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ric
最近郭敬明與李成儒的唇槍舌戰引發了一波熱度。
在日前開播的演技類綜藝《演員請就位》上,出演過《大腕》、《重案六組》的老戲骨李成儒連用「如坐針氈、如芒刺背」的辛辣評語給了臺上董力、郭俊辰兩位年輕演員的表演一記重錘。
批評臺詞、質疑原著小說,不斷「開炮」的李成儒讓旁邊的郭敬明臉色十分難看,畢竟董力、郭俊演的這場戲是他調教的,劇本也來自於他早期的小說《悲傷逆流成河》。
隨後,不甘示弱的郭敬明強勢反駁,「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但請允許它存在」,「它是第一部校園霸凌題材小說」,言語間充滿了火藥味。
不得不說,郭敬明不上《奇葩說》可惜了。這套放任四海之內皆可用的說辭直接避開討論焦點,上升到寬泛而空洞的行業意義層面,對於該場表演的提升基本沒有幫助。
討論孰勝孰負這裡不再討論,必須承認的是,二者的針鋒相對已經讓這檔騰訊視頻出品的演技類綜藝登上了熱搜榜,並且還在持續發酵中,累計播放量達到1.34億,成為播出當周網絡綜藝播放量冠軍,而焦點人物郭敬明又一次闖入了公眾的視野,甚至不少人為此對其路轉粉、黑轉粉。
從節目營銷角度來看,這場互撕是值得的。
據麻辣娛投統計,接下來第四季度《演員請就位》將會與即將上線的優酷《演技派》、愛奇藝《演員的品格2》等多臺演技類綜藝同場競爭,而在衛視方面浙江衛視的《我就是演員2019》、湖南衛視的《閃耀的路人甲》也即將亮相。
一夜之間,新一輪的演技綜藝潮已經來襲,而上一輪熱潮還是由兩年前的《演員的誕生》引領的。
那麼為何演技類綜藝再度開始刷屏模式?市場究竟需要怎樣的演技類綜藝?
演技類綜藝即將刷屏,模式迭代創新
如果說上半年是音樂類、偶像類綜藝的天下,那麼下半年主角接力棒則交到了演技類綜藝手上了。
儘管扎堆湧現,但目前來來這場捲土重來的演技綜藝潮並沒有陷入同質化的怪圈,反而是紛紛亮出不同的招牌。
作為國內首檔導演選角的演技類綜藝,《演員請就位》選擇以導演視角出發來闡釋演員的表現。可以說這種模式開創了市場先河,也是其區別於其他演技類綜藝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既然選擇導演視角進行,那麼《演員請就位》導演的人選就成為決定節目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這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導演的話題性,另一個是導演的專業能力,前者決定了節目的傳播,後者決定了節目的質量。
當《演員請就位》節目組將陳凱歌、李少紅、趙薇、郭敬明這樣一套導演組合推出時,咋一看挺奇怪,但仔細一想也在情理之中——四位風格迥異的導演顯然兼具了前面提到兩個特性。
陳凱歌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李少紅作為拍過《大明宮詞》、《紅樓夢》的女性傑出導演,二者都是業內權威,保證了節目的基本品質與水準。而趙薇與郭敬明都屬於半路出家從演員和作家轉型至導演,導演功力暫且不論,但二者絕對屬於話題性十足的代表,無論是趙薇的深陷股市風波,還是郭敬明的抄襲、炫富事件,二者一路走來幾乎就是伴隨著爭議而來的。
也就是說,陳凱歌、李少紅的專業性與趙薇、郭敬明的爭議性構成了《演員請就位》的底色。
果然從播出第一期的觀眾的反饋來看,陳凱歌點評一針見血,李少紅專業公允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而趙薇憑藉頻頻抖出的金句和雙商在線的接地氣表現重新俘獲了一批原本粉轉黑的觀眾,郭敬明則用與李成儒的一場爭辯將《演員請就位》的熱度推上了頂峰。
這樣來看,《演員請就位》在創新地引入導演視角模式後,憑藉對四位導演的不同定位將這種創新性最大程度發揮出來了,從這一點上看《演員請就位》無疑是成功的。
除了《演員請就位》外,《演技派》、《演員的品格2》、《我就是演員2019》、《閃耀的路人甲》四部演技類綜藝均未開播,市場反應尚不得而知,不過這幾檔節目也同樣在模式上玩出了創新的路數。
比如《演技派》主打 「養成類」與「無舞臺」的賽制方式,同樣頗具爭議的「金牌編劇」於正與吳鎮宇、張靜初,張頌文等演員一起組成選角教研團,通過體驗式教程、劇本排演、試鏡角逐等過程展現演員真實的演技狀態。
而《演員的品格2》在吸取第一季導師專業資歷受質疑的教訓後,目前已經確定了何炅、沈騰、陳可辛的板子搭配,模式上避開了許多演技類綜藝重新演繹經典影視劇片段的套路,而是選擇在尚未被拍攝過的熱門IP故事中挖掘演員的演技。
《閃耀的路人甲》的導師陣容暫時沒確定,模式上則打破 「演員」的身份固有屬性,選擇素人群眾演員+推理的真人秀賽制安排,無形之中大大擴散了演技類綜藝全民性與觀賞性。
《我就是演員2019》目前來看模式上沒有太大創新亮點,依然延續了原來《演員的誕生》中「導師制」競技模式,即評委既是導師又是被挑戰者。
不管各家平臺的模式有何不同,總之第四季度將迎來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演技類綜藝秀,真正的較量即將拉開序幕。
演技類綜藝湧現背後的市場邏輯是什麼?
