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意味深長的文人畫——讀沈從文《邊城》有感 文/葉炘睿

2021-01-10 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回憶中學時代,老師講沈從文《邊城》很美,想買本瞧瞧,怕影響學業,只得作罷;大學時,喜歡快意恩仇的雜文,不屑於情情愛愛、婆婆媽媽的故事,索性不看。如今,學習新文化史,專門把《邊城》找來研讀,看過以後,大吃一驚,好厲害的文字!閉上眼睛,翠翠的倩影、儺送的歌聲、老船夫「心安理得」的神氣勁、古希臘悲劇式的情感淨化快感、精神升華的酸楚,依舊在我心頭迴蕩。

誠如人們常說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離不開作者本人的經歷及其所處的時代的影響。20世紀三十年代是沈從文先生的「黃金時代」,他屌絲逆襲,不僅橫掃文壇、聲名鵲起,還以小學學歷進入高校執教,迎娶到心儀的女神、中國公學「校花」張兆和,成為人生贏家,實現了事業愛情雙豐收。但這一時期,世界經濟蕭條、日寇侵佔東北,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在中西文化碰撞和工業文明對農耕社會結構破壞的作用下,社會流動增加,鄉村青年、小鎮知識青年,大量湧入「都市」生活,他們即享受了現代文明所帶來的便利,也面對著思想重建的陣疼、未來不確定所帶來的空虛、焦慮與孤獨。出生湘鄉農村,深受新月派「浪漫主義」影響的沈從文,並沒有在功成名就、家庭美滿的溫柔鄉中繼續沉醉,他走出「舒適區」,回到滋養他的土壤,寧靜思索,探尋生命的意義,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他要建造出一座「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這座小廟,就沈從文先生於1934年創作的小說《邊城》,它以川、湘交匯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通過船家少年翠翠悽美的愛情悲劇,將沈從文的精神家園和湘西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完美結合,通過人物命運的無常和「美的錯過」,引起讀者的「一點懷古幽情」、「一次苦笑」、「一個噩夢」,或者「一種勇氣同信心」,以達到古希臘悲劇式「淨化心靈」的效果。

這部小說中沒有臉譜化的壞人,即使讀者們普遍討厭的中寨媒人。他欺騙老船夫,說老二儺送講「我眼前有條渡船(指娶翠翠,繼承擺渡),我本想要渡船,現在就決定要碾坊(指娶團總女兒,獲得嫁妝碾坊)吧」,並用大老天保的死,戳中老船夫的心口。這席話,客觀上造成了老船夫的死、老二的離家出走。但中寨媒人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他只是儘自己的本分,如老船夫為公家擺渡時,不接受客人的錢財一般,做自己的工作,講究做事的「心安理得」。

船總順順因兒子的死,與老船夫一家產生芥蒂,但在得知老船夫的死訊後,他冰釋前嫌、精心操持老船夫的後事,並與翠翠的保護人老馬兵,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裡去,作為老二的媳婦」,體現出一個地方豪傑的仁義與長者的敦厚。

老大天保、老二儺送同時愛上翠翠,作為親生兄弟,他們「不至於動刀」決鬥,也不作「情人奉讓」,他們計劃以歌聲贏得翠翠的芳心,儘管天保知道自己的歌聲不如弟弟,但他依然拒絕「請老二作竹雀」,代替他輪流唱歌。在儺送贏得勝利後,天保欣然接受現實,從容乘船外出,絕不給他人帶來傷害。天保的正直,如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正直勇敢、光明磊落。沈從文先生以天保兄弟對待愛情的態度,對「大都市男子對面愛與仇時」表現怯懦做了一番狠狠地批判,引入發笑、深思。

《邊城》的文字優美、畫面感極強,在沈從文先生精心的繪製的這幅畫卷中,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年輕人與老年人思維的差別、美好人性與命運的悖論、理想生活與現實社會的反差,在小說中若隱若現,構成了傳統文人畫的幽怨與唯美。恰如著名作家著名汪曾祺評價,沈氏的文字「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得煙臺瑪瑙櫻桃」。

小說結尾,沈從文沒有告訴讀者,翠翠和儺送是否能終成眷屬,只寫道:這個人(儺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神來一筆,像傳統文人畫中意味深長的留白,值得每一個讀者用一生去猜想、去感悟!

