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盲盒邏輯」的《我就是演員3》,開始批量輸出「歐陽娜娜」?

2021-01-12 鈦媒體APP

文 | 讀娛,作者 | 清歡

在上周,浙江衛視《我就是演員3》結束了第一賽段的評星考核。回顧第一賽段,跨界而來的愛豆帶來了《鹿鼎記》《受益人》《少年的你》《三十而已》《七月與安生》《萬物生長》等作品。在這一系列表演當中,只有馬嘉祺PK謝可寅《少年的你》得到了導師們的認可,其餘的表演大都演到一半被滅燈叫停。

從前四期節目來看,《我就是演員3》似有批量化輸出「歐陽娜娜」之態。李汶翰、金子涵、宋妍霏等愛豆的成績都妥妥地墊底,展現了高人氣、低演技,進一步坐實了「愛豆演技差」的說法。

《我就是演員3》總導演吳彤曾在微博上表示,越來越多的青年演員流入影視行業,這個群體稱作「愛豆」,希望在新一季引入這個群體,讓觀眾和業內看到新市場下的新演員的現狀,並給到這些新演員成長的空間。

結合已經播出的四期節目和賽制來看,這一說法似乎並站不住腳。《我就是演員3》既不是圍繞在校生專業技能成長的《一年級》,也不是聚焦還原劇組生態的《演技派》,而是以職業演員為標準的評級考核,節目容量只能如實呈現地愛豆們當下的演技,而淘汰的賽制並不能為愛豆們提供足夠的成長空間,反而是在個人履歷濃墨重彩地添加一筆演技不好的「黑歷史」。

由此可見,《我就是演員3》或只能實現節目初衷裡前半句的訴求,即讓觀眾和業內看到新市場下的新演員演技差得各有千秋。對此,也只能說,導演組的初心是好的,但在內容的具體操盤和話題走向上有些南轅北轍。

《我就是演員3》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歐陽娜娜」

還記得在《演員的誕生》當中,歐陽娜娜化身村姑和鄭昊挑戰演繹《我的父親母親》後傳,一句「媽已經走了十年了」被網絡演繹為「螞蟻競走十年」。一時之間,「歐陽娜娜」成為了演技差的代名詞。

如今到了《我就是演員3》,雖然沒有像歐陽娜娜「螞蟻競走」的金句出圈,但像歐陽娜娜這樣的故事仍在舞臺上重複性上演,愛豆們360度無死角暴露表演短板。非科班出身的愛豆,大多在演戲上是零基礎,甚至在表演領悟能力都存在不足——李汶翰將韋小寶理解成為丑角,在加試環節更是出戲,金子涵未能領悟林有有的身份處境,孫嘉璐醉酒狀態掌握不對,宋妍霏的表演假到讓導師難以忍受……對於愛豆而言,在演技尚未達標之時,參加《我就是演員》這類表演類綜藝並不是一個好選擇。

《我就是演員3》的賽制是以職業演員為考核標準,在四輪競演當中爭奪星鑽演員,而節目中既有高人氣的愛豆,也有會演戲的資深演員。兩相對比之下,資深演員的實力直接吊打愛豆。可預見的是,對於絕大多數愛豆而言,淘汰是早晚的事,這也讓後續撕掉演技差的標籤是難上加難,極有可能是為表演履歷增加汙點。就以歐陽娜娜為例,節目內外都沒有獲得所謂的新人成長空間,近年僅有《武動天地》《北靈少年志之大主宰》這兩部作品,只能通過拍攝vlog、上綜藝等方式重拾路人緣。畢竟,影視方不是慈善家,不會拿自己的項目當做愛豆們演技成長的實驗田。

這樣的結果,或與導演組愛做演員成長線相關。從節目製作的角度來看,與新人演員成長空間相對應的是嘉賓在節目當中的成長線,但演員演技的沉澱要靠長期積累。因此,對於《我就是演員3》這樣一檔短周期的綜藝節目而言,通過數期綜藝節目展現演員在表演上進階式的成長几乎是不可能的,故而嘉賓從弱至強的成長線落地的概率極低。

