東西,從夏商周到西漢初年都是沒有的。秦始皇兵馬俑都打包完畢封存下地了,年號還要等個一百多年才誕生。

年號誕生之前要紀年,除了甲子乙丑的幹支紀年法之外,基本採用諡號紀年法和名號紀年法,就是用天子國君死後的諡號和生前的名號,再加上數字來紀年。在諸侯國林立的春秋時期,一年可以有十幾到幾十個紀年名稱。

比如孔子逝世的公元前479年,就是他所在魯國的哀公十六年 、齊國的平公二年 、晉國的定公三十三年、秦國的悼公十二年、宋國的景公三十八年……一直到吳王夫差的十七年和越王勾踐的十八年。當然為了統一起見,一律以當時的周天子為準,就是周敬王四十一年。如果當時高考要考中國歷史哪年是哪年,各國考生一定會想跳樓。

終於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複雜的紀年換算方式。從秦始皇嬴政到漢高祖劉邦,都是「始皇五年」「高祖三年」這樣的紀年法,一如今天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劉恆、孫子漢景帝劉啟,都是如此。即便劉啟的兒子漢武帝劉徹剛剛接班的時候,也是如此。

但情況總有一天會起變化,變化來自一隻國家級保護動物。漢武帝當了十九年皇帝之後的公元前122年,他出門打獵打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大聲恭喜皇上吉祥,說這是難得一見的神物啊,完全值得紀念。

於是漢武帝就在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立了年號,名為「元狩」,所以公元前122年就是元狩元年。不僅如此,好大喜功的漢武帝當然還要彌補掉失去的時間,所以他把元狩之前的登基歲月也追認了三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平均分配,每個負責六年。

一轉眼打獵已經過去六年,忽然山西又出土一隻三足寶鼎,群臣當然又二二三四再來一次,大聲恭喜皇上吉祥,說這是難得一見的神物啊,完全值得紀念——於是就又改了年號,稱為元鼎

估計那時顏值的概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否則說不定漢武帝突發靈感,覺得自己既然長得辣麼帥,那叫元帥元年也挺好呀!

3

漢武帝開了頭,之後的皇帝當然有樣學樣,自己登基要改年號,自己當皇帝心血來潮也要改年號。

跟日本的「令和」來自詩集不同,中國古代的年號許多都是高大上得超出天際的。不僅有文化是當然的標配,格局大才是需要劃的重點。

比如劉宋的「大明」,即出自《周易·乾卦》的「大明終始,六位時成」;在他之前的晉武帝司馬炎,年號「鹹寧」也是來自同一段文獻,「首出庶物,萬國鹹寧」;鋪張揚厲跟漢武帝有一拼的隋煬帝楊廣,年號「大業」來自《周易·繫辭上》的「盛德大業至矣哉」;而喬峰的好兄弟段譽段公子、大理皇帝段和譽,年號「日新」來自《大學》裡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要是膽敢把年號定為「語嫣」,天龍寺裡不問世事的和尚都會衝出來跟他拼命。

因為每個皇帝都想蒸蒸日上、江山永固美如畫,所以取年號時往往意在記祥瑞、誌喜慶、祈昌盛。像太平中興這樣的年號,兩千年來用過的政權動輒十個八個。論文都可以抄,年號重複又有什麼關係?

到了證券基金誕生的1997年,一堆投資機構紛紛把年號拿過來直接用,比如一堆上市基金開元天元景福興安泰和興和漢興……就全都是古代帝王的年號,反正定年號為開元的李隆基也不會穿越來算帳。而香港人鄒文懷跟老闆邵逸夫決裂,要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時,他選的名稱也是「嘉禾」,三國時東吳孫權稱帝的年號。

年號最終是最大的頭頭說了算,所以有些沒讀過書的割據政權顯得就比較沒見過世面,比如隋末的竇建德、南宋時的楊么,直接就用當年的幹支把年號定為「丁丑」、「庚戍」。倒是不費腦筋,可也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更有渾人比如明萬曆四十七年稱王的固原人李文,直接把年號定為「真混」。

而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是唐朝時的李治武媚娘兩口子:不但喜歡起年號,而且尤其熱衷與時俱進。唐高宗在位35年,換了14個年號;而武則天在位21年,雖然時間短但足足換了18個年號。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創下了歷代以來年號更換頻率的最高紀錄,也許女人天生就更喜歡玩花樣?

