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在抗戰時期,國軍的戰鬥力與日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武器裝備上的差距並不明顯。一部分國軍德械師的武器裝備甚至好於日軍。差距最大的其實是士兵的身體素質。在單打獨鬥時,一個日本士兵,對陣兩三個國軍士兵,往往也不落下風。
國軍士兵打不過日軍士兵,並不是他們無用——主要原因是,他們吃得太差了。抗戰時,90%以上國軍士兵營養不良,以至於身體素質遠遠比不上對手。
如圖所示,就是抗戰時期的國軍士兵。
這群士兵很難戰鬥要求。以這樣的體質,根本無法對抗日軍,特別是在膠著戰或長時間的對抗中,這樣的士兵除了進行短促突擊外,任何大的體力消耗都會使他們喪失生命。
今天勇哥就來跟大家聊聊,在抗戰中,國軍士兵都吃些什麼。
先上一張圖,這是國軍士兵在進餐的場景。
雖然碗裡只有雜糧米飯,沒有任何蔬菜和肉食,可國軍士兵依然笑得很燦爛,很滿足。因為,能夠吃上這樣的飯,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一張照片說明不了什麼,我們先來看看,國軍士兵的夥食標準。1935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了一份陸軍的戰時夥食標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
一頓飯有半斤大米,還有肉有菜,看上去很不錯是吧?實際上,在抗戰時期,只有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以及黃埔軍校學生,才能勉強達到這種夥食標準。大部分的地方雜牌軍,一天能吃上兩頓飯,就要謝天謝地謝委員長了。
而在戰鬥最緊張的時刻,國軍士兵的夥食就更差了。
淞滬會戰持續了整整三個月。這麼長的時間,雙方士兵都早就耗光了應急口糧。在國軍這邊,需要夥夫在後方做好飯後,冒著槍林彈雨將飯送到前線。日軍炮火極為猛烈,在白天送飯根本就不可能,只能是在黃昏時送一次飯。所以,國軍士兵一天就只能吃一頓飯。
不過,雖然只能吃一頓飯,國軍士兵仍然心存感激。畢竟,夥夫為了給他們送飯,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一份資料顯示,抗戰時期,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成年軍狗,每天的食物標準包括大米150克,麥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或沙丁魚400克,鹽10克,還有其它幾種口糧搭配——這樣看來,有的國軍士兵,吃得還不如日本軍狗。
國軍士兵為何吃得如此之差。一個原因,當然是國家整體實力落後,不足以支撐一場全面戰爭。可是,另一個原因則是,國民黨腐敗成風。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國軍的中下級軍官和士兵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可是國軍的大多數高層官員和將領腐敗成風。他們層層剋扣本來就不多的軍費,前線戰鬥部隊的軍餉經常拖欠,有的部隊甚至連足夠的軍糧都領不到,士兵們掠奪搶劫老百姓成為家常便飯。
尤其令人失望的是當權者發國難財,只顧搜刮而不顧民生。1942年美國批准了2.5億美元對華貸款,馬上有0.8億美元轉存到孔氏家族在美國的私人帳號上。
當然,國軍士兵也有吃得好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蔣介石嫡系部隊和黃埔軍校學生,還有一種部隊,吃得也比較好,那就是遠徵軍。
嚴格說來,遠徵軍是在國內戰局激烈之時,被美英當局逼迫著出國去為美國、英國利益二戰。不過,實事求是說,遠徵軍也享受了英美配給的後勤和裝備,就連普通士兵也能吃上牛肉罐頭、麥片、餅乾、香菸、茶葉等奢侈品,甚至還有補充營養的維生素C片。
重要的是,在國外,再也沒人剋扣他們的軍糧。所以,他們能夠吃得比國內兄弟好得多,加上良好的武器裝備,他們就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重挫日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