在讀娛君看來,演員成長線落地的底因可以歸於:演員自身的長期積累以及劇本的適配性。例如,李晟早期參加過《我就是演員》,成績並不理想,如今經過沉澱再度歸來,憑藉《最愛》的表演獲得了滿星,這樣的成長不僅符合大眾期待,也有利於演員在影視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除了李晟這樣的跨季成長之外,還有一種成長叫從不合適的角色到找到合適的角色。在《演員請就位2》當中,陳宥維因表演《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甄嬛傳》口碑跌至谷底,直至在《過關》當中在躲避警察追捕的戲份得到好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口碑好轉並非是演技的提升,而是源於陳宥維小時候模仿成龍動作片的經驗所得,這也側面反映出這類演員只能在個人表演的舒適區之內才會有好的表現。

綜上所述,節目本身賦予愛豆的成長空間有限的,演員的養成並非一日之功,在演技提升上難有速成之效。因此,個人從弱到強的縱向成長線不適合技能競技型綜藝,反倒是橫向展示演員多元面的成長線或可一試。

在讀娛君看來,若要實現節目的初衷,《我就是演員3》更應該為愛豆參加表演類綜藝設定一定的準入門檻,以實打實的演技作為支撐,前期側重於呈現的是「後生可畏」的內容景觀,刷新大眾對於部分愛豆的刻板認知,也進一步提振其他愛豆在表演上的進取心,而不是讓觀眾看到更多的「歐陽娜娜」,重複性地輸出「愛豆演戲不行」這一公認的話題。

題材、話題陷入「盲盒邏輯」,消耗節目IP的內在價值

在《我就是演員3》已播出的四期節目當中,33位演員帶來了18個表演。儘管在新媒體平臺的聲量不錯,但著眼於內容品質來看,這都是消耗節目IP的自身價值與嘉賓人氣所得的。

從劇本IP來看,《我就是演員3》劇本選擇的水準仍停留在原地,並未帶來太多的驚喜。其中,《七月與安生》《最愛》《西遊降魔篇》《親愛的》《一代宗師》等經典作品均在往季節目出現過,《受益人》《鬢邊不是海棠紅》《隱秘的角落》《三十而已》《親愛的》《少年的你》等熱門的作品也都在《演員請就位2》中出現。

從橫向、縱向比較來看,同一IP的表演無超越之象,尤其是在其他節目當中演繹較為失敗的作品,在《我就是演員3》當中的表演同樣是以失敗告終。這樣毫無新鮮感的內容走向,不僅在節目話題上難以挑起過多的水花,還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在這一現象背後,釋放著更深層次的行業信號——隨著大量表演類節目的入局,《我就是演員》雖是行業的開山之作,但節目創新後勁明顯不足,在同類節目當中差異性與核心競爭力逐漸削弱。

這些問題不僅僅在內容層面顯現,在話題層面亦是如此。近年來,行業一直在呼籲給中年女演員更多的機會,而這一話題再度在《我就是演員3》被提及。在最新一期節目中,劉孜表示這兩年明顯感覺找自己的戲越來越少,並分享了自己爭取角色的經歷,由此引申出導師們針對40+女演員這一群體各抒己見。

其實,早在2018年的《我就是演員》第一季之時,斕曦、王媛可、楊蓉在合作《後宮》就此進行發言,當時在社會上引發了一定的反響。但近年中年女演員的發聲者太多了,在觀點近乎雷同的的情況下,難以掀起更多的水花,對於個人乃至節目並無太多助力。

相對於重複性地探討40+女演員的生存困境,讀娛君更希望看到《我就是演員3》挖掘40+女演員的真實狀態、釋放她們的個人魅力。劉孜與柯藍相交多年,她們身上是有亮眼話題供挖掘的。例如,在「為倪寫詩」「金桐玉女」這些年輕女孩CP正火的當下,或可圍繞40+女性的友誼這一話題進行延展,能夠看到演員更豐富的一面,更有時效與市場熱度。