尤其是武則天正式即位之後,「天授」「如意」「長壽」這樣的普通年號都不能讓她滿意,她心存高遠的志向一定要得到充分體現。於是一連來了三個四字年號,「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後來徐克的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通天就是從年號裡來的。

任性是帝王的特權,取年號是霸氣的標誌。明成祖朱棣奪位成功之後,群臣建議的年號是「永清」,朱棣不滿意,說冷冷清清的哪有「永樂」好啊!而且我將來要修書,《永樂大典》也比《永清大典》酷炫多了不是嗎?有沒有誰不同意的?

下面一堆噤若寒蟬的讀書人高呼萬歲英明,沒有一個人敢告訴他:「永樂」是三百年前北宋強盜方臘曾用過的年號,雖然跟你的所作所為也挺配……

4

古時許多年號,跟現代漢語裡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大象」不是動物,是北周靜帝宇文闡的年號,源自古語「大象無形」;「保安」不是職業,是大理和日本都用過的年號,意在「保國安民」;「普通」不是平凡,是嗜好佛教的梁武帝蕭衍年號,因為普通本來是伽藍(寺院)的六種名稱之一;「神功」不是葵花寶典,是喜新厭舊武則天只使用了三個月的年號……

然而像武則天這樣以改年號為樂的行為,到了明清基本絕跡了。當時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年號越混亂,朝局越混亂。嘉靖年間成書的《丹鉛總錄》裡有一句話:「亂主年年改號,窮士日日更名。」要想長治久安,就不要總是變來變去。

所以從明朝開始,一個皇帝終生一個年號基本上已成慣例,只有兩次即位的明英宗朱祁鎮例外,第一次「正統」第二次「天順」。清朝也依照了明朝的慣例,所以明清之前的皇帝,一般用諡號廟號來稱呼,比如漢武帝、唐太祖、宋徽宗;而明清之後的皇帝,就用年號代替了,例如嘉靖萬曆崇禎康熙雍正乾隆

日本的一個天皇本來有許多年號,但在明治維新之後,就向中國看齊,立法規定一個天皇有且只能有一個年號了。

中國的年號比日本久遠得多,但結束得比日本的早。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民國成立,從此以民國來紀年,年號被掃進了歷史的故紙堆。1916年袁世凱要復闢稱帝,把年號恢復成了洪憲,但洪憲元年最終只持續了短短數十天。

而許多貌似是日本代表物的詞彙,其實都是中國曾經已有的年號。「大和」是唐文宗李昂的年號,白居易李商隱都度過了完整的大和年間;「天皇」是唐末割據政權朱泚的年號,距今也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了;「明治」是大理皇帝段素英的年號,比明治天皇要早八百多年……

年號這東西,在中國自己的歷史上已經漸行漸遠,如今只存在於一堆少有人問津的典籍和娛樂電視劇裡,《貞觀政要》、《宣和畫譜》、《康熙大帝》、《戲說乾隆》……只是我們棄如敝屣的東西,也有人還在用,而且似乎也沒耽誤現代化進程。假如將來有一天日本去把年號申遺,雖然我們能理直氣壯言之有據地說「年號本來是中國的」,但恐怕也不會殘存多少底氣。