不同與音樂、舞蹈、喜劇等觀眾早已熟悉的類型題材綜藝節目,2017年推出的《演員的誕生》讓大眾第一次近距離參與到「演技」這一抽象化,又極易引發討論性的話題中。
隨後《演員的誕生》一度引發收視熱潮,CSM52城的收視均位列前六位,並有十期節目衝進了前三位。
緊接著市場上開始接二連三的出現類似形式的綜藝節目。2017年11月CCTV-6電影頻道推出了《今日影評表演者言》; 去年1月湖南衛視推出了《聲臨其境》,9月浙江衛視播出《演員的誕生》第二季《我就是演員》,12月愛奇藝推出了《演員的品格》。
今年第四季度再度延續了這種熱潮。固然,後入場者都想重現《演員的誕生》的收視佳績,但這種熱潮湧現的背後或許還暗含著更多的市場變化。
1、垂直化綜藝成趨勢
2017年成為中國綜藝的一個分水嶺,原本偏小眾的嘻哈音樂讓《中國有嘻哈》大獲成功。
自此之後垂直化綜藝成為各個平臺不斷試水的新領域,舞蹈、音樂、科技、文化等各大類型綜藝下面不斷衍生出更細化的綜藝類型。
比如在《舞林大會》等舞蹈類綜藝之後,垂直類的街舞逐漸佔領市場,《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等街舞綜藝開始進入「神仙打架」局面;又比如《最強大腦》引發科學競技綜藝熱潮後,《我要上太空》、《中國AI創業者大會》等專注於其他垂直科學領域的綜藝也開始不斷出現。
顯然,這股「垂直綜藝」熱風也吹到了針對演員的演技綜藝類別。以前演員上綜藝無非是走泛娛樂的真人秀、脫口秀、訪談等類型,這次則回歸了其自身的老本行,也是一種垂直化的體現。
這種趨勢自然有其自身的行業邏輯所在。對於觀眾而言,隨著不斷固化的類型綜藝進入審美疲勞期,類別更多、範圍更廣的垂直類綜藝無疑帶給觀眾全新視聽觀感體驗。
對於節目製作方而言,相比較於做大而全的頭部綜藝,做細分垂直領域可以更精準地聚焦的觀眾群體,在直擊觀眾心理的同時提高觀眾的黏性,由此可以探索出更大的變現空間和商業價值。比如《中國有嘻哈》不僅拿下了天價冠名費,其製作方愛奇藝更是將節目中圈層嘻哈文化挖掘出各項產品線,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2、流量演員備受詬病
在用戶獲取成本不斷攀高之時,網際網路圈內有句名言,「天下苦流量久矣」。
不過這句話放在當下的影視圈,或許苦的是流量明星。
這幾年,可以說是影視圈的時代,無論是知名大導演還是新銳導演都沒能避開流量明星的「雷」。
似乎片方認為擁有了流量明星有了上了票房保險,但當各種面癱、數字小姐等怪象不斷拉低電影審美,挑戰觀眾智商時,市場的忍耐終歸是有限度的。
今年以來,多檔大IP+高投入+流量明星的影視作品接連遭遇撲街,反而爆款都是由中年老戲骨打造的,「流量明星」招牌不斷失靈其實凸顯出觀眾對於演技的要求從未丟失。
而這其實也是演技類綜藝能夠引發討論度、收視率最重要的內在動力所在。
當觀眾被流量明星的拙劣演技一次次擊敗時,他們仿佛在炎熱的沙漠中急需一口「神演技」解渴,他們也需要一個平臺來疏通他們對於演員演技積壓已久的心理訴求,而演技類綜藝恰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某種角度上看,恰恰是之前被流量明星充斥的影視亂象,為如今的演技類綜藝鋪墊了觀看心理。
3、劇綜聯動
可以發現的,目前的許多演技類綜藝都打出了「優異選手參加導師新作品」的路數。
