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2期文化產業評論
當觀眾發現輸出經典語錄的不是某位高知,而是女星楊冪;與薛兆豐教授辯論的不是蔡康永,而是哲學教授劉擎,走到第七年的《奇葩說》不想再一味地向外界營造「奇葩」標籤,它更想對選手坦誠,對觀眾坦誠,對自己坦誠。「奇葩」的定義常被認定為「獵奇」「瘋狂」,但如果連「奇葩」都開始「消消樂」,「奇葩說」還會成立嗎?
作者 |周矗
編輯 |楊小童
來源 |娛刺兒
正文共計5313字 |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奇葩說》竟然播到第七季了。
當觀眾在微博熱搜、短視頻平臺看到節目片段時,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直到他們發現,輸出經典語錄的不是某位高知,而是女明星楊冪;與薛兆豐教授辯論的不是蔡康永,而是哲學教授劉擎。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少女顏如晶,居然在「教育題」上贏過了好父親陳銘;穿著格子衫,看起來很不」奇葩」的程式設計師子寅,居然高票勝過了「優勢型段子手」小黑。
節目監製李楠楠也沒想到,這個節目竟然能做到第七季。每一季,他們都當成是最後一季節目做的。
她已經習慣了市場上所有的聲音。即使是有人說,《奇葩說7》的選手和辯題,為什麼感覺不再那麼「奇葩」了?
因為對於這檔節目來說,它依靠的既不是「奇葩」,也不是「說」。
《奇葩說》不靠「奇葩」
當冉高鳴和姜振宇用51:49,貢獻出《奇葩說7》最接近的比分時,很多網友說,他們似乎看到了肖驍和陳銘辯論的樣子。
自詡3678線小藝人的李佳潔,在海選時和女神楊冪討論起「偶像商品論」時,彈幕又開始飄過「這是第二個馬劍越嗎」?
△李佳潔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作為一檔現象級網綜,«奇葩說»走了七年,火了七年。在這裡走出的馬薇薇、範湉湉、肖驍、姜思達,無一不帶著鮮明的個人標籤。
到了第七季,《奇葩說》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問題便是,觀眾會天然地把「新奇葩」與某位「老奇葩」連線。
有些網友甚至連節目都不分,把辯手臧鴻飛認成了米未的另外一檔節目中,同樣有鬍子的樂評人丁太升。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奇葩」的定義,被很多人認定成「獵奇」「瘋狂」「反常規」。但如果連「奇葩」都開始「消消樂」,「奇葩說」還會成立嗎?
監製李楠楠,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答案。
她認為,《奇葩說》對「奇葩」的定義不是「譁眾取寵」,他們的衡量標準有二:「真實表達、有趣」。
過去幾季中,節目組會對「奇葩」進行多輪面試,觀點輸出、表達特色,對抗能力都是必備要求,最終只有幾十人能夠在節目中出現。
到了第七季,節目組幾乎拋棄了過去的標準,只要選手有表達能力,就可以進入到「千人奇葩撈」中。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往年進入到導演面試環節的,一般只有300人,這個數字在第七季擴大了三倍。
李楠楠覺得,這就好比很多App會通過「猜你喜歡」,只推送你喜歡的東西。一旦遵循了這樣的慣性,節目組會看不到認知之外的存在。只有徹底打破之前的所謂「標準」,才能發現意料之外的新鮮的人和事。
來自青島的「新奇葩」劉老師,是在海選現場直接報名的。按照往年的標準,劉老師沒有什麼辯論技巧,會被直接淘汰。但他卻足夠有趣,敢於表達,不但用「硬婦」一詞徵服了「門神」傅首爾,還用「硬漢」的標籤徵服了四位導師。
在《奇葩說7》的標準下,他正是節目需要的那種「鮮活」的人。