相關焦點

  • 【夜讀】一幅意味深長的文人畫|葉炘睿
    回憶中學時代老師講沈從文的《邊城》,覺得很美,想買本瞧瞧,怕影響學業,只得作罷;大學時,喜歡快意恩仇的雜文,不屑於情情愛愛、婆婆媽媽的故事,索性不看。如今,學習新文化史,專門把《邊城》找來研讀,看過以後大吃一驚,好厲害的文字!
  • 松枝茂夫翻譯日文版《邊城》與沈從文結下厚誼,相識34年才首次見面
    直到1938年,他接觸了沈從文的作品後,感到心靈受到震顫,非常感動,由此很快譯出了《邊城》集。在譯者後記中,松枝茂夫開頭就引用了沈從文那段有關造廟的理論:「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這也是1936年在上海出版的《從文小說習作選》序言內容。隨後松枝茂夫引用了日本文學評論家岡崎俊夫的《沈從文小論》一文內容,對書中收集的中短篇一一作了解讀。
  • 沈從文《邊城》:邊城沒有浪子,只有老人和狗
    聲妓們大多從附近的鄉村買來,穿著綢緞衣服,畫著柳葉細眉,抹著香味極濃的廉價頭油,每天坐在客棧門口,做鞋繡花。她們主要的恩客,當然是有錢的行商。可是真正付出感情的,卻是沒錢的水手。相熟之後,便以夫妻相稱,分離時約好「不許胡鬧」,如果水手變了心,柔弱的聲妓便會跳河吞鴉片;強勢的聲妓便會手持菜刀剪刀,奔向負心人。
  • 到鹹寧「五七幹校」看看沈從文,那裡曾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邊城」
    王很是好奇,後來才得知,這位老人,名叫沈從文。▲沈從文一家於50年代後期在歷史博物館宿舍熟識《邊城》的王感動萬分,回到朝鮮後,他心裡一直有個疑問沒有解開,心想,為何《邊城》小說那麼美那麼俏,而眼前的長者卻如此平實,人與小說完全脫節。
  • 老傢伙們——讀《邊城》
    我們都曾經歷過的,是握著這些老傢伙們的手,感受著他們粗糙大手掌心的紋路,在陽光裡看到他們衝我們笑——題記好不容易讀完了邊城,這個不容易有好幾個方面。一是沈先生離我們的時代有點遠,代溝有如黃土高原的溝壑,把我犁了幾個來回。
  • 沈從文《邊城》:別因為你的善良,而錯過了自己生命中的美好
    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邊城》,1934年首次出版,在1999年6月《亞洲周刊》推出的「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中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這部約十萬字的小說,被翻譯成40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十多個國家和地方選入了大學課本。
  • 沈從文先生筆下美到極致的20句話
    ——《邊城》 2.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 ——沈從文《邊城》 3.如果我愛你是你的不幸,那麼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樣長久的。 ——沈從文 4.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
  • 《邊城》:一部山水田園小說,緣何擁有問鼎諾貝爾獎的力量
    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有這麼一位文學巨匠,如果他能多活半年,就很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這個人就是沈從文。提到沈從文,任誰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邊城》。作為沈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邊城》寄託了自稱「鄉下人」的沈從文對於鄉土人文的深切依戀,自有一種如夢似幻的美。
  • 別急著說你畫的是文人畫,先來看看文人畫的九大境界!
    這種藝術主張,其實與第一階段張彥遠所追求者已有明顯的扞格之處,與北宋蘇、黃等人的文人畫論調也僅存在有限度的關聯而已。這完全是因為他們所須因應的環境不同之故。文人畫理念因為是一種理想形態,實踐者之間常見程度上的差異,這可說是其歷史中的常態。即使以沈周、文徵明兩人而論,文徵明在對繪畫之作為私人遣興一點的堅持上,就較沈周來得徹底。
  • 《紅樓夢》、《廣陵散》,文人風骨最明顯。《紅樓夢》讀一百遍...
    作者無所不知,上自詩詞文賦、琴理畫趣,下至醫卜星象、彈棋唱曲、葉戲陸博諸雜技,言來悉中肯綮。想八鬥之才又被曹家獨得。全部一百二十回書,吾以三字概之:曰新、曰真、曰文。清代戚蓼生《石頭記序》:吾聞絳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牘,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見也。
  • 花一點時間,畫一幅花朵簡筆插畫,很簡單!