主要參考: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

周到《讓紀元再現中國元素——關於恢復年號的倡議》

陳靈海《唐代改元小考》

相關焦點

  • 下一任日本天皇的年號會是什麼呢?
    有的皇帝從繼位到死,就一個年號,有的隔幾年重新開始啟用一種新的年號。日本天皇的年號是一用一代,死亡後兒子繼位,立刻就改。2、日本天皇的年號由來都是來自中國古典書籍。日本文化源自漢文化,他們雖然說日語,但在研究漢學方面,可是有極為高深的專家的。
  • 扶桑談丨源自中國的年號制度為何能在日本延續到21世紀?
    明治維新後,日本一方面不斷吸收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則從中國引進了「實錄」記錄皇帝言行的做法,使人們能夠通過《明治天皇實錄》《大正天皇實錄》《昭和天皇實錄》,了解天皇的日常生活。如今是否會繼續編纂《平成天皇實錄》,目前尚未確定。除此之外,日本文化的這一特徵的另一表現形式就是「本土」的年號與「舶來」的公元紀年並行的紀年方式。
  • 「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啥意思?
    1.明治養士明治,明治天皇睦仁的年號。1868年至1912年,是明治天皇的統治時期,在他統治的44年間,日本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全部西化,變成資本主義經濟強國、軍事強國,是為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亞洲改變弱小、自我革命變自強的成功範例,它為同種同文的中國提供了樣板,所以後來發生了康有為百日維新。但日本的維新是自上而下,自內而外的主動尋取突破,高呼脫亞入歐,連明治天皇自己都帶頭吃牛肉改變日本人飲食習慣,而中國是慈禧太后當權,100天即失敗,日本明治維新光去歐洲考察都考察了1年半。
  • 明治憲法設立的「帝國議會」只是天皇的輔佐機關,不是立法者
    日本明治二十三年12月29日施行的憲法,規定了日本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確立了神敕的天皇主權。所以,明治憲法規定的議會制度,不同於歐美議會制度。在歐美國家,國會是將國民的意思反映於國家政治的主要渠道,是民主政治得以展開的重要陣地和載體;而明治日本議會並非國家機關的中心,一直處於從屬於天皇政府的地位,議會的權限也並沒有囊括國家政治中重要事項的全部。議會的立法權,原則上是輔佐天皇的立法權。而關於軍事及條約,議會是無權限的。天皇具有發布緊急命令、獨立命令的權限,在非常時期,還可以行使議會的權限。
  • 1872年,20歲的明治天皇帶頭食用牛肉,讓日本民族拔高20釐米
    也許是因為這篇文章打動了當時還年輕的明治天皇,也許因為天皇本人也在社會變革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日本國民體質上的缺陷。 經過天皇的親身說法,日本終於逐漸掀起了一陣食肉喝奶的風尚,吃肉並不可恥的想法漸漸被大眾所接受。 而日本國民的身高,也由明治初年的1.56m左右,提高到了1.7m。
  • 最霸氣的年號是誰?你肯定猜錯,這八個年號太有意思了
    而在古代,也有那麼一些大企業家,喜歡有意思的品牌,這些品牌,就是大企業家們的傑作,這些企業家,就是古代的皇帝,品牌就是年號。年號是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的,由於漢武帝的豐功偉績,所以後來的皇帝都依照學習,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 臺灣省的這個部門,2018年了,竟然還在使用日本天皇年號?
    平成是現在的日本天皇明仁的年號,出自中國古籍《史記》裡「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日本人稱2018年為平成30年。 此消息一出,立刻被人諷刺為「還真把自己當成日本殖民地了?」還有人說,這是日本的產業經濟省嗎? 我國的臺灣省在甲午戰爭後,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放棄大清年號,使用日本年號。
  • 明治「教改」:從「求知識於世界」到遵「皇祖皇宗之遺訓」
    他晚年所著的《明治天皇》,被譽為紀念碑式的傳記,一個時代的編年史。《紐約時報》說:「它使我們儘可能接近明治天皇的內心生活」。身處時代的巨變,明治天皇無疑面對著複雜的情勢,他內心的選擇,也改變了時代的走向。從1868年頒布《五條誓文》,開啟明治維新,到1890年10月30日頒布《教育敕語》,走向國家主義——教育,成為理解明治時代的一個切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精神結構的內在矛盾。
