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你來到華利的心理小基地」
2019年12月03日
天氣晴
最近「吳昕演技」又上熱搜了。我看到的第一反應是,吳昕的演技又被大家吐槽了?
點進去發現這一次上熱搜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是在誇吳昕的演技進步。
那個主持了《快樂大本營》十三年,一直在節目上都是不聰明、腦袋笨、遊戲黑洞的吳昕慢慢褪去外套,學會用自己的光驚豔觀眾。
01
對自己過高的要求,
讓人變得擰巴和不快樂
吳昕出生在遼寧省的一個工程師家庭,從小成績優越,按著家裡的規劃,她的人生本來應該是考研、留學、回國當老師。
沒想到,她突然拐了一個彎,成為了《快樂大本營》的主持人。
本以為前途一片光明,但讓她沒想到的是,現實比想像殘酷得多。節目剛播出,她就迎來了漫天的謾罵聲。
吳昕不是一個得過且過的人,她對自己要求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高。
現實和理想的落差,打壓了她的自信心,讓她變得擰巴和不快樂,讓她一次又一次地懷疑自己,不斷消耗著她自身的能量。
吳昕真的如自己想的那樣差嗎?不是的,她只是對自己要求太高了。
當一個人對自己要求過高的時候,是容易看不到自己的真正所需的,對自我的高期待會讓人忘了去接受最本真、最核心的自己。
很多人看著吳昕覺得像是看著身邊的某個朋友,也有人說像是看著自己。
就像吳昕最初在《快本》扮演一個和自己性格相反的人,當我們通過與他人比較、設立目標、打敗他人的方法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就走進了他人的遊戲,遵守他人設下的規則,然後失去了自己。
02
對自己起期待過高,會產生反作用
人只要存在就必然擁有渴望,渴望被愛,被尊重,被肯定,被接納,被認同。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但有些時候,人們對自我的期待反而會阻礙事情的發展,比如期待過高的時候。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認為,當人的期待過高,有些人會把追逐目標當成生活全部的意義,每天鬥志昂揚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每天想的都是何時能實現這個目標,他的心靈處於緊繃狀態。對生活本身漠不關心。造成與生活的嚴重脫節,因此期待也變的不切實際。
適當的期待可以讓人產生良性壓力,過高的期待更多時候帶來的是卻是破壞作用。
電影《黑天鵝》講述了這麼一個 「過度期待」的故事。
妮娜是一個雄心勃勃、追求完美的女孩,她有一個對她高度期待的母親,電影裡她幾乎沒有一個開懷大笑的鏡頭,她從來無法放鬆。
當她被選為一場重大演出的A角後,她也隨之面臨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她希望自己能夠無懈可擊地完美演出,絕不能失去角色。
在壓力下,她的精神幾近崩潰,整個電影的色調壓抑灰暗,猶如那些活在過度期待中的人共同的內心環境。
我記得一句臺詞,她的導演對她說:
「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完美並不是都來源於控制,它也來自放手。」
最後她終於放開自己,放下對自己的過度期待。
當人放下對自己的過度期待時,把注意力轉回自身,人就會獲得改變自我的力量。
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03
如何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
很多時候人正是放棄了那些不切實際的期待,生命才邁向更好的狀態。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在《阿德勒:在自我啟發中成長》中說,想要重拾信心和勇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放棄不切實際的目標
放棄不切實際的目標,就像放棄愛不到的人——
意味著自己過去投入的價值不再有回報;
意味著接受自己曾經的期待是錯誤的;
甚至意味著要重新評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但這种放棄是值得的,因為這個過程,一個更清晰真實的我才得以顯露。
2、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與其把能量放在對最終目標的期待帶來的落差這種問題的消耗上。
不如把這些大目標分成小目標,每天專注在這些小目標的實現上,看似微小的進步最終會構成質變。
3、只有行動起來,才能獲得自信力
在行動中,人可以不斷反觀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認識自己。
而且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願意相信那些與信念一致的行為方式。一旦你開始像自信的人那樣行動,大腦就會強迫你相信自己是一個自信的人,進而影響你的行為。
所謂成長,就是不斷認識自我。
阿德勒認為,人是有意識的個體,可以通過認識並完善自身,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選擇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的道路。
放棄對自己不切實際的高期待、高要求,不斷啟發自我,調整自身的狀態,生命能量得到更好地發揮,在每日的進步中成為新的、更好的自己。
華利教育,讓你認清自己,提升自己,學習改變未來。
華利心理 | 讓你認清自己,提升自己
喜歡請點「在看」 |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華利教育
獨立自由 耀眼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