比如在《演員請就位》中勝出選手可以參加到四位導演的下一部影視作品中,於正也稱《演技派》留到最後的選手將參演歡娛影視下一步大劇中。
很明顯,演技類綜藝還承擔著平臺方或者製作方選角的功能,充當劇綜聯動的首要入口。
事實上,這在此前的演技類綜藝節目中已經有所體現,像《演員的誕生》就將很多演員推到了觀眾面前,比如彭昱暢、曾舜晞等等。
又比如《演員的品格》一期結業後,24強新人演員影視綜藝邀約總計已破百部,最高者超10部,出品方愛奇藝更是為八強定製了青春劇。
事實上, 如何把新人培養成合格的演員推向市場、如何選擇合適的角色、如何持續擴散綜藝節目的影響力一直是經紀公司、影視公司、出品方三個平臺的難題,而內嵌劇綜聯動模式的演技類綜藝為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思路。
本身,演技類綜藝對於經紀公司而言就是一個提升自己藝人演技、增加演技曝光量的平臺,而影視公司也通過節目打開選角新渠道,出品方則通過將磨鍊完成的選手推向影視市場來將早期節目積累的關注度延伸至劇集中,持續擴散節目的影響力。
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演技類綜藝成為影視產業新的資源樞紐站,同時扮演了經紀公司、宣發、IP轉化等多重角色,這也是演技類綜藝不斷受到青睞的原因之一。
演技類綜藝最大雷區不在演技,而是炒作
當市場不斷向演技類綜藝拋去橄欖枝,同時也能看到它鎂光燈背後的些許隱患。
這個隱患同樣跟戲有關,只不過不是選手尷尬的戲份,而是節目不斷埋坑的「炒作大戲」。
去年,《演員的誕生》第二季已經改名為《我就是演員》,今年繼續延續了這個節目名稱。作為演技類綜藝裡的頂級頭部爆款,《演員的誕生》的名號光環怎會捨得丟棄,最終仍改名的重要導火索就是節目後期的大量炒作。
在前期引發爆點後,《演員的誕生》在後期明顯沒有處理好節目內容本身與話題炒作之間的平衡關係,「評委互懟」、「剪輯混亂」「袁立怒撕節目組「等炒作事件不斷掩蓋節目本身的演員演技焦點。
最終《演員的誕生》豆瓣評分不斷下滑至5.4,反而是改名的《我就是演員》減少了炒作氣質,重新回歸到選角與試鏡的本心後,豆瓣評分上升到6.8。
可以說,《演員的誕生》把一張非常優質的牌通過炒作徹底打壞。目前來看,已經播出的《演員請就位》也隱隱顯現出偏離節目本身的的跡象。
數據顯示,《演員請就位》首期節目播出後就排名貓眼數據平臺全網熱度榜首,並位居藝恩數據網綜TOP2,微博上也是不斷登上頭條。
但《演員請就位》登上熱搜的話題卻大多是「郭敬明反駁李成儒」 、「趙薇太有梗了」、「明道看不起自己」等與演員演技無關的話題。八卦搶走了本應屬於演技本身的風頭,這並不是一個好的開頭。
另外還未開播的《演技派》也因炒作好手於正未播先熱。9月初,於正就因「演員演不好是導演問題「的言論引發熱議,隨後又用 「中秋我跟真正的嫦娥過」的微博上演了一場自導自演的好戲,直接為《演技派》打了一波軟廣。
站在節目方角度看,出於收視率的壓力尋找一些話題和爆點上可以理解,但本身應該在節目整體定位與傳播方式上做出權衡。演技類綜藝最終還是要回到為整個行業樹立標本、淨化流量亂象做出表率。如果因為收視率包袱而丟失節目初心,被流量綁架,那麼只會踏入《演員的誕生》掉過的坑。
總之,市場需要的是演技類綜藝幫助演員的誕生,而不是又一個炒作過度的《演員的誕生》。
(麻辣娛投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