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放下別人的錯,解脫自己的心!

2021-01-10 紅塵禪緣

我們這一生,會碰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會遇到很多看不慣的人。如果事事較真,那麼累的就是自己。如果心寬一點,大度一點,把這些放下,活得就是另一番滋味。很多東西,不是你想爭就能有的,很多感情,不是你想求就能留的。

永遠記住:你傷悲,壞的是自己的情緒,你生氣,傷的是自己的身體,你失落,疼的是自己的內心,你急躁,擾的是自己的清淨!別拿別人的錯,懲罰你自己,別拿別人的過,折磨你自己。不在意你的人,你影響不了,不在乎你啥情緒!信口胡謅的人,你越是生氣,他越是洋洋得意!別生氣,別動怒,別較真,寬恕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畢竟,你生氣,人無動於衷,損傷的是自己。你流淚,人不當回事,影響的是自己。

別人的錯,與你沒有關係,別人的過,你別放在心裡。有心氣著你的人,在乎你嗎?何必為了不在乎你的人流下淚滴?無心氣著你的人,已在悔改,何不放他一馬給對方留一些餘地?過去的事,就過去,不要思來想去滋生煩惱;彼此的怨,就放下,不要總是提及影響關係。該發生的躲不掉,那就枕戈待旦!該面對的逃不離,那就迎難而上!

是你的,總是你的,不是的,咱別強求。計較什麼,什麼就讓你委屈,生氣什麼,什麼就另你難過。餘生,放下別人的錯,解脫自己的心,能包容咱包容,不能夠就離開。對人對事儘量寬和,播種理解收穫感恩,學著做個大度的人,生活會變得更美好!

