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於思毀於思」——沈龍朱憶父親沈從文

2021-01-08 鳳凰網

1934年11月20日,沈從文苦追張兆和獲得愛情後結出了第一個「果實」——兒子出生了!這一年,沈從文32歲。他給兒子取名「龍朱」。2011年夏天,77歲的沈龍朱坐在北京城南家中接受採訪時,沈從文和他的妻子已經回到湘西鳳凰的泥土中,成了泥土中永遠的一分子。

我發現,沈家人、張家人,都平和而可親,不爭不事,克己而謙讓。他們家族傳承的「溫和的美」、「自醒的美」、「貧寒中高貴的美」,成了越來越稀缺的東西。

2011年初夏,我開始實踐我多年前的一個願望:聽沈從文的兒子來講講沈門往事,於是有了《沈從文家事》。

聽沈龍朱聊往事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說的故事,有的是我知道的,有的是我隱約知道的,還有更多的細節是我從來不知道的。從細節中,呈現一個更微觀的沈從文,恍惚也是命該如此的一個與沈從文的約定。

沈龍朱的講述,讓我明白了一個真正思想者的孤獨境地。沈從文在政權易幟後,因郭沫若等人的杯葛而不被信任,倔強的他不願向組織交心,因此精神陷於崩潰,先後自殺兩次。妻子和孩子其實也不理解他,他們只是在他離世數年後,在整理遺作日記時,才逐漸理解了他。

由沈龍朱的講述,我終於知道了沈從文轉向文物研究的心路歷程。

他在「文革」中的悲慘遭遇,在多年後由兒子沈龍珠說出來,依然令人震驚。

他死後,把他作為搖錢樹的鳳凰縣,進行了一系列偽民俗建設,徹底斷送了人們對「邊城」的念想,讓熱愛沈從文先生故鄉的人悲嘆不已。

父親的兩次自殺之謎

沈從文與張兆和在蘇州,1935年

在北平解放前不久,沈從文去了清華大學,在金嶽霖家休養,在梁思成家吃飯。一個對新社會抱了熱情的真誠的人,感受不到對自己的包容。從清華大學回到家裡,沈從文自殺了兩次。

第一次,沈龍朱親自經歷了。他看到消沉的父親用手反覆去觸摸插銷,覺得不對頭:「啊?是要中電的呀!」龍朱順手把插銷拔了就走了。

一兩天之後,沈龍朱的舅舅張中和到家裡來,沈從文一個人在家,從裡面頂著門,中和著急之下破窗而入。一進屋發現:沈從文用很鋒利的刀片,把手腕、脖子都割了,血到處都是。家人馬上把沈從文送到了醫院。沈龍朱記不清有沒有縫針,但解決了傷口問題。包紮好傷,沈從文就被送到北郊神經病醫院——安貞醫院了。

沈龍朱說:這時候,我們認為他神經不正常了,只要自殺就認為你有神經病的傾向。沒有人直接威脅你,雖然外頭的政治壓力肯定有,並且也確實有恐嚇信,後窗還有人往裡邊看。但父親總是覺得有人在監視他,有人要逼他,他自己可能就是有點問題了。事實上,我們認為沒有人要他怎麼樣,很容易轉變的事情,為什麼轉變不過來?我們覺得沒什麼了不起。

沈從文兩次尋短見的時間間隔很短。那怎麼沒人專門看著他?沈龍朱說:「沒有想到他會頻繁地做這些事。」

我追問:「那家人沒看見父親情緒有變化?」

沈龍朱說:「反正他那幾天一直就很低落,老是唉聲嘆氣的。頭一次之後,我們還照樣去上學,媽媽也在革命大學上學。第二次之後,媽媽才停下了,不得不回來照顧爸爸了。第一次的時候大家都沒在意,沒察覺他的嚴重性。直到他割了手腕才讓大家警惕起來。」

沈從文自殺發生在陽光即將普照大地的時候,雖然後來自殺的文人學者很多,但是在新中國即將到來的日子裡自殺,這一行動多少讓當時的人不能理解。他的朋友們是後來逐漸明白的。沈從文1949年5月30日寫道:「世界變了,一切失去了本來意義。」這是一句多麼有預見性的話啊!這句話卻被那時的人認為是「瘋話」!

沈龍朱感覺過去社會太糟糕了,能夠改變一下真是太好了。沈龍朱充滿熱情地去迎接解放,那時的年輕人差不多都一樣。他們的情緒從王蒙的《青春萬歲》裡可以感受得到。

沈從文是過來人,他的思考比大家更超前。但他的觀點被朋友、家人視為落後。包括張兆和在內,也不能完全理解沈從文。

沈龍朱說:我母親也是希望這個社會變化的,這是很自然的。我父親其實也是希望社會變化的,他並不是嚮往國民黨,他從來就沒有對那個感興趣過。但他對所有的政治都懷疑,他對政治,對集權,對拿權了以後幹什麼,整個歷史、歷代的變化,在政治上爭權奪利是個什麼東西,他大概理解的看的東西太多了。所以他認為他不能輕易表態。

