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抗日:國軍戰士吃什麼?有的吃得還不如日本軍狗

2020-12-03 勇哥讀史

常聽人說,在抗戰時期,國軍的戰鬥力與日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武器裝備上的差距並不明顯。一部分國軍德械師的武器裝備甚至好於日軍。差距最大的其實是士兵的身體素質。在單打獨鬥時,一個日本士兵,對陣兩三個國軍士兵,往往也不落下風。

國軍士兵打不過日軍士兵,並不是他們無用——主要原因是,他們吃得太差了。抗戰時,90%以上國軍士兵營養不良,以至於身體素質遠遠比不上對手。

如圖所示,就是抗戰時期的國軍士兵。

這群士兵很難戰鬥要求。以這樣的體質,根本無法對抗日軍,特別是在膠著戰或長時間的對抗中,這樣的士兵除了進行短促突擊外,任何大的體力消耗都會使他們喪失生命。

今天勇哥就來跟大家聊聊,在抗戰中,國軍士兵都吃些什麼。

先上一張圖,這是國軍士兵在進餐的場景。

雖然碗裡只有雜糧米飯,沒有任何蔬菜和肉食,可國軍士兵依然笑得很燦爛,很滿足。因為,能夠吃上這樣的飯,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一張照片說明不了什麼,我們先來看看,國軍士兵的夥食標準。1935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了一份陸軍的戰時夥食標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

一頓飯有半斤大米,還有肉有菜,看上去很不錯是吧?實際上,在抗戰時期,只有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以及黃埔軍校學生,才能勉強達到這種夥食標準。大部分的地方雜牌軍,一天能吃上兩頓飯,就要謝天謝地謝委員長了。

而在戰鬥最緊張的時刻,國軍士兵的夥食就更差了。

淞滬會戰持續了整整三個月。這麼長的時間,雙方士兵都早就耗光了應急口糧。在國軍這邊,需要夥夫在後方做好飯後,冒著槍林彈雨將飯送到前線。日軍炮火極為猛烈,在白天送飯根本就不可能,只能是在黃昏時送一次飯。所以,國軍士兵一天就只能吃一頓飯。

不過,雖然只能吃一頓飯,國軍士兵仍然心存感激。畢竟,夥夫為了給他們送飯,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一份資料顯示,抗戰時期,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成年軍狗,每天的食物標準包括大米150克,麥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或沙丁魚400克,鹽10克,還有其它幾種口糧搭配——這樣看來,有的國軍士兵,吃得還不如日本軍狗。

國軍士兵為何吃得如此之差。一個原因,當然是國家整體實力落後,不足以支撐一場全面戰爭。可是,另一個原因則是,國民黨腐敗成風。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國軍的中下級軍官和士兵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可是國軍的大多數高層官員和將領腐敗成風。他們層層剋扣本來就不多的軍費,前線戰鬥部隊的軍餉經常拖欠,有的部隊甚至連足夠的軍糧都領不到,士兵們掠奪搶劫老百姓成為家常便飯。

尤其令人失望的是當權者發國難財,只顧搜刮而不顧民生。1942年美國批准了2.5億美元對華貸款,馬上有0.8億美元轉存到孔氏家族在美國的私人帳號上。

當然,國軍士兵也有吃得好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蔣介石嫡系部隊和黃埔軍校學生,還有一種部隊,吃得也比較好,那就是遠徵軍。

嚴格說來,遠徵軍是在國內戰局激烈之時,被美英當局逼迫著出國去為美國、英國利益二戰。不過,實事求是說,遠徵軍也享受了英美配給的後勤和裝備,就連普通士兵也能吃上牛肉罐頭、麥片、餅乾、香菸、茶葉等奢侈品,甚至還有補充營養的維生素C片。

重要的是,在國外,再也沒人剋扣他們的軍糧。所以,他們能夠吃得比國內兄弟好得多,加上良好的武器裝備,他們就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重挫日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相關焦點