相關焦點

  • 佛教:最有「靈性」的「三大佛句」,反覆讀誦,功德無量
    導語佛教中有無數充滿慈悲與智慧的佛語,自古以來就幫助著人們獲得心靈解脫,超度自我。在今天這個喧囂吵鬧的世界,人們越來越想尋找自己內心的一方淨土,而佛教正是能給人們提供這方淨土的地方。經常誦讀佛法能讓我們的心得到慰藉,從而平靜,幫助我們看到自己內心真實的樣子。
  • 佛教:帶著「貪嗔痴」之心學佛,不僅無法解脫,反而要墜入惡道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我們所有人學佛的目的可能都不一樣,但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利益,無非大小不同而已。比如心量和願力大的想要當下頓悟,立地成佛,心量和願力中等的先求個自我解脫,也就是阿羅漢果再說,再小一些的求個天人之福,至不濟的也希望保住這個人身。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佛教生死輪迴論輪迴學說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它是佛教對事物本質、事物變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倫理道德、人生解脫等的觀念緊密相關。輪迴學說起源於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決的僅僅是人死後去向的問題。佛教創立者吸收了輪迴學說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 放下了,就不要拖泥帶水
    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同時也是涅槃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因為無明,我們把身體當做是我,把情緒當做是我,把錯誤知見當做是我,從而不斷造業。這種業力又推動我們再去起惑,再去造業,形成一個又一個苦果。自我作為一種存在,複雜之處在於,它不僅是一座龐雜而令人沮喪的迷宮,且迷宮中苦苦尋找出路的人,也是這座迷宮的搭建者。
  • 佛教:信佛後,身上出現這3大「徵兆」,恭喜你,走對路了!
    佛教不是避風港,也不是逃避因果的避難之地,不走正道、不存良善,任憑你磕破頭、喊破喉嚨也枉然。人要想通過學佛改變命運,最根本的是要改變我們的心、我們的德行,而不是愚昧地苦苦求佛,你自己不改變,誰也拯救不了你。「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法是因果,唯有改變「因」,才能轉變「果」。天上不會掉餡餅,因果從來不會有偏失。
  • 放下的智慧上篇——【捨得】
    想必星雲法師已經一眼看穿別人的心思,接著他說到:既然你都不願意把自己拉的屎隨身攜帶,那麼,你為什麼不能把你那些充滿負能量的悲傷、痛苦放下,而是要時時牢記在心?因為沒有放下,所以才會痛苦悲傷!那麼,是誰放下呢?為什麼很多人沒有學會放下呢?
  • 「內觀禪」與「修行解脫」
    我們不曉得去處理,只是怨天尤人,將它歸咎於種種外在因素,卻沒有人看到自己內心的問題。所以佛陀常常告訴我們:真正的苦其實就是我們的執見,執著了「我」。本來就沒有一個「我」,但我們執著了這個「我」;本來就沒有一個「常」,我們執著這個「常」。修行的目的就是怎樣將這個我執破除,能夠破除執著就可以得到解脫。
  • 佛教應世的常見問題探討
    佛陀也說過自己是「眾中之數」,佛教徒參與政治,本著愛國愛家及關懷一切眾生的悲心,懷抱淑世濟人的聖賢之心,從事政治的事業,又有何不可呢? 二、佛教對戰爭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崇尚和平的宗教,不主張戰爭,雖然過去的僧團,例如古代的日本、韓國都有僧兵的設立,但這是為了保護聖教不受人欺負、迫害。
  • 何謂「佛教的七珍八寶」?
    象徵佛教威力的八種物象。由八種識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顯現。描繪成八種圖案紋飾,作為佛教藝術的裝飾。 佛教以此智慧之幢用來比喻抵棄一切煩惱魔軍,象徵摧破之義,從而戰勝煩惱得解脫及覺悟。勝利幢代表佛身,在三千世界中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勝過佛,佛就如此勝利幢一樣,不斷的說法,使眾生得到解脫。
  • 看淡一切的佛語句子,解脫只是自救,灑脫才是自在!
    人生難得解脫,難求灑脫;解脫只是自救,灑脫才是自在。2. 有些事,你真別看清,看清,心痛;有些人,你真別看懂,看懂,傷情。人生,就是一種糊塗,一份模糊,說懂不懂,說清不清,糊裡糊塗,含含糊糊。人生看不慣的東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傷心。給生活罩上一層薄霧,不是自欺,而是對自我的保護。凡事太認真,苦了心,累了自己。3.
  • 這才是佛教「皈依三寶」的真正深義!
    #佛教#佛家常說,如果一個人要想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直至修成正果,獲得大自在、大解脫,那就要從最初的皈依三寶開始。皈依三寶,是正式進入佛門、成為佛弟子的第一步。眾所周知,所謂「三寶」,即佛、法、僧。佛、法、僧三寶,構成了佛教的主體和核心,也是一個立願做佛弟子的人皈依的主要對象。這樣看來,佛教的皈依三寶,似乎跟其他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的信上帝、信耶穌等差不多,都是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某種外在的力量(他力)中,從而使自己得到拯救或解脫。但其實,這是對佛教有所誤解。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佛教常以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來讚嘆它們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本篇文章,小編就其中最經典的四句話分享給大家,若能參透,福報無量。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也是佛門僧眾晚課放蒙山施食的偈頌。
  • 為什麼「嗔恨心」是佛教三毒中最重的?
    「貪、嗔、痴」被稱為「佛教三毒」,佛教認為六道眾生之所以淪入苦海,受諸煩惱、不得解脫,皆因後天習染三毒所致,所以我們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每個人都知道,生氣、埋怨、記恨不是件好事,但有時卻控制不住自己。佛門中有語: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作者:彩雲追月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    一個人如果「得失心」太重,心情就不會愉悅,而是成天憂憂戚戚。所以,得失心就像一團亂麻,一旦纏繞上你,心裡就會亂糟糟的。得失心又像一團酵母,一旦存放在心裡,便會不斷發酵,脹得人心胸狹窄,難受頭沉。
  • 佛教:做好這四件事就是在積大陰德,你看看做到幾件?
    執著於在外世尋找解脫逆境枷鎖,這樣只會丟西瓜撿芝麻,而從不從根本上找可以扭轉命運的鑰匙。真正有福報的人,他自己的正能量可以讓外界跟隨他的心而轉動,因為心是善良的,所以無論他住在哪裡,哪裡都是風水寶地。所以,當我們的生活出了問題,或者當我們覺得生活不順心時,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行為或心念很不好?
  • 我們常常說放下,到底什麼是放下呢?
    放下這個詞,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但是說到容易,做到難,理智上我們是應該要放下的,放下之後,我們才能輕裝上陣。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有很多人因為沉沒成本而始終無法放下,最終把自己活得太累了。那麼,到底什麼是放下呢?何為放下?
  • 佛教包含了五種類型,看看你修的是屬於哪一類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出現在北印度。關於佛教,到目前為止,一共出現了五種類型:一、傳統的佛教傳統的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佛教」其實本來就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
  • 合十,在佛教中代表了什麼
    合十,在佛教中代表了什麼文·佛說阿彌陀下生經在佛教徒的生活中,雙手合十是我們每天都需要用到的禮儀。雙手抬起,表示自己的赤手空掌,顯示無法爭鬥之意。因為一個手也可以傷人,所以兩掌相合,則是表示自己的赤誠之心,完全沒有要傷人的意思。十指合於一處,表示眾志成城,凝聚十方力量,代表了凝聚,團結。而將合十的雙手放在心口,則是代表誠心誠意。合掌時,我們要講雙手之間留下空隙,代表真空之理,意思就是我們要悟入空性。
  •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也有人說,人一生下來就哇哇大哭,只因為是自己將要從此開始受苦了。「人生是苦」,至少佛教的人生觀就這樣認為。不正是這樣嗎?世界是多元的,面對五花八門的多元世界,心理上的是非得失,好惡利害,毀譽寵辱,喜怒憂思,直把個本來清淨不染的自性,擾攪得翻騰扭曲,好不自在,充滿著矛盾和迷惘。正是基於這一認識,當年釋迦牟尼才創立佛教,以濟度人們由於種種心理上的不平衡而造成的萬般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