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薛望舒
《奇葩說》第七季有點急躁了。
隨著辯論這個小圈子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奇葩說》的風格也從「奇葩」向「說」靠攏,專業辯手不斷加入,到第六季達到了頂峰——而這也被不少網友詬病《奇葩說》的精英感太過濃重。
第七季做出了改變。「我們是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這句口頭禪在節目裡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馬東不斷強調的「輕鬆辯論」和「接地氣」。能看得出來,這季《奇葩說》好像在拼命向它最開始的樣子靠攏。
但從目前播出的結果來看,這一步棋下的並不高明。
「奇葩」不奇,選手青黃不接
數娛將幾季奇葩說最近這幾季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在第五季收視爆表、熱度翻倍之後,第六季和剛播出的第七季就逐漸開始走下坡路。
《奇葩說》做到中期的時候,節目分工其實很明確,「奇葩」負責搞笑講段子,專業辯手負責輸出道理做升華,那時候的綜藝效果被拉到最滿——喜歡幽默的觀眾會被奇葩吸引,同時也會驚豔於專業辯手不時冒出的金句。
第五季就是這種模式成功的頂峰。引入淘汰機制,海選30秒絕地求生,後期組成戰隊PK對戰,把節目的刺激性激到最高。同時陳銘、詹青雲等知名辯手加入,導師陣容新增薛兆豐、李誕這樣年輕文化的代表者,他們的個人魅力讓節目組找到了「造星」的突破口,不斷吸取網絡輿論和話題度。
詹青雲在「擁有復活你最愛的一個人的權利,應不應該支持」中的發言
一時金句與段子齊飛,在第五季的總決賽之夜,馬東表示:「奇葩說第五季讓我變得野心膨脹,我們要把它一季一季的做下去。」
可之後的走向卻不像他想像的那麼樂觀。節目越往後做,專業辯手加入得越多,競技性愈發激烈之後,「奇葩」們竟然也開始學習專業辯手的風格——這就減少了節目很大一部分的可看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奇葩說》第一季中特立獨行、最能夠被稱為奇葩代表的「少奶奶」肖驍,到了第六季開始走煽情講道理那一掛——這麼說吧,黃執中的確很讓人驚豔,可如果全場都模仿黃執中,那就沒啥意思了。
再加上第六季之後,邱晨、詹青雲等辯手人設相繼翻車,網友們批判奇葩說失去了初心,離真實的世界越來越遠。在「說」上做到極致,卻也做到了瓶頸的《奇葩說》顯然不想再延續第六季的路子,試圖回到「奇葩」與「說」並重的模式。
第七季剛剛播出的「千人奇葩撈」看起來頗有第一季海選內味兒,先在導師面前「說一段」亮出自己的特色,然後由導師決定誰能進入到後面的比賽。
帶著對新奇葩的好奇,數小娛滿懷期待地點進去,在二倍速看完之後又失望地退出來,個人的整體印象就是——一場索然無味的表演,沒有讓人記得住的故事,也沒有真正的「奇葩」。
第一個上場的是女團成員李佳潔,和虞書欣來自同一個公司,虞書欣在《青2》亞軍出道,她卻在《創3》中沒有姓名。李佳潔上來先自嘲,說人家是「選秀天花板」,自己是「選秀地板磚」,然後進入自己主要討論的問題——偶像明星有沒有資格談戀愛。在李佳潔口中,偶像明星就是一件商品,享受著粉絲的支持,就要放棄一部分個人情感生活的權利。
偶像明星有沒有資格談戀愛的確是今年蠻火的一個話題,可李佳潔的發言無非也是網友已經討論過許多次的陳詞濫調,雖然沒啥大毛病,但似乎也並沒有新的獨特的觀點。
而就是這麼一段沒什麼新意的觀點蠻收穫了導師的五個「喜番」,全票晉級。
後面的選手也是乏善可陳。一位名叫康菁菁的選手,上來就大談特談如何鑑別「綠茶」,一句「姐姐,你化妝技術好好哦,看起來也太年輕了吧」,讓臺下導師面面相覷,不知道這句話綠茶在哪裡,康菁菁解釋道「其實是在諷刺你老,只能用化妝來遮」,導師們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紛紛給出「喜番」。
數小娛看到這一幕萬分無語:這群人用的是2G網嗎?這麼老的段子,在網上都被說爛了,怎麼在《奇葩說》就成了新奇的東西,就輕輕鬆鬆晉級了呢?