除了話題重複性的輸出,《我就是演員3》在新話題的轉接也略顯生硬。就張檬整容、李夢難搞這兩個話題來看,前者或可由導師層面引導到演員整容這一話題,在讓節目的內容邏輯更通暢的同時,也讓演員整容這一話題更具有行業性,而不是局限在張檬的「小我」中盤桓;後者在話題的呈現上有些許內容的割裂感。倘若在節目彩排當中,有李夢耍大牌、難搞的事件做支撐,此前在劇組的種種問題或可挖掘,但在節目當中,李夢展現出了演員應有的敬業,包括引導對手演員的調度、請求老師教民國喝茶方式等等,節目前後所展現的內容完全脫節,更有借話題炒作之嫌。

在讀娛君看來,導演組挖掘演員身上故事、話題時,在內容的陳述上要有邏輯,而不是平底驚雷般在舞臺上拋出一個話題,既突兀又刻意,像這樣生拋出來的話題,都會使得其價值與意義失色,達不到預期的節目效果,反倒是讓節目得到了一個「愛藉故炒作」的口碑。

《我就是演員》行至第三年,在製作思維上已經陷入了「盲盒邏輯」——在既定的創造套路下,帶給觀眾可預判的內容驚喜,而這一現象的本因源於創新能力不足、理念與實踐背道而馳。也正因為這樣,《我就是演員3》才會在挖掘有演技的演員的同時,也批量化給愛豆們貼上了不會演戲標籤,成為了他們在跨界成為演員過程路上的「終止符」,這樣斷人後路的方式為節目的關注度與話題進行鋪路,頗有「為富不仁」之感。

