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春話雞|浦東「三黃雞」有了優良混種後代 特有香味飄來
圖片來自網絡
雞年將至,家家戶戶的年夜飯都少不了一隻雞。80多歲的陳老太最喜歡吃本地草雞,前幾天兒子專門託人去鄉下買回一隻浦東「三黃雞」,準備除夕夜吃。「前些年去菜場還能排到三黃雞,可現在不一樣了,去鄉下肯花錢也不見得正宗。」陳老太有些悻悻地說。上海人到底能不能在雞年吃到純種「三黃雞」?
本地「三黃雞」成本高
現在市面上正宗的浦東「三黃雞」確實越來越少了,不少商家打著「三黃雞」的金招牌,賣的卻是各種外地草雞,甚至催肥雞、激素雞。難怪老上海們總覺得現在的「三黃雞」少了老早那股香味。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黃啟忠告訴記者。「三黃雞」以黃毛、黃腳、黃皮膚為獨門招牌,是中國特有的雞品種,浦東雞就是其中的「優秀分子」。浦東雞是上海唯一的土雞品種,俗稱「九斤黃」,因其成年公雞可長到9斤以上而得名。它最大的「資本」是香嫩的雞肉、鮮滑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不過,要長成「大個子」需要4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這正讓它越來越缺乏市場競爭力。
「慢養」也讓飼養成本陡增,不適合快速的工業化飼養,而分散的農戶飼養又不合算,難怪近幾年飼養純種浦東「三黃雞」的農戶和商家越來越少。
科技育出新浦東雞
為了保住本地「三黃雞」,滬上農學專家嘗試運用最新的基因、育種等生物技術。從上個世紀開始,研究人員開始引進優良的國外雞,如石紅雞、紅寶雞等,讓它們與本地雞雜交。在育種的過程中,運用了基因測序技術,尋找純種「三黃雞」的基因,控制它的基因種性。
為了克服浦東雞長羽遲和生長周期慢的「缺點」,市農科院還從國外引進了兩個白羽雞品種。通過與白雞的雜交,加之各種培育手段,歷經10多年的培育,一種符合目標的肉雞品種——新浦東雞終於育成,它的生長周期為2個月。這也是我國第一個肉雞培育品種,被推廣到全國20多個省市。
本地雞種大有作為
在上海市奉賢區西部的莊行,有一座集標準化、生態化、低碳化於一體的養雞場。這裡保存和選育了包括浦東雞在內的10個具有地方特色的黃雞種質資源。
「儘管全國有100多個品種,但許多品種實際上已經岌岌可危。」自上世紀80年代,黃啟忠開始有意識地保護地方傳統雞品種。在剛剛揭曉的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節糧優質抗病黃羽肉雞新品種培育與應用」項目中,浦東「三黃雞」也貢獻出了優秀的基因。