  • 抗戰時國軍士兵吃什麼 看完想哭 有的吃得還不如日本軍狗
    從某種意義上講,打仗就是打後勤。誰的後勤更給力,就會在戰爭中佔得先機。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與日本的後勤保障完全不是一個層次。這就使得國軍不但武器落後、缺乏訓練(部分蔣介石嫡系部隊除外),還常常面臨著吃不飽、穿不暖的艱巨問題。那麼,抗戰時期國軍能夠吃些什麼呢?我們首先來看一份國軍的夥食單。
  • 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的十大抗日名將(國軍篇)!
    主要抗日成就:臺兒莊戰役殲滅日軍2萬餘人。兒莊戰役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之後又參加了: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豫南會戰等抗日戰役。
  • 抗日戰爭,國軍為何總是吃敗仗?根本原因其實只有兩個字
    國軍的這種慘敗一度危及到了老蔣的地位,羅斯福曾經數次要求他將中國戰區的指揮權交給史迪威。那麼,國軍在和日寇交戰時為何總是敗多勝少呢?武器裝備不如對手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除了武器裝備不如對手外,國軍在抗日戰場上敗多勝少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們只要看一下這段真實的歷史,就可以找到答案
  • 解放軍優待俘虜是有名的,三位國軍高級將領被俘之後,直接是槍斃
    投靠日軍的謝文東其中第一位就是謝文東,謝文東被俘時候是國軍中將司令。說起謝文東,還得從抗日戰爭時期說起。當年日軍侵佔東三省,謝文東也是率先率領百姓們反抗日軍,就這樣謝文東成了東北地區反日的風雲人物,也是得到了擁戴。
  • 詳解《八佰》:國軍的雜牌軍不如王牌軍嗎?德械師是否為抗戰主力
    譬如魏晨飾演的朱勝忠痛斥「逃兵」們道「就是因為你們這幾十萬雜牌軍,國軍才讓日本人打成這樣」。還有杜淳飾演的謝晉元,在撤往上海英租界前夕向守衛四行倉庫的孤軍勉勵稱「八十八師的弟兄們,你們都是受過教育的德械軍團,每一個人都是國家最需要的戰士,也是這個國家一味最好的良藥」。
  • 八名抗日女戰士為保他集體投江,他卻做了日本人的狗,令人髮指!
    1938年10月,日本關東軍聯合偽蒙、偽滿軍在我國東北地區與當時的東北抗聯第4、5軍開展了一場激烈的討伐戰爭。其中,以第5軍婦女團指導員冷云為首的八名東北抗日聯軍女官兵們,在與日偽軍激烈的戰鬥中,為掩護大部隊轉移,不得不集體跳江,壯烈殉國。
  • 抗日戰爭時期的皇協軍、偽軍和滿洲國軍究竟有什麼區別
    所謂偽軍,其實就是對於漢奸的一種統稱,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偽軍主要有偽滿洲國的「滿洲國軍」、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的「華北治安軍」和汪偽國民政府的「和平建國軍」。抗日戰爭時期華中偽軍之一的和平建國軍。是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建立偽政權後收編了國民政府投降軍。
  • 國軍五大主力,每一個軍都擁有一個王牌師,你知道是哪幾個師嗎?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分別是第74軍,第18軍,第5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個軍戰鬥強,同時在抗戰時期與日軍作戰過程中,也是立功最多的一個軍,所以被世人稱為國軍五大主力。
  • 國軍的「天下第一軍,天下第一師和天下第一旅」,軍師旅長是誰?
    抗戰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國軍的部隊實力以及裝備在相比抗戰之前有了飛躍的提升。也有很多部隊靠打仗一戰成名,其中國軍的「天下第一軍、第一師和第一旅」在抗戰和解放時期很出名。那麼這三個部隊的軍師旅的長官都是誰?他們的結局怎樣?
  • 國軍廣東敵後抗戰史記
    筆者前作《國軍敵後抗戰史記》中,曾提及廣東敵後抗戰;但當時史料較少。近期收集到新的史料,故單獨一文講述國軍廣東敵後抗戰的歷史,並含軍統,第三方武裝和中蘇中美空軍轟炸廣東敵後。以紀念國軍敵後抗日英烈。
  • 日本戰敗投降後,首要戰犯岡村寧次,為何沒有上軍事法庭
    在岡村寧次的指揮下,關東軍糾集數萬兵力對東北抗日軍隊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所到之處狼煙四起、成千上萬義勇軍戰士和無辜百姓倒在血泊中。因為在東北「剿匪」有功,1936年,晉升中將,轉任第2師團師團長,成為了日軍大本營侵華決策機構的核心人物之一。
  • 因為韓軍=舊日本軍+偽滿軍-光復軍