父親一個是不輕易表態,一個是他覺得照這樣下去,自己做不了什麼事情。我本來是寫東西的,要這樣的話,我就沒法寫了。這筆沒法寫了,只好放棄。

沈龍朱說:「當時確實有些嚇唬人的東西。因為我們家在中老胡同32號院北大宿舍,後牆外就是小胡同,而後窗是很細的木頭格子,就好像現在的鐵柵欄一樣。夏天開窗的話,外頭的聲音、東西都能進來。有人就爬上窗子往裡頭看。而且,父親確實也收到過恐嚇信,不知道是誰寫的,我都沒看到過這些東西。」

沈從文精神上有很大壓力,尤其是郭沫若的文章,沈龍朱說:「那就是先下個定論,那等於先行劃到那邊去了。」

相關焦點

  • 到鹹寧「五七幹校」看看沈從文,那裡曾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邊城」
    信由北京的兒子沈龍朱轉交,但沒有結果。1970年10月10日給張兆和的信中,沈從文提到,「儘可能把廿個(小的約廿個)有關車、馬、兵器等等制度發展,用簡單散文,一個個寫出來,也就夠消耗我這有限餘生了。」1971年8月,沈從文和張兆和遷到湖北丹江,也就是他文中寫的「由鄂南遷到鄂西北角」。
  • 沈從文與常德的不解之緣
    沈從文與夫人張兆和 初次到常德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沈從文是沅水上遊鳳凰縣人,苗族,他在自傳中這樣寫道:「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以說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
  • 細讀《湘行散記》,沈從文的散文技巧是什麼?3個關鍵詞讓人頓悟
    散文名家沈從文的《湘行散記》,作為反映他的家鄉「湘西」風土人情的名作,就是一個很好的寫作教材。12篇散文佳作,12堂寫作課,將幫你掃清寫什麼、怎麼寫、如何寫出彩等寫作問題。《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沿著沅水逆流而上,回鄉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憶。12篇散文,均反映了家鄉「湘西」的風土人情。
  • 沈從文中年不幸的背後:與不愛自己的女人結婚,把一生過成了寂寞
    沒有回應的愛情是可悲的,因為出身和性格差異、溝通不夠充分,在沈從文活著的時候,張兆和始終沒有真正愛上他,在沈從文身後,張兆和也深深後悔從前待沈從文過於冷淡疏離。而張兆和出自合肥名門,曾祖父張樹聲是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父親張武齡不但擁有良田萬畝,還熱衷投資教育事業,是蘇州有名的教育家,其母陸英是望族閨秀,出嫁時,光是抬嫁妝的隊伍就排了整整十條街。
  • 沈從文先生筆下美到極致的20句話
    ——沈從文《邊城》 3.如果我愛你是你的不幸,那麼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樣長久的。 ——沈從文 4.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該哭泣的時候沒有眼淚。該相信的時候沒有諾言。
  • 「如果不愛我,把信還給我」沈從文要求退情書,張兆和這招智慧
    蘇州九和巷三號,張兆和不在家,不過熱情的二姐張允和出來,把沈從文請到屋裡,跟他說張兆和不久就回來。沈從文寫情書追張兆和的事兒,張家姐妹早就知道了,都想看看這位老師真面目。沈從文謝絕了二姐,回到先前住下的中央飯店。張兆和回來後,二姐讓她去飯店看沈從文。「去了說啥呀?沒啥說的……」張兆和不願去。「你就說,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請你來玩……」二姐勸她。
  • 沈從文《邊城》:邊城沒有浪子,只有老人和狗
    可是女兒臨行前夕,不忍丟下孤獨的父親,打了退堂鼓,反悔了,軍人私奔不成,遂服毒自殺。女兒忍痛忍辱過了一年,生下小孩,也故意喝涼水而亡,丟下老船夫和尚在襁褓的嬰兒。爺孫倆相依為命,小孩逐漸長大。他們住的茅屋旁有好大一片竹林,翠色逼人,爺爺便給孩子起名「翠翠」。翠翠略微長大,便幫著爺爺一起管理渡船,給爺爺做飯。
  • 沈從文《邊城》:別因為你的善良,而錯過了自己生命中的美好
    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邊城》,1934年首次出版,在1999年6月《亞洲周刊》推出的「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中位列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吶喊》。這部約十萬字的小說,被翻譯成40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十多個國家和地方選入了大學課本。
  • 金光布袋戲角色人物誌之憶無心
    而自不才兼劣生開始寫金光角色人物誌就避免寫關於「史家人」這個群體,甚至就連編劇都避免接觸他們家族更深層次的劇情(三弦總編說過他不想寫八點檔XD)而今天在下就要嘗試用筆觸來探知其中一位最年輕的家族成員,她便是憶無心,藏鏡人之女。
  • 一幅意味深長的文人畫——讀沈從文《邊城》有感 文/葉炘睿