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屆奇葩說找不到有意思的人了。「現在社會給女性的標尺特別多」、「偶像明星就是一件商品」這些冠冕堂皇的話,隨便換一個人來說好像都合適,選手們看起來都更會做人了,但同時也讓自己的觀點失掉了「奇葩」的屬性,像是強行立起一個個人設,正確但不吸引人。
看看第一季海選中被節目組打上「蛇精男」標籤的肖驍,能夠非常坦然地在導師面前說出自己的追求就是「有點小名氣,賺的錢夠我自己花就挺好的,做到像你們三個這樣的高度多累啊」,之後的辯論中也非常自然地貢獻出自己獨特並真實的觀點,那句「嫉妒,多美的詞啊」至今仍讓人驚豔。
還有仿佛永遠自信霸氣的馬薇薇,灑脫自我的姜思達,甚至到節目後期的一些專業辯手熊浩、詹青雲等人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閃光點,這些人交匯在一起讓奇葩說成了以「金句」聞名的節目。
可最新一季的金句輸出竟然要靠楊冪,節目播出當晚楊冪的「金句」有四五個熱搜,坦白講,和以往節目中出現的令人驚豔的金句比起來,這些所謂「金句」雞湯得很明顯,而這屆選手甚至連一個可以拿來買熱搜的雞湯都找不到。
努力抹去精英感的背後,是節目內核的迷路
《奇葩說》其實有兩條路子可以走,奇葩的人或者奇葩的觀點,最好二者並重,但把一個做到極致也不是不可以。
最開始的《奇葩說》靠著肖驍、範湉湉等「放得開」的「奇葩」,就足以拉滿節目效果。而後的幾季就算專業辯手含量增高,我們還是能從中發現不少驚喜。
首先以前的辯題有意思,甚至可以說非常超前。第一季《奇葩說》播出是在2014年,那時國內還不知「女權」為何物時,節目中就出現了「我不生孩子有錯嗎」這樣的辯題,第二季更是大膽,「該不該向父母出櫃」「好朋友可不可以約」這樣人們私底下都不一定敢聊的話題被拿到舞臺上討論,雖然之後慘遭下線,但足以證明當時《奇葩說》選辯題的前瞻性。
在「應不應該向父母出櫃」這場辯論中,馬東向贊助商發出的「宣言」
後來《奇葩說》出圈,迫於形勢,節目只能選擇較為安全的辯題,但選手也在努力從既有辯題中尋找新的角度,聊和社會上通行觀點不一樣的解讀,那些閃光的觀點也能給觀眾帶來「看完一期就發現一個新世界」的感覺。
可這一季不但沒有奇葩,也沒有了奇葩的觀點碰撞。數小娛看到的只有最安全的領域內,最安全的觀點。
東北英語姐,談女性在職場上會遇到不公,談得快要聲淚俱下;脫口秀演員小鹿談這個社會強加給女性的標尺太多了;臧鴻飛說自己受到了多少網絡暴力……《奇葩說》這次海選中,晉級了許多段子手和脫口秀演員,他們把自己的經歷和某個熱點議題扯上關係,然後說一些沒什麼爭議的道理,順帶煽一波情或者說幾個段子逗笑導師,但是絲毫沒有自己的特色,聽完這些發言,腦子裡不剩下什麼。
脫口秀演員小鹿聊女人三十的概念
本來觀眾就是來節目尋找不一樣的觀點,你說的都是現成的,那我來看什麼?光看脫口秀嗎?那為什麼不去看《脫口秀大會》?
一個節目的特色是最重要的內核,是它區別於其他節目的標誌,可《奇葩說》顯然還沒有想好這最新一季的特色是什麼,不能延續第六季的精英感,轉頭想做回第一季卻又小心翼翼畏手畏腳,再也找不回最初那麼珍貴的環境和人。
不過或許也不能對它過於苛刻,一檔節目做到第七季已實屬不易,《奇葩說》遭遇瓶頸期與許多因素都有關係。
首先,《奇葩說》的崛起離不開它最初的前瞻性,在網綜剛剛開始野蠻生長的時期,《奇葩說》最先抓準年輕人的需求,主打自己是宣揚「多元價值觀」的文化綜藝,然而隨著近幾年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年輕觀眾的起點閾值也一代比一代更高,前瞻性的話題在更多地方被率先討論,太過大膽的辯題又不敢談,留給《奇葩說》的就少之又少。
其次,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為了提高《奇葩說》的「逼格」,第五季之後的專業辯手含量不斷增高,誠然第五季的詹青雲、龐穎等選手的出色表現吸引了一波熱度,但很快就被網友詬病節目整體來看太抽象、不夠接地氣,第六季的數據大不如前也說明了這一點。
《奇葩說》第七季把海選場地設計成了「菜市場」,本是想顯示這次節目要接地氣,拋開精英感輕鬆辯論,可來的這波菜市場「小販」賣的東西顯然並不夠味兒,喧譁過後最好不要留下一地雞毛。
-END-
運營:吳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