    但在日本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下,共有7509名人被殺,15961人受傷,46948人遭到逮捕。不過,日本的殖民統治也客觀上促進了朝鮮半島的「現代化」。根據數據統計,日據期間,朝鮮半島上的小學由100所上升到4271所,人口1313萬增長至2553萬,識字率從10%上升到65%,廢除了封建身份制度和裸露胸部的服飾,還修建了不少鐵路和醫院。
  • 二戰日軍炮火可以輕鬆壓制國軍火力,因何碰上美軍就成慫狗了?
    為什麼在太平洋戰場上沒能用相同的方式來獲得對美軍的火力優勢?而且美軍的重型火炮也不是隨時都能發揮火力的,可是日軍連最起碼的反擊都很難做到,一下子從中國戰場上的狼變成了太平洋的慫狗了?其實這就要看當時中國軍隊和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裝備有關了,美軍排有60迫3門,連有81迫4門,營有106.7迫8至12門,全面壓倒日軍輕炮。
  • 抗日時期,為啥桂軍戰鬥力最強?廣西猴子軍,日軍最怕的軍隊!
    有東北軍,西北軍,桂軍,晉軍,滇軍,黔軍,湘軍,粵軍,川軍等等。老蔣的中央軍,咱就先不談了,都知道中央軍是抗日的主力!今天要聊的就是抗日時期,哪個地方軍閥的戰鬥力最強?很多網友應該都聽過這麼一句順口溜:「滇軍黔軍兩隻羊,湘軍是條狼!廣西猴子是桂軍,兇似老虎惡似狼。」沒錯,這句口號出自咱們戰無不勝的紅軍!
  • 抗日老兵任國棟:晚年拒絕三百塊補助,哭訴:我只想得到國家認可
    在戰爭中,死亡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情,而傷殘更是非常常見,對於參加戰爭的戰士們來說,活著就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但即便戰爭再殘酷,戰士們也從來不會退縮,因為他們身負著守衛國家的重任,他們的犧牲換來的就是國家的平安。不管在戰爭中如 何拼搏廝殺,但戰爭過後,戰士們卻又默默地走下歷史的舞臺,成為了人群裡毫不起眼的一個人。對他們來說,能夠安詳地度過晚年就是最好的結局,對榮耀卻看得很淡。
  • 抗日戰場上的「手榴彈肉搏戰」
    經過白天一天的進攻,日軍68師團133聯隊付出慘重代價,卻沒有前進半步,被國軍1營死死攔在張家山陣前。133聯隊聯隊長黑瀨惱羞成怒,決定由第1大隊和第2大隊聯合發動夜襲。1大隊在白天的進攻雖然損失慘重,但2大隊接近滿員,兩個大隊合計接近2000人。
  • 程斌:將抗日英雄楊靖宇逼上絕路的叛徒,日後竟再次加入了解放軍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主要創建者,九一八事變後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師長。1935年,東北抗日聯軍成立,楊靖宇擔任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1936年,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楊靖宇任總指揮。當時,第一路軍的主力是第一師,師長叫程斌。
  • 臺諺語形容國民黨取代日本接管臺灣:狗去豬來
    臺灣光復以後,接收臺灣的「國軍」開始來到臺灣,在很多書中都提到,在碼頭歡迎「國軍」的臺灣民眾無法相信他們眼前看到的,一群挑著鍋碗瓢盆,踩著草鞋,穿得破爛隨便,毫無行進次序的「國軍」,跟丐幫大遊行沒什麼兩樣,有別於旁邊著裝規範、軍容整肅的投降日軍。不知道是誰打勝仗誰打敗仗,歡迎的民眾看了當場呆掉,於是有人替「國軍」找藉口啦,「那麼差的條件還能打贏日本人,更應該敬佩啦!」
  • 舌尖上的太空,看看太空人到底吃的如何?網友:肯定不一般
    舌尖上的太空,看看太空人到底吃的如何?網友:肯定不一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一句話隨著我們《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的播出,讓不少的人都開始了解這一句話,一直來我們的都說衣食住行,這四項基本的滿足人類生存的行為,一直都是成為我們在當今的所奮鬥的方向標,同樣吃什麼是一種習慣,但是怎麼吃,確實是一種文化了,這句話用在地球上,我相信沒人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用在太空上,那就要另說了,小編今天就來介紹一下舌尖上的太空
  • 國軍71軍覆滅:蔣介石羞於承認,死打硬拼戰術害了王牌部隊
    然而記者看到,許多傷兵們無床無被,有的連衣服都沒有,隨意在擔架甚至地上幹躺著等醫。該院有一千七百名傷兵,僅有醫生六人,看護一人。許多傷員傷口得不到處理,已然生了白蛆,臨時搭設的醫棚內蒼蠅到處亂飛,血流滿地,腥臭無比。傷員們一見有記者和慰問團來,紛紛哭喊老爺奶奶救命。陳明仁為一軍之長,手下將士卻遭此冷處理,如何能不失落?如何能不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