    20世紀三十年代是沈從文先生的「黃金時代」,他屌絲逆襲,不僅橫掃文壇、聲名鵲起,還以小學學歷進入高校執教,迎娶到心儀的女神、中國公學「校花」張兆和,成為人生贏家,實現了事業愛情雙豐收。出生湘鄉農村,深受新月派「浪漫主義」影響的沈從文,並沒有在功成名就、家庭美滿的溫柔鄉中繼續沉醉,他走出「舒適區」,回到滋養他的土壤,寧靜思索,探尋生命的意義,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他要建造出一座「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
  • 沈從文先生的10幅書法信札欣賞,筆法細膩字體沉穩,不輸郭沫若
    沈從文 沈從文的書法內蘊豐富,韻味十足,行筆果斷瀟灑遒勁,氣勢浩瀚。沈先生的書法確實好,功底紮實,充滿書卷味。布白也好,堪稱當代名家,唯一不足就是顯得小氣了點,不然就更完美了。
  • 沈從文的情話,到底能有多浪漫?學學大師是怎麼撩妹的
    導語:沈從文的情話,到底能有多浪漫?學學大師是怎麼撩妹的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便該是愛情了,而愛情中最深刻的,應當是表白了,無數種人,無數個晝夜,無數朵山花爛漫,都不及那一瞬間的對方美好,就像是頭頂漫天星辰,腳下重山萬座,這世上日升月沉,花開花落,都不及你笑意盈盈,從我身旁走過。
  • 松枝茂夫翻譯日文版《邊城》與沈從文結下厚誼,相識34年才首次見面
    1982年沈從文在東京與日本學界座談。作為沈從文與松枝茂夫的友誼見證,這本書可以說太重要了。此書出版於1938年,當時正值中國「抗戰」時期,沈從文已經到了雲南在西南聯大任教。但是此書直到近十年後,也就是1948年1月份,松枝茂夫才通過在日本的作家冰心轉交給沈從文。冰心則託李書華轉交給了沈從文。與此同時,沈從文還接到了在日本東京參加遠東國際法庭審判戰犯工作的好友吳學義寄來的日本版《邊城》。1948年1月27日,沈從文在回復吳學義的信中寫道:「得示並寄書,極感謝。
  • 沈從文特別會說情話,寫情書搞定愛慕之人,婚後卻不知怎樣去愛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沈從文在文學界的名聲逐漸響亮起來,隨後他受邀成為吳淞中國公學的一名文學老師,沈從文的性格特別內斂靦腆,所以從這方面來講他並不太適合登臺講課,第一次上課就遭遇了比較尷尬的事情。當時慕名而來的人不少,面對著一大片人,站在講臺上的沈從文在開課幾分鐘都沒有正常開始他的課程,看著侷促的沈從文,講臺下不時傳來哄堂大笑,說不出話來的沈從文用寫字的方式表達了他的緊張,然後學生們才停止了笑聲。
  • 她容貌俏麗總收到情書,沈從文苦追她很久,她卻一生都不理解他
    她容貌俏麗總收到情書,沈從文苦追她很久,她卻一生都不理解他張吉友是安徽的一個富商,除了有錢以外,他還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就是喜歡結交一些特別有名,有文化的人,同時還有一個特別出名的就是他有四個特別有名的女兒,不僅僅有才華,而且最重要的是長相美麗。
  • 神秘湘西的「牛頭宴」,沈從文故鄉的美食,您見過嗎?
    快過年了,在湘西永順偶遇「牛頭宴」,神秘的湘西,不僅風景優美,人文氣息也非常濃厚,「牛頭宴」就是一道充滿湘西土家族、苗家氣息的美食,湘西也是大文學家沈從文的家鄉,沈從文故鄉的這道美食,您見過嗎?
  • 幸福一家人天心王爍假婚討父親歡心 房永福在女兒婚禮上離世
    可是三個孩子從小被房永福寵溺,長大後毫無規矩,不僅缺席父親的生日,連母親的忌日都遲到。為了在死前好好的教育三個孩子,房永福將三人告上了法庭。三人同時收到法院傳單後,整個人都傻眼了,他們不理解父親為何會如此,還因此指責姑姑房永芬和高帥從中作梗。不僅如此,房永福給他們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想在房家吃飯住宿,必須交錢。這一切都讓幾個人變得崩潰,直到房天憶發現了父親的病例本。
  • 《沈從文的經典作品選》讀後感
    封面《沈從文的經典作品選》讀完了
  • 亞運會吉祥物設計者:「江南憶」是對杭州美好回憶的提煉
    杭州亞組委 供圖「杭州亞運會吉祥物『江南憶』是對我們在杭州最美好回憶的提煉,這是設計的初衷。」杭州亞運會吉祥物設計者張文和妻子楊毅弘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今年4月,同為中國美術學院青年教師的張文和楊毅弘共同設計的杭州亞運會吉祥物「江南憶」——「琮琮」「蓮蓮」「宸宸」正式面世,三個機器人造型的吉祥物分別代表杭州擁有的三大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西湖、京杭大運河。
  • 憶梅古詩拼音版 憶梅古詩帶拼音怎麼寫
    《憶梅》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五絕,詩中短短二十字,卻將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表達得淋漓盡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這首詩的拼音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憶梅》  唐·李商隱  dìng dìng zhù tiān yá,yī yī xiàng wù hu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