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抗戰之事,我國國內一直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對日作戰之時,國軍中央軍大都畏縮不前,戰場之上多是地方雜牌軍與日軍作戰。
2011年,近代史學者李敖在廈門大學發表演講時,便稱:「抗戰最重要的是雜牌軍」。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麼?
我們便以抗戰初期發生的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及武漢會戰來舉例。
淞滬會戰之時,我國軍隊先後投入了70餘個師的兵力參戰,其中包括:中央嫡系師12個、川軍師9個、桂軍師7個、粵軍師5個、黔軍師3個,其餘兵力都是改變之後的,東北軍、西北軍、鄂軍及湘軍部隊。
中央嫡系師,這自不用說,肯定是中央軍的嫡系部隊,此時的鄂軍和湘軍也都已經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整編和領導,也可算是中央軍半嫡系部隊。
戰爭爆發之後,最先與日軍交火的是87師、88師、36師和教導總隊,這些部隊都是中央軍德械精銳,在淞滬戰場也表現得極為英勇。
如87師堅守閘北兩個半月的時間,其部傷亡慘重;88師在作戰之時,陣亡了2個旅長、3個團長、11個營長;36師傷亡官兵1.2萬餘人。
這些部隊下去休整之後,接手他們的陣地,繼續迎擊日軍主力是胡宗南、羅卓英、宋希濂等所部中央軍嫡系,在淞滬戰役中,中央軍所屬空軍、海軍更是損失殆盡。
南京保衛戰之時,當時守衛南京的部隊,有:中央軍嫡系的5個軍和教導總隊、川軍的2個軍、粵軍的2個軍等部隊。
此戰之中,最先迎擊日軍的還是中央軍嫡系的教導總隊、71軍和72軍,這些部隊血戰雨花臺、中華門等地,同樣是英勇無比。
接下來便是武漢會戰,此戰的規模更大,我國軍隊先後投入了129個師的兵力,其中包括:川軍的20個師、桂軍的11個師、粵軍的7個師、滇軍的4個師,其餘部隊都是中央軍系統的嫡系和半嫡系部隊。
抗日名將孫元良曾說:「自淞滬會戰至武漢會戰,中央軍精銳喪失大半。」
由此可見,抗戰之時,中央軍皆畏縮不前之語未免就有些太過荒謬了。
小編認為,無論是哪個黨派哪個地方的部隊,只要敢參加抗戰,就是英雄,中央軍也不例外,他們的抗日功勳也不容抹殺!
對於中央軍和雜牌軍的戰鬥力和抗日意志問題。
日軍將領岡村寧次曾言:「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於中國4億民眾,亦不在於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於包括若干地方雜牌軍在內之200萬抗日敵軍,而只在於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軍官學校系統的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系軍的抗日意志。只要該軍存在,迅速和平解決有如緣木求魚。」
常言道:最了解一個人的,往往都是他的敵人。
由此可見,在日軍將領眼中,蔣校長和中央軍在抗戰戰場上的作用還是無比重要,甚至是首屈一指的!
那麼問題來了,中央軍刻意保存實力的問題存在麼?
小編可以肯定的說,這個問題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在當時不單單是中央軍有這個問題,地方軍閥也有!
如世人讚譽最高的桂軍:
淞滬會戰結束之後,桂軍部隊從上海撤下,原本桂軍還要奉命前往保衛南京,但白崇禧「恐桂軍全部犧牲,不讓桂軍入南京……坐觀南京成敗。」
1944年,桂柳會戰之時,「敵軍沿黔桂路進逼,桂軍避戰,聽由敵軍長驅直入」,以至於鬧到最後,只能讓作為重慶衛戍部隊的97軍出動應敵。
這些難道不是地方軍閥刻意避戰保存實力的例子麼?
但是我們能因為地方軍閥的這些刻意避戰保存實力之舉,就抹殺了地方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累累功勳麼?
這肯定是不能的,因為想要刻意避戰保存實力的是軍閥領袖,而在抗戰之中風裡來雨裡去,建立了烈烈功勳的是中國軍人!
若是沒有這些抗戰先烈的英勇殺敵,就沒有我們新中國的今日昌盛,我們不能因為軍閥領袖的刻意避戰,便否定了抗日先烈所流的鮮血!
小編不是『果粉』,之所以想寫此文,只是祭奠一下中國軍人的抗戰之功,不關係其他!
對此,你怎麼看呢?
本文由小北原創,抄襲必究!
深耕歷史文化,每天都會分享歷史軍事文章,喜歡請關注。
新人作者,請多多關注支持,謝謝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