  • 在日本皇宮裡打仗,嚇暈12歲的「明治天皇」,這事誰敢做?
    可後來幕府被推翻了,西鄉等人,就成了明治政府的奠基人,名垂史冊的偉丈夫。 滾滾歷史長河,人物焉有對錯? 縱觀西鄉隆盛50歲的一生,對近代日本貢獻最大的,是1864年2月第二次復出之後,進行的系列大手筆事件。
  • 日本天皇的妃嬪閣裡,為啥不住女人?與中國皇帝有啥不同?
    日本皇宮和中國差不多,本來也是嬪妃成群,供天皇生孩子用的。根據日本律令,天皇的後宮標配為:1個皇后,2個妃,3個夫人,4個嬪。日本皇宮沒有太監,所以設有等級森嚴的女官系統,包括:典侍、勸典侍、掌侍、權掌侍、命婦、權命婦6種。
  • 田島川:平成的最後倒計時,明仁天皇的退位儀式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田島川】 眾所周知,如今在位的明仁天皇,將在四月末退位,至此從1989年1月8日持續至今的平成時代便會落下帷幕。而5月1日皇太子德仁親王繼位之後,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啟。至於新時代所使用的年號,也將於4月1日正式公布。
  • 天皇是吉祥物嗎?
    天皇是吉祥物嗎?事實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天皇一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教,但是我們最近聽到有一些人啊,把天皇放在了吉祥物這個位置上,我當時都驚了,並露出了聽到「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的迷惑表情,今天我們要來帶大家具體了解一下天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日本國會參議院通過天皇退位特別法案
    央廣網北京6月10日消息(記者李思默)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9日)上午,日本參議院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有關天皇退位的特別法案。由於一周前日本眾議院在全體大會上已經通過關於天皇「生前退位」的特別法案,這也意味著該法案已經獲得日本參眾兩院通過,法案正式成為法律,並將於天皇正式宣布退位之日生效。
  • 日本平民明治以前沒有姓氏?對日本人姓氏的最大誤解
    其中「氏(うじ)」是古代大和王權(天皇的前身)用以區分和管理各個氏族所使用的的氏名。有的氏名是用氏族負責的職務來確定的,如「阿倍」「服部」「犬養」「高橋」等;有的是以氏族居住的地名確定的,如「出雲氏」「尾張氏」;有的則是渡來的氏名,如「蘇我氏」;也有天皇直接賜予的,如著名的四氏「源平藤橘」。而這一時代,無論是管理整個氏族的一族之長,還是隸屬于氏族的底層部民,對外都是以氏名自稱。
  • 日本畫師志島創作的年號男子擬人化作品:大正,昭和,平成和令和
    日本天皇的年號文字,均出自於中國包含「四書五經」在內的77部古代文獻,從"大化"到"平成"的247個年號中,其中出自典籍最多的是《尚書》,達36次!日本畫師創作的大正、昭和、平成和令和四個年號男子擬人化作品,你最喜歡哪一個弟弟呢?
  • 隋煬帝賜給日本一塊木頭,如今已被他們奉為國寶,連天皇都不敢動
    眾所周知,日本在古代可沒少學習我們中國,他們封建時代一直沿襲的制度就是取經自我國西周的分封制。到了秦朝時期,我國改成中央集權制,而日本還是那老一套,最終導致了後來的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割據統治長達千年的狀態。
  • 實拍日本天皇龍袍:裝飾代表天子的日月星辰十二章,繡多條四爪龍
    日本天皇德仁今年登基,一年來他身穿黃袍祭祀祖先。不過作為東亞唯一的一位帝王,身穿的黃袍並不是龍袍,而是鳳紋袍。這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天皇最為隆重服飾,不過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天皇身穿的最高級禮服是十二章冕服禮服,在日本宮內廳就收藏了江戶時代東山天皇的禮服御裳,就是典型的龍袍。
  • 爭奪「天皇」:光格天皇如何「奪回」天皇稱號
    如今提到天皇,所有人都會想到日本君主。但在歷史上,日本「天皇」尊號與中國「皇帝」稱號其實有著一個巨大的不同點:「皇帝」稱號自秦始皇創造以來一直延續到近代,但「天皇」尊號卻間斷過很久,直到近代才重新復活。「天皇」尊號首次使用是天武天皇(第40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