《奇葩說》的海選現場是最聒噪的。在「千人奇葩撈」的3600平米演播室,吹拉彈唱、「唱跳Rap」樣樣都有,每個人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勁。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海選的賽制是,每位選手必須通過8分鐘演講打動四位「門神」,才能進入到導師環節。通過的概率幾乎是十比一,每十個人中才能有一個人見到導師。
但現場卻完全沒有「考試」的氛圍。幾乎每個人在臺上拋觀點的時候,都會接受來自場下選手的「奇襲」。
以「介紹天王嫂「著名的Amy姐上場,剛說了一句」女生都很喜歡我「,就被場下的北大學霸劉純懿駁斥」我很討厭你「。
隨後,劉純懿又陸續挑戰了很多觀點,甚至在自己被挑戰的時候,也言語犀利,一一駁斥回去,成為了海選中的「奇襲之王」。
這些「奇襲」的鮮活之處在於,這不是選手間輸贏的較量,而是觀點的碰撞。每個人表達的是自己認同的觀點,而不是用辯論技巧說違心的話。
為了保護「奇葩們」的「真誠」,讓他們能選到自己想說的題,《奇葩說7》取消了戰隊賽制,全程以個人賽進行。
觀眾可以看到,畫著眼線的TK和穿著裙子的奇奇,辯論「該不該阻止穿裙子上幼兒園」;表白型人格的康菁菁和靦腆的清華弟弟鄭博中,探討的是「畢業前應不應該表白」。
△康菁菁(左)和鄭博中(右)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包括老奇葩陳銘,他認真地說,「知行合一」就是他這一季的目標。他還當場警告了女兒未來的老師,如果孩子寫作業到半夜,他就會去找老師理論。
李楠楠透露,邀請楊冪作為女神,同樣是因為她的「敢」和「不在乎」。
「在行業裡,大家可能都會比較小心自己的言論,但是楊冪有很成熟很堅定的價值觀,她很直接,非常真實。遇到不真誠的人,她就會直接懟回去。」
於是,楊冪成了《奇葩說7》行走的「金句輸出機」。
提到「人間清醒」的標籤,她說「清醒的人都是在努力活著的人」。被問到是否把前任當人脈,她可以非常平靜回答「我才是那個人脈」。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楊冪的真實成就了《奇葩說》,《奇葩說》的自由也成全了楊冪。
「可能平時不常有一個場景,需要冪冪她密集表達,集中輸出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剛好《奇葩說》就需要不停地觀點碰撞,所以很適合她。」李楠楠說。
「極度的坦誠就是無堅不摧」,這句楊冪用來安慰許吉如的話,同樣適用於《奇葩說》這檔節目。
走到第七年,《奇葩說》不想再一味地向外界營造「奇葩」標籤,它更想對選手坦誠,對觀眾坦誠,對自己坦誠。
用真誠的人和觀點擁抱觀眾,就是《奇葩說7》「無堅不摧」的武器。
《奇葩說》不靠「說」
《奇葩說7》不但不靠「奇葩」,同樣也不依靠「說」。
「說」,在過去六季又被稱為「BB」。其中既有「喋喋不休」的語態,又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題。
前有陳銘和詹青雲在「是否支持大腦一鍵共享知識技術」上,貢獻出一場載入史冊的「神仙打架」;後有李誕在「救名畫」還是「救貓」的辯論上,用「想像的哭聲」去打破「遠方的哭聲」。
但在第七季,《奇葩說》卻開始「接地氣」了。
1V1的第一道辯題,是「在廁所隔間聽到同事說我壞話,要不要大方走出來」。
第一道上熱搜的辯題,是「孩子作業多該找老師理論嗎」。
經濟學教授薛兆豐與哲學教授劉擎上場辯論時,觀眾以為他們要探討的是,「經濟學與哲學怎樣解決人類問題?」,結果給出的持方卻是,哪個學科更好」找對象「?
《奇葩說7》的錄影棚,也被裝扮成了一個菜市場,裡面布滿著「諧音梗」味兒的蔬菜,有「喜番」「勝蒜「,還有」開燻「的榴槤。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接地氣」,正是《奇葩說7》第二個大轉變。
《奇葩說》有一個長期積累下來的題庫,來自於過去七季對觀眾的調研。
半年之前,導演組就就開始搜集網友的困惑和糾結。搜集到之後,導演組會把這些問題優化,再送達給網友,讓他們選擇「這些題裡,你最想看什麼」?
在第七季更新題庫時,節目組有了一個新的標準。為了更聯結當下,他們會優先選擇一些「只能在2020年討論」的題目。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如果這個題目在2018年也能聊,在2019年也能聊,甚至在2016年也能聊,那它的優先級就會被降低。《奇葩說7》首選的題目,一定是更接近當下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兩年前我們聊的是『分手之後還能不能做朋友?』,而今年我們選擇討論的辯題是『該不該把前任當人脈?』;能前幾年討論的是『情敵是綠茶,我該不該戳穿TA?』,但今年出現了一道很好笑的題目是『情敵是綠茶,我要不要向TA學習?』」
李楠楠發現,現在大部分年輕人看待問題越來越輕鬆,越來越務實,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是單純的對抗,而是越來越開放。
如何去展現這樣的思考邏輯,《奇葩說7》選擇從生活細節入手。
「廁所裡聽到別人說我壞話,要不要走出來」,這道辯題的本質其實是職場關係。然而,當這個問題被套上一個生活化、細節化的場景,觀眾就可以更加接近辯手,接近問題,讓思考具象化。
果然,這道辯題剛一公布,全場就笑了。選擇這道辯題的,是子寅和小黑。兩個人對這道辯題的闡釋,恰恰展現了出了生活中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子寅作為「社畜」程式設計師,優先考慮的是辯題發生的實際場景,即不能長期佔用公共資源。小黑作為辯手,優先想到的是把辯題拆成三個詞,分別用有趣的觀點去消解。
結果,理性的聲音說服了更多在場的觀眾,子寅大比分勝出。但當下比賽的輸贏,並不能證明哪一種思維方式是錯的。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奇葩說7》在做的,只是通過呈現接地氣的人和辯題,讓節目越來越接近生活的本質。
畢竟,生活永遠在面臨選擇。無論選擇是對是錯,只有選擇,生活才會繼續。
讓《奇葩說》走出「標籤」
截至第二期,《奇葩說7》最精彩的一場辯論,當屬薛兆豐與劉擎的「文人之戰」。
兩個人要為對方「高大上」的學科,證明一件不太「高大上」的命題,就是「學哪個容易找到對象」。
薛兆豐給出的論點是,哲學會讓人看上去很博學,可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開脫,且可以被允許「一事無成」。這樣幽默而又有些道理的觀點,瞬間炸翻全場。
聽到幾個論點之後,劉擎臉上明顯露出了「氣不打一處來」的神色。
在發言環節,他不但駁斥了薛兆豐對於哲學的誤解,還提出「經濟學有利於找對象,但不利於保持對象」的觀點,讓場面迅速翻盤。
△薛兆豐(左)和劉擎(右)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李楠楠笑稱,節目組邀請到劉擎老師,是因為在得到上聽了他的課。
作為國內德高望重的哲學教授,劉擎老師擁有把高深的哲學問題,進行深入淺出闡釋的能力,而《奇葩說》同樣希望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哲學層面的思考。
「經濟學是比較務實的,會告訴現代人如何做出理性的選擇,怎樣做是更有效率的。但是哲學一定程度上是經濟學的反面,哲學是進行精神層面探討的,它不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道理或者人的自由。這兩個人或這兩個學科在一起,天然就會有碰撞。」
這種碰撞,發生在劉擎融入《奇葩說》的各個階段。
一開始,劉擎有些抗拒節目組給他準備的服裝。他覺得太浮誇了。從哲學觀點上來講,這是過度的裝飾,是非自然的。
服裝設計師袁奇奇幫劉擎設計了一套很好看的長袍,但他一直不敢穿,結果是薛兆豐先在節目裡穿上了。聊到一些過火的問題時,劉擎還會直接在現場大叫,「我們是在幹嗎?」。
海選中,選手李佳潔提到「偶像」是一種商品,粉絲花錢讓他做事情,他就應該去滿足粉絲。
劉擎老師並不能認同這個觀點,他認為人是自我的、自由的,是一種很真實的存在,把人商品化是不合理的,應該去打破這個現狀。但楊冪很直接地回應,這就是這個行業的現狀,因為娛樂產業實際上就是造夢,就是不真實的。
△劉擎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在與薛兆豐的辯論中,哲學與經濟學之間的差異,以一種更好笑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薛兆豐說,哲學家談戀愛是用語言的藝術,去創造一個理想之地。劉擎則駁斥,說經濟學家可以把「養魚」變成一個曲線圖,看收益成本,順便還提到了《小時代》的一句話,沒有物質的愛情是一盤散沙。
李楠楠認為,哲學與經濟學的碰撞本身,就是很多《奇葩說》辯題的終極選擇,即你想要的到底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令她開心的是,辦了七季的《奇葩說》終於可以請到兩位導師,讓他們所屬的學科能天然覆蓋到這兩個立場。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在現場,兩方觀點的接受度經常是50:50。一旦劉擎的理想主義表達感動到大家,薛兆豐就會潑一盆冷水,說理性的人在現實中是不會做這樣的事的。
「經濟學和哲學是滲透人類生活很深的兩個學科。他們在場上的觀點衝突,很大程度代表的就是生活本身的衝突。」李楠楠說。
如果伴侶是「扶弟魔」,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繼續待在一起或許是一種內耗。但從哲學角度來看,繼續待在一起可以彼此救贖;
△圖源:新浪微博@奇葩說官方微博
在「還在租房要不要生小孩」的論題上,租房可能是一種「不算經濟」的行為,但生育又是哲學上一種高尚的人類精神傳遞。
生活和科技在進步,媒介形態也在不斷豐富。可以發現,願意思考和表達的人越來越多。
當」奇葩「們有了更多展現自我、建立標籤的渠道,他們也在不斷突破人們對「奇葩」的想像。不知不覺中,「奇葩」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包容。
做了七季,辯了七季。《奇葩說》存在的意義,不僅僅製造歡樂。它們還想讓越來越多的「奇葩」們走出「標籤」,表達自己,透視生活。
不靠「奇葩說」的《奇葩說》,對於節目本身,甚至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或許都不是一件壞事。
話題互動
你對《奇葩說》第七季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