    1.生活中常見的月季花當然,今天不說別的花,只是藉助月季花來畫一幅花朵簡筆畫。月季花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花。在馬路兩邊,甚至有的人家中,都可以看見月季花的身影。月季花的顏色也有很多種,有紅色的、粉色的、白色的……有一天,我在小區中還看見了黃色中帶有橙紅色的一朵月季花,覺得她有些特別。
  • 沈從文特別會說情話,寫情書搞定愛慕之人,婚後卻不知怎樣去愛
    早期的一些文人很多都是通過寫情書來含蓄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我國的文學大家沈從文在這方面的表現就頗為突出,他寫出來的情話足以秒殺現在很多網絡用語,絕對更容易打動人心,就連胡適先生都被他寫得情詩所感染,繼而成為了沈從文和妻子之間的撮合人。
  • 文人畫的現實意義(名師談藝)
    ,於山水、花鳥等自然物象中寄興託志、抒情達意,自王維,經蘇軾、趙孟頫、董其昌諸先賢,成文人畫一脈,傳至當代,不斷開創寫意新境。文人畫講究筆墨情趣和詩書畫印綜合修養的傳統、畫格簡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諧仁愛的審美理想,在當下依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歐顏柳趙」楷書四大家之趙孟頫,作為「吳興八俊」之一,不僅書畫兼擅,還是元代文人畫領袖人物,其在文人畫理論上的重要建樹,於中國美術史更是影響深遠,從其書畫作品、理論,可以管窺文人畫的發展脈絡以及精神內涵,澤被當下中國畫的發展。
  • 邊城秀山亮相重慶《周末找耍事》
    {"title":"邊城秀山亮相重慶《周末找耍事》",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xiushan/xiushanxinwen/2020-10-22/3158004.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d/file/county
  • 文人畫:用獨特的藝術表達內在的思考
    有很多文人他不一定有那種生命的關懷,他想著怎麼賺錢。這個跟真正的文人畫所追求的宗旨是相違背的。文人畫實際上發展是很長的過程,早期可以追隨到中唐時期,它的發端應該從五代開始,它理論大致的形成是蘇東坡和他的一個文人集團。回顧這樣一個理論和歷史講,不是我們今天下午能夠講完的,但是我覺得這種歷史中間,我們能夠看到文人畫的發展它是在某種特殊的意識產生以後所出現的。
  • 沈從文那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終究是個有血有肉的「俗人」
    第一次讀沈從文先生的散文《湘行散記》,第一篇就是《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個帶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在從文先生看來是比較有趣的,因此才與他有過十多年交情。他們一起坐車坐船,而他的標誌就是戴水獺皮帽子。從他在車上跟從文先生論書畫即可看出來,雖然了解不精深,但也是知道的,知道明代、清代幾個大畫家的畫,自己也喜歡「附庸風雅」地買回來掛在旅館裡,算是為招徠客人增添點文化氣息吧。他除了稱從文先生「牯子老弟」,也叫他作「繡衣哥」,而從文先生把他當作「妙人」。何為妙人?就是待人接物真誠,而且言行粗中有細。
  • 葉永青:藝術家畫什麼畫,畫個「鳥」!
    鳥在中國人的通常意識裡,是一種比較高雅的文人畫經常運用的形象,那麼「畫個鳥」就把另外一層意思帶出來了,這就是民間的一種俗話和粗口,比如畫你個鳥,畫你個頭,畫你個屁等等,這些題材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葉的心中圖像,來自於他對文人畫的喜愛和熱情。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有水墨畫的影子,中國的山水、花鳥以捲軸或者豎幅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意識裡,不用臨攀,每個人都有些記憶和印象。
  • 《沈從文的經典作品選》讀後感
    封面《沈從文的經典作品選》讀完了,讀了將近一個月。除卻《邊城》和《生存》,整書看下來,印象深的有:《傳奇不奇》這篇看下來,心裡很沉重,覺得這都是什麼事啊?由於各種誤解,當官的(縣長為首)的自私虛偽和不作為,陰差陽錯的導致冤死了那麼多的人,可憐那個吹嗩吶的中寨人,可憐巧秀,可憐當時的中國現狀!
  • 「成於思毀於思」——沈龍朱憶父親沈從文
    1934年11月20日,沈從文苦追張兆和獲得愛情後結出了第一個「果實」——兒子出生了!這一年,沈從文32歲。他給兒子取名「龍朱」。2011年夏天,77歲的沈龍朱坐在北京城南家中接受採訪時,沈從文和他的妻子已經回到湘西鳳凰的泥土中,成了泥土中永遠的一分子。
  • 畫家與昔日恩師反目,將老師畫成一隻狗進行諷刺,老師8個字回應
    但其實非常相像的二人關係,在關於藝術的創作中已頻頻出現裂痕,黃、範都是集才氣與傲骨於一身的,而作為長輩的黃永玉曾對範曾的文章進行過批評,這一舉動觸碰了範曾的極其強烈的自尊心,二人頻頻發表文章反駁攻擊對方,而這在文人圈內,並不是稀奇事。而二人的正式決裂則源於範曾對沈從文的公開批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