相關焦點

  • 朋友,盲盒不值錢
    但實際上,工廠出貨只是製作盲盒的某一環節。在批量生產前,漫長繁瑣的設計流程會帶給商家難以預估的成本耗損。如果你手握成熟的形象IP,大可授權泡泡瑪特、52TOYS等廠牌代理孵化,從中賺取分成。在進行盲盒轉化時,IP方也能很好的把握用戶審美,避免設計嚴重翻車。空手進場的投資者呢,多數折在了產品設計這一關。盲盒剛火起來時,設計師香菜(化名)工作室的訂單量大幅增長。
  • 《我就是演員》吳彤力挺章子怡,都想分一杯羹,尷尬演技誰買單?
    《我就是演員》憑藉著專業的指導團隊和跨界明星,一度登上熱搜。新一期節目中,章子怡在演員表演完後表情十分嚴肅地點評稱"作為演員如果心中沒有信念感,就不要走上這個舞臺",並聲稱,演員不是低級職業,誰都想來分一杯羹......章子怡更是發出疑問,為什麼要來當演員呢?金沙唱歌那麼好,演技真的需要加強磨練啊......
  • 盲盒的金錢遊戲:設計製作周期3-6個月,成本超百萬,產品卻銷售無門?
    盲盒的巨大利潤,讓企業們趨之若鶩,盲盒經濟也呈現井噴式增長。事實上,從去年6月開始,大到名創優品、晨光,小到以盲盒為核心的新興公司們,都開啟了盲盒營銷之路,行業玩家們集體陷入狂歡之中。然而,在盲盒創業者以及行業人士眼中,盲盒的熱度能否持續,仍然是一個未知數。隨著大量IP化的盲盒出現在市場上,這股盲盒風還會刮多久?
  • 何炅為歐陽娜娜一事道歉,並解釋原委,暗指《拜託了冰箱》不厚道
    19歲歐陽娜娜做客,最新一期《拜託了冰箱》,在節目中何炅突然提到了歐陽娜娜的演技問題,並為歐陽娜娜辯護,一番話爭議很大。首先他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歐陽娜娜正在成長過程中,不應該因為一個角色,而讓歐陽娜娜背上「演技不好」的標籤。
  • 啤酒、生鮮、旅遊,萬物皆可盲盒?盲盒商業模式探索「出圈」
    百威啤酒的限量版盲盒,包含太空人、包租公等行業角色的旺仔牛奶職業罐,藏有小龍蝦、花椒雞或饞嘴牛蛙的今錦上生鮮盲盒……近日來,由潮玩掀起的「盲盒」熱潮裡,頻頻出現跨界新玩家,也成為不少消費者的新寵。其後,伴隨盲盒經濟的持續火熱,盲盒的風正從最初的潮流玩具品類,刮向飲品、生鮮乃至旅遊等諸多行業。
  • 迷戀盲盒的年輕人
    畢奇太空奇異世界藍色系列,林曉曾花了兩個下午的時間為12隻「寶寶」製作太空背景板、搭配物件,目的就是為了讓「寶寶」有一個生活場景,不枯燥。畢奇的睡眠精靈系列,右一為黑夜精靈。澎湃新聞記者 喻琰 攝一個個「寶寶」挨個擦過去,時間已經到了凌晨近5點,林曉找到身體上的疲憊感,決定入睡,儘管上午9點鐘又要開始進入工作狀態。
  • 陳紅瞧不上歐陽娜娜卻欣賞姚安娜,京圈太子爺和歐陽娜娜誰後臺硬
    這幾天歐陽娜娜被嘲綠茶,因為他與陳偉霆範丞丞等互動沒有界限引起了很多粉絲的不滿,連路人都嘲歐陽娜娜很會撩。歐陽娜娜以前被稱作直男斬,現在被稱為曖昧達人。歐陽娜娜雖然不是典型的大美女,但是因為愛撒嬌,聲音好聽,情商又高,性格又好,所以很招男生喜歡,從跟劉昊然cp以來,吸引了不少cp粉,後來看不見歐陽娜娜和劉昊然經常聯繫在一起。
  • 盲盒或許消逝 「盲盒式營銷」永遠年輕
    它生於美國,興於日本,原名叫mini figures,後被稱為blind box(盲盒),近兩年在中國爆火。不誇張地說,盲盒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精神依賴。受疫情影響,市場上盲盒風似乎颳得沒這麼猛烈了。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開始大肆鼓吹:盲盒已死。但事實也許是:狹義上的盲盒或許會死,但「盲盒式營銷」永遠年輕。
  • 線上盲盒「雙11」熱銷 火爆並非偶然爭議仍不斷
    她坦言,相比於以往在線下買盲盒,線上抽盒機一不小心就會停不下來,尤其是指紋付款和人臉識別的手機。「付款實在太容易了,根本意識不到錢已經付出去了!」看到這些盲盒發燒友的瘋狂勁兒,不禁要問,一個小小的盒子究竟有什麼魅力?為什麼會如此火爆?「剛開始,我也無法理解盲盒的流行,甚至對排隊買盲盒的人心有鄙夷,直到有一次在朋友的慫恿下,買了一個。」
  • 歐陽娜娜「天選之女」人設崩塌:我能當藝人,還拉什麼大提琴?
    面對眾人的詫異,歐陽娜娜也解釋到:「自從我去美國念書之後,我看到太多厲害的人。既然他們可以去繼續古典音樂的部分,那我覺得不一定要是我。」 言論一出,爭議四起。有人說歐陽娜娜是浪費教育資源,考入了頂尖音樂院校,最後卻放棄,是在為自己想當藝人賺錢找藉口。
  • 歐陽娜娜身世驚人,被稱為是出生在終點線的人
    如今娛樂圈有很多小鮮肉和小鮮花,在娛樂圈都混得風生水起,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小鮮花就是來自臺灣的歐陽娜娜。相信大家都對歐陽娜娜不陌生吧,歐陽娜娜從小刻苦學習樂器,最為有成就的就是拉大提琴。2012年,歐陽娜娜成功舉行大提琴獨奏會,成為在臺灣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演奏家。
  • 盲盒買賣到底有無價值?收藏除了金錢還有感情投入產生化學反應?
    「盲盒,除了一些大IP衍生出來的盲盒外,市場上大部分的盲盒,一沒設計感,二沒品牌賦能,三沒使用價值。你說它有收藏價值,我也找不出收藏的點,是材料值得收藏?還是人物角色值得收藏?一個工業化可批量生產的玩意兒,我真的不知道它怎麼就被炒起來的?!」這是一位大咖網友的真實想法。
  • 貴圈綜藝情商王何炅,為力挺歐陽娜娜「翻車」冤嗎?
    這一次,是因為歐陽娜娜的演技。5月26日,他在《拜託了冰箱》節目中,公開為歐陽娜娜演技鳴不平,直接說節目組的剪輯、設定可能存在問題。還指出歐陽娜娜在節目中的表演並不是她自己對角色的理解,表演語氣也不像她,是導師不負責任的指導和節目組給歐陽娜娜的設定才導致歐陽娜娜演技被黑。隨後何炅被網民群嘲。網民說,歐陽娜娜的演技就是差,何炅卻說她會演戲的,未免太過虛偽。
  • 《我就是演員》按鍵暫停規則惹爭議,前幾季節目欺負過的人真不少
    《我就是演員》因為金莎在她粉絲群裡說的一段話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前三期節目都是演員的第一次劇目表演,全都是一次錄製完成。而於正只錄了一半就消失了,所以上一周的停播根本就是在做補救工作,這期裡張紀中沒有和任何一個嘉賓有同框,聲音也和其他人不兼容。
  • 陳飛宇太會撩,給程瀟的貓做衣服,網友:與歐陽娜娜戀情似默認
    4月24日,程瀟曬出一張可愛的照片,貓咪穿著主演電視劇《天醒之路》中男主角陳飛宇同款衣服的萌照,並補充道:「我收到了摘風堂的禮物,真可愛!隨後陳飛宇評論道:「不錯,穿著很合身哦。「一個是事業正處上升階段的新演員,另一個是女團偶像,他們是怎麼聚在一起的?原來最近由陳飛宇、程瀟、熊梓淇、鄧恩熙主演的古裝玄幻劇《天醒之路》首播,一口氣放出10集,僅在播出的第二天,全網熱度就打敗《清平樂》,全網熱度排名第一。兩位主要演員陳飛宇和程霄盡力宣傳這部戲,眾所周知,程霄非常喜歡她的小貓。
  • 瘋狂的盲盒,是變相賭博,還是合法經營?
    3.盲盒和水滸卡一樣的拼概率,一樣的沒有門檻,一樣的工業流水線,一樣的早晚爛大街。當超過30%的人意識到這個東西沒有價值,盲盒熱就會自然消散。但這種diss太過於絕對。盲盒成為一種大家普遍討論的經濟現象,是不是一定就是負面、不可持續的呢?我們就有不同的看法。一、盲盒的起源與發展一般認為,盲盒最早是種營銷方式。最早的盲盒營銷起源於日本明治末期。
  • 盲盒火熱背後,誰在揮舞著鐮刀?
    盲盒背後的廠商是如何讓珍妮這樣的人心甘情願掏光錢包的呢?不妨從《上癮》一書中看看盲盒經濟背後的上癮邏輯。01觸發,行動的前提「我第一次開盒是在上海CJ上,花了100,拆了一個胖丁和皮卡丘,隨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盲盒玩家阿亮回憶。觸發是上癮模型的第一個階段,它可促使用戶採取行動。
  • 盲盒的本質是什麼?
    我聽過一個真實的粉絲故事是,一個女生,她自己每次和閨蜜逛商場時,都會先去看有沒有泡泡瑪特的門店或者自動售貨機,去買一個盲盒,如果打開是自己特別喜歡的款式,那她一天都很開心。這其實是我們典型的用戶,大家首先是喜歡,可以說,99%的人還是在正常買盲盒,至於那1%炒作的,也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第二,有人說它會上癮,像賭博,我認為其實不是賭博,而是休閒。
  • 《演員3》再掀愛豆歌手扎堆當演員爭議,跨界本無錯,關鍵在成果
    《我就是演員3》章子怡有了slogan:演員難道是最低級職業嗎? 面對兩位演員的犀利輸出,網上褒貶不一。 支持者力挺她們點出了行業亂象。
  • 盲盒、玩具和娃娃機成為年輕人新寵,「潮玩」的中國式機會
    市場數據判斷這一IP已經具有一定的用戶規模,因此第二個系列就加推了盲盒。」 「潮玩IP的孵化是一種產品孵化IP的邏輯。」 鄧匡傑說。2018年底,她成立了潮玩品牌goco,以原創盲